1、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材简析:本单元是教学线段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 100 以内数的意义,并能熟练进行 10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打好基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在一些简单的图中识别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2结合实际问题,经历
2、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3联系具体情景认识厘米和米,建立初步的 1 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它们的长度,会画指定的线段,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认识线段、会画线段。进度安排:认识线段 1 课时认识厘米和米 2 课时我们身上的尺 1 课时单元练习 2 课时机动 1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 59、60 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
3、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线段。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 (板书) 。请学生齐读。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3、揭示课题: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
4、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它斜拉。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两手放松。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9、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二、教学画线段。1.
5、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 (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4.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 2 题。五、全课总结
6、。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教材第 6163 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准备:直尺。1.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 1 厘米的印象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
7、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 (板书课题)二、新授。1.认识厘米(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 。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 0 到 1 是 1 厘米。从 1 到 2 也是 1 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 1 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板书:1 厘米)那么从 0 到 3 的长度就是 3 厘米,从 0 到 7 的长度就是 7 厘米。(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 到 1 的长度是几厘米?1 到 2 是几厘米?3
8、到 4 呢?从刻度 0 到 5 是几厘米?从 0 到10 呢?(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 1 厘米有多长。(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 2 厘米、5 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 0 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 0 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 62 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 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4、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1)
9、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 8 厘米?(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5、教学例 4。(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分三步画:先对着 0 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 0 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 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6、完成“想想做做”第 1、2 题。学生独立完成。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2、完成“想想做做”第 5、6、7 题。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
10、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第三课时:认识米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 64、65 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1 米和 3 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答。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二、新授。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
11、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 米可以写作 1m。(2)请学生将 1 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 米大约有多长。再用 1 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 1 米的实际长度。(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 1 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 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 米=100 厘米)说明:1 米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2、 100 厘米等于 1 米。2、教学试一试。(1)出示第 1 题量一量。(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4.完成“想想做做”4。(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 6 题。课后反思:第四课时:练习十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 66、67 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