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分析及范文.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563856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分析及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分析及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分析及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分析及范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全国卷 I:奖惩之后(适用地区:河北 河南 江西 广东 安徽 湖南 湖北 福建 山西)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思考评价与发展的问题。阅读漫画,结合材料的内容和语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解析:作文题的材料是一幅漫画,漫画作文大意为,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 100 分,得了奖励;第二次考了 98 分,得了一巴掌。另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 58 分受到批评;第二次考了 61 分获得奖励,看图写作题目自拟。漫画可以有多个视角,可以竖着看,可以横着看,甚至可以斜着看。从不同

2、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内容和寓意。语文考试结束后,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组副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金涛教授对作文题进行点评。该漫画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一、学生家长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分数,学生学习成绩尽管起点很高,但有了退步,仍受到家长的惩罚;学生成绩尽管起点较低,但有了进步,也受到家长的奖赏。虽然同样受到奖赏或惩罚,但两个学生的分数差异很大,这反映了家长对学生学习分数的态度。二、学生家长的态度,其实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三、从更抽象的角度,这也反映了目前社会上对进步、退步的态度。教育,是为优雅的前行潮阳一中语文老师 钟玮漫画中

3、,两个唇印与两个巴掌,在鲜亮的分数映衬下,显得格外刺眼。假如穿超千年,孔夫子看到这幕,是会开怀一笑,亦或蹙眉不语?毕竟,我们向是不耽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国人的。分数有值,幸福无价,毕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仍需保有一份对不完美人生的敬意,我们,要学会优雅地前行。诚然,学业重要,分数是衡量学业的重要手段,谁都不甘为人后,谁都愿金榜题名。考试给了所有人以公平,也考验着人们不同的评价态度;学习给了普通人以机遇,也淬炼着我们不同的内心渴望,如果生活永远都如西西弗斯的周而复始的巨石,那种压迫感,自是社会难以承受之重。加缪说 “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 ”相比

4、分数与光环,对幸福的追寻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给予孩子阳光、智慧、包容的态度,才应是教育赋于人最强大的力量,最强大脑赛事中,在父亲管束下极少有假期“天才少年” 李云龙以为自己落败时的崩溃痛哭,与爱好广泛、潇洒的对手安德烈因担心云龙而黯然落泪形成鲜明对比,陶子的一句“云龙,你的人生,要因为遇见安德烈而有所改变!”,点醒不仅是台上台上的观众,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思考,借用比赛落败但征服全场泪点的孩子安德烈的话说:我是来享受比赛的!享受过程、体验快乐、学会分享,才能给孩子以优雅绽放的姿态。教育是为了优雅地前行,更是为了给人探求的勇气。教育中从不乏对分数的历练,缺乏的常常是给予人格的涵养与包容的心态

5、。很多时候,反观我们的教育,对分数与完美地过度追求,仍是社会与家庭不能承受之殇。且不说萧百佑、蔡美儿狼爸虎妈式教育剥夺孩子幸福童年换来所谓的名校,也不说同为室友的复旦投毒案让死者难安生者痛心,单是留守儿童毕节四兄妹自绝于世,留光环于世人却将痛苦隐于心底的“ 史学奇才”林嘉文挥别人世的悲剧,都不禁让我们深重反观社会功利教育之痛、灵魂之重。教育的理念不应为分数与光环所捆绑,而应激励人们坚强直面人性的脆弱,哪怕在微光中也能执著地追寻希望与幸福,才是教育真正的力量!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蒲松龄、金圣叹都曾金榜无名,却流芳百世,成就大业,教育不是刻舟求剑,人生不乏残缺之美,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成也

6、好,败也罢,慢一点,静一点,优雅地前行,才能成就人生最美的风景!一个巴掌,拍出了教育的悲哀揭阳市揭东第一中学教师 黄炎真给你一个巴掌,因为你的分数从 100 分掉到 98 分;给你一个巴掌,你的分数就从 55 分上升到 61 分。有人说,这第一个巴掌“ 拍” 出了“警醒” ,这第二个巴掌“ 拍”出了“激励” 。我弄不清楚,是第一个巴掌好还是第二个巴掌好,但我明白,当分数跟巴掌联系在一起, “体罚” 的味道就出来了,所以我说:“ 这一个巴掌,拍出了教育的悲哀。 ”望子成龙成凤,望生成才成功,那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否一定要有家长、老师的“ 巴掌” 存在,实在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

7、国的教育,是有“ 拍巴掌 ”的历史的。 学记 中有“夏楚(夏 ji 圆和楚方,一种教杖)二物,收其威也” 的说法; 礼记 中也有“ 朴作教刑”的古训。可见,以棍棒为特征的“ 巴掌教育” 在古代已经存在,而“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更因为它的 “源远流长 ”为很多的家长所信奉。前一阶段,随着 “虎妈蔡美儿” 在大洋彼岸的 “红火”, “中国狼爸”萧百佑也“火”了一把。萧百佑认为 “打”是一种文化,他坚持“ 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让孩子们从小背 三字经 弟子规 ,背不上来就要揍人,最终,他“ 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虎妈”也好, “狼爸” 也好

8、,他们都用“巴掌教育” 促使孩子“成才” 。这些“个案”是不可复制的,而我也怀疑这样的“成才” 是否能够在孩子的一生中得到持续?“巴掌教育 ”之所以会得到某些家长的热捧,除了以上提及到的“根深蒂固”、 “源远流长” ,我想最大的原因恐怕是 “应试教育”的逼迫,因为现实中对孩子的评价体系,大多只是侧重分数而轻视了能力和人格。除了家长, “巴掌教育 ”在某些学校也以或显或隐的形态出现。某市某小学班主任魏某将没交作业的曹某同学的耳膜打穿;某省幼儿园老师颜艳红,双手拎着一名小男孩的双耳,将他双脚提离地面约 10 厘米,还叫同事拍下照片;某市一所公办小学的老师在“表现不好” 的孩子脸上盖 “蓝印章”以示惩戒;某 省一所小学要求学生上交“不听话押金” ;还有某重点高中还把迟到的学生排队示众看到这些媒体曝光的“典型” ,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愤怒,因为这是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严重摧残无庸费言, “巴掌教育 ”不是真正的教育,当 “豺狼虎豹”般的人受到大众追捧的时候,每一位教育者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因为“不打不成器” 的年代早已过去。那么怎样杜绝“巴掌教育 ”,让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社会栋梁?这恐怕要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我想,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爱与鼓励才是应当秉持并身体力行的现代教育理念。若如是,则孩子幸而教育兴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