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0

类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234.doc

  • 上传人:weiwoduzun
  • 文档编号:3550056
  • 上传时间:2018-11-13
  • 格式:DOC
  • 页数:60
  • 大小:271.28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234.doc
    资源描述:

    1、 XX区 XX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二一一年四月目 录第一章 总论 .11.1 项目概况 .11.2 编制依据 .11.3 编制目的 .31.4 编制原则 .31.5 编制范围 .41.6 可行性研究结论 .4第二章 基础资料 .62.1XX 区概况 .62.2 自然条件 .62.3 环卫管理系统现状 .8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 .93.1 必要性 .93.2 可行性 .10第四章 转运站的设计规模 .12第五章 转运站转运方案比选 .145.1 垃圾转运站的类型 .145.2 垃圾转运站类型的选择 .15第六章 建设地址与建设条件 .166.1 选址原则 .166.2 设

    2、置要求 .166.3 项目选址 .176.4 项目建设条件 .17第七章 项目建设方案 .187.1 垃圾转运站方案设计 .187.2 建筑设计 .207.3 结构设计 .217.4 给排水 .237.5 消防 .237.6 电气 .24第八章 环境保护 .258.1 环境保护规定 .258.2 水污染影响与控制措施 .298.3 大气污染影响与控制措施 .298.4 噪声、扬尘污染影响及控制措施 .298.5 除臭与防臭措施 .30第九章 节能、节水及防腐蚀 .339.1 能耗概况 .339.2 节能措施 .339.3 节水措施 .349.4 防腐蚀 .34第十章 职业安全、卫生及防疫 .3

    3、710.1 设计依据 .3710.2 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3810.3 安全卫生防范措施 3910.4 卫生防疫措施 40第十一章 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4111.1 组织机构 .4111.2 工作制度 4111.3 项目定员 .4111.4 人员培训 .41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计划与工程管理 .4312.1 实施原则及步骤 .4312.2 实施进度计划 .4412.3 项目管理 .4412.4 项目建设招投标 .45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4713.1 投资估算范围 .4713.2 编制依据 .4713.3 建设投资估算 .4813.4 建设投资估算表 .4813.5 资金筹措 .49第

    4、十四章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 .5015.1 社会效益 .5015.2 环境效益 .51第十五章 结论和建议 .5316.1 结 论 5316.2 建 议 530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XX 区 XX 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2)项目建设单位XX 区 XX 镇人民政府(3)建设性质新建(4)建设地址XX 区 XX 镇政府驻地1.2 编制依据1.2.1 政策、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 253 号)4)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发199631 号)5)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

    5、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6)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7)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建城2000120 号)11.2.2 标准、规范1)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47-2006)2)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 (GB503-2005)3) 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CJJ27-2005)4)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给水与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 建标 2005157 号)5)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93)6)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187-93)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

    6、297-1996)9) 工业企业场界噪声标准 (GB12348-2008)1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1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02)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1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9)1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1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16) 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92)17)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1.2.3 其他文件1) XX 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 XX 区“ 十二五”规划3)

    7、XX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4)项目双方签订的工程咨询委托书和合同书25)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和证明文件6)有关部委颁发的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深度规定1.3 编制目的本项目的建设以垃圾收集转运为手段,以达到城市生活垃圾的及时收集、转运、处理为目的,旨在营造 XX 区 XX 镇舒适的生活、经济和发展环境。本报告主要为研究本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对项目的建设提供依据及对项目后期运营进行预测,本报告的编制主要为达到以下目的:1) 论述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定工程项目;2) 确定工程建设规模;3) 提出合理的工程方案并加以论证、优化;4) 提出工程投资估算、效益分析、运行管理组织及实施进度计划;5

    8、) 提出资金筹措方案;6) 作为工程进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工程运营的工作依据。1.4 编制原则本可研报告的编制按以下内容作为编制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工程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2)按照全面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使工程建设与县发展相协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垃圾无害化为基本出发点,尽量做3到减量化,逐步实现资源化的目的,充分发挥本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3)采用易于管理、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处理工艺,确保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效果,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优先考虑采用国内外技术成熟、运行可靠、高效率低能耗的设备。(4)积极创造一

    9、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注重垃圾转运站的环境建设,把垃圾转运站设计成为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协调的卫生处理设施。1.5 编制范围该项目属于公益事业项目,研究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必要性、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分析、服务设施布局和主要设备选型、项目建设目标和内容、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环境保护与节能、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等内容。1.6 可行性研究结论1.6.1 项目建设地点与规模本项目建设 1 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日转运垃圾能力为 22.5 吨。1.6.2 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占地 1.5 亩,总建筑面积 400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产管理用房、物资

    10、储藏间、压缩站房、机坑、控制室及值班室等,并配套垃圾压缩机、水电设施、进场道路及环境保护设施等。41.6.3 项目建设进度本项目计划分 2011 年 4 月开工建设,2011 年 10 月投入使用。1.6.4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资金筹措项目所需建设投资 80 万元,其中地方配套资金 40 万元,申请国家环保资金 40 万元。1.6.5 项目综合评价结论本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 XX 区 XX 镇环境卫生,还可为当地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节省垃圾运输费用。本项目经济效益较好,同时,也有利于环境意识增强和国民素质提高,其社会效益显著。5第二章 基础资料2.1XX 区 XX 镇概况XX 镇在

    11、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文化立镇、工业强镇、生态兴农、三产富民”的整体思路,抓招商、促发展、保民生。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新农村,并立足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努力建设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全力培植地方优势资源,打造经济文化区域中心镇、建设文化生态旅游镇、创建农村综合改革示范镇,全面推进 XX 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XX 镇党委、政府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胆解放思想,高起点规划,积极引导实施多项整合、延伸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以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化推动城镇化建设,以木材加工产业化、皮毛加工产业化、纺织产品加工产业化、文化旅游产业化

    12、,大力培植税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以刘庄反季节蔬菜大棚、林下规模养殖为突破点;工业以木材加工、皮毛加工、纺织品加工、食品加工四个产业为基础实施产业化,建设工业园区。全镇现有木材加工户 1000 余户,木材加工企业 39 家,皮毛加工企业 10 家,纺织品加工龙头企业一个,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一个,从业人员 1.5 万人。XX 镇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镇党委、政府以“经营”小城镇的理念,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切入点,以 XX、龙凤为区域中心,搞好商业街开发,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全面推进6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XX 镇城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同时,为彰显 XX 镇历史文化底蕴,

    13、以现代生态观光农业为依托,正在恢复重建帝尧陵和雷泽古寺,着力打造中华祖源旅游景区,推进中华龙文化园、中华尧帝陵孝文化园、雷泽古寺佛教圣地旅游文化体系建设,并以此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镇党委政府与江苏省中汇集团合作,筹备建设 XX 镇尧都新城,采取政府主导、委托建设、微利经营的模式下建设的城镇化建设项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次大胆尝试。该项目规划建筑面积 100 万平方米,其中新农村居民楼房 80 万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 10 万平方米,仿古景观建筑面积 10 万平方米。现已拆迁各类建筑物 120 座,腾空地面积 450 亩。一期工程 30 万平方米,2

    14、011 年 11 月底之前交付使用。同时,重新启动徐庄新农村建设试点,进一步探索建设新模式,确保徐庄 16 万平方米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努力建设城市化新村、生态新村、旅游新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2010 年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镇招商引资落地千万元以上项目 18 个。其中,5000 万元以上项目 6 个,亿元以上项目 5 个。全镇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经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2 自然条件XX 区 XX 镇地处中纬度,全县属暖温带半湿润东亚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雨雪稀少。7平均年日照时数为 2479.7 小时,

    15、全年各月以 6 月份日照时数最多,为 261.9 小时,2 月份日照时数最少,为 168.3 小时。光照年平均总辐射量为 122.744 卡/厘米 2。年平均气温为 13.5,1 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1.8,7 月份最高,平均为 27.4。全县地面温度年平均为 15.6,年平均气压为 1011.0 毫巴。全年以北风为主,南风次之,历年年平均风速为 3.3 米/秒。平均年降水量为 694.7 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 71.4 天,7 月最多,1 月最少。全年降雪初日最早在 11 月 8 日,最晚在 1 月 15 日,年平均降雪日数为 7.1 天,最大积雪深度 150 毫米。累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16、69%,蒸发量年平均为 1860.4 毫米,6 月份最大,为 330.0 毫米,1 月份仅 50.2 毫米。2.3 环卫管理系统现状2.3.1 管理体制XX 区 XX 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区负责制。镇环境卫生管理所负责对居民区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理。生活垃圾由清扫工人集中送到附近的垃圾堆放点,不作任何压缩处理,然后运送垃圾场进行处理。2.3.2 垃圾产生量 城镇生活垃圾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城镇人口、城镇规模的扩大、流动人口的增加,季节的变化等都会对生活垃圾的增加产8生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燃料结构的改变、净菜上市比例的提高等,都会改变人均垃圾的产生量。所有这些因素,都会改变城

    17、镇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垃圾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均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阶段以前,垃圾总产量及人均产量逐年上升,但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其总产量及人均产量逐渐稳定并稍有下降趋势。由于 XX 区 XX 镇目前阶段,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本报告根据人均垃圾量进行一个静态预测。目前 XX 区 XX 镇全镇辖 10 个行政村,54 个自然村,总面积 6.9 万亩,耕地 4.2 万亩,3.8 万人,结合 XX镇实际情况,故本报告人口按 3 万人计算,按人均产生垃圾 0.75kg计,日产生生活垃圾总量为 22.5 吨。9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3.1 必要性近年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XX 区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18、,但 XX 区 XX 镇的环卫处理设施已远远落后于建设的发展,现有垃圾转运站只是简单的垃圾堆放点,此垃圾堆放既无覆盖又无围堤处置系统。近几年来,现状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带来了一定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随处堆填垃圾散发臭味,滋生蚊蝇和鼠类,传播疾病。临时填垫的垃圾未未有任何防治措施,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特别是夏季,臭气熏天、蚊蝇孳生,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和群众身体健康。(2)安全性差。垃圾堆层在静风、高温等不良条件下产生的CH4 等易燃易爆气体,可能会引起事故。虽然沼气产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但若不采取预防措施,就有可能留下事故的隐患。(

    19、3)污染大气。就地燃烧垃圾,产生飞灰和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工程建设必要性如下:(1)建设该项目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需要XX 区 XX 镇正努力创建卫生文明乡镇,但垃圾处理一直是得不到有效解决,裸露无序堆放的垃圾严重影响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发展。建设垃圾转运站可以很好地解决该县 XX 镇的社会生态环保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的10增强,对随处乱倒垃圾现象极为反感,为改变县城面貌,重塑环卫形象,必须要尽快兴建垃圾转运站项目。(2)由于无环保的垃圾消纳场所,为能妥善处理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建设垃圾中转站是 XX 区 XX 镇政府的当务之急。

    20、(3)建设该项目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目前,XX 区 XX 镇把改善居住环境作为城乡建设的主要内容,脏乱的环境卫生条件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制约了 XX 区经济的发展。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且有力的推进了 XX 区 XX 镇城乡建设的发展。(4)兴建垃圾转运站是为了减少垃圾清运过程的运输费用。在XX 区 XX 镇生活垃圾堆放点建设的垃圾中转站,在此,将各收集点清运来的垃圾集中,再继续运往垃圾填埋场。建设垃圾转运站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合谐的重大举措。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已不能适应 XX 区社会经济与建设的发展需

    21、要,更不能适应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为保证居民健康、优化投资环境,为 XX 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兴建垃圾中转站显得尤为迫切。3.2 可行性目前 XX 区 XX 镇生活垃圾主要由清扫工人利用人力板车集中后送到附近的临时垃圾堆放点,不作任何压缩处理,再通过垃圾运输车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这些临时垃圾堆放点对于周边环境及群众生活影响巨大,而且由于收集的垃圾没有进行压缩等工序处理,在运往填埋场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例如垃圾一路漏撒等,11而且垃圾收集、清运能力低下。垃圾处理问题是摆在 XX 区 XX 镇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项目采用垃圾压缩转运站作业后送入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

    22、一是扩大了垃圾清运的服务半径,减少了维护管理成本;二是极大提高了垃圾的收集、清运能力,清运量提高到原来的 3 倍左右,有效解决了垃圾清运亏载问题;三是新型垃圾转运站是完全密闭式作业,具有降尘、除臭系统和污水排放处理系统,同时完全密闭化清运有效地防止了垃圾二次污染;四是直接压缩转运站与传统转运站相比耗电量大大降低,节约了能源。五是新建垃圾转运站附建了管理间、环卫工人休息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解决了附近环卫清扫保洁工的休息场所。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具有极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 XX 区 XX 镇环卫事业非常关注,给予 XX 区 XX 镇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制定政策上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决

    23、心下大力气改变垃圾处理现状,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并齐心协力抓落实,财政部门也积极参与;同时垃圾转运在我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以上因素给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上、资金上和技术上的可靠保证,为本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可能。项目建成后对服务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居民的生活质量将有较大的改善。12第四章 转运站的设计规模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改善 XX 区的城市环境和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减少垃圾清运费用,根据目前 XX 区的城市建设和人口情况,拟在 XX 镇建垃圾中转站 1 座。本项目占地约 1.5 亩,总建筑面积 400m2,日转运垃圾能力为22.5 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产管理用房、

    24、物资储藏间、配电房、压缩站房、机坑、控制室及值班室等,并配套垃圾压缩机、水电设施、进场道路等。转运站的设计日运转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五小类。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类型 设计转运量 (t/d) 用地面积 () 与邻居建筑间隔 (m) 绿化隔离带宽度 (m)I 类 10003000 20000 50 20大型II 类 4501000 1500020000 30 15类 型 设计转运量 (t/d) 用地面积 () 与邻居建筑间隔 (m) 绿化隔离带宽度 (m)中型 III 150450 400015000 15 8IV 50150

    25、 10004000 10 5小型V 50 1000 8 3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13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围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3、与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4、对于邻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其陆地转运站用地指标可适当上浮。5、以上规模类型 II、III、IV 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I 类含上下期值。转运站的设计规模按下式计算:QD=KSQC式中 Q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 , (t/d )QC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平均值) , (t/d)KS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

    26、用,无实测值时,可取 1.31.5。14第五章 转运站转运方案比选5.1 垃圾转运站的类型(1)预压缩式垃圾转运站预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其工作原理是把垃圾在固定的箱体内压缩成块,然后一次性推入对接车的大型集装箱内。其特点如下:垃圾在固定箱体内压缩成块,压缩比高,箱密封,可收集垃圾挤出液,防止二次污染;重量和压力检测精确,垃圾压缩过程不须集装箱半挂车配合,工作效率高。该模式投资较高。(2)直接压缩式垃圾转运站直接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其工作原理为垃圾倒入料槽,车辆对接后,压装机直接将垃圾压入大型集装箱内,压装过程需反复多次。其特点如下:设备体积较小,配套的土建设施规模较小,压装过程完全自动控制,全封闭

    27、,无二次污染,与预压缩式中转站相比,车辆等候时间较长。该模式投资相对较小。配套车辆可选用车厢一体,也可采用车厢分离的拉臂车。(3)分选式垃圾转运站分选式垃圾转运站,其工作原理是压装前对垃圾进行预处理,将垃圾按不同的粒度进行分选,只对大粒度的垃圾进行压缩,为后续处理提供条件。其特点如下:采用国际先进的分选工艺方案,压缩与分选组合,可实现垃圾减量化。一次性投资较高。15(4)压缩打包式垃圾中转站压缩打包式垃圾中转站,其工作原理是对垃圾分选后,将大粒度垃圾压缩,然后用铁丝捆成 2m3 的垃圾包,用平板车运往垃圾填埋场。其特点如下:工艺先进,实行分选与打包相结合,垃圾的压缩比较大,可减少填埋空间,节省

    28、宝贵的土地资源。与其它几种模式相比,投资最高。5.2 垃圾转运站类型的选择本项目在满足垃圾中转处理工序的条件下,本着节约投资的原则,选择用直接压缩式转运站结构型式。16第六章 建设地址与建设条件6.1 选址原则(1)与 XX 区总体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协调一致。(2)市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交通便利,运距较短,供水供电条件好。(3)选址区要有足够的用地,以确保垃圾转运站的使用年限。(4)尽量不占用良田耕地,少拆迁。(5)在居住区的夏季主导风下风向,对周围环境影响小。(6)转运站的设置应选在靠近服务中心或垃圾产量最为集中的地方; (7)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尽可能减少转运系统工程投资。(8)在县自来

    29、水取水点的保护范围之外。6.2 设置要求(1)转运站外型应美观,并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操作应实现封闭、减容、压缩,设备力求先进;飘尘、噪声、臭气、排水等指标符合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2)垃圾转运站应按方便使用、服务均衡、运输线路合理、有利于市容观瞻等原则布置,一般在居住区域城市的工业、市政用地中设置。176.3 项目选址项目选址符合XX 区总体规划 和XX 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项目选址靠近垃圾产量较集中的地方,离居民区有一定距离,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市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交通便利,供水供电条件好,远离水源地,布局科学合理。项目用地属公共设施用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本项目使用存量建设用地,

    30、不设计占用耕地。6.4 项目建设条件(1)地质条件本项目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地质条件符合建设要求。(2)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水、电、气、路、通信等)本项目垃圾转运站位于镇政府驻地,其供电、供水、排水、电信等基础设施接入 XX 区市政基础设施,完全能满足本项目的建设和使用要求。本项目垃圾转运站均位于城镇主干道、或干道旁,交通极为方便。(3)地震根据国家地震烈度分区的划分,XX 区地震基本烈度为 7 度,地震动峰加速度为 0.109g,按 7 度地震烈度设防。(4)施工条件在建材供应方面,项目建筑所需的建筑材料、水泥、砂、石供应都很充足,运输条件也很好。18第七章 项目建设方案7.1 垃圾转运站方案设

    31、计7.1.1 设计原则(1)结构及转运形式要根据占地面积、交通条件、周围居民状况、风向、供电、供水状况而定;(2)转运站的基本结构形式可以基本统一,以利于设备的采购、建设、维修,也有利于管理,但外部建筑造型应根据所处地点的情况,适当变化和发挥,给人以统一协调的感觉。(3)严格按环境卫生的要求设计。7.1.2 垃圾转运站系统工艺设计方案垃圾压缩系统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一台自带上料装置(翻斗)和移位装置的垃圾压缩机;一个 8 立方米的垃圾集装箱;一套移机路轨;一个地坑活动盖板,两套垃圾箱路轨。另配备一 6 吨勾臂车作为转运车辆。此垃圾压缩系统可通过压缩机上的各种装置实现压缩机与垃圾箱的自动对接与分

    32、离、自动锁紧与松开、自动提门与关门,每操作一次翻斗上升按钮,即可实现一次压装循环。7.1.3 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艺流程(1)系统工作前,先用勾臂车将两空箱置于压缩机前端的两垃圾箱路轨上。路轨前端装有定位器,它用于垃圾箱纵向定位,保证机、箱有合适距离,便于压缩机横向移位。(2)垃圾压装前准备工作机箱对接:操作电控箱上的操作19按钮,可使压缩机下部的推拉箱装置自动拉紧垃圾箱,锁紧装置再锁紧垃圾箱,然后,提门装置自动提升垃圾箱上的装料门。此时,机、箱联接动作与过程全部完成,即可操作压缩机进行垃圾压装。(3)垃圾循环压装:收集车先将垃圾倒入压缩机翻斗,操作翻斗,翻斗将垃圾倒入压缩机内腔;压缩机推头动作

    33、,再将压缩腔中的垃圾压装进垃圾集装箱中,然后推头退回。如此不断循环,直至集装箱装满垃圾至设定值(满载指示) 。压缩机推头进一步用最大推力保压一段落时间,然后推头退至机体前端位置完成压缩。(4)垃圾装满后结束工作机箱分离:操作电控箱按钮,可使提门装置自动关闭装料门,锁紧装置自动松开机箱联接锁勾,推拉箱装置自动推开垃圾箱一段距离,实现机、箱完全分离。(5)满载的垃圾箱由勾臂车勾起运往转运站。同时,压缩机移位装置可使压缩机横向移往另一箱位,对另一空箱进行垃圾压装。7.1.3 喷药和洒水设备为防止蚊蝇、昆虫的孳生和减少场区扬尘,国内的垃圾转动站目前大都采用洒水喷药多用车用作对转运站及其周边地区的喷药(

    34、与人工喷雾器相结合)和对产生扬尘场所的洒水。本项目选用小型喷药和洒水多用车。7.1.4 项目主要设备表 7-1 项目主要设备表序号 名称 数量(台、辆、套) 备注1 垃圾压缩机 12 垃圾集装箱 1 8m33 移动路轨 14 垃圾箱路轨 15 勾臂车 1 6 吨206 喷药洒水设备 17 电气设备 18 垃圾集装箱车 1 5 吨项目所需设备均招标购置。7.2 建筑设计7.2.1 设计依据(1) 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T50104-2001 (2)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GBJ2-86 (3) 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GBJ6-86 (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5)

    35、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GB50037-96 (6)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JGJ 67-2006 (7)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100-98 (8)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10)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7-97 (11)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93 (12)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T 50033-2001 (13)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7.2.2 建筑设计艺术造型展现“人文”:在技术层面解决诸多难题后,环卫基础设施“登堂入室”还面临着另一个瓶颈:传

    36、统意义上灰瓦白墙、“灰头土脸”的环卫基础设施“标志性”形象显然与环境脱节。要真正让它实现“由内而外”的现代化,还必须在“设备现代化”的21基础上追求“外观人文化” 。基于这一考虑,在垃圾中转站的外观设计上力求让它们自然融于周边的人文、自然环境,实现风格高度统一,并且有创意、有亮点。在建筑物单体设计中以注重经济、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便于生产管理,又要使生产性建筑物美观大方,具有一定时代感。因此本报告的建筑设计均采用简洁明快的手法,强调虚实对比,材质对比,高低错落的变化,力求建筑体型富于美观实用。单体立面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便于施工,节省造价的因素,通过利用框架结构形式及色

    37、彩装饰的效果,使建筑物的立面造型得以充分体现现代建筑的特点,为原本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营造出了良好的工作空间及生活氛围。(1)单体建筑设计建筑造型简洁明快构图完整。建筑物地面(楼面)的设计,除应满足工艺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 的有关规定。转运站采用侧窗天然采光。采光设计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 的有关规定。(2)消防设计 环卫基础设施建筑物均按耐火等级二级考虑。钢结构喷防火涂料须达到相应的耐火等级。7.3 结构设计7.3.1 设计依据(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10

    38、22(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4)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 (7)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69-2002) (8) 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6.68:2002) 7.3.2 荷载取值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办公室、接待室: 2.0 KN/m2 走廊、悬挑阳台: 2.5KN/m2 消防疏散楼梯: 3.5 KN/m2不上人屋面: 0.5 KN/m2各专业设备用房的活荷载由各专业按实际情况取值其余未列部分按建

    39、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取值。结构设计参数: 本项目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本项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本项目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7.3.3 抗震设计 根据国家地震烈度分区的划分,XX 区地震基本烈度为 7 度,地震动峰加速度为 0.109g,按 7 度地震烈度设防。7.3.4 基础选型 基础采用浅基础,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下23独立基础,砖混结构采用墙下条形基础,池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底板基础。基础持力层选择在粘土层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fak=180kPa。7.4 给排水7.4.1 需水量表 7-2 转运站用水量表序号 用水点 用水标准

    40、用水户 用水量(m 3) 排水量(m 3) 备注1 洗车用水 200L/车次 10 车次/天 2 1.62 冲洒道路 1 L/米 2 天 200 米 2 0.2 0.123 综合生活用水 280L/人 天 20 人 5.6 4.484 总计 7.8 6.25 未预见水量 1.56 1.24 按 20%计6 日总水量 9.36 7.44转运站总用水量总计约 9.36 吨/天。7.4.2 给水本项目垃圾中转站由自备井供水。7.4.3 排水(1)排水量转运站及辅助生产区的排水量为 7.44m3/d。(2)排水系统生产、生活污水由管道接入污水处理厂。7.5 消防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CB50016-

    41、2006)中有关规定,确定单个中转站作业区的消防流量为 5L/s,一次消防时间为 2 小时,消24防水量为 36 立方米,由自备井供水。7.6 电气本项目垃圾中转站用电直接由乡镇电力系统供应。25第八章 环境保护8.1 环境保护规定8.1.1 环境保护设计要求(1)生活垃圾处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因此垃圾转运站的建立不应对周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或对周围环境污染不超过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和现行标准允许范围,并应与当地大气防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生态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一致。(2)确保不引起空气、水、噪声的污染,不危害公共卫生,具体排放和控制标准按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 污水综

    42、合排放标准GB8978-9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3838-2002、 生活垃圾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8.1.2 主要设计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 年 8 月 29 日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1996 年 4 月 1 日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年 5 月 15 日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 年 9 月 5 日5)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53 号 1998 年11 月6) 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国家环保局环监(93)第 015 号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 及 HJ/T-2.4-95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234.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355005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