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分册,世界古代史,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王国的更替,地理位置,早期国家,王国更替,西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区域,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时间: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建立者:苏美尔人,形式:城市国家,原因:民族众多,争夺劳力、水源、土地和水利设施,方式:战争,国家政权结构不断完善; 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 灌溉农业经济不断发展 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达到文化的繁荣,影响,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创造者:公元前4000年后期,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笔画形状:呈楔形,故名,历史地位: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写:用楔形文字 刻写在泥板
2、文书上,体裁:史诗,地位:古代两河流域著名史诗,保存至今的少数优秀作品之一,汉穆拉比法典,背景,汉穆拉比统一两河流域,统一前各城邦习惯法和成文法存在很大差异,楔形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目的:统一法律;规范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统治,地位,法学价值:古代两河流域各国法律之集大成,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史学价值: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第2课 古代埃及,法老专制社会,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贯穿全境,尼罗河定期泛滥:尼罗河河谷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和农业生产,埃及统一,时间:公元前3100年左右,方式:兼并战争,政治体制
3、:统一后的埃及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权力,政治权:掌管高级官吏的任命权,经济权: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军事权:控制所有军队,法律权:视自己的意志为法律,宗教权:自封为神,强化王权神授观念,金字塔,功能: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主要代表: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象征: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宗教意义: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历史意义,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象形文字,创造者:古代埃及人,发明时间:公元前3500年之前,书写工具:初为刻刀和石头,后来发明笔和墨水,纸草成
4、为最普遍的书写材料,使用者:由于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祭司、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书写能力,消亡,主观原因:复杂难掌握,使用范围小,客观原因: 外来文化 冲击,先希腊化:埃及人使用希腊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后阿拉伯化:被阿拉伯人征服后使用阿拉伯语言和文字,象形文字逐渐被人遗忘,第3课 古代印度,吠陀时代,时间: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得名:因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而得名,雅利安人征服,时间: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空间:从印度河流域到恒河流域,对象: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国家建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左右,区域: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数量:20余个,性质:奴隶制国家
5、,种姓制度,概念: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或集团制度,含义:梵语作”瓦尔纳”,意为”颜色”、”品质”,形成: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形成的,内容: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性,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不平等,影响:造成了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严重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的创立和发展,时代背景,公元前6世纪,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部分刹帝利和吠舍经济地位提高,不满婆罗门宗教和种姓特权,各种新教派和新学说的兴起和流传,佛教是其中之一,创立者:悉达多,被尊称释迦牟尼,主张:早期佛教倡导“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经典
6、:大藏经,(包括经藏、律藏和论藏),又称三藏经或三藏,向域外传播,开始时间:公元前3世纪,主要区域:东亚和东南亚,传播结果: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摩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作者:民间集体创作,价值,文学价值: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世界文学瑰宝,史学价值:反映古代印度社会生活和雅利安人扩张情景,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玛雅文化,地域范围:包括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存在时间:约公元前2500公元16世纪上半叶,主要成果: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培育了40多种农作物,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历史地位:是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璀璨篇章,被誉为“美
7、洲的希腊”,阿兹特克文化,地域范围:今墨西哥一带,存在时间:约12世纪16世纪,主要成果:建立了强大的“阿兹特克帝国”,历史地位:是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一朵奇葩,印加文化,地域范围:以今秘鲁为中心,存在时间:约15世纪16世纪,主要成果: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历史地位:是南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第5课 古代黑非洲,麦罗埃文明,地理位置:尼罗河中上游,存在时间:公元前590年公元4世纪中叶,主要成果:冶铁业、农业、海外贸易、麦罗埃文字等,历史地位:属于库施文明的麦罗埃时期,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阿克苏姆文明,地理位置:今埃塞俄比亚境内,存在时间:约公元前后公元8世纪(4世纪达
8、到全盛),主要成果,建立了埃塞俄比亚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组织,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是黑非洲最早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建筑技术高超,文明特点: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的混合型文明,大津巴布韦文明,地理位置:包括今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纳东部和南非北部一带,存在时间:约公元4世纪16世纪,主要成果:古代巨石建筑群,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古代希腊地理环境,古代希腊的历史地位: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地域范围: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以及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希腊城邦的形成,城邦形成:公元前8至6世纪,希腊各地相继形成200多个城邦,城邦概念:以一个
9、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地不过百里,人不过数万,城邦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腊城邦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的繁荣时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全体公民直接参与,人民主权,轮番为治,产生原因:雅典平民同氏族贵族斗争,最后逐渐战胜氏族贵族,主要经过,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429年)是雅典民主政治辉煌时期,历史地位,进步作用:是当时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
10、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历史局限: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斥在外,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史诗与戏剧,史诗,内容:以重大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为内容,掺杂神话,代表:荷马史诗(从英雄史诗发展而来),戏剧,类型:悲剧和喜剧,价值:很高的艺术性和很大的史料价值,代表人物: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阿里斯托芬,地位: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建筑艺术,建筑材料:大理石,基本特点:方顶柱廊式结构,典型代表: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哲学与史学,哲学,史学,“哲学”的含义:“爱好知识之学”,追
11、求的精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含义:“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希罗多德撰写了历史,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父”,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罗马城建立:公元前8世纪中期,建于拉丁姆平原台伯河下游,共和时代,共和国建立:公元前509年,罗马实行共和制度(王政,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目的:打破贵族垄断政治权利的局面,平民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时间:长达200多年,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扩大了共和国社会基础;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对外扩张,统一意大利: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意大利,实现了半岛的统一,征服地中海
12、: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罗马获胜原因:罗马国力强盛、军事组织优越、外交政策灵活,影响,(1)统治版图扩大,民族和人口增多,(2)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3)共和国内部各种矛盾日益复杂,共和),帝国时代,帝国建立,原因:原来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共和制度,已不适应罗马社会的发展,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呼,实质:维持共和制形式的君主专制统治,帝国繁荣,政治统一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发达,城市涌现繁荣,帝国扩张: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已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帝国分裂:公元395年,帝国分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
13、年,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被废,西欧历史进入中世纪,基督教的兴起,兴起时间:公元1世纪上半叶,兴起地区: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间,创立者:相传为耶稣所创,进步性:反抗罗马帝国暴政和追求平等自由,倡导信徒之间博爱互助、患难相恤,鼓吹正义,基本教义:信仰上帝,尊奉耶稣为救世主(希腊语称“基督”),教名由此而来,经典: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发展:公元392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此后,在罗马帝国境内以及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传播开来,最终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第9课,罗马法体系,十二铜表法,颁布:公元前451450年,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成果,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是习惯
14、法的汇编,实质: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的利益,意义,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罗马法体系的渊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保护了平民的利益,规范了社会生活,公民法,产生原因: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适用范围:调整和处理罗马公民内部的权利关系,主要内容:大法官颁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分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万民法,产生原因: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被统治的非罗马人日益增多,目的: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主要内容:国家相继通过和颁布的一系列决议或法令,帝国时代皇帝发布的敕令,适用范围:逐渐形成为一种
15、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发展趋势:公元3世纪初,与“公民法”逐渐统一起来,罗马法历史地位,进步意义,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局限性:奴隶没有任何权利,被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第10课,伊斯兰教和 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伊斯兰教的创立,背景:阿拉伯人内部分化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外族觊觎半岛商路控制权,频频侵扰。阿拉伯各阶层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建立,为阿拉伯人统一的宗教,阿拉伯半岛统一,(1)7世纪20年代,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政教合一的
16、神权国家,集各种权力于一身,(2) 7世纪30年代初,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国家初具形态,古兰经:伊斯兰教最基本经典,还是研究早期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等方面的重要史料,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建立:661年,定都大马士革,从此阿拉伯国家进入帝国时代,扩张:到8世纪中叶建立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宗教传播:伴随着对外扩张,伊斯兰教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阿拔斯王朝,建立:750年,阿拔斯建立,定都巴格达,鼎盛: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生产力发展,商业活动十分活跃,灭亡: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形成条件,宗教基础: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
17、,政治基础: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地理基础: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基本构成,阿拉伯人固有的部落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外来文化,主要成就;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建树不凡,文学作品天方夜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地位: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第12课,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产生,时间:6世纪下半叶产生,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原因,罗马因素:隶农制,日耳曼因素:氏族制度,两种因素互相影响、互相结合,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发展: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发展,内涵,经济上: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政治上:形成层层分封的等级
18、制,中世纪庄园,性质: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特点: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封闭性,阶级关系:国王、教会贵族、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农奴依附领主,耕地使用分配: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自由农民份地,衰落原因:14世纪后,生产力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第13课 城市的复兴,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时间:公元11世纪开始,背景: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城市兴起最早发展最快,居民: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最初的城市居民,城市规模:有限,人口少,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中世纪城市自治,时间:11世纪末开始,背景:中世纪西欧城市一般都兴建于国王或教俗封建主的领地上,首领主盘剥,目的: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争取城市自治,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两种手段,结果: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获部分的自治权,等级君主制,含义: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产生背景:12世纪以后,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封建割据成了桎梏,建立目的:国王与市民携手,力图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形成时间:13世纪下半叶,形成标志:1265年英国议会的召开;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的举行,主要内容:贵族和市民共同参政,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影响:改变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具有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