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试题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可,主要内容:一、高中历史试题解读能力的重要性二、高中历史试题解读能力的基本内涵三、高中历史试题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一、高中历史试题解读能力的重要性1试题解读能力是一种基本素质。试题解读能力不仅是一种应试技巧,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应试也是一种能力。 2 试题解读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试题解读能力不是简单的文字阅读,更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它应该是心理、习惯、能力的综合体现。 3 试题解读能力是文科综合考试的瓶颈。学生看得懂试题,却无法有效的组织答案,出现少答、漏答的现象;学生能基本明了试题的意思,却无法有效地找准试题的导向,出现答不对题
2、、答非所问的情况,,二、高中历史试题解读能力的基本内涵诠释1全面的阅读习惯理论阐释:全面的阅读习惯是指学生通过复杂的、主动的心理活动,有目的地获取书面信息(含文字、图表等),并根据自己的已有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形成新的认识。阅读时绝对不能先入为主,或断章取义,要全面、仔细地了解试题的内涵。试题举例: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第13题“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A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分析举证:题眼“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 细致的思维特点理论阐释: 指考生能
3、用独立的、实证的意识来阅读试题,能合理、妥帖地运用史实并能结合认知规律和相关理论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科学分析来完成答题任务。由于文科综合考试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与迁移,缺乏细致思维特点的考生就很容易混淆历史题与政治题的界线,造成历史题缺乏史实论证,政治题没有鲜明的理论观点的现象。试题举例:如2004年文科综合试卷第37题第(4)问:材料三:“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第39题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
4、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就明显的体现出史、地之间的结合。分析举证:强调事实(含史实)的重要性,做到史论结合,以史带论,很好地完成答题任务。,3 理性的分析能力理论阐释:高考试题是对高中教学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它要求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宏大的历史表象与复杂的社会现象。试题举例: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以基本史实作为答题要素,以学科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主要情境,考查考生的理性分析能力。2006年文科综合考试第12题“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分析
5、举证:总理衙门为教材小字部分,该题有超纲的嫌疑。一般考生很容易选择A项。因为,考生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概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央政府逐渐沦为帝国主义走狗的过程中央权力削弱的过程。而经过理性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B项的选择更为妥当: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礼部迎宾制度,意味着更加便利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而辛丑条约签定后,西方列强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是与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相符合的,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表现。,4到位的迁移意识理论阐释: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它需要通过不多的试题把具有真才实学的考生筛选出来。文科综合考试不强调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但却强
6、调知识的广度与综合度。知识的铺垫与思路的迁移是关键。 试题举例: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16-19题 “巴黎公社和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中,相同的是:A实行土地革命 B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C以革命武装代替旧军队 D给予国内各民族平等权利的正确答案是C项。分析举证:跨学科迁移是考试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考生的学科专业比较扎实,政治、历史、地理之间的知识结构也比较完整,但却无法在文科综合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他们不知道怎样进行有效迁移。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第39题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分布特点、双重影响为切入口以历史情境导入;然后,从几个城市的区位特点
7、、共同的地理因素、铁路干线的名称展开以地理内容拓展;最后,要求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与过去被迫开放的不同以及开放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必要性以政治知识总结,这种试题对迁移的要求是很高的。,三、高中历史试题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1切实领会情境,把握试题主旨命题思路: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方式,通过情境的设置,问题的阐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心社会情境反映了试题的主旨,试题是对情境的高度提升与概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领悟情境内涵,解读试题的基本精神。试题举例1: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第12-15题情境设置:“政治机构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8、试题主旨:考查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解题思路: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是民族矛盾加深的产物,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志之一;责任内阁制的实行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但这也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对西方民主思想的一次很好运用;随着北伐的顺利进军,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1949年到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到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职能,因为当时,我国仍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代表大会尚未建立。,试题举例2:情境设置: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第20-22题的情境:法国和德国是欧洲的两个大国,法德关系对欧洲的和平影响巨大。
9、命题主旨: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他们之间的分分合合既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又是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结果。解题思路:以20题为例。通过对图4的细致阅读,我们能从中得到关键信息:北德意志同盟、色当,北德意志同盟的出现意味着当时德国并没有统一,而德国的最终统一是通过普法战争来完成的,说明该图反映的是普法战争前的内容。而拿破仑战争时期,北德意志联盟并没有建立。这样,“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图4反映的战争是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确答案是B项就显而易见了。,2准确判断导向,明确试题思路命题思路:试题概括性、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内
10、容丰富。没有明确试题导向,就不可能找准解题思路,更不可能有效答题。试题举例: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第39题引题: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图9略)解题导向:对外开放。解题思路:鸦片战争后被迫迎合卷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动融入,3科学理解题干,确定解题方向题干是试题灵魂,它通常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的语句指出解题的方向。(1)找准试
11、题迁移的方向。试题举例: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第37题第(1)问:“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制记载,光武帝称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迁移方向: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各行其是逐步同化总结出由分到合的变化趋势。而试题的后半部分则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结论:试题由简单的
12、提炼、概括,发展到后半部分的分析、思考,明显超出了材料所能提供的信息要求,这就需要考生要把有关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做一梳理,了解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以及巩固统一措施对民族融合的积极作用,这就是试题的迁移方向。,(2)明确试题的关键词。前提:关键词是试题的核心,对关键词的把握影响着解题的成败。举例:2006年文科综合卷第39题第(2)问“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结论:关键词有两个:“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双重影响”。凡是遇到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的题目,肯定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教材和教师讲述的内容,对材料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不能就材料论材料。同时,问题
13、要求考生回答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势必要求考生从正、反两方面组织答案,这样,回答问题就会完整。可见,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不清势必造成解题不明。1999年高考历史试卷中有过这么一道试题“得人者昌,失贤者亡分析唐朝前期的用人制度对唐朝历史的影响”,该题的关键词在“唐前期”,可是不少考生理解为“唐以前” 真是惨痛的教训。,4有效组织答案,完善答题规范高考试题具有高度提升与概括性,每一个用词都赋予深刻的内涵。(1)概括类试题,答题必须言简意赅,有所提升理论阐释:概括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指将历史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如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第37题4个小问中,多次出现“概括从春秋时期到
14、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等,说明概括类试题的重要性。注意:概括罗列:罗列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展现,它缺乏提炼与归纳,所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概括。概括要求在认知基础上归纳共性。培养策略:构建知识体系把知识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形成一个知识整体,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立足教材,夯实双基,在拓展深化教材的同时,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归纳概括、准确表达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总之,概括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要经常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和提炼。,(2)比较类试题,答题必须方向明确,史实充分理论阐释:比较是归纳、
15、概括、比较能力的综合体现,它的能力要求更高。 比较题的审题与构思在这一题型的解答过程中非常关键。解题思路:首先,要正确选取比较项考生根据题意,自己去开启思路,从事件的全过程和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去寻找可供比较的项目。比较项的误选或错选,都会影响答题的质量。其次,要注重史实的支撑。比较题的解答是建立在考生史实清晰、观点明确的基础上的,缺乏扎实的史实基础,不可能有明确的解题思路。如(95年全国高考历史卷)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
16、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比较及论证。命题从司马光对秦皇、汉武的评论入手,要求考生对二者有关方面进行评价和比较,其角度相当新颖,不落俗套,有使人耳目一新之感,该题设问有两层次,一是比较类似之处,考生只要细心审题即可答出;二是“类似之处”导致的不同结果,这是难点,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把两个历史人物放他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然后结合具体的史实来说明论证,切忌空发议论。,(3)分析评价类试题,答题必须论点鲜明、条理清楚理论阐释:属历史科考试能力要求中的历史阐释能力,往往最直接、最集中地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和灵活运用理论的水平。学生在答题时首先要从历史事件本身
17、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考察原因、过程、结果、等各种因素,综合分析,不带主观意愿和偏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符合历史本来面貌。其次,要注意评价是分析的升华,是掌握判断历史事件优劣的标准。在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事件后,要进行评价。它是认识历史事件高层次的表现,从中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试题举例:如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第37题第(3)问“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出契丹族与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的道理,这实际上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野蛮、落后的游牧民族征服先进文明的地区,但最终他们也必然会被先进文明地区所征服”理论的最好阐释。这种分析评论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理论意识的最佳途径。,谢谢 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