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组成员:胡周微、周依婷、刘君燕、倪苏婷、杨晶、陆乔、项恩来、邱祖添、沈佳明、王幼彪,台州商人,-鲁迅,台州人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气魄,,台州人有南方人的精明、北方人的豪气。,台州是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是中国当前两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造者。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占了台州经济总量的97%以上。先进制造业基地:泵行业、阀门业、工业缝纫机制造、模具等产业占全国很大比重,有“中国阀门之乡”、“中国工业缝纫机王国”等称号。十大支柱产业:电力能源、汽车、摩托车、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鞋帽服装。,台州现象的基本特点 1、经济发展的民本性质,即民有、民营和民享
2、。 改革开放之初的台州,是区位偏僻、资源匮乏、人民贫穷的地方。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本,也非常短缺,当时人均银行存款不到八分钱。台州的经济实力在浙江位居倒数第二位,政府财政收入12亿元。由于是海防前线,国家的投资很少。改革开放之后,台州也不像珠海、深圳、厦门等地,享有政策优惠。这一切都说明,在改革的起点上,台州处于劣势。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国家政策的松动,在这里诱发出了巨大的发展动能,来自民间的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热情,冲破了外在的种种约束和政策限制,走上了民间体制创新之路,通过来自人民的体制创新,不仅克服了诸多不利条件,而且还获得了“先发优势”。,台州的经济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这些民营
3、企业最初几乎都是农民创办的。面对资源、技术、资金、人才和政策的约束,这些刚刚从田地里走出来的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首先,创造了股份合作制这样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最初,它的名字叫“社员联营”,表面上属于集体企业,而实际上则是一种合股经营的民办企业。这种戴着“红帽子”的民营企业,很快就在台州推广开来,引发了工业化的第一波浪潮。到1988年,这类企业已经达到9000多家,到1994年达到76790家。其次,创造了一系列民间资本融通形式,这种集聚资本的方式在资金短缺的工业化初期、在国有银行体系贷款不足的情况下,使资本原始积累成为可能。台州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资金,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民间的个人资金
4、。民间资金不仅被集聚起来创办企业,而且还进入到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比如水利、道路等公共设施等。据统计,从1986年至2003年,台州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29亿元,其中民间资本达150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80%左右。由此可见,台州经济具有民有、民营的特点。与此相连的是,台州实现了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目标。根据一项统计,台州平均每20个人就有一家工业企业,另外还有25万个体工商户。差不多家家有企业,这一现实说明了,绝大多数台州人实现了发展机遇的共享、发展成果的共享。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台州地区生产总值处于中下水平,但是实际人均收入却名列前茅。 因此我们说,台州经济本质上是民本经济,即民有
5、、民营和民享。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好的市场经济,不是少数人得益的经济,不是权贵主导的经济,应当是民本经济。,2、地方政府在经济起飞和发展过程中对全国性政策进行了创新性运用。 中国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其试验主义的性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启动的改革,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地方,都是被困境或饥饿逼出来的,带有“救亡图存”的紧迫感。改革之初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战略和总体目标,而是在计划体制内引入一些市场的因素,比如在生产资料计划价格之外引入了市场价格,形成了双轨制;在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条件下,允许个体私营经济适度发展,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局面。 双轨制的政策选择诱发了民间的致富冲动。面对被政
6、策诱导出的民间创新,地方政府如何反应是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路径的关键因素。由于改革的总目标是逐渐明确起来的,由于旧的体制、政策仍然存在,在面对民间创新的时候,主政的台州地方政府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措施,对民间创新持宽容的态度,允许试验,对各种新做法,不急于封杀而是先看一看再说。事实证明,正是采取了这样开明的态度,台州才获得了先发优势,才形成了民间“创新集群”。这些创新包括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生产资料市场、民间资本市场,包括现在正在进行的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改革,也包括大量的企业行为。在台州地方政府的默许、庇护之下,这里出现了我国第一份支持股份合作制的文件,这里最早进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这里
7、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民办学校、民营医院和民办银行。台州很多产业是国家管制性的行业,如医药化工,汽车摩托等,它们在政府的庇护下,发展了起来。,吉利是我国少有的几家民办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商之一,如今被认为是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骄傲。但是,在进入这个领域之初,却面临着管制壁垒。1999年,虽然吉利汽车已经开始进入商业化批量生产,但直到2001年4月份,李书福还在为进入国家的汽车目录而四处奔走。在看似“非法”的情况下,台州地方政府始终据理力争,以“发展之后逐步联合”、“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竞争”等理由加以庇护。如果这个时候台州地方政府不是庇护,不是据理力争,那么吉利很可能就死在摇篮里了。 台州的经济奇迹是诱致性
8、和内源性的。台州地方政府也确实很少创办国有企业。有人据此认为,台州地方政府是“无为而治”。这是一种误解。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不存在无为而治的地方政府。“无为”不过是用力的重点、方向不同而已,事实上,也确实存在着选择向什么方向用力的空间。相对于其他地方政府在经济领域的积极角色,台州市政府的作为需要冒更大的风险,需要更高的艺术。地方政府处于国家总的政策与民间创新活动中间,它需要时时权衡,对于各种试验,既不能违反国家政策盲目地鼓励,也不能简单地封杀,而是需要做出判断,对于合情合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的做法,先庇护起来,看一看再说。,3、激励企业家成长。 台州拥有10万多家企业,形成了30多个产业
9、集群。而其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这些企业的灵魂人物企业家。本报记者多次到台州采访,每一次都震惊于一个现象,那就是台州拥有如此丰富的企业家资源,据说,平均每3户家庭就经营着一个企业或是一个个体户,几乎每个台州人都想自己办企业。这些不安于现状的台州人,将各种要素组合起来,建立企业,走南闯北,开辟疆土。 台州民间丰富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成长的土壤。而企业家则是民间创新精神的代表。企业家的最大特征是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辟新市场,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和企业组织创新。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就不难发现,台州本土具有这种品格的
10、企业家比比皆是。知名的如飞跃的丘继宝、吉利的李书福、苏泊尔的苏显泽等。这些来自民间的企业领袖成了台州经济增长的栋梁。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有着精彩的成长故事。这些企业家的成长经历说明,企业家的出现不是天生的,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政府和社会的正确激励来到人间的。如果说台州的企业家特别多,那一定是这里的政府做对了激励,这里的环境适合企业家生存。,4、善于向其他模式学习。 台州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路径,在基础层面,与温州很类似,比如都以民营经济为主,都拥有众多的专业分工的市场,其发展都依赖民间资金的积累,很少有国家投资,也就是说都是内源性的,是诱致性变迁的典型。 但是,到了上世纪九
11、十年代后期,尤其是最近几年,台州与温州的差异开始显现,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台州拥有更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而且在产业高级化方面,台州进展较快。台州重视国际产业转移提供的新机遇,积极地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这一新的趋势使台州偏离了旧的模式,具备了苏南模式的一些特征,例如大的国有资本落户台州,政府主导的产业调整等。 这种兼容性构成了台州现象的内涵。实际上,台州很早就提出过这样的口号。1987年,当时的台州地委根据形势提出了“取两南(苏南和浙南)之长”,走自己的路,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的战略。今年以来,台州经济遇到了一些困难,在分析形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时,台州意识到这与民营经济的草根性和脆弱性有关,意识
12、到国有经济在公共资源的配置方面明显优于民营经济,因此有必要学习其他体制的长处,学习江苏“三条腿走路”的经验,坚持国资、外资、民资一起上。,台州现象诠释了什么是思想解放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第30个年头。人们在总结、阐释中国奇迹的时候注意到,思想解放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观察和分析台州现象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台州在起点劣势的情况下创造的转型和发展奇迹,是用实践诠释了什么是思想解放。所谓思想解放,最根本的就是对创新、对实践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的尊重,就是对各种创新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试,允许闯。台州现象说明,民间蕴涵着巨大的、无限的创新动能,只要有一点缝隙,就会诱发大量的创新行为,这种行为与
13、地方政府塑造的包容文化氛围结合起来,便能克服各种障碍,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在离开台州的那一天,本报记者专程来到海边。这里正在围海造地。台州市委书记张鸿铭向记者展望了台州的未来景象:在海上,将兴起一个新的台州。一个集聚着巨大生产能力的沿海产业带已经崛起。这景象或许正是台州现象的缩影:只要拥有海一样的胸怀,再恶劣的条件,也无法阻挡人民创造历史的行动。这一启示说明,台州现象对于我国的发展和转型具有了一般性意义。,目录,台州文化 三个台州 台商精神 台商的软肋 台州品牌 台州商人,台州文化,台州的文化是多元的,不同时期弘扬的侧重点应该是不同的。现在时代的主旋律是创业创新,所以我们要用创新的思维给台州文
14、化下一个定义,即台州文化的主基调是商贸文化。从商贸文化的长度上说,在南宋时台州就开埠设市,有1000年的历史沉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吴越时新罗国商人聚居新罗坊(黄岩)时的商业活动。它与“义利兼顾”的永嘉学派是一脉相承的。,“三个台州”建设,改革开放30年,已然把台州送到一个空前盛世。但在新的发展阶段,台州既迎来了许多新的重大机遇,又面临着不少新的严峻挑战,尤其在经济领域,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此时,台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内生台州”、“海上台州”、“市外台州”的“三个台州”发展战略。如平地一声春雷,台州湾畔,猛然又卷起了创新的磅礴大潮。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台州商人再
15、次长袖善舞,勇立潮头,显示出了其无可匹敌的英雄气概,再度成为台州新时期改革发展的弄潮儿。同一片土地,同一个梦想,同一种精神,同一个方向。今朝,他们凝聚一堂,共商家乡“三个台州”发展大计。,“内生台州”:脱胎换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比重低,大部分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多年来,台州民营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其劣根性暴露无疑。紧急关头必须转型升级!这是政府和台州商人的共识。“企业是内生发展的主体,只有企业转型升级做到位了,才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正是有着这样的意识,台州市经委与台州商报总结了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结构调整、市场拓展等“突围
16、十策”,并选择100个成功案例,向全市企业推荐。从单纯依靠要素拉动,转到通过创新驱动;从单纯民资为主,转到多资并举;从资源利用“大手大脚”,转到“精打细算”在“内生台州”建设中,作为主体力量的台州商人已然自觉地发起了一场革新之战,且战果累累。,“海上台州”:蓝色图腾,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里,曾规划了浙江沿海的三大港口,其中一处就在台州。台州拥有630多公里海岸线和8万平方公里的浅海大陆架,海洋经济将是台州另一个丰收的狩猎场。此时,台州正在向这个猎场进军。他们看到,从更远的战略眼光来看,“海上台州”就是台州真正的财富之源。那里隐藏的资源一旦开发出来,将能确保台州跃上新的财富高地。如今,这个宝
17、藏正在被逐渐开发,一条横跨台州全境、规划总面积760平方公里的沿海产业带,已经在东海之滨跃然而出。这张海上蓝图是这样的:以台州市区为中心,三门、玉环为两翼,拟建的台州沿海高速公路犹如一条纽带,把三门滨海工业城等12个滨海重点开发区块串成一条产业走廊。目前,沿海产业带已开发50.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近60亿元,吸引了1119家企业落户。蓝色图腾,正在东海之滨升腾。,“市外台州”:根深叶茂,120多万台州人在外创业,组建异地商会81家,创办企业3万多家,年销售总额2700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台州;同时,有10余万台州籍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分布在各地毫无疑问,他们已经成为“市外台州”建设
18、的主力军。据统计,2003年至今,台州市共签约各类回归项目224个,总金额281亿元。台州市协作办负责人说,企业回归带回的不仅是资金流,更有人才、技术、信息和管理等台州经济发展急需的要素。历史,有时就是一些轮回的组合,也总会有惊人的巧合。几十年前,家乡的贫瘠、生活的穷困,“逼”他们远走天涯,追求财富;而今,几十年后,家乡发展了,家乡富裕了,浓浓的乡情又让他们这些天涯游子重新回归了母亲的怀抱,他们有责任、有信心、有实力,能把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把这位母亲“装扮”得更加美丽动人。,台商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商人凭借“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能合作、不张扬”的“台州精神”成就了辉煌事业,创造了
19、一个个经济奇迹。2011年,由28位台州异地商会会长为主发起倡议成立了全球台州商会会长峰会,旨在利用在外台州商人的群体优势,打造一个以“全球视野、台商精神、兄弟情怀”为主题、纯民间的高端交流平台。,台商的软肋,一是不愿意创新,经营上追求“短平快”,创新需要持续投入,甚至冒失败的巨大风险 二是没有能力创新,面临人才、技术、资金条件不足等问题 三是难以创新,创新的投入和产出需要一段时间,而这一段时间里市场发生了变化,创新的产品也许已成了滞销品 四是骨子里害怕创新,感到创新成本比较高,没有规范的创新环境 五是不能持续创新,或是一次创新失败,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或是一个创新产品可以吃老本,一招鲜,
20、混几年,如新桥的印刷业,台州品牌,情定法拉家纺伟星集团 钱江集团(林华中)德仁集团 苏泊尔集团 (苏增福) 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爱仕达电器石梁酒业吉利集团 (李书福) 飞跃集团(邱继宝),台州商人,性格特征:山的硬气、海的大气、水的灵气、人的和气。 徐小敏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方健浙江三星特种纺织有限公司总裁 吴国华:要做台州企业商标维权第一人 张兆东-方正集团总裁 邱继宝走向世界的民营企业家 王云友-市工商联主席 李书福台州骄傲 缪雪中:摆脱草根气息 民企造车谋蜕变 项道铨爱华旗手 黎贤钛浙江尔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陈保华-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信军-复星集团副
21、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蔡开坚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开坚 周书忠浙江恒勃滤清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逢干:像做企业一样做大慈善 梁军:“长袖善舞”引领台州物流业升级 叶凤起:记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德松:十年风云老船长 黄绍福:台州市黄岩军山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陶学定台州生产管理研究所所长 陈云军浙江亚宝光电科技公司董事长 符汉君:打造台州的本土“茅台” 苏宁20岁 圣诞元旦备豪礼庆生 蒲通:不普通的总工程师 马开聪台州光辉自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立钻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 沈颜新浙江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邱建生浙江红石梁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苏增福-浙江苏泊尔海运有限
22、公司董事长,苏增福,任浙江苏泊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可立思安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苏泊尔海运有限公司董事长、玉环大鹿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曾被评为浙江省最佳优秀企业家、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第九届人大 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苏增福找到了一个糊口的工作-浙江台州玉环县一个农机厂的业务员。1985年,45岁的苏增福当上了这家年产值20-30万元的农机厂厂长。1994年初,苏增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苏泊尔。用了近20年的时间,苏增福将一个农机厂带成全国最大的炊具生产基地,从年产值只有30万元、利润仅6万元,到如今每年7600多万元净利润、净资产达到6.26
23、亿元从1997年开始,苏增福先后兼并了武汉液压阀厂、武汉长江铝制品厂、龙威工业园等多家企业,将“浙江苏泊尔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无区域性经营的“苏泊尔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苏增福执着追求的“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梦想。兼并这些濒临倒闭的企业,不仅拓展了苏泊尔的生产规模,创造了新的价值,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苏增福领衔提交了苏增福用了近20年的时间,将浙江台州玉环的一个农机厂带成全国最大的炊具生产基地,从年产值只有30万元、利润仅6万元,到如今每年7600多万元净利润、净资产达到6.26亿元,苏增福因此被誉为“中国炊具大王”。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
24、次会议期间,他领衔提出议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磋商,尽快出台相关法规,禁止这些侵犯知名企业的合法权益、损害关于要求国家尽快制定民营企业法或相关法规条例的议案。 苏增福清楚地认识到:“法律的保障,才是老百姓权益的根本保障。不负人民的重托,当个称职的人大代表,就要为健全法制建设,积极建言献策。”,苏增福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且还是一位很有责任心、深受人民群众信赖的全国人大代表。创业10年来,苏增福创办的苏泊尔集团公司,从一个简陋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集团公司。 十几年来,苏增福当选过县、市、省和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他说:“当人大代表不仅是光荣,更重要的是责任,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的意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我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说,不仅仅是苏增福,还有更多的台州商人,为浙江商业增添了一份生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