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中立法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国会为防止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战争的立法。1935 年 8 月美国通过第一个中立法,规定凡由美国或其属地之任何地点把武器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交战国均违法,但不禁止其他物资包括战略物资出口。1936 年 2 月底该法期满时,国会随即通过第二个中立法补充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的条款。1937 年又通过第三个中立法,除前两法内容以外又规定中立法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授权总统判定战争状态是否存在,而且可以禁止任何货物输往交战国。欧洲战争爆发前后 ,美国于 1939 年 11 月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
2、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支持了英法。后美提出的 租借法案 。中立法至此名存实亡。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废除。拿破仑 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 ,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重要功绩还有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 ,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治维新 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1871
3、 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到 20 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十二月党人 1825 年发动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武装起义的俄国贵族革命家。起义发生在俄历 12 月,故领导这次起义的贵族革命家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国内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回国后,他们成立秘密的革命组织,企图按照西方的方式来改造国家。1816 年成立救国协会。1818 年幸福协会。该会主张实行共和制,探索了采取军事手段推翻专制制度的问题。1821 年,先后成立南方协会和北方
4、协会。这两个组织都拟定了自己的纲领。十二月党人试图只依靠军队的力量发动政变。1825 年 12 月北方协会发动起义。尼古拉一世立即调动军队血腥镇压了起义。南方协会会员于 1826 年 1 月发动起义,不久也告失败。沙皇政府对十二月党人进行残酷的迫害,大批党人被害。西进运动 北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爆发前后向北美大陆西部移民拓殖扩张、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运动。美国独立后阻止移民西进的敕令,来自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涌向西部。在西进运动过程中,出现 3 次巨大的移民高潮。1890 年,西进运动正式结束。西进运动使美国的领土增加到建国时的 3 倍以上,扩大了发展工业所需的各种基本资源 ,对美国社会制度和资
5、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普法战争 德国完成统一的第三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后,位于德国西南部的邦国在法国支持下仍然独立,德意志的统一还未完成。俾斯麦积极准备用兵法国。1870 年 7 月,战争爆发。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但在普鲁士军队的反击下,战场很快就转移到法国境内。9 月 1 日,双方在色当进行大会战,法国军队再次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 10 万法军投降。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宣告结束。1870 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 4 个邦国加入“北德意志联邦” ,德意志终于实现统一。1787 年联邦宪法 美国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 年 9
6、月 17 日费城制宪会议上通过。宪法以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 4 年,有权任命部长、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对总统、部长的渎职行为有权弹劾;国会是立法机关,由参、众两院组成,负责批准条约,制订税率立法。但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须经国会批准,任取终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以上三条旨在将立法、行政、司法之权分立,互相制约。宪法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后增加了 10 项关于人权的补充条款,规定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宪法对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
7、治有很大作用,沿用至今。吉伦特派 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吉伦特派的主要成员最初属于雅各宾俱乐部,后在俱乐部内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新派别,因该派领袖人物多来自西南部的吉伦特郡而得名。成员主要是与西部和南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有较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律师。1792 年 8 月 10 日起义之后,以吉伦特派成员为主组成临时政府,开始吉伦特派执掌政权时期。吉伦特派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认为法国革命应当止步,恢复秩序。 1793 年初法国局势恶化,前线吃紧,市场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群众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吉伦特派则坚持经济自由原则,不愿实行对经济的干涉和管制。吉伦特派逐渐失去民
8、心,1793 年 5 月 31 日至 6 月 2 日,雅各宾派领导巴黎群众起义,迫使议会下令逮捕吉伦特派首领,结束了吉伦特派统治。在恐怖时期,吉伦特派首脑人物被大批处死或自杀。热月政变后,该派残余势力构成热月党的骨干。 开明专制 18 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利用伏尔泰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一般来说, “开明专制” 出现于资本主义已有发展,但革命条件尚不成熟的地方。这些改革客观上
9、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开明专制” 始终是封建贵族国家的政策。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大陆开始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个制度的生死搏斗,一切伪装都无济于事, “开明专制” 时代连同其改革差不多都一起消失了大清洗运动 20 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开展的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肃清反革命运动。斯大林把阶级斗争形势看得过于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上缺乏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个人崇拜的危害,因此错捕和枉杀了许多无辜。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都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处决。当时还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
10、大清洗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加富尔 撒丁王国首相、意大利王国第一任首相、意大利统一运动中资产阶级自由派领袖。主张依靠撒丁王国的外交与军事行动,实行上层联合逐步统一意大利。1852 年出任首相。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采取整顿财政、修筑铁路、改革税收制度、强化国家银行职能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854 年参与英法同盟对俄国的克里木战争,1856 年 2 月率团出席巴黎会议,提高了撒丁王国的外交地位。1859 年 1 月与法国拿破仑三世签订秘密条约,缔结反奥同盟,规定:法国邦助撒丁王国击败奥地利,建立北意大利王国;撒丁把萨
11、伏依和尼斯割让给法国作报酬。当年 4 月撒丁与法国联合对奥开战,取得胜利,收复伦巴底,但将萨伏依和尼斯割让给法国,遭反对,被迫辞职。1860 年复首相职,利用高涨的人民革命形势,推动托斯卡纳、帕尔马、摩德纳和罗曼那与撒丁王国合并;又利用加里波第对撒丁国王的忠诚把已获得解放的南部意大利并入撒丁王国。1861 年 3 月统一的意大利王国建立,被任命为第一任首相。同年病逝。督政府 法国大革命后期的中央行政机构。1795 年 8 月 22 日热月党人组成的国民公会通过共和三年宪法,宪法规定建立两院制的立法机构,行政权属于由五位督政官组成的督政府。10 月 27 日巴拉斯等 5 人当选为督政官,是为督政
12、府时期的开端。这一时期法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督政府的政策左右摇摆,这种摇摆政策在历史上称作“秋千政策”。督政府的统治基础十分狭窄,没有使人瞩目的政绩。 1798 年第二次反法同盟组成后,法国在军事上节节失利。1799 年 11 月,拿破仑借机发动“ 雾月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法绍达事件 这是英法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发生的事件。 1896 年,法军从法属刚果向东推进,1898 年 7 月到达苏丹的法绍达村。同年 9 月,英军从苏丹东部到达法绍达村,升起了英国国旗。英军以武力威胁,要求法军撤走;法军以“有效占领” 为由,拒不撤军,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最后双
13、方达成妥协,以尼罗河和刚果河为界,英国占领苏丹东部和尼罗河流域,法国占领苏丹西部。三级会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法国大革命前夕,由于国王财政困窘,1789 年 5 月 5 日在凡尔赛重新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代表要求取消等级区分,按人数表决。提出三个等级一起开会,共同审查代表资格的建议 。在遭到拒绝后,第三等级于 6 月 17 日自行
14、召开国民议会。至此以等级为基础的三级会议完成了历史使命。俄国二月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是发生在 1917 年 3 月 3 日(俄历 2 月 18 日)的一次民主革命。被认为是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经济衰退,1400 万劳动力应征入伍,导致全国缺少劳动力。加上军事上指挥不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1917 年 3 月 3 日,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起义,逮捕沙皇政府的官员,罗曼诺夫皇朝就此结束。二月革命后,工人和士兵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而资产阶级、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则成立了临时政府,造成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李尔本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平等派的领导人,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
15、他主张: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人民;人人都享有天赋的权利。在政治上应消灭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在经济上取消垄断专卖权、什一税。同时实行宗教宽容、言论自由等,多次被捕。随后,李尔本和他的同道者们拟订了平等派的纲领性文献人民公约。后克伦威尔惧怕他的影响,把他驱逐出国。1653 年 4 月回国后又遭监禁。1655 年获释。1657 年卒。著有英国的天赋权利、人民公约、揭露英国的新枷锁等。瓦尔兰 法国革命家。巴黎公社主要领导人之一。左派蒲鲁东主义者。1865 年参加第一国际并成为巴黎支部领导人。法国九.月革命后当选为巴黎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委员、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1871 年 3
16、月 18 日参加领导巴黎无产阶级起义。后当选为公社委员;历任财政、粮食和军事等委员会委员。曾指挥公社军同凡尔塞军作战,后被捕遇害。凯末尔 土耳其总统(19231938)。曾参加 19081909 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历任高级军职。19191922 年领导反对外国侵略者,维护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11923 年创立人民党(后改称共和人民党)。同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当选为第一任总统。执政期间,实行行政、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许多改革,并开始实施工业发展计划;对外争得对两海峡的主权。被誉为土耳其国父。劳动解放社 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1888 年 9 月由普列汉诺夫等人在日内瓦创立。其宗
17、旨为在俄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批判民粹主义,深入研究俄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曾参加第二国际的活动。劳动解放社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型。明确提出工人阶级的目标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其先决条件是要取得政权,成为后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基础。在1903 年 7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因已完成历史使命正式宣告解散普列汉诺夫 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875 年同民粹派秘密组织建立联系。1883 年在日内瓦创立并领导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批判民粹主义。1900 年同 V.I.列宁 一起创办无产阶级报刊火星报和曙光杂志,草拟俄国社
18、会民主工党党纲。1903 年主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党的总委员会主席,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多次参加第二国际代表大会,长期担任国际局委员。1898 年上半年最早起来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后又同米勒兰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进行斗争。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转向孟什维克,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1905 1907 年革命失败后,大多数孟什维克成了取消派分子。普列汉诺夫反对取消派,同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结成护党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1917 年二月革命后回国。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以条件不成熟为由,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但在十月
19、革命胜利后,拒绝参加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叛乱。和平法令 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列宁起草,1917 苏维埃通过并颁布。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规定”、“ 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 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和平法令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巴贝夫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平等派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主张取消个人财产,土地公有,建立平等者共和
20、国。后转入地下活动,1796 年 3 月策划发动武装起义,推翻督政府。并决定 5 月 10 日起义 。但起义前夕,因秘密泄露,巴贝夫等主要领导人全部被捕。1797 年 5 月被处死。雅各宾派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政治派别,因集会地点在雅各宾修道院故名。俱乐部成员及许多支持他们的代表构成雅各宾派。1791 年俱乐部曾几经分化。1791 年 7 月马斯校场事件后,大资产阶级立宪派分子退出。第一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公会内山岳派与吉伦特派矛盾不断激化,10 月吉伦特分子也先后退出。至此,雅各宾派成为主要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罗伯斯庇尔等人成为主要领袖。该派不以实现共和制度为满足,要求彻底摧
21、毁封建制度,实行民主的政治、经济措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对财产的不平等,要求限制财产权,并主张以严厉手段对付革命的敌人。1793 年 5 月 31 日至 6 月 2 日策动和领导了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开始雅各宾派专政。专政期间,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制度;击退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专政后期内部发生分裂,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忿激派、埃贝尔派、丹东派,该派本身也大大削弱。1794 年 7 月 27 日热月政变之后,雅各宾派的政治活动基本完结,1799 年最终被解散。 反法同盟 1792 年到 1815 年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新兴的资产阶级法
22、国而结成的同盟。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为了对抗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其后的五次同盟则是为了对抗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一方面,欧洲大陆上各国君主深怕法国革命会引起本国的革命,因此,十分仇视革命的法国;另一方面,英国虽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担心一旦法国强大起来,就会与它争夺欧洲和海上的霸权,于是,英国积极联合欧洲各国封建君主,武装干涉法国革命,以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1793 年春天,英国联合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荷兰、撒丁王国、那不勒斯和俄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以法国处死路易十六为借口,对法国发动了战争同时,英国还竭力支持法国外省的王党叛乱,企图制造混乱,颠覆革命政权,恢复法国的
23、君主专制制度。年底,法军发动反攻,赶走侵略者,收复土伦,第二年,法军也不断取得胜利,反法同盟内部开始分裂。1795 年,普鲁士、荷兰和西班牙相继退出反法同盟,只有英国和奥地利仍然继续与法国作战。法国决定集中力量攻打.奥地利。1796 年,拿破仑率大军远征意大利,攻击奥地利的后院。第二年,拿破仑军队取得了对奥地利军队作战的胜利,迫使奥地利在当年 10 月同法国签定和约。1798 年,不甘心失败的欧洲各国再次联合起来,俄、英、奥和土耳其及那不勒斯等组织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不久,盟军攻入法国境内,法国形势十分危急。拿破仑再次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1799 年,雾月 18 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改变”
24、掌握法国政权。1800 年夏天,拿破仑又一次大败奥地利军队,迫使奥地利同法国签定和约。不久,英国也不得不同法国议和,承认法国在欧洲大陆上取得的权利,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1805 年,英国不惜巨资,拉拢俄国、奥地利和瑞典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在海上和陆上展开。在海上,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被英国舰队击败;但在陆上,拿破仑在奥地利的奥斯特利茨大败俄奥联军,使第三次反法同盟又告失败。1806 年,雄心勃勃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联合英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鲁士军队首先对法开战,拿破仑在耶拿击溃了普军,并占领其首都柏林,第二年又打败俄军,迫使俄普与法国签定提尔西特和约,俄国承认法国在欧洲
25、的势力,法国不干涉俄国在中东的行动;普鲁士割给法国 1/2 的领土,赔款 1 亿法郎。为了击败英国,拿破仑决定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企图从经济上困死英国,英国则从海上对法国实行反封锁。大陆封锁政策严重损害了欧洲大陆国家的利益,1809 年,英国与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同盟。拿破仑迅速击败奥地利,奥地利被迫割让给法国大片土地,赔款 8500 万法郎,还不得不同法国结盟。拿破仑在欧洲的势力达到顶峰。1812 年,拿破仑率军远征俄国,遭到惨败;次年,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趁机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并在来比锡击败拿破仑。1814 年,盟军攻占巴黎,拿破仑只好退位,波旁王朝复辟。
26、1815 年,为了对付从流放地厄尔巴岛返回巴黎的拿破仑,欧洲列强英、俄、普、奥匆匆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希望趁拿破仑立足未稳,赶走他。在滑铁卢,盟军大败法军,拿破仑被迫再次退位,法兰西帝国再次覆灭,封建波旁王朝复辟,直到1830 年七月革命。凯恩斯主义 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书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形成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突出了政府赤字支出对总需求的扩张作用,认为在总需求不足,即经济陷入产出水平远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状况下,如果政府增加其购买量,总需求就会增加。柏林墙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叫“反法西斯防卫墙 “,
27、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东西方冷战关系的产物。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苏联和民德联合修建,目的是阻止民德人西逃,同时给西方施加压力,于 1964 年建成。建成之后一直西方的强烈反对,随着东西方的缓和,两德即将实现统一。1990 年 6 月,民德政府开始拆除全部柏林墙。克伦威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主要领导人,英国内战时期军事统帅。1628、1640 年两次当选下院议员,反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封建统治,参与起草大抗议书等文献。1644 年 7 月在马斯顿草原之战中击败王党军,扭转战局,其部队被誉为“铁骑军” 。12 月向议会提出军队改组方案,主张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募兵制,建立编制完备、指挥统一的正规军。1645 年
28、4 月任新模范军副总司令兼骑兵司令,6 月 14 日在内斯比之战中歼灭王党军主力。1647 年平息平等派的反抗。1648 年第二次内战爆发后,重新谋求与平等派合作,在广大士兵支持下打败王党军,8 月在普雷斯顿之战中歼灭支持英王的苏格兰军队主力。 1649年 1 月支持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1650 年 5 月被议会正式任命为大将军和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同年 7 月率军征服苏格兰。1653 年 4 月武力解散议会,12 月任“护国公” ,独揽行政、立法、军事、外交等大权。其间,通过英荷战争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为英国夺取海上霸主地位奠定基础。 俾斯麦 1815-1898 年,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
29、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向资本主义列强的重要历史时期。1851-1858 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 年任驻俄公使,1861 年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 6 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 的道路统一起来。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 1864 年初挑起对丹麦
30、的战争,第二步是 1866 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三步、就是 1870 年的反法战争。 1871 年 1 月 18 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利益服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他的“铁和血” 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871 年他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在国内,他为了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于 1878 年颁布了所谓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又叫反社会主义者非常法) ;他对外组织军事集
31、团,极力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同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掠夺殖民地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到 19 世纪 80 年代末,俾斯麦的内外政策连遭失败,被迫于 1890 年 3 月 17 日下台。应该注意的是,俾斯麦本人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铁血”政策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德国历史。英国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是指十六至十九世纪葡萄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对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地掠夺而特许设立的公司。这些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不仅享有贸易独立权,还有权代表政府订立条约和和约,有权组建军队,有权发动战争,他们享有独立国家的主权,拥有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英国东
32、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 年,以后通过阴谋和战争,占领和统治了孟加拉和印度,之后又占领了新加坡、缅甸(部份地区)等国,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和拥有领土的强权。英东印度公司在 1833 年以前一直垄断着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到了十九世纪初,随着产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扩大,为了适应新兴工商资本迅速发展的需要,东印度公司作用逐步下降,它的特权相继取消。但是,它对英国在印度领土的管理权,一直保留到 1858 年该公司被撤销为止。 文艺复兴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开始于意大利,并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的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反映自身的利益,求得发展,日益要求摆脱
33、封建制度的束缚。文艺复兴就是这种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许多知识分子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武器,猛烈冲击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人文主义的世界观。表面上这种新文化仿佛是古典文化的复兴,因此历史上把这中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创新,它为资产阶级服务,但是却把人民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在当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它既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有: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奴隶贸易 十六至十九世纪欧洲殖
34、民主义者将非洲黑人掠往美洲作为奴隶的肮脏买卖交易。美洲大陆“发现” 以后,大批印第安人被欧洲殖民强盗虐杀,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欧洲殖民主义者从非洲掠贩黑人充当奴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法美等国先后参与奴隶贸易。十六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共约一千五百万,加猎奴和贩卖途中死去的人数,非洲损失的人口约在六千万到一亿。奴隶贸易给欧洲和美洲殖民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成为欧美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却将亿万非洲黑人抛向死亡的深渊或置于奴隶制枷锁之下。教皇子午线 1493 年 5 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
35、100 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4 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 270 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限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所有据点。圈地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英国毛纺织手工业的发展,羊毛需求量大增,价格上涨,英国贵族地主自十五世纪末开始,纷纷采用暴力手段把农民从世代耕种的小块租地上赶走,并把原为农民公用的山林,草地,沼泽霸占过来,围上篱笆,圈做牧场。之后以高价出租,或雇人饲养羊群。这就是英国历史
36、上著名的“羊吃人” 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的进行,使英国大批农民丧失了租种的耕地,而被迫走上充当雇佣工人的道路,使英国的贵族地主逐步资产阶级化,从而促进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这次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
37、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凡尔赛和约 1919 年 1 月 18 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开幕。6 月 28 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圣日耳曼条约 1919 年 9 月 10 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主要内容是: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王国的独立;奥地利将克赖纳和卡林西亚两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古斯滕兰和南提罗尔割让给意大利;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奥地利废除普遍征兵制,军队不得超过 3万人;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同意,禁止奥、德合并;赔款数额
38、延至 1922 年确定。讷依和约 1919 年 11 月 27 日,战胜国同战败国保加利亚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确认 1913 年布加勒斯特条约关于南多布罗加给罗马尼亚的条款;将马其顿的部分地区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王国;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归希腊),保失去爱琴海出海口;陆军减至 2 万人;保同意赔款 4.45 亿美元,于 37 年内偿付。.特里亚农条约 1920 年 6 月 4 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匈牙利在巴黎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匈牙利割让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给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纳特西部划归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王
39、国;多瑙河受战胜国控制;陆军限为 3.5 万人;赔款数额由赔偿委员会确定。色佛尔条约 1920 年 8 月 10 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一译塞夫勒和约。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土耳其武装力量被限制在 5 万人以内;其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马恩河战役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 1914 年 9 月 5 日至 9 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40、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 9 月 5 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德军在 9 月 9 日至 13 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在这个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了大约 600 辆出租车来运送 6000 名法军后备军到前线。双方共投入超过 2 百万名士兵参与这次战役,英法联军有大约 263000 名军人阵亡,而德军有 250000 士兵伤亡。日德兰海战 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这场战役的
41、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後者在战争後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索姆河战役 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战役,发生时间在 1916 年 7 月到 11 月间。该次战役是世界上第一场有坦克参战的战役。虽然英国用的坦克没有什么作用,它的陆军、火炮和空军联合作战的战技非常有效。无限制潜艇战 所谓“无限制潜艇战 ”、是德国海军部于 1917 年 2 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
42、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德国在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就对协约国实施潜艇战,给英国商船和战舰以重大打击,后因担心美国等中立国的反对,不得不采取“有限制潜艇战” 。但到 1917 年 2 月4 日,德国海军部为打破因战争僵局而引起的经济困难,正式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 。 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 年 7、8 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 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 L.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
43、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 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 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 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孟什维克 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 年 7、8 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 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 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 章 时发生尖锐分歧 。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
44、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 ,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列夫托洛茨基 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1927 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
45、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 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 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他只是斯大林恐怖专制时期的一个受害的不同政见者,但是后来斯大林把许多其他的不同政见者打成“托洛茨基分子”进行清洗,他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著有 不断革命、俄国革命史、文学与革命、他们的道德与我们的道德等。 布列斯特和约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苏俄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
46、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1917 年 12 月 3 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 30 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 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与德国签约。1918 年 3 月 3 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 60 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于 11 月 11 日同协约
47、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 11 月 12 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俄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 19181920 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
48、要措施包括:11919 年 1 月 11 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2 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 。3 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 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魏玛共和国 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 P.von 兴登堡妥协,于 1919 年 2 月 6 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 F.艾伯特为总统、P.谢
49、德曼为总理。同年 7 月 31 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A.希特勒 掌权后,于 1933 年 3 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 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 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 ,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1918 年 11 月 3 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柏林、汉堡、不来梅、莱比锡和慕尼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厂矿企业和一些政府机关行使革命权力。9 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武装的工人和士兵控制首都,斯巴达克派领导人 K.李卜克内西在群众大会上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无产阶级缺乏独立的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集团手中,这个集团的领导人 F.艾伯特和 P.谢德曼组成政府人民全权苏维埃。它没有触动旧的国家机构和军队,留任大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