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到中秋分外圆,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的来历 (一),中秋节是在悠久的历史中慢慢发展形成的。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节的来历 (二),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2、,中秋节的习俗(一),祭月赏月是中秋的重要习俗。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 ,边吃边谈,共赏明月。,中秋节的习俗(二),吃月饼是中秋的另一习俗,是赏月时必不可少的食品。各地还有一些极富地域特色的习俗。如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
3、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为什么中秋的月亮最圆?,到了农历十五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 ,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 ,因此看上去最圆。,说说你知道的有关中秋的故事、习俗或者诗歌。,玄宗漫游月宫,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
4、,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吴刚折桂,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吴刚伐桂,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
5、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水调歌头 苏轼(北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皓 月 法 魏尔伦 .葛雷 皓月闪烁在树林, 枝干上 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6、, 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玩玩小游戏,“齐走中秋月”,猜灯谜,明天日全食 打一字,月,“中秋菊盛开”,打一成语,花好月圆,“二月平”,打一字,朋,“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字,腥,“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 ” 打一字,明,“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字,崩,“清流映明月”,打生活日常用语,漂亮,“残月斜照影成对”,打一字,多,“重逢”, 打一字,观,“十五的月亮”,打一地名,太原,唱歌啦,月亮代表我的心 看月亮爬上来 十五的月亮 花好月圆夜 月半弯 月亮之上 白月光,月亮走我也走 彩云追月 但愿人长久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上弦月 满月,祝大家中秋快乐!天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