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Reading books,1B443,大家知道读书时要做到些什么吗?,How do you know?,?,读书有三到,原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
2、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读书有三到,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只要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朱熹,朱熹简介,朱熹(11
3、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1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
4、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那么三到到底都是哪三到呢?,?,读书有三到,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读书时眼应专注与书本,不去观察其他的东西。,读书时最好要小声的读出来,加深对书本的印象。,读书是一定要用心,不可三心二意,用心体会书中的每一处细节。,古今中外的著名学者都十分重视读书,在中国阅读史上,勤学苦读的感人事例层出不穷,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等,这些故事数千年来曾激励过读书人发愤读书,积极进取 阅读具有诸多的
5、好处,我们应该让读书成为一种心灵的需要和精神的渴求 读书是最好的休闲方式,法国学者孟德斯鸠说:“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读书是人生的最大乐趣,中国古人有言:“闭户拥书不羡南面王。”书籍是人类的朋友,读书如同交友。读新书如同结识新朋友,读已读之书如同老友重逢 清朝金缨说:“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发现心灵上的朋友,环境再险恶也不会使人感到孤独寂寞。读书具有教化的功能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是智力上的体操,可以益智去愚 美国人梭罗说:“阅读
6、,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读书可以励志。从整体上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个体上讲,书籍是个人改变命运的钥匙 刘向说:“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全;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 读书具有慰藉功能。读书具有减轻灵魂痛苦的慰藉功能。正如意大利但丁所说:“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得到的不仅是慰藉,而且是深深的教诲,就像有人为了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一样。”,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加上智慧必然化生出超越与创新。如同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形象将在书中永存,它们能免遭时间的磨损,并可永远得到翻新。” 如今,我们每天能静下心读书的人真的不多,而阅读
7、的人很多也只是停留在“浅阅读”。在晚上或者周末的休闲时间里,我们可以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慢慢品味里面的乐趣,放下杂碎的琐事,尽情地遨游在书海中,让阅读成为我们每天的习惯!,苏东坡曾写过一诗,其中有“读书喜见面,未饮春腹生”一句。把读书的好处讲得既含蓄又浅白。他读书如喝下腹中的美酒,暖融融的。这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呀! 这样的好处是喜酒文人的独特感受。国学大师任继愈的爷爷对读书好处的比喻,那才叫一绝。任继愈小时候对爷爷让他读三字经、论语,也发出过为什么的疑问。爷爷让他用脏兮兮的提煤的篮子去打水。一而再,再而三,任继愈忙了一身汗,也打不到水。任继愈的爷爷让任继愈看看篮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任继愈说:
8、“篮子变干净了,提手也变光了”。他爷爷说:“读书有时就如篮子提水,看似没有效果,但让你变干净光亮了” 读书能让人生有些光亮,也让人生之船有了续航力 人生是一次航程,这个航程不一定要读书。但读书会使你人生之舟行得更直,走得更远。,书是人类一生的朋友,在哪里都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正如三字经中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充分说明了读书的人后天的影响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
9、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是我们一辈子的干粮,是一把能解开疑团的万能锁,是一扇窥视世界的窗口让我们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拥有诗意的人生。让读书之花,盛开四季校园。真切地希望我们的师生们都能喜欢读书,让读书提升我们的品质,促进我们的成长,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
10、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认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好书推荐 俗世奇人,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为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作品。 全书由18个短篇文章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共有18篇作品,是作者的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文章用天津话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
11、事性和传奇性,并由日本画家作了精美的插图。晚清光绪年间,旧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晚清光绪年间,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居,性格迥然相区别,然而,燕赵之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盐,风俗习惯强悍。近一百多年来,列举所有中华大灾大难,没有一个不首当其冲,于是产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然在显赫上层,另外在市井民间。作者听的很多,长记在心,所以,作者随想随记,描绘了解放以前出现的社会风土人情;每个人一篇,各不相关,最后写成一书,名为俗世奇人。
12、,冯骥才,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
13、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好书推荐 装台,装台人是文艺团体以外的人,但又是这个群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篇小说装台讲述了装台人刁顺子的三次婚姻和他的人生经历,刁顺子踏实肯干,带着几个兄弟承接各种演出装台的活计,虽然身处底层,始终贫困,但心中一直有灭不掉的灯火。小说以一个装台人的视角描写了西京城里的人生百态,表达了作家对人的生存境况的感受与思考。,陈彦,从事创作二十多年来,陈彦已发表了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留下真情九岩风沉重的生活进行曲山乡县令霜叶红于二月花十里花香等十余部大型戏剧剧本及大树小树等影视作品。陈彦涉猎广泛,活跃于戏曲、影视剧、歌曲、散文、随笔等多个领域。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
14、散文、随笔、歌词作品,出版有散文随笔集必须抵达和陈彦现代戏剧作选陈彦词作选边走边看坚挺的表达等。他的散文多次在全国获奖,在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散文大赛中,他的让母亲站起来被评为一等奖。由他创作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大树小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放,获第二十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由他作词的西部扬帆一歌,在为歌手赢得全国“步步高”大赛第一名的同时,获得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至此,陈彦横跨了戏剧、歌曲、电视剧三个领域,荣获旨在奖励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成果的全国“五个一工程”的多次大奖。2008年,在他多方努力和精心组织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将建院70年来创作的优秀剧目
15、及理论成果加以梳理、抢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他亲自担任主编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作选(共10卷计100部剧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共5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唱段精选(秦腔部分3卷)和图片集风雨兼程70年;拍摄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70年足迹电视专题片;制作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剧目音像荟萃光碟1套(30部剧目)。,群山之巅,群山之巅是迟子建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雪域北疆龙盏镇上三个家族的悲欢离合故事。 小说聚焦于北中国松山地区青山县龙盏镇的边地民间,展示了时代大潮冲击下的众生相,历史和现实互相纠缠,人性善恶交织。执着于发掘民间小人物的人性之光,展开较为严厉的现实批判,捕捉乡村传统
16、文化最后一缕光芒,是该小说的主旨所在。小说构建了一个地处北国边陲、群山之巅,由各路移民组建而成的当代小镇龙盏镇,创造了一群生活在山林之中的当代边民。小说从一桩轰动全镇的杀人强奸案辛欣来弑母强暴小矮人安雪儿写起,到辛欣来被抓捕归案并被执行死刑为止。围绕这一贯穿始终的核心事件,小说一方面书写了龙盏镇在这两三年内所发生的事件,另一方面又由龙盏镇的辛家、安家、唐家三个家族的迁徙历史牵引出八十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时势更迭史以及东北开发建设的历史。,迟子建,迟子建,女,汉族,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 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毕
17、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现担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群山之巅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另有迟子建文集(4卷)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已发表作品600多万字,出版80多部单行本。 作品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名人名言,名
18、人名言,名人名言,关于阅读,我一直觉得它是一种依赖机缘和悟性的个人行为。读书不是非要拔高到一种信念、一种要求,简单来讲,阅读应该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如果不读书就像少喝了一杯茶,或者是你上床前没有刷牙,会让人有那么一点点难受,这种读书才是脱离了急功近利的、为了文凭的阅读,而是回到了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今天的阅读,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获取知识而阅读,需要用头脑。另外一种是为生命而阅读,那是要用心灵的。也许用头脑的阅读,是有用的阅读,因为它可以考文凭,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技巧。而为心灵的阅读,我把它称为无用的阅读,也就是开卷有益,最后读出来的那种境界,有点像田园诗人陶渊明所说的“泛览周王
19、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也就是说,读书读到最后,仰望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果这样的人生都不快乐,还要追求什么呢?读书如果能够让我们心生欢喜,面对这个不甚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有一种力量去改变它,对自己沮丧的心事也能去改变,那看似无用的阅读,也许是真正用来养心的。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既叫“读书”也叫“读心”。我想,读遍别人的书,最后是为了读懂自己的心。我们只有懂了自己的一颗心,再去看世相人心,自己的智慧才会更透彻。我来台湾之前,刚刚接受一家媒体采访,他们问了我一个问题有什么事情是你小时候深信不疑、而长大以后越来越怀疑的?他们告诉我,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已经访问过很多人,很多人说越长
20、大越不太相信这个世界了。我的回答是,我小时候深信不疑、而长大以后越来越怀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角度。,读书与读心 于丹,我们看这个世界,年少时都会意气风发,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就是正确的。但是越长大越发现,每一个人都带着他所有历史的总和,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世界的时候都有他的理由。我们多换换角度,将心比心,用别人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也许对自己就是一点修正。很多人都会说,越长大越觉得人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善良和美丽。其实我对这个社会一直在传承的核心价值,从来没有怀疑过,只不过我们每一个人的经历决定了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是不同的。读书,一方面它带来生命的自信,另一方面,它会让自己的心更多去
21、看去理解别人的角度。星云大师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12岁的时候跟着妈妈从扬州出发去南京寻找父亲,走到宜兴的时候,恰巧有机缘,遇到师父问他愿不愿意出家,他就决定出家。第一次去寺里见住持的时候,住持问他为什么出家,他想了想就拍着胸脯讲,是我自己愿意出家。结果这样一句豪言壮语,遭到住持劈头盖脸地用藤条打了一顿,说,你自己想要出家就出家?没有师父领你,你出得了吗?星云大师想了一想说,是师父要我出家。结果住持又打了他一顿,说,师父要你出家你就出家了,你没有主见吗?第三次再被问,星云大师想了想说,是师父要我出家,也是我自己愿意来的。结果面对这么一个完满的答案,住持拿起藤条又打了他一顿。打完以后继续问,
22、谁让你出家的?一个12岁的孩子,打也被打懵了,就说,我也不知道,你打我就是了。没想到住持说,这回可以了,放下了藤条,然后为他剃度。,这个故事,我在大学生的毕业典礼上讲过。大家也都清楚,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也有他们的艰难。人要怎么进入社会呢?我们一开始只读书,就会读出自己的角度,自己总觉得一个人带着自己的角度到世上来,带着自己的宏图伟愿去建功立业,去承担世事,这一定是对的。但是就开始不断被修理,被左打一顿、右打一顿,反正单一的角度都不对。那么到了第二重境界就会想,我有这个角度别人有那个角度,我兼顾一点,这个时候就成熟一些。但这个时候还挨打,人心就会出现不平衡,就会愤世嫉俗,甚至怨天尤人,就会
23、以偏概全。如果只读书不读心,那人就会觉得世相人心都是我的对头。但这个时候,如果从读书走到读心,其实就走向了第三重境界:读懂自己的心,读懂世人的心,就会觉得世界永远比我想象的复杂,但是我不能因为挨打而停止做我该做的事。那么他就会很勇敢,也很坦然地对世界说,你打我就是了,我继续做我自己的事。人真正有了这种坦荡和无私,这就是他不挨打的开始。,LOREM IPSUM DOLOR,这个故事也让我思考,阅读到底有什么意义。养好这颗心,养大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坦然行走,并且去完成自己的承担,我想这是阅读真正的意义。阅读不是象牙塔里个人化的小情小调,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滋养了生命以后,真正把它变为
24、行动去做事。中国文化是一座高峰,殊途而同归,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走,最终我们都会在山顶相逢今天,我们身处于一个多媒体阅读的时代,我们用一个搜索引擎便可以查到想查的词条,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心灵的搜索引擎。什么是真正好的阅读呢?就是不断开悟的阅读。这个“悟”字写得也很有意思,是“见我心”。小时候张开眼睛以后,总是为世界上的那些惊奇、美丽去感动、去欢呼,长大了以后又为它的丑陋、冷漠去愤慨、咒骂。所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如果没有一个内心的力量去做平衡,那人就会越长大越迷惑。,LOREM IPSUM DOLOR,中国文化的儒释道,其实内心价值是相通的。我们看看中国儒家讲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为什么从“十有
25、五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外在的行为很多可以确立标准了,但40岁才求诸内心,智者不惑,开始从外在的社会标准认同,走向内心的权衡。其实大家看,迷惑的“惑”字写得也蛮有意思,上面是一个“或”,下面是一颗心,这几十年间社会的变化太快了,我们从原来没有太多选择,走向越来越大自由,越来越多选择,当客观世界“或”此“或”彼,太多的选择,都压在我们的一颗心上,这颗心终于左右不定了,迷惑就产生了。所以如果到了40岁,人还是没有内心抉择的标准和制衡的力量,又怎么面对世相呢?到50岁“知天命”,就是从知道内心的标准又重新走向宇宙自然,了解天地万物的原则跟自己的平衡。 60岁终于“耳顺”,就是在听到任何刺耳的语言
26、时都会了解别人的角度,会包容体谅。耳顺是心顺的前提,到了70岁才能走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内在的、个人生命的标准,“不逾矩”是外在的社会规范的制度,真正的内外合一才叫做“顺”。,LOREM IPSUM DOLOR,道家也一样,在庄子的逍遥游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叫做“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举世誉之”,就是说即使全社会都在夸奖你、赞美你,“而不加劝”,你如果觉得到此为止了,也不要再向前多走一点、多做一步。反过来“举世非之”,当全社会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过错的时候,“而不加沮”,你的内心如果有定力,有选择的标准,你也不会有更多的沮
27、丧。 “定乎内外之分”,一颗心是一种力量,平定了整个世界跟你的均衡,“辨乎荣辱之境”,人才可以做到宠辱不惊。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文化是一座高峰,殊途而同归,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走,最终我们都会在山顶相逢。其实人会越走越谦逊,因为我们看到世界上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角度,最后我们会一步一步循着不同的路走向山顶。,LOREM IPSUM DOLOR,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读书最终会归于我们的一种态度。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一直很认同礼记上面讲的一句话,叫“地载万物,天垂象”。大地承载着万物的生长,但是不要忘记了天空对应的那些星象,那些潜在的规则跟它是对应的。接下来是,“取财于地,取法于天”,人
28、可以从大地上取得衣食住行各种财物财宝,大地愿意供养儿女子孙,但同时不能忘的是“取法于天”,我们只有遵从苍天的法则,才不会坐吃山空,才不会破坏了未来的持续发展。人的感情则叫做“尊天而亲地”。人要尊敬苍天、亲近大地,“尊天”就尊重了秩序,“亲地”就有了保护之情。进入这个世纪,国际上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等等,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都曾经讲过。面对当前各式各样的理念,中国人有自己的语言去和世界的语言对接。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呢,当读清楚了中国人一路上的精华思想,把所有的哲学理念融会贯通,它一定会给我们走向未来提供一份力量。,LOREM IPSUM DO
29、LOR,即使我们今天破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如果少了一颗心的话,我们还是回不来多看一看我们中国人的这颗心,看看我们的中国字,回到我们的“竖心旁”和“心字底”。西方人用头脑思维,但中国人是“心”“田”里的事,叫有所“思”,“心相为想”,心上如果牵挂美好的事物,想起自己家的小孩子,想起春天的花开,那个心思流露出来时,你的脸上就会带着笑。如果要是总在想着你的仇人,想着报复,你脸上流露出来的也不会是什么好看的表情。“慈悲”也都从心。如果我们对别人的苦难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非心为悲”,痛得一颗心都碎了,那是真的悲伤。如果没有慈悲之心,只是拿钱去做事,那算不了善心。所以中国人讲“感恩”,“因心”而起才
30、是“恩”情,要用心思在里面。而一旦做错了事情,我们会“忏悔”,我们有“惭愧”,都是竖心旁,也就是说,人心里对自己要有反省和校正。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就是“懒惰”。 “懒”在中国人看来不是肢体的事情,而是心里懒,一个人如果说我就是懒得上班,他的岗位一定没有给他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一个人说回家就懒得收拾,就懒得跟家人讲话,一定是心里出了问题。大家谈恋爱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懒人呢?在越来越注重头脑算计的时代,如果我们肯回到一颗心,少一些计较,多一些真心,用心去投入,不去做那么多的、那么细的目标设定,也许我们往前坦然地走,反而会更从容一些。,LOREM IPSUM DOLOR,所以读心是什么呢,就是要读出
31、我们养起的这颗心。有一些中文的概念是不太好译成英文的,比如说“肝肠寸断”、“肺腑之言”、“打腹稿”、“一肚子学问”这都是我们中国人这颗心的支撑。东西方在解剖学上来讲人的生理结构都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人对于心灵的那种信任,一定不把它只当作一个器官,而是把它当作我们生命那个本初信念的发源点。即使我们今天破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如果少了一颗心的话,我们还是回不来。那么我们的悟性在哪里?我刚才讲到儒道释,其实这几家哲学的源头有一个共同的交集点,就是一颗心。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去反省自己的行为,每天都要问问“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如果转换成今天的语境就是,我们的职业角
32、色上有没有守住忠诚?我们的伦理角色上有没有守住信用?我们的自我角色上是不是有一种学习和提升?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职业角色、伦理角色和自我角色平衡好,前提是你还有颗心问问自己,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指摘你。,LOREM IPSUM DOLOR,道家的核心大家很了解,庄子有一个观点叫做“乘物以游心”,讲我们在物质世界上都像乘车乘马那样穿行而过。我们的今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穿越物质世界,最后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叫做“游心”,达到心游万仞,就是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逍遥游,这个起点还是一颗心。中国的儒也罢,道也罢,释也罢,如果真正看到了中国人本初造字的这个依托、这一颗心,我们就找到了关键。今天这
33、个世界还不够好,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它?如果我们一时改变不了世界,就从改变自己开始。我是做老师的人,我面对我一届届的学生都想跟他们讲:把自己的心养好,我们才有信念,才有态度,也才有力量,去建设制度,让社会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的基础单元,每一颗心都是我们可以抓住的依据,当一切的阅读和修养归于一颗心的时候,我们就同时拥有了整个世界。,LOREM IPSUM DOLOR,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动词“文化”活着,就能够把中国文化带遍万水千山今天早晨,我和朋友一起去阳明山拜会林语堂先生的故居。我一直觉得中西文化的融合,在20世纪有一个成功的中国人的样本,就是林语堂先生。他对自己的评价叫做“
34、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中国人哲学的最根本,如周易所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中国人是讲平衡的,如果我们只有一只脚,就只能跳着往前走了。所以他是两只脚踏中西文化,也就是说他先有一只脚在自己的本土站得稳,立得住,另外一只脚才跨得出去。他是有说服力的,首先是他出发前有中国的学养。其次,他出发后,真正在世界上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容器完成了学问的化合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累积。他在生命的化合反应之后,又回得来。所以当他归于阳明山,钱穆先生为他题写了墓碑,他安卧在自己书房的后花园。我们觉得这个中国人是一个真正走得出去也回得来的人。,LOREM IPSUM DOLOR,我一直记得周易最早对于“文
35、化”下的界定,叫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文化”最早的界定。这里它给了我们两个坐标:第一是宇宙自然的坐标,第二是社会人生的坐标。站在宇宙自然,就要观察天文,了解四时春夏秋冬的更迭,添衣减衣不得病。第二在社会人心中要“观乎人文”,每一个人的想法,我去观察,然后提炼出一种理念和价值观,再去流化人心,这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名词,但其实它原始的意义是文而化之,也就是说以观念化入生命,化入行为,流化人心。如果我们只是文而不化,只是说我们现在有多少文明的遗产,那个遗产其实无关于我们今天的幸福。所以我们今天提倡文化,是让它作为动词的形态活着,也就是
36、说,第一从时间上要在当下解读,第二从空间上要有国际视野,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像林语堂先生那样去融会贯通。,LOREM IPSUM DOLOR,我们今天总怨世相太复杂,有的时候只是因为我们的心不静而已。大家出去坐公交汽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感受,如果你在一辆运动的车上,旁边也过一辆运动的车,那感觉会很错乱,因为那辆车一会儿去你前面了,一会儿退你后面了。如果你是静止的,那辆车过去的速度相对就真实。今天的世相很难读解,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有了空灵虚静、博大深沉,再去看世相的时候,就不仅看得清,而且我们能够去做事。思维观念决定价值与行为,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面对世界的态度。,LOREM IPSUM
37、DOLOR,我之所以在今天提倡中国文化,是因为我个人的生命是被中国文化成全的一个样本。我出生的时候,刚好是“文革”“批林批孔”的那个时代。由于父母的缘故,我读了很多中国的经典文献。我生长在那样一个糟糕的时代,后来去学习中国文化时都会觉得它对我如此有用,那在我之前的人,文化没有被斩断,在我之后的人又恢复了教育,可以说他们比我的条件都要更好。我相信我能被中国文化成全,就会有更多的人被中国文化成全,这种成全不是一种封闭的倒退,而是我们越过历史的尘埃,把古圣先贤请到今天,点拨我们的生命以后,让我们出发走向世界。我们这个世纪还应该出现很多林语堂先生那样的人,也许我们每一个人,以动词文化活着,就能够把中国文化带遍万水千山。,LOREM IPSUM D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