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511191 上传时间:2018-11-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 页-1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 历史,了解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一章我们要从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说起,一方面考察社会工作作 为一个专业在西方国家的 发展历史,另一方面 还要考察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关于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形成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学 术 界,多数人 认为社会工作起源于中世纪教会所举办的慈善事业,形成于

2、 资本主义时期。一、社会工作产生的思想萌芽和思想基 础在原始社会,多数情况下,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主要是由当事人自己来解决,各种社会关系也主要靠习俗来进行调节。在 这一时期,只有朴素的社会自治性事务,而没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造成了各种社会 问题。剥削阶级最初所采取的是压制手段,比如对流浪、乞讨者实施幽禁、鞭打、烙印、切耳、挖鼻等刑罚,或者对社会问题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蔓延泛滥。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人们无法忍受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便起来造反,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王朝。到了后来, 虽 然也规定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却很少真正实行。劳动人民憧憬着一个各种社会 问题

3、能够得到 圆满解决的社会,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在他们的思想中就反映了劳苦大众的这种愿望。(一)思想萌芽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提出了“大同”的思想。 礼记 礼运就有这样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墨家提出“兼爱”思想,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 尚贤下)。法家则提出了“ 实利” 思想,主张调节贫富悬殊,富民以富国,实行“九惠之教”(参见李 P51 或资料),即“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

4、赈困、接绝”等(管子 入国)。道家提出了“无为”思想,反对上“多为”,主张下“有为”(庄子),并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老子)为 理想社会的内容。在西方,古希腊宣扬的是“ 幸福论”,认为幸福是与别人共享而得来的,富人要幸福,要控制穷人,就要为穷人提供财富,使穷人有机会获得幸福。而古罗马提倡的是宗教责任观,他们认为富人为穷人解除痛苦,是教 义中所包含的一种责任,要使受救济的穷人不因受到救济而丧失尊严,而富人则因为救济穷 人才更加显得尊贵。希伯莱人则认为,人们公平地享有社会物质财富是一种正义的观念。公正就是个人按其功 劳获得应 有的财富,每个人都 应公平地享有社会财富。以上这些在当时

5、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以及各家各派对理想社会憧憬的思想之中,包含和蕴 涵着不同动机的慈善事业以及社会工作的思想萌芽。(二)思想基础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从思想上看,这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以及它所提倡的博爱思想,另外还有资产阶级 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的价 值观直接相关。在前面我 们也已经说过,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 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 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理论发端于 14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并在启蒙运动中得到新的发展。资产阶级的人道主 义价值观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1)反对神学,提倡人学

6、【神学人学】(2)反对神权,提倡人权【神权人权】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 页-2(3)反对神性,提倡人性【神性人性】(4)反对愚昧,提倡理性【愚昧理性】(5)反对迷信,提倡科学【迷信科学】(6)反对神道,提倡人道【神道人道】从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价 值观主张的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资产阶级 的思想家强调的是天赋人权 ,他 们认为一切享有天然能力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资产阶级这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它主要确

7、定的是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神或 别的什么为本位;二是经济 上的自由主义,因 为人道主义是自由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三是政治上的民主主义,这是民主政治 发展的理论基础;四是伦理上的人道主义,这是指在伦理的 层面上承认人与生俱来的一切 权利,包括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部权利。 这四个部分就构成了资产阶级 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在当时,提倡人道主义的进步意 义主要就在于(简单提一下):首先,它直接触发了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动摇了中世纪 封建统治的基础;第二,人道主义和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它以抽象的形式提出了“ 人”、 “人权”、 “人性”和“人道”等概念;第四

8、,它弘扬了科学和理性的光辉,促进 了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二、社会工作的实践基础 慈善事业对社会工作的贡 献(一)慈善事业的出现在奴隶社会后期和封建社会,由于奴隶和农奴反抗奴隶主和封建主的斗争加 剧, 这使得剥削者、统治者意识到,单靠镇压不足以维护其统治和社会生 产,应该适当的辅之以对穷苦人的恩赐性救济施舍。这个时候,一些社会人士出于对弱者、不幸者的同情怜悯之心,或从不同的宗教观念出发,便开始举办 各种不同的慈善事业。(二)中国的慈善事业中国的慈善事业起于周朝。在 周礼司徒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以保息六政养万民”,保息六政即“慈幼、养老、 赈穷、恤贫、 宽疾、安富 ”,这六种措施 类似于现代的儿童福

9、利、老年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住宅和就业服务等各种福利服务工作。另外, “荒政十二”这样的救荒应急措施也是从周朝开始的(参见李 P51)。在历史上,我国慈善事业的类 型有 5 种:官办的慈善事业 。如乞丐收容所、疯人院、济良所(收容妓女)、感化院(改造罪犯)、残废人习艺场等;宗教团体办的慈善事业。如由基督教、天主教教会主办的孤儿院、育婴堂等;同乡会馆办的慈善事 业。主要管理外地到京城应考或办事者的食宿生活,资助那些因 贫困而流落京城或其他城市的同籍人返 乡, 为那些客死异乡的同籍人募捐集资,举行 殡葬等;宗法性的慈善事业 。由祠堂、宗庙救济贫穷族人,开办义学,资助办理婚姻丧葬等等; 私人办

10、的慈善事业。多数以地主、官僚、富商集资举办的善堂、山庄等救济机构为主要形式。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很多,有些全国性慈善团体,它们在各地设立四五百个分会,发展会 员几十万,在各大城市 举办养老院、残废院、教养院、医院、学校等。(三)西方国家的慈善事业西方国家的慈善事业最初主要是由教会发起或举办的。一些宗教教义中就明文规定应救助贫民,认为教士保护孤儿,照顾寡妇,帮助老弱病残者,这些行为不但是教士本身的义务,也是死后免遭天谴而使灵魂得救的一种方法。因此,这种宗教观念便引导着那些宗教信徒们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西方社会比我 们国家更有慈善的 传统,我想 这跟人们所信仰的宗教也有一定的关系。正是基于这样一

11、些思想萌芽和基础 以及慈善事业活动,社会工作才逐渐衍生出来了。第二节 欧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 页-3从欧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英国的伊 丽莎白“ 济贫法”(1601 年), 德国的“汉堡制”(1788 年)和“爱尔 伯福制” (1852 年), “伦敦慈善组织会社”(1869 年),睦邻组织运动-伦敦“汤恩比馆”(1884 年)等,都是早期 为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直接前提的重要实践。之后,西方国家又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产生了福利国家思潮。下面我们对这些内容做一介绍。一、英国的伊丽

12、莎白“ 济贫法” (“The Elizabeth Poor Law”)我们知道,英国是资本主义起步 较早的国家。 16 世纪初的 时候,由于城市中羊毛工业的兴起,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资本的原始 积累,一方面在 农村中大量 发展畜牧业,变农田为牧场;另一方面,又通过行政手段,实行圈地运动,将大批农民赶出家园。那么,圈地运动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大量的自耕农 和佃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后,许多人开始流入城镇,成为不受法律保 护的无产者, 进而被抛向了劳动 力市场,其中一些人甚至沦为了城镇贫民和乞丐。因而,随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无产者的失业、流浪和贫困问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

13、题。为了 稳定社会秩序,消除失 业、流浪和贫困现象,英国政府将以往各种有关贫民救济的法规加以编纂合并,制定了 1601 年由英国女王伊 丽莎白一世颁布的济贫法(又称旧济贫法),也称为 “伊丽莎白第 43 号法”。济贫法做了这样一些规定,它 规定了政府要利用税收举办 公共救济事业,确定了教区要为所在地之居民充实救济经费,为不能工作的人和儿童准 备粮食, 为体力健全的人准备工作,救济那些无力自理生活的人。济贫法将这些救济的对象分 为三类:一是体力健全、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强迫他们入“感化所”或“ 习艺所”工作),二是无劳动能力、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病患者、老人、残废者、精神病者以及须抚育幼小子女的母

14、亲等(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三是无依无靠的儿童,包括孤儿、弃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济贫法采取的救济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1)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方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 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2)规定 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 设置监察人员。首 创国家 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 (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 贫民,必 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这是最早的工赈法。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Work House )供男女儿童学艺,教区 还义务为 有工作能力的贫民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其进 行

15、工作自救。 (4)禁止无家可归 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将救济工作分为“院内救济”(indoor relief)与“院外救济”(outdoor relief)两种,首创了机构救济和家庭式社会工作的先例。 (5)规定亲属必须首先 负起赡养贫民的责任,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才能 给予救助。而且救助 对 象仅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在该区居住满三年的人。这种以居留 权作为接受公共救助的条件,即所谓“ 亲属责任”或家属责任,到今天还是公共救济中的争论问题。到了 1834 年,英国议会对济贫 法

16、案进行了三点修改:(1)救 济设施必须全国一致,各区 应分别联合成立协会,每个协会最少 设立一个济贫所,由 驻伦 敦的委员下乡进行监督,负责拟定章程规则和监督审核账目;(2)济贫所内给予被收容者的待遇应当较一般工作低;(3)原则上只进行院内救济,废除院外救济 。这里所做的修改,使得贫民救济工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了。此项法案后来几经修订,直到 1948 年根据贝弗里奇报告 的建议制定国民扶助法之后才宣告废止。济贫法历经了三百多年,就与 现代社会工作的关系而言,它成为了现代救济工作的开端,对英国、欧洲乃至世界社会救 济事业、社会工作 专业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

17、几个方面:首先,政府 负起了社会救助的 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这在某种意 义上为社会工作的诞生 创设了一个合法性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伊丽莎白济贫法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 济贫法还对于不同情况的贫民施以不同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 页-4的救助,使社会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同时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乞丐要从事 劳动,这样也可以避免刺激一些人的“懒汉” 思想。第三,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伊丽莎白济贫法最重要的作用还

18、在于它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门化视作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第四,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总而言之,伊 丽莎白济贫 法对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严重缺陷:( 讨论 )(1)可能养成贫民的依 赖心理;(2)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3)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参李 P36)。另外,济贫法还以其“惩诫性”、 “恩赐性”著称于世。济贫法普遍实施之后,不但没有使有劳动能力的贫 民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反而使他们沦为永久的贫民。当然,济贫 法的问世,还是有它的进步意义,它奠定了英

19、国乃至欧美各国现代社会救助立法的基础,开 创了用国家立法推动社会保障事 业的先例。二、德国的“汉 堡制”和“爱尔伯福制”德国的“汉堡制” (1788 年)和“爱尔伯福制”(1852 年),标志着有组织的社会工作的迅速发展。(一)“汉堡制”汉堡为德国的一个工业重镇,自工 业发达以来,居民生活 悬 殊,乞丐和贫民人数日益增多,成为了汉堡市最为严重的问题。 汉堡市居民在 1765 年的时 候组织了一个团体, 这个团体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改良市政管理制度,其中有一部分计划就是有关救 贫的行政方案。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贫民问题,1788 年汉 堡市实行了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救 济制度, 这一制度规定,将整个汉堡

20、市分为若干个社区,每个社区 设监督员 1 人, 赈济员 若干人,并设中央办事局,综合管理全市所有救贫的行政事务。它的 实施救济的原则就是助人自助,它的宗旨就是设法帮助贫民自力更生,为失业者介绍工作,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 习艺,将病患者送往医院诊治,对沿街乞讨者不准施舍,以取缔 无业游民, 对贫穷者予以救济 ,并且还募捐资金,建立统一的慈善金库,这种社区型的救助工作被后人称之 为“ 汉堡制”。 “汉堡制”实施了 13 年,很有成效。但到后来,因城市人口增加太快,救济人员不足,逐渐趋于衰微。 “汉堡制”被奉为现代社会工作和社会救助的先驱。(二)“爱尔伯福制”1852 年的时候,德国的另一个小市

21、镇爱尔伯福(Elberfeld),仿照“汉堡制”进行工作,并予以改进,实行结果,成效显著。 爱尔伯福实施的这种救济制度,史称“爱尔伯福制”。这一制度把爱尔伯福全市分为 564 段,每段 约有居民 300 人,每段 贫民不得超 过 4 人。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综合管理全段救济工作。赈济员 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审核求助者 资格发放赈济款,并 办理段内有关贫穷的预防工作,如介 绍职业、 训练与管理游民等。同时在全市将每 14 段分为一个赈济区,每区设监察一人,以领导赈济员,每两周开会一次,报告工作概况。此外 还设有中央委员会作为全市的总赈济机关,委 员会由九名委员组成,是全市最高的赈济机关,统一支配和管

22、理全市济贫所、医院以及院外的各种救 济事项,每两周开会一次。总的来说,爱尔伯福制主要有以下 优点:(1)行政权集中,督导严密,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2)赈济员由当地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志愿工作者担任,且可连任, 这样既可以节省经费,又能提倡志愿服务精神;(3)赈济员所管区域不大,能 对贫民进 行周详地照顾;(4)在爱尔伯福制中,消极的救助与协助相结合,可以促使受助者自立,同时也重视预防工作;(5)爱尔伯福制注重家庭访视,这是一种个案工作方法,而划段、区,由地方人士志愿服务,这也很符合社区工作的精神和做法。(三)新汉堡制由于人口的增多, “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渐渐不能适用,于是便促成了 1892

23、 年的“新汉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 页-5堡制”的问世。我 们在这里简单提一下。 “新汉堡制” 的特点就是中央比以往更能独立行使职权,废除了分段制度,长期发给赈 款,并将受救 济者分类,以便处理。总的来说,德国的“汉堡制” 和“爱尔伯福制” 的精神和做法,为以后各国探索公共扶助和社会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三、英美的“慈善 组织会社”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慈善组织 会社在英美盛行。在英国,一方面由于 济贫法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失 业与贫困问题 日益严重。社会开始特 别关心贫民

24、问题,各种具有不同目标的慈善 组织纷纷成立。但是,这些慈善组织间缺乏联系与协调,步调不一,重复浪费甚至互相冲突的 现象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索里(Reverend Henry Solly)牧师参考“汉堡制”及“爱尔伯福制” 的做法,于 1868 年建议成立一个组织 ,来 协调政府与民间组织 的各种慈善活动。因此, 1869 年, 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组织慈善救济暨抑止行乞会社”,后改名为“伦敦慈善组织会社”。 该会社认为:个人应对自己的贫穷负责,接受公共救济将摧毁贫民之自尊心进取心及道德意识,终使贫民依赖救济为生。它主张

25、贫民应尽其所能维持其本人的生活,反对扩大公共贫穷 救济,特 别强调以道德的影响来改 变贫民的生活方式,鼓励私人慈善会社的建立及私人对贫民的救济行为。 (实施救济的方法可参李 P38)此后,英国和苏格兰的其他城市也 纷纷效仿,建立了慈善 组织协 会。另外,在 1877 年的时候,美国的布法罗市(Buffalo)也成立了美国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此后六年,美国共有 25 个城市成立了“会社 ”。慈善组织会社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建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方面,会社促使了社会个案工作的产生。 “会社”首创派“ 友善访问员”(friendly visitors)访问申请救济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并确定应采取的

26、措施。它强调依据调查,按照个别情况的不同,对每一案件分别做出处理,这其实也是社会个案工作中 强调“ 个别化”原则的做法。另一方面,会社采取了协调合作的方式使得各个救 济机构的作用得以有效 发挥,促 进了各救济机构和慈善组织为社区解决问题,这也为社区组织 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伦敦“汤恩比馆”继慈善组织会社之后,19 世纪 80 年代,英美两国又 兴起了睦 邻组织运动(the social settlement movement,settlements and neiborhood centers),或者叫社区组织或社区改良运动。睦邻组织运动以社区睦邻服务所的建立为标志,

27、以知 识界人士的广泛深入地参与社区生活,调动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区居民为特色,它是社会工作萌发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为社区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石。睦邻组织运动始于 1884 年英国伦敦东部圣犹太教区的牧师巴涅特创设的汤恩比馆。巴涅特(Samuel A. Barnett)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任东伦敦教区牧师,当时该区是伦敦最贫困的教区之一。汤恩比(Arnold Toynbee)是牛津大学经济学讲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教徒,满怀热情志愿为贫民服务 ,立誓消除 贫困以宣扬基督的博 爱精神,消除人间的不平等。两人志趣相投,尽心尽力于共同的事业。但不幸 汤恩比年届 30 岁便因病去世。巴

28、涅特为纪念亡友的伟大牺牲精神,并为号召知 识青年为贫民服务以继承 汤恩比的遗志, 1884 年,他在伦敦东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取名 “汤恩比馆”,鼓励学生为贫民服务,并与 贫民共同生活,了解贫民生活情形,努力从事经济、生活、文化改革活动。汤恩比馆实际上就是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其特点有四:(参李 P39)(1)设于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2)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的 实际需要而工作;(3)尽量发动当地人才,培养其自 觉的互助合作精神, 为社区服 务;(4)社区睦邻中心不仅是服务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An Introduction

29、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 页-6这些具体做法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表现的精神很快成为了许多地方争相效仿的对象。汤恩比馆成立以后,睦邻组织运 动迅速推广,它不但成 为了英国社会改良运 动的一种新潮流,而且也引发了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社区改造运动,其中尤以美国最为发达。美国最有名的社区服务中心是 1889 年由琼亚 当斯(Jane Addams)女士在芝加哥创立的“霍尔馆” (Hull house),它对芝加哥市民生活的改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美国的社会工作的 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到 1939 年,全美社区睦邻服务 中心已经达到 500 多所。可以

30、说,睦邻组织运动是一种全新的服 务方式,它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由工作者深入社区,发现社区需要,了解社区居民,发动社区力量, 为社区服务。它 对于现代社会团体工作和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五、德国的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制度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那些局部的、地方的、补救性的措施已渐渐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西方国家政府举办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事业,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为现代社会工作奠定了组织制度基础。德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但德国的工 业化进 程很快,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的约 40 年内,就完成了从农业 社会向

31、工业社会的转变。19世纪下半叶,在马克思主义 广泛传播的形势下,社会主 义 政党出现在德国政治舞台上,无产阶级组织的力量相当强大,而新 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则 相对软弱。首相俾斯麦采取了 “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他希望通 过 社会保险立法拉拢工人队伍,借以赢得工人对国家政权的支持,阻止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19世纪80年代,他积极推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法案,并颁布实施。1883年,创立强制劳工保险和疾病保 险, 颁布了疾病社会保 险法,规定由雇主负担1/3,雇员负担2/3的费用,用以支付雇员在生病期间的各种医疗费 用。1884年,创立职业灾害保险,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规定雇员因工

32、受伤,由雇主负担其全部医疗费和生活费。1889年,创立残疾与老年保险 ,颁布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 法,规定雇员因年老不能劳动,其老年的生活费用,由雇主和雇 员平均负担。这三项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保 险制度从此产生了。德国则因而成为 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 制度的国家。之后,德国又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保障措施。此后,欧美很多国家也先后纷纷效仿,相继建立起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工人社会保障体系。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国家通过制定法案或政策, 执行对社会福利的管理,使作为间接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的

33、社会福利行政开始登场。(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为 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比较规范的活动空间,从事福利服务的提供,并在这一过程中 验证、提 炼和发展具体的专业 方法。总的来说,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为无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带来了福音,而新的制度的有效运作又需要有相应的组织 、机制和方法,这就使得社会工作脱颖而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 这样说 ,随着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社会工作就已经成 为了一种维持社会正常运转 、造福于民的不可或缺的 职业。六、 “福利国家”的兴起与发展“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这个词最早出现于 1941

34、年英国大主教威廉邓普(William Temlpe)所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公民与教徒(Citizen and Churchman)中。他 创立了“福利国家”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 页-7这个概念来取代“权力国家” (power state)。而 “福利国家”的总设计师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与社会活动家威廉贝弗里奇(W. Beveridge)。早在一战爆发前,贝弗里奇就曾帮英国政府设计起草过失业保障法案,该法案于 1911 年颁布实施。 1942 年 11 月,贝弗里奇向英国内阁提交了社会保障及有关服务的长篇报告,在

35、报告中,他提出了全面实施社会保障措施以重建家园。这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提出了要在战后重建英帝国,必须铲除“五害”(疾病、贫穷、愚昧、怠惰和匮乏),同 时, 须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措施,包括失业、老年、职业伤害、遗属等保险项目和家庭津贴等。 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建议是,英国 应首先推出面向城乡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分种族、信仰、财产状况,只要达到规定的年龄,就有权享受一份退休金,安享晚年。总体上看, “贝弗里奇 报告”为二战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做了理论上的架构,也为福利国家描绘出了初步的模型。1948 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成为“ 福利国家”。此后,瑞典

36、、法国、丹麦、挪威、联邦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瑞士、 意大利(直升 飞机救援,没有暂住证也可以看病)等先进工业化国家也纷纷按照“福利国家”的模式重建并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先后成为“福利国家”。除西欧、北欧国家外,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也效仿“福利国家”构建了本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有四个:(1)项目齐全;( 2)标准较高;(3)国际化;(4)全民化。 (可参李 P44)在 1945 年至 1973 年这段被西方称为“ 辉煌的 30 年”中,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 历史最高水平。但我 们也 应当看到,西方各国普遍实施的“从摇篮到坟墓 ”

37、的福利普遍化政策,也潜伏着种种深刻的经济与社会危机。1973 年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机之后,各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潜伏的危机日益明 显地暴露了出来。 为此,各国都开始对其福利体系进行改革,目前 还在进行中。“福利国家”的出现,对专业社会工作的主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使得社会福利行政得到空前的发展;第二,社会工作作 为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受到空前的重 视,其提供服 务的专业方法得到认可和发展;第三,社会工作由主要面向弱 势群体的专业开始成为面向全体国民的专业。七、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 展(一)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慈善事业开始向社会工作 转变。社会生 产力的迅

38、速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进一步加深。 农民破产、工人失业,贫穷、流浪、盗窃、卖淫、赌博等社会问题日益增多,社会本身已 经提出了对治理这 些病态现象的责任要求。在 这种情况下,单靠慈善事业显然是不能适 应客观要求的, 这就需要有 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1862 年由英国社会人士所组成的伦敦赈济会,超出了 纯粹个人慈善的范 围, 摆脱了传统宗教的施舍观念。他们和其他一些民 间慈善机构开始共同考 虑通过专业教育,建立 专业体制。此后,美、英、德、法等国由举办 慈善学校转变为创建社会工作专门学校, 这一现象的出现成为慈善事业转变为专业社会工作的标志。发生这样的转变,在本质上是以解

39、决各种社会 问题的实践 为基础的。英、美等国的睦邻组织运动,德国首相俾斯麦社会保 险制度的推出,美国 罗斯福 “新政”中社会安全法案的颁布和实行,英国贝弗里奇社会保障计 划的实施和推广,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 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扩大。相对于慈善事业来说,社会工作是社会文明更大的进步,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思想。在社会工作中,既包含了社会救济事业,又包括了更富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福利事业,其中不但有各种 补救性的援助措施, 还发展了改善社会生活、预防社会问题的专门技术和专业管理方法。社会工作 虽然起始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它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是An Introduction to

40、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 页-8人类文明历史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同 时也是人类社会管理的一大 进步,它 为不同制度的社会在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上积累了经验。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西方已 经进入专业化发 展阶段,具体表 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的科学化。 1917 年,美国学者玛丽E 芮奇蒙德(Mary E.Richmond)出版了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一书, 该书主要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因素在了解个人行为时的重要性,把医学知 识也应用到了社会工作 专业中来,使得社会工作向多学科的方向发

41、展。这 本书的基本宗旨就是要促使社会工作的方法成 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使社会工作的技术成 为一种可以传递的技术。 该书 的出版无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正式起点,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发 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二)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1.专业方法的发展(个案、小组 、社区)在 1917 年,玛丽E芮奇蒙德出版了社会诊断一书以后,她又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书,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 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开始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在 30 年代中期(1936 年)以前,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 认的唯一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主要就是指“社会个案工作” 。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向社会工作

42、领域的渗透,社会工作者开始关注案主个人经验的意义和价值,特 别是案主早年生活 经验对当前行为的影响。这个时候的社会工作者不再只是关心 贫民的慈善布施者了,而同时也成为了关注并能解决个人心理问题或心理病症的“社会医师”了。就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发展而言,芮奇蒙德的思想是个案工作 诊断派的起源。而 汉密尔顿的思想(G. Hamilton)也为 个案工作心理分析奠定了学理基础。在个案工作中颇具影响力的功能派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个案工作中另一重要派别即问题 解决派的形成则相对较晚,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关于这些派 别的具体内容在个案工作方法中有 详细的叙述。在个案工作方法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20

43、 世纪 20 年代, 团 体工作也就是小组工作,开始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同 时团体工作的理论构建也在 积极地进行之中。到 30 年代时,小组工作开始形成并逐渐受到重视。柯 义尔(Grace L. Coyle)在 1930 年出版了群体的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 in Organized Groups)一书,奠定了 团体工作的学理基础。直到 40 年代中期(1946 年),团体工作才作为社会工作的 专业方法之一开始被当作和个案工作同 样重要的方法看待。另外,社区工作作为一种专业 工作方法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起初它只是一种服务于个案工作的间接方法,后来社区工作者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团

44、 体,并运用自己的 专门知识去解决社区中的问题,但其方法的形成以及 获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地位相 对要晚些。 1939 年莱恩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提出研究报告(即著名的“莱恩报告”),认为社区组织这一有着悠久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代表着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 这样,到了 1950 年的时候,社会组织正式被列为了社会工作的 专业方法之一。直到 60 年代,社区工作才正式得到普遍认同,被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 与个案工作、 团体工作同样 重要的一个基本方法。这样,社会工作三大传统方法的地位正式得以确立。此外,社会福利行政以及社会工作研究也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工作界的重视。社会工作正日益走向高度 专业化。2.目标模式的变化(治疗预防,救助 发展)我们知道,最初,社会工作是为解决已出现的社会问题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它主要扮演的是补救者的角色,其任务就在于 诊治受助者的问题。 这在个案工作占主 导地位的阶段表现得尤其明显。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 现和复杂化,社会工作者愈发感到单独的治疗型的社会工作是十分被动的,于是预防问题 的出现开始成为社会工作的一 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这是社会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