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文名称:20 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英文名称:Philips资源类型:APE发行时间:1998 年专辑歌手: Great Pianists of the 20th Century简介:专辑介绍: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钢琴家名单及说明:* 这套系列唱片一共一百卷,两百张唱片* 卷名一共是七十个(其中有两卷是两位钢琴家共同完成,即 Lyubov Bruk拉赫曼尼诺夫浪漫阴沉却又挥洒自如。不过,这样的描述只会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就让我先回想一下李斯特这位作曲家中最多变,一般认为是一位要求让情感说话、流泪、歌唱与叹息,以自己的感觉带给音乐生命;他的音乐热情洋溢,表现出音乐最光辉
2、灿烂的一面;他在毫无生气的音乐中注入活力,注入灵感与想象力,让音乐重获朝气与优美迷人的律动。他的音乐结构犹如在万里穹苍展翅飞翔;他的身上一定有上千把精良的武器可供使用;他让人忆起芬芳的气息,并把这气息带入生命的钢琴大师。这很难做到,不过,马莎阿格丽希就是这种风格快速变换的代名词。在今天看来,这样的修辞可能过于夸张。不过它确实一针见血地点出重点。阿格丽希并不因此而得意洋洋、趾高气扬,她决定走出众人注意的焦点,投入每年一百五十场不再是唯一焦点的室内乐演出,这几乎等于完全放弃独奏生涯(她最后一张独奏录音是 1984 年的舒曼专辑),当然也引起预料中的惊愕与争辩。阿格丽希自承一个人并不快乐,渴望音乐伙
3、伴是她发向室内乐演出的理由之一。的确,阿格丽希的童年就像一般天才神童一样,因为自身不同而与同龄孩子产生疏离,这让她在面对自己最信任与钦佩的挚友、孩子及圈内伙伴时总是特别快乐直率。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它问题与考虑。阿格丽希理想中的音乐风格并不容易塑造,因此她经常取消演出或突然反悔,这表示她是个人,不是机器,她不能每一次都如大家所愿的让音乐迸出耀眼的火花。阿格丽希的天性能让音乐从纯净无瑕转而如同一条热情的激流,但这代表她的个性也会有阴暗的一面。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阿格丽希的录音广泛到令人惊讶的地步,涵盖了音乐的各个领域。如果想指明阿格丽希最出色的演出,他们毫无疑问一定会告诉我们浪漫乐派 ,从肖邦、舒
4、曼到李斯特的作品,套用一句华尔特帕特(Walter Pater)的话来说,阿格丽希为这些杰作增添了奇妙的美感。第一首乐曲是肖邦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阿格丽希如何让大部份认定这是古典作品的浪漫派人士,听到如此煽动人心、心境变化分明的诠释。飞利浦相当大胆地选出肖邦前奏曲作品 45。这是一首阴郁且诗意的佳作,阿格丽希的诠释相当性格,苦甜交杂的气氛像是预示布拉姆斯最后一首间奏曲也会交杂着悲伤或曲折的变化,千变万化的装饰奏与结尾部份有类似歌剧的戏倒性及夸张。早些年录制的前奏曲作品 28 最大的魅力,在于阿格丽希的演奏掌握到罕有的优美即兴演出及火花。欢欣与颓丧、光彩与阴暗、痛苦与宁静不断交替出现,阿格丽希
5、捕捉到音乐最原始的本色并创造出炽热的气氛。作品 28-1 的速度为急板,速度虽快,阿格丽希的节奏性仍然新鲜而且有条理。如果作品 28-2 的速度比较偏向小行板而非缓板,阿格丽希在结尾的几小节中,把它凄凉的风格充份而且清晰地表露无疑。接下来的作品 28-4 犹如突如其来奔流的血液。作品28-5 的开始乐段再一次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平淡的速度,阿格丽希依旧能清晰地弹出抑扬变化;至于作品28-8 的早期拉赫曼尼诺夫式华丽风格、作品 28-13 中段带有内省风格的更慢乐段,很难会有比这更具说服力的诠释。正确来说,作品 28-14 的速度应该是快板而非急板,只是乐曲中多出一小段如风暴般的乐句(近年有人认为
6、这段乐句并不适合以行板演奏,效果也不具说服力)。在阿格丽希手中,作品 28-16 具有相当凶猛的爆发力,手指在第五小节的速度迅如点水,音乐有如所谓燃烧的太阳 。作品 28-23 比谱上速度标记中板更为狂热,因此速度记号对阿格丽希来说或许只供参者而已(受到前一首前奏曲影几而产生的夸张?),强烈影响到拉赫曼尼诺夫降 E 小调图画练习曲 作品 39 的前奏曲作品 28-24 真正展现出令人惊愕的磅礡气势,砰然作响的最后三个音符有如晴天霹雳。阿格丽希诠释三首马祖卡舞曲作品 59 比起前奏曲更得心应手,也是她唱片录音中的珠玉之作。音乐中交织着诱人轻松的魅力,是反驳那些深信只有波兰人、俄国人或斯拉夫民族才
7、真正明白熟悉这类型舞曲,认为这是斯拉夫民族灵魂表白人士的有力证据。从另一方面来看,第二与第三号诙谐曲表现出肖邦最激昂与外向的一面,以凶暴猛烈的乐风来反讽与嘲笑诙谐曲这样的标题。阿格丽希流畅、火热的第二号诙谐曲会让大部份资深爱乐者血脉贲张。而在第三号诙谐曲中,阿格丽希对乐曲的掌控更加惊人,随着如银铃般清脆的琴声,流泄而出的音乐不断变换各种不同的感觉。阿格丽希其它的处理手法还包括点燃肖邦音乐中灿烂耀眼的每一面向。马祖卡之后,按着我们来看看波兰另一种民间舞蹈,即带有宫廷气质且讲究礼仪秩序的波兰舞曲。在一般俗称为英雄的降 A 大调波兰舞曲里,阿格丽希重新塑造中段连李斯特都惊叹不已的繁复八度音(李斯特形
8、容他在这里听到波兰骑兵的马蹄声) 。她的演出非常刺激,几乎是在完全控制与放肆奔放的边缘间徘徊。从另一方面来看,降 A 大调波兰舞曲作品 61 或可称为是一首幻想曲,它和英雄波舞曲只有调性相同。这首波兰舞曲是肖邦最具精神探索的杰作,乐曲刚开始的段落风格现代化,肖邦以颤音让单个音符一变为二、三到四倍的结构,对初听者来说着实会令人不解;但是对早期研究肖邦颇有心得的学者尼克斯(Frederick Niecks)而言, 波兰舞曲-幻想曲价值是在 它的心理层面 。肖邦同时期完成的作品还有第三号钢琴奏鸣曲,它与第二号钢琴奏鸣曲、 波兰舞曲一幻想曲 、船歌、四首叙事曲及几首晚期的马祖卡舞曲一同成为肖邦的巅峰代
9、表作。乐曲一开始就是非常典型的阿格丽希风格,乐曲速度从谱上标示的庄严的变成激动的快板 ,与吉利尔斯、李帕第等名盘完全不同。诙谐曲在阿格丽希手中有如闪烁的磷火,即使是三段体的中间乐段也没有一刻的平静,不过 A 段主题再现前出现了一段非常短暂的休止。阿格丽希的缓板也是一样几乎没有宁静的一刻,乐曲一开始就展现出阿格丽希所有理念,很少有如此自然且其有说服力的诠释。结尾乐段的精力充沛,敏捷程度有如霍洛维兹,这样的演奏品质远远超出与阿格丽希同辈的钢琴家甚多。霍洛维兹不够冲动就一无结果的主张在稍后也得到鲁宾斯坦的响应,而鲁宾斯坦对阿格丽希的冲劲与激烈深感不可思议。阿格丽希不是为快而快,但是效果却有如一条滔滔
10、不绝的大河。最后是舒曼与李斯特,这两位肖邦最敬重的作曲家(虽然他们并不同等欣赏肖邦)作品。直到近几年,舒曼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仍然是舒曼三首奏鸣曲中最受喜爱的一首,它不像第一与第三号的极度浪漫,而是一首被舒曼称为解体、腐败的作品。在阿格丽希敏捷的双手下,这首奏鸣曲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与原创性。在第一乐章的结尾乐段中,阿格丽希快马加鞭地尽可能加快速度冲到终点。她的小行板乐章表现出热情、内敛的风格,狂烈之余又照顾到舒曼音乐中的细节。阿格丽希的李斯特钢琴奏鸣曲已经被公认具有传奇性地位。聆听她处理乐曲一开始主题或第二与第三部份如火一般的八度音,或许你会惊吓到面无血色地问:她是怎么办到的?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也是
11、如此,阿格丽希展现的技巧同样无与伦比(虽然守旧的唱片指南一书曾经把阿格丽希的诠释称为哗众取宠的无聊噱头)。或许阿格丽希反复易变、经常取消或停止演出的个性对乐迷来说无异于一大折磨,但是她也回馈我们她的艺术。曲目:Disc: 1 Chopin 1.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 45 2. Polonaise In A Flat, Op. 61 Polonaise - Fantaisie3. Mazurka In A Minor, Op. 59 No. 1 4. Mazurka In A Flat, Op. 59 No. 2 5. Mazurka In F Sharp
12、 Minor, Op. 59 No. 3 6. Scherzo No. 3 In C Sharp Minor, Op. 39 7-30. 24 Preludes, Op. 28 31. Scherzo No. 2 In B Flat Minor, Op. 3132. Polonaise In A Flat, Op. 53 HeroicDisc: 2 Chopin 1-4. Piano Sonata No. 3 In B Minor, Op. 58Schumann 5-8. Pian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 22Liszt 9-11. Piano Sonata
13、 In B Minor 12. Hungarian Rhapsody No. 6 In D Flat*Vol. 04: Claudio Arrau (1 of 3) 不断追求精神内涵- Claudio Arrau (一)Claudio Arrau克劳迪奥.阿劳( 一)*注:此为 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 Claudio Arrau 第一卷说明书1903 年出生于智利;1991 年去世于奥地利的米尔楚席拉格,五岁时在家乡第一次公开演出。1905 年获智利国家奖学金赴柏林进修,在 1913-18 年间受教于李斯特最后一个弟子马丁克劳斯的门下。他分别于1919 与 1920 年赢得李斯
14、特大奖,1925 年在美国首演:同年并担任柏林史登音乐院教授。1926 年录制第一张唱片。1927 年赢得日内瓦国际钢琴大赛首奖。他于 1935-36 年间在柏林超过十二场的独奏会中演奏巴哈键盘音乐引起热烈回响。他在第二次界大战开始后不久便迁居美国,继续国际音乐家的生涯,演奏包括从前古典时期到当代等范围极广的曲目。在他长长的录音生涯,起先他为数家厂牌录过音,后来许多年成为菲利普古典独家签约钢琴家。他的风格被认为是理想的技巧与内涵的综合。不断追求精神内涵这儿提供的两张 CD 让我们对阿劳几乎半世纪独特的钢琴演奏及音乐特性的演奏生涯有一个不错的综观。这些录音展露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矛盾:年轻时期的阿劳
15、以一个当时现代的钢琴家引起注意,而晚期的阿劳反而也许更属于早期音乐。1920 年阿劳的生活被许多问题困扰 -在美国的巡演失败、无法养家的困难-但是最主要的问题却是感觉在音乐上的窒碍。这导致他寻求精神分析师的帮助,并且持续了他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这样的分析是否解释了阿劳的改变?年轻的他听起来并不窒碍 ,但是比较 20、30 年代所谓的黄金时期的演奏家们,他却似乎太过控制、太过忠实谱上的节奏、太不愿意放纵在弹性速度上、太过谨慎忠于乐谱。这些都是后来被赞赏的钢琴演奏方式,而今天我们可以最大的乐趣与欣赏来聆听阿劳最早期的录音。这里两个最早的录音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和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都非常令人惊讶。
16、 伊斯拉美通常被钢琴家们认为是表现手指技巧的大好机会。但是,它却应该被放在它十九世纪的背景里。在全欧洲有一个浪漫派的支流对东方极为着迷。不只是音乐家,还包括画家、作家们都被异国情调的东方魅惑。在伊斯拉美里巴拉基列夫所刻画的东方民俗传统是唾手可及的。第一主题的舞蹈旋律很明显是一位索卡西亚王子给作曲家的;如歌般的第二主题则是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所熟悉的。阿劳在舞曲与歌中都表现精湛,虽说乐曲的技巧表现很难隐藏,但是我们却完全感觉不到他需要证明任何的技巧。西班牙狂想曲的情形也是一样。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都是精彩的演出,但听者最受震撼的还是阿劳技巧上的润饰 ,最明显的是开始时很少被精致处理的装饰奏。这里不管
17、是装饰奏的线条或细节都听来悦耳,从头到尾所有技巧的表现都是为了音乐上的目的。当然同样的形容可以用来说阿尔班尼士的伊贝利亚第一集。最绝妙的是,一首极度困难的曲子,他的演奏可以让最有天赋的钢琴家都沉默。如果有人不熟悉这个曲子,会以为有些部分是四只手一起弹,而听来却又一点都不炫耀。阿劳和平常一样,非常注意过多的指示造成强弱的幅度退大。最后一个阿劳早期的例子是巴哈最引人的半音幻想曲与赋格之一。我们记得 1920 年阿劳的伦敦首演曲目包括史卡拉第奏鸣曲与巴哈的郭德堡变奏曲-绝不是 1920 年时典型的曲目 !早年巴哈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练习并背下全部巴哈的曲子,于 1935-36 年间在柏林演出。1
18、940 年间他仍然有兴趣表演巴哈,但是很快他就认为这种音乐只适合在大键琴上弹奏,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又回头演奏巴哈。比较他1940 年间与 1980 年间的巴哈录音可以明显的发现: 再一次我们会感觉早期的演出比后来的现代 ,如果那时录音曾被发行,他习惯于浪漫风格的巴哈诠释会使很多听者惊奇。幻想曲开头的流畅、不采踏板的清晰与节奏的稳定都使人耳目一新。这个触技曲般的段落有它自己的华丽,但却是经过思量而非极戏剑性的展示。在琶音和弦段落阿劳的确自然的用了踏板-如果在钢琴上弹便无须在这里回避-而踏板确实在冗长的宣叙调后段增加许多色彩。引人注意的是阿劳在最后几页允许自己在节奏上及强弱上可观的 Z 由度:
19、幻想曲开始得极为严格,在结束时却展示了极多的情绪。在阿劳与狄恩艾德的访谈中他指出对幻想曲的主要观点。那时地对巴哈音乐中形而上的感贸用钢琴来表达是太官能、太世俗,他说:以半音幻想曲来说- 它就像是与神、与无限的对话。它是神的荣耀,绝不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音乐。 的确是不同的说法,但也解释了他对包括赋格严苛的许多段落,与情绪化的宣叙调二者。在音乐中心灵上的追寻是阿劳一生常做的。拉威尔的喷泉与李斯特的东村的喷泉经常被相提并论,钢琴家们也倾向于用相同的风格来弹奏。不错,二者之中都有很多水,但是两者的意义却大不相同。拉威尔指出他曲中的精神:河神因为水使他微笑是纯粹感官上的愉悦。相反的,李斯特引述圣约
20、翰(4.14):我将要给他的水应该成为他心中的井,涌出而成永恒的生命 。和河神的微笑相当不同!无疑地阿劳以圣经中的意象来引导他对李斯特曲子的诠释。我从没看过任何阿劳对自己宗教信仰与练习上的评论,但是形而上的思考确实影响他非常深远,而且他似乎对喷泉有特别的爱好:他录了两次音,并且把它放进他八十岁生日音乐会的节目中。这儿收录的第二次录音版本非常的精彩-他以特别的精致弹出深刻的感觉(注意左手许多漂亮的颤音) 。同样在宗教的灵性上,与神的对话会导向和谐的感觉而不只是一点点的迷醉。阿劳在李斯特的La Bon diction Dieu dansla Solitude中遵循了作者的指示在段落之间作较长的停留
21、,同时在速度上表现了极大的弹性。这是一个听来无穷无尽的曲子,相当令人震憾的经验。我觉得除雪犁可以被归类为宗教性的曲子,但与祝祷是相对的。这首曲子里并没有神出现的感觉;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缺乏生命意义与宇宙之孤寂荒芜的痛苦。这个有些受争议标题的意思当然多少就是水平地、让人睁不开眼的风将雪吹遍整个乡间。李斯特与阿劳将孤寂与弃绝的感受完美的表现。从开始的第一页钢琴家就投射了苦痛与绝望。这三首在七年间(1969-76)录制的李斯特作品显现了后期的阿劳,较不现代的阿劳。相对于通常的偏见,他认为感觉不会随着年岁消抑,反而更为强烈。这当然也是阿劳的情况:在 1960 年代一个新的风格就是钢琴家不再是诠释作品至
22、高无上的君王,反而是与每一个音符角力,希冀能够找出音符每一个可能的重要意含。这当然代表没有一个音符可以被油滑的带过一每个音符似乎都被宠着。这也意味着阿劳的诗释变得更朗诵式。在与罗伯西佛门的访谈中(钢琴季刊冬 1982-83),阿劳为这种诠释辩护并且谴责那些害怕不受约束的表达的音乐家们一也包活莎演员。阿劳逐渐地在他的演奏事业里失去他的约束,实践了一种少有人敢模仿的修辞。(我使用修辞这个字,当然在原始开始艺术说服力上代表着情感的意思。)虽然阿劳以录制许多作曲家的全集着称,但是他对布拉姆斯的作品却有所保留。马丁克劳斯对这个音乐并不太关心,而阿劳对这个偏见又加上了德国观众对它感知上的冷淡。晚期的音乐尤
23、其被避开(虽然在 1933-34 年墨西哥市曾演出一些晚期作品):阿劳较欣赏是大的早期作品,像是几组变奏曲、两首奏鸣曲、当然还有那两首协奏曲。他的帕格尼尼变奏曲(阿劳确曾与克劳斯学习过)首先让我们注意到的是比一般慢的速度,对于那些把这个作品视为展现技巧的工具的人可能一开始会有些失望。但是阿劳的诠释是值得赞赏的! 它应该被指出来的是不管何时出现在谱上的急板都不该太快。而快的速度都只是快板或活泼的快板,此二者并非要求极快的速度。所以阿劳有权利照他的方式弹奏,而这第一个好处便是显现了许多变奏曲中节奏的复杂变化-这里似乎有更多音乐上的满足。当然另一个好处是就橡在第一集的结尾一样,当必要时可以有大力量。
24、如果有人读过阿劳与约瑟夫霍洛维兹关于布拉姆斯的多次精彩对话,他会有多年来阿劳曾经历与指挥家们有许多争议性讨论的印象。在第一首协奏曲中,阿劳变得极罕见的武断,坚持只有一种方式来诠释头两个乐章。第一个乐章是庄严的而非快板,并且是六四拍。一小节六拍-他认为从谱上看来这是唯一可以创造悲剧性质、庄严、空间、深度的方式。第二乐章慢板,也是四六拍,而且应该非常慢,因为阿劳认为它反照了舒曼悲剧-舒曼的死、克拉拉的悲伤。第二乐章还有宗教的弦外之音:布拉姆斯显然在手稿之一写着 Benedictus qui venit in nom-ine Domini(那位以主之名降临者当受赞美)。你可以想象阿劳发现这个从弥撒中
25、引用的句子时有多感动。听他对这个音乐的诠释你会感觉他对它的痛苦有多么深刻的反应。总之布拉姆斯 D 小调协奏曲代表了克劳第欧阿劳广大曲目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曲目:Disc: 1 Balakirev 1. IslameyLiszt 2. Spanish Rhapsody Bach 3. Chromatic Fantasy and Fugue Albeniz 4-6. Iberia Suite for piano, B. 47, Book 1 Liszt 7. Benediction de Dieu dans la solitude 8. Les jeux deaux a la Villa dEst
26、e9. Chasse-neige (tude dexecution transcendante No. 12)Disc: 2 Brahms 1. Variations on a Them by Paganini, Op. 35: Book 1 2. Variations on a Them by Paganini, Op. 35: Book 2 3-5.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minor, Op. 15Vol. 05: Claudio Arrau (2 of 3) 名曲的阿劳观点-Claudio Arrau(二)Claudio Arrau克劳迪奥.阿劳( 二)*注
27、:此为 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 Claudio Arrau 第二卷说明书名曲的阿劳观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曼:人们可能说本专辑收录的这四位作曲家作品,正是阿劳音乐里的四大基石。可是立即又马上会有许多其它作曲家的名字浮上来,例如舒伯特和莫扎特等。总之,阿劳确实是个兴趣广博和感悟力强的钢琴家。这样广的音乐涉猎,多少让乐评家分析起来觉得头痛,可是一个客观判断的耳朵还是可以区分出不同作曲家在阿劳艺术中的不同份量。贝多芬在阿劳的演奏曲目中占有特别的一席之地。我从一九五零年代中期就开始听阿劳的演奏会,我不认为他有任何一场音乐会让这位作曲巨匠缺席。我用巨匠一词是别有深意的,因为这正是阿劳
28、用来形容贝多芬的用语,他认为没有任何其它音乐家能与贝多芬等量齐观。贝多芬象征看人类的抗争与超脱,代表不断重生与新生 。阿劳在他的华德斯坦奏鸣曲中所想表达的正是这些涵意。拉丁国家人们称呼这部奏鸣曲为破晓(LAurore) ,但这个破晓并非代表一日之晨,而是一整年的起始。阿劳曾一再重复说明老克莱巴如何找到这部作曲的正确涵意:根据 1967 年 12 月号钢琴(Clavier)杂志上艾尔德(Dean Elder)的记载,阿劳说:E.克莱巴告诉我,这部作品所描写就像春日开始之际,大自然苏醒之时。演奏时必须宛如不经意地踏下踏辫,弹奏得愈轻愈好。第一乐章起首部份也得弹奏得像春草嫩芽钻出大地 老实说,我们平
29、常听到的演奏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在阿劳眼中, 平常人演奏的第一乐章比正确速度快了三倍 。说实在,阿劳演奏的这个乐章确实是个大惊奇,他的速度比一般人沉稳(比贝多芬学生彻尔尼所建议的速度还慢),在乐曲开始处也显得极富神秘感。另一个特色是速度充满弹性,但并不是说采取夸大的对比,而 E 大调段落强烈呈现出演奏者个人的意念倾向。不管什么情况下,阿劳都力主钢琴家应该自行安排贝多芬作品中的脉动感,所持证据得自贝多芬同时期人物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他以钢琴家的角度来看,认为每个乐章确实都有戏剧性的成份在。从序奏到终乐章轮旋曲,阿劳认为这是贝多芬作品中最深刻的一部,并用演奏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贝多芬对此曲动态
30、对比的标注极其大幅度,阿劳不回避用言语解说他的认知:就像太空漫游一样 。阿劳深信,诠释音乐的依据得自对乐谱细节的深度理解,这是诠释音乐的出发点,但很多钢琴家都只停留在观察乐曲表面的层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时常听到人们抱怨青年音乐家的演奏总是听来一个样儿。如果要我挑这段轮回曲最值得赞许的一段,我会选出一大段找回家路(Donald Tovey 所说) 的乐段(第 221-312 小节),这个段落由五个八度音引导出来,双手一起弹奏,暗示一种沮丧绝望的感情。前三个和声是响亮而坚定的,但按着却渐弱下来,最后柔和的结束,这段介于第二大段和轮回曲主题间的音乐,通常并不吸引一般钢琴家兴趣,而阿劳却在此表现出孤独
31、被弃的沧桑感,而只消强调了三个音符。阿劳演奏本曲比布兰德尔足足长了两分钟,看来,阿劳对贝多芬标注的速度似不是那么忠实。阿劳在皇帝钢琴协奏曲里也放了很多个人倾向,他没有像皇帝一样威风堂堂,而是和乐团作出融合一气的整体感。值得注意的是,他用了较多的极弱音,表情极其优美而色彩丰富。这并不是录音效果所致。因为即使在现场演奏,阿劳也同样作出这种大幅度感情和韵味。再一次,阿劳带给人们一种熟悉作品的特异诠释。有趣的是,一般人也许没注意,许多优秀的贝多芬演奏者也同时是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您会想到布兰德尔、肯普夫和李希特没错,这些钢琴家,当然也包括阿劳,他们在李斯特的大量作品上都做出顶尖的表现。阿劳把李斯特的角
32、色与舒曼、萧邦、白辽土、华格纳和拉威尔归在一起,阿劳认为李斯特 B 小调钢琴奏鸣曲是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 。这是一部高度集中,没有一个多余音符,没有任何地方是为钢琴技巧表现,一切都是为了戏剧性(节自 Robert J. Silverman 所作访谈,The Piano Quarterly冬季号 1982-83)。所谓的戏剧性是指浮士德传奇,这是阿劳对乐谱内涵洞悉后的体认,更有趣的是,其实所有李斯特的弟子都接受李斯特与浮士德传奇确有特殊关联的观念。标题音乐被大多数现代乐迷当成是落伍过时的东西,真是令人遗憾!其实这种内部精神联系所带来的逻辑性和特殊情境,对演奏者诠释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泉源。在阿
33、劳的诠释观点中,他并非描述葛丽卿(Gretchen, 浮士德中的女主角),而是描述葛丽卿心中的感情世界 。阿劳说: 我不会只描述角色的外表形象 。无庸赘言,阿劳这部作品的诠释可说出类拔粹,快板部份充满动感和震撼性的低音,慢板部份也不显松散,而是贯串着出色节奏韵律和色调。好的贝多芬演奏者可以专长李斯特,但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却未必长于肖邦。布兰德尔尽量避免弹肖邦,肯普夫开始弹肖邦作品时显然犯了大忌。李希特则小心处理两位极不同典型钢琴家音乐间的桥梁-音色以及他们对键盘的处理概念。我想,阿劳也是采取这种做法。不过尽管如此,欣赏阿劳的肖邦并不是件简单。Decca 本来想在五零年代为阿劳录肖邦作品全集,结
34、果反应恶劣,以致他们不得不取消计划。阿劳早期的肖邦演奏说实在有时真的不算是第一流,1960 年阿劳录的 F 小调幻想曲并没有 1977 年的飞利浦版(本片收录者)那么出色。1960 年版太拐弯抹角,后来的新版本则显得直接得多。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阿劳投以无拘无束的激情,在贝多芬里,无论在乐句中寄以多深的感情,速度方面阿劳仍是保有一定的节制。舒曼则相当不同,他的思想有部份得自霍洛维兹的说法:舒曼的音乐永远不曾是安静的,就算在最抒情的段落,底下仍是暗潮汹涌。 这里所说的暗潮汹涌无疑表现在舒曼幻想曲Op.17 的前两个乐段里,同时也有证据显示出现在最后一段,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原谱当可辨识这点。阿劳的演奏
35、颇重视这个暗潮及低音声部,并忠实清晰地表现其内在精神。本片收录的四位作曲家,首先是非常有利于藉彼此差异来观察阿劳的不同风貌。第二个特殊点是,我确信您一定可以发现和其它钢琴家比起来,阿劳的诠释永远独树一格,即便是那些人们最熟悉的曲目。曲目:Disc: 1 Beethoven 1-2. Piano Sonata No. 21 In C, Op. 53 Waldstein3. Andante favori In F, WoO 57 4-6. Piano Concerto No. 5 In E Flat, Op. 73 EmperorDisc: 2 Chopin 1. Fantaisie In F M
36、inor, Op. 49 Liszt2-5.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S. 178Schumann 6-8. Fantasie In C, Op. 17Vol. 06: Claudio Arrau (3 of 3) 名曲的阿劳观点-Claudio Arrau(三)Claudio Arrau克劳迪奥.阿劳( 三)注:此为 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 Claudio Arrau 第三卷说明书名曲的阿劳观点阿劳的钢琴天份很早就得到肯定:五岁举办个人第一场独奏会;在柏林求学期间,已经没有什么曲目能难倒正值青春期的阿劳;而阿劳年轻时期已经能演奏大量曲目也是众所周知的
37、事。当时有多少天才能够完全*背谱演奏几乎巴哈与莫扎特全部作品,再加上其它几位作曲家的乐曲?与其它音乐家一样,往后阿劳的演奏重心也是以这几位真正能深深惑动他的作曲家为主,不过别忘了,早年的阿劳也演奏巴拉基列夫、穆索斯基、柴可夫斯基、普罗高菲夫甚至拉赫坚尼诺夫(虽然非常勉强)等等。要了解一位作曲家,必须熟悉他所有作品;想真正诠释出自己的看法,必须像演员一样,学习如何去看透各种曲式,只有具备以上两种特色才能有这样一张丰富而惊人的曲单。阿劳认为,无论是专精于这位或那位作曲家的作品,通常最后的结果都会呈现出非常糟糕的诠释,他不明白,许多钢琴家受限的曲目如何能让音乐产生共鸣。在这套阿劳的专辑里,我们可以走
38、入并初探他音乐中的共鸣与吸引力。曲目选择的范围广及三个世纪与不同风格,包括从德布西一直回溯到莫扎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阿劳诠释的莫扎特。当莫扎特全集在一九三零年代推出的时候,不是所有乐评人都认可这套专辑。阿劳则用一段很短的话表示自己对这种看法的不满:相较之下,有些人憎恶我在充满感情地乐段时所运用的音色。我想把音乐诠释成为如同声乐家在演唱歌剧一般。 (约瑟夫霍洛维兹,与阿劳对话,第 73 页。从这短短的几个字可以发现探讨阿劳如何诠释莫扎特的有趣线索。或许第一点就是他以现代平台大钢琴取代古钢琴。由于阿劳认为大键琴是演奏巴哈唯一的乐器(直到八十多岁都没有改变这个想法),因此在四零年代停止演奏巴哈后
39、,阿劳坚信现代钢琴是演奏莫扎特的最佳乐器。阿劳非常满足地从晚期莫扎特作品开始研究至早期作品;七零年代曾经以古钢琴录制几首莫扎特作品的雷翁哈特(Gustav Leonhardt)则认为, 自己与其它看法相仿的人比较适合以从大键琴及巴洛克音乐为出发点,以古钢琴这样的新式乐器来演奏这样新风格的作品。阿劳把莫扎特视为前贝多芬,雷翁哈特把莫扎特看成后巴洛克时期作曲。无论阿劳录制幻想曲K.475 时,是否比他在三零年代减少运用对比,但是我们耳朵听到的是阿劳的对比并没有特别比使用古钢琴夸张,虽然音色相当丰富,不过阿劳一直保持着如水晶般清澈透明的音色,这也是阿劳音乐最主要的特色。关于幻想曲最后的评语是:阿劳把
40、这首曲子诠释为由两个部份所组成的作品,而不像奏鸣曲 K.457 般的分成序奏与本体。尽管莫扎特很明显的希望这两个部份合为一体,但我认为,阿劳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即使是与 c 小调奏鸣曲相比, 幻想曲 无论结构或戏剧性都过于庞大。莫扎特提出了一个难题,而以现今演奏者的角度来看,这个难题是历史性的难题,那就是选择乐器、装饰奏与练习方法。舒伯特的音乐则有另一个问题,而且阿劳的观点相当难懂。我们禹次引用阿劳在霍洛维兹书中所说的一段话(第 270 页):舒伯特是诠释音乐的最后一道问题-意即:你要如何把舒伯特音乐中各种不同元素间成熟与深刻这两个点结合在一起。首先就是音乐中戏剧性的力量-因为贝多芬是他的偶像
41、。再来是他简单的民间风格,再其次是出身维也纳的背景。特别是他晚年最后几首奏鸣曲。 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舒伯特最后几首奏鸣曲,但是从六首乐兴之时回到 1823 年的舒伯特。无论这些小曲是否为有计划谱写成一套作品,它们彼此间的搭配却出奇地融合,涵盖了各式各样不同的情感,而钢琴家诠释舒伯特时所会遇到难题也都在这里出现。阿劳曾经两度录制乐兴之时 ,第一次是 1956 年,第二次是逝世前一年。第二次录制的版本自然会比较好,虽然两者问的差别是在音乐细节的处理,而非对音乐的整体想法。在 1990 年的版本里,阿劳在第一首乐兴之时特别强调左手部份;第四首则不曾让人联想到巴哈(乐评人最喜欢提到这首作品受到巴哈的影响
42、),钢琴如同流浪者般,精神抖擞地步行穿过乡间,中间还停下来休息一下!同时听到着名的第三首乐兴之时两种版本时,听者一定音感到困惑,因为阿劳与其它所有钢琴家的诠释完全不同。乐谱第一次出版时,这首曲子被冠上俄罗斯风格的标题。如果阿劳真的认真采用这个标题的说法,他所认为的这个风格就是抒情,因此旋律线条不但有抑扬变化,阿劳平常所厌恶的倚音也弹得相当抒情且适切。最后一首的速度标记是稍快板 ,在其它音乐家手中,这首曲子听来都像是比较慢而且哀愁的慢板,中间加了一段虔诚的中段。阿劳的录音则是随着沿着一拍、一小节地慢慢开展,虽然不是一首快活的稍快板曲子,但是却比其它版本更具戏剧性与苦闷的感觉。肖邦的前奏曲可以称之
43、为一组吗?鲁宾斯坦与李希特在音乐会中只演奏作品 28 的这一组,而如同其它现代主流钢琴家,阿劳坚决认为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就是完整的一组。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调性问的关系等问题上,阿劳当然先入为主的偏好大型作品,于是他理所当然地把这二十四首前奏曲视为同一部作品。如果以大型作品的角度来看,要注意的就是如何让这些短曲有足够的份量。阿劳的风格与音色相当了不得,几乎只演奏一页的长度就能感受到与更长一点乐曲同样丰富的内容。或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B 小调第六号前奏曲。双手几乎是同等突出,如悲伤钟声的右手部份为左手的旋律增添了能够引起怜悯的感伤力。真是非常特别的经验。阿劳在诠释肖邦激动地与活泼地这两种标记的作品也
44、非常成功。第一首前奏曲激动地中,阿劳在二十秒内表现出两种不同对比;活泼地人第三、十一与十九号)的速度虽然不是依照原有的速度指示演奏,然而曲中依然洋溢着爽朗活泼的气氛。阿劳的肖邦夜曲录音比前奏曲更得到全球的好评与赞赏。在多年一首趋于保守的评价后,阿劳就是以夜曲录昔得到法国人喜爱,也是他在法国风评的转据点。阿劳维持一贯个人对夜曲的看法,再一次避开只简单地以如歌般旋律来诠释这些具有高度戏剧性及审慎性作品。作品 48-2 是肖邦的无尽之歌 ,乐曲充满强极度华丽的效果及情感,作品 48-1 有过之而无不及。阿劳一开始的乐段让人联想起在歌剧院歌唱,但是最后乐段的激昂让整首乐曲焕然一新,夜曲摇身变成戏剧性十
45、足的作品。这套专辑中的李斯特及李斯特改编自威尔第作品的乐曲里,阿劳的构思极其丰富而且受到极度好评。在某个场合上,阿劳曾经表示是李斯特作品中的最高峰,而阿劳的演出也的确表现出他对于这首乐曲的高度赞赏及浪漫的热情。在更具挑战性的威尔第歌剧改编曲里,李斯特运用剧中一些舞曲及剧终爱的二重唱进行改编,但是你看看阿劳是怎么诠释。 不可思议:和声、结构与变化实在不可思议。这是崔斯坦啊!(引述自理查德奥斯朋(Richard Osborne)的访谈,唱片与录音,1972 年 10 月) 阿劳的诠释和这个观点就非常贴切。可惜的是,这首曲子虽然被收录了,另一首威尔第歌剧故编曲却被忽略。阿劳还有其它观点会让我们大吃一
46、惊。德布西的伟大性已经无需多言,而阿劳对德布西的赞誉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有些言过其实:(德布西的音乐)是跨进艺术新领域的一大步。它像是从外星球来的音乐,我认为他是跨越时空的天才。 (引述自杜包(David DUbal)的文章键盘上的感想 ,1984 年,30 页) 不用说,德布西音乐中如画般的一面对我们的阿劳来说没有吸引力,他全部的目标都在探索音乐背后玄秘的意义。才几个音符就诠释出他所想要的效果:请回想前奏曲第二辑的,而爱乐者一定会被映象第二辑中的奇妙世界深深吸引。这两首曲子内含有许多极适于钢琴演奏的成份,也是许多钢琴家都想征服的作品,就像映象第三首的。但是阿劳似乎对映象第二辑的前两首作品有所偏好
47、,诠释也更为深奥。最后要回到阿劳拉丁美洲的血源。由于怕被贴上专精于演奏西班牙与南美洲音乐的标签,阿劳尽量避免演奏这些曲子,但是阿尔班尼士、葛拉纳多斯、哈夫特与法雅的作品是由他在墨西哥首演。出乎意料,阿劳在 1951 年录下葛拉纳多斯-哥雅之画中最常被拿出来演奏的一首。根据葛拉纳多斯的说法,这首曲子与其说是像一个悲伤的寡妇,倒不如说是一个善妒的妻子。从阿劳的演奏里,可以感觉到他似乎了解葛拉纳多斯的意图,它比我听过的任何一个版本都要戏剧化。值得注意的还有清晰的乐曲结构以及缺乏个人风格、但是敏捷快速的装饰音。阿劳最流利的语言或许是德语,但是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希望自己能葬在智利,因为阿劳说过,那
48、是他灵魂所在之处。曲目:Disc: 1 Chopin 1-24. 24Preludes, Op. 2825.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Op. 45 26. Prelude In A Flat, Op.Posth 27. Nocturnes, Op. 48: No. 1 In C Minor28. Nocturnes, Op. 48: No. 2 In F Sharp MinorGranados 29. Quejas O La Maja Y El Ruisenor (From: Goyescas) Verdi 30. Aida: Danza Sacra E Duetto Final Disc: 2 Liszt 1. Annes de plerinage, Premire anne: Suisse: Vallee D ObermannSchubert 2-7. Moments musicaux, D. 780Debussy 8. Images, Book 2: Cloches A Travers Les Feuilles9. Images, Book 2: Et La Lune Descend Sur Le Temple Qui Fut 10. Images, Book 2: Poissons DOrMozart 11.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