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的花茂样本以旅游扶贫“ 花茂路径”的花茂村为例一、基本概况花茂村地处播州区西部,总面积 13.4平方公里,辖 26个村民组,1345 户 4568人,于 2015年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统筹运作,采取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群众脱贫致富。是“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中国最美红村”、“贵州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花茂村时指出,“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第一次对花茂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肯定;在花茂和当地群众召开了院坝会议,作出了“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的重要论断。十九大期间习总书记再次在贵州代表团说,发展
2、乡村旅游扶贫路子是对的,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再次肯定这里的发展路子,对中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二、主要做法(一)立足产业兴旺,实施产业富民工程。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对生产的农产品、旅游商品等进行宣传和销售,保证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结合花茂村资源优势,引进山东寿光九丰、天津枫桦等公司到该村种植蔬菜 1000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 5000亩;精品水果和
3、生态传统农业 1000亩、苗林 1000亩,刺梨 2500亩,25 度以上坡耕地经济林 3000亩。2017 年植被恢复种植花椒 134亩,种植脆红李 1450亩,林下养殖乌骨鸡 5000羽,公路沿线产业结构调整 700亩,辣椒种植 1200亩。培育乡村旅馆 50余家,特色农家乐 18家,电商 10余户,特色产品店 28家,陶艺作坊 3家。(二)立足生态宜居,绘就美丽乡村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因地制宜,本着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
4、规范经营、有序发展的原则,请浙江大学生态研究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等专业技术团队对花茂发展作了统一规划,按“1+5+5”工作法要求进行升级打造,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文化挖掘、便民服务、管理优化五个方面全力提升创建水平。今年,我们还请乌江旅游有限公司对花茂提档升级进行设计,拟进行改造、扩建和提档升级。目前,累计修建旅游主干道、旅游栈道,旅游步道,特色街道各 1条,旅游次干道 4条,共计完成旅游环线基础工程 16公里,垃圾池建设 60立方米;种植花草 8批次,计700余亩,种植绿化树木计 6000余亩,完善了水、电、路、通讯、民居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无线数字电视、移动、电信、联通等网络覆盖率
5、100%,无线 WiFi全覆盖;民居改造率 100%,庭院整治率 100%。(三)立足乡土文化,铸就美丽乡村灵魂。一个缺乏文化元素的乡村,经济再富裕,生态再美丽,也不可能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只有注入乡土文明符号的文化,美丽乡村才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才能留住文脉、记住乡愁,才能使乡村更有灵气,更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当地传统文化,建成了苟坝会议陈列馆、纪念广场,打造了陶艺一条街,创建特色陶艺吧、根雕艺术中心、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匠心园商业街,开发各种体验互动项目 10余种。以红色文化、陶艺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充分整合农村党员群众之家、农民文化家园
6、项目,将远教室、道德讲堂、图书室、篮球场、健身场地、文化宣传专栏整合在一起,为群众学习、休闲、娱乐、说事等提供了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及场所,解决了农村看书难、文体活动少、上网难的问题。同时,保留乡村民风民俗,让游客融入乡村,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纯朴民风,找得到乡愁。2015年 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并赞誉“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5 年荣获全国“最美红村”称号和“全国度假社区”称号,2017 年荣获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贵州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花茂路径”得以在全省推广。目前,共有
7、 300余户从事旅游业,解决当地群众就业 1000余人,带动 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从事乡村旅游,已带动脱贫 40户。2017 年,花茂全年接待游客 109万人次,同比增加 51.2%,旅游综合收入 9.8亿元,同比增加 5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19元。3、发展体会(一)完善基础设施是前提。我区近年来共投入资金约 2个亿改善花茂到苟坝一带村容村貌,请浙江大学对该建设进行了规划,完善了水、电、路、通讯、网络基础设施。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按照“1+5+5”模式突出“五好工程”,打造花茂白泥新农村升级版,成为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寻得见乡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二)找准产业支撑是关键。该地以乡村旅游为发展定位,把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变成旅游新业态,将城市的需求和资源、农村的生态和产业、文化等资源集聚起来,实现资源和产业的融合,形成农村经济多元化,吸引游客走进来,让百姓富起来。(三)带动群众致富是宗旨。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把当地有文化、懂经营的党员或群众纳入合作社重要成员,完善合作社相关章程,合理利用资源,统筹谋划,抱团发展。通过开办乡村旅馆、农家乐,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发展现代农业等方式,做足长板,补齐短板,壮大规模,融合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