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豪放飘逸 的李白诗,豪放,即豪迈奔放。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飘逸,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
2、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成纪,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作者介绍,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年轻时仗剑任侠,与韩荆州书云:“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李白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作者介绍,李白二十岁遇到苏颋,又深得这位“朝廷大手笔”、文章巨公的赞赏。开元十二年(724)秋,
3、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作者介绍,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作者介绍,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
4、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作者介绍,天宝元年秋,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作者介绍,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作者介绍,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
5、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作者介绍,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李白的诗歌,一、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
6、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李白的诗歌,二、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同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李白的诗歌,三、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
7、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李白的诗歌,四、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个性之活跃和解放是少有的。,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李白的诗歌,五、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
8、枕其股。”,李白的诗歌,六、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的诗歌,七、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有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爱情 有人物交往中的天真情态 还
9、有能摆脱等级意识污染的纯真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临行作本诗,借以表白心情。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排挤出京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蜀,长安,齐,吴 越,汉水,梁 宋,第一次漫游: 第二次漫游:,江夏,洞庭湖,庐 山,金陵,扬州,淮南,姑苏,
10、荆门,安陆,襄阳,终南山,洛阳,齐州,镜湖,天姥山,李白一生漫游图,鉴赏,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思考: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现?,鉴赏,.把神山(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以虚衬实,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天姥山的特点:高大、巍峨 .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夸张地写它比五岳还挺拔,连有名的天台山也如拜倒在它足下。手法: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鉴赏,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11、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思考: “飞”表现了追求什么? “照”和“送”写出什么?,自由自在,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鉴赏,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南史谢灵运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鉴赏,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
12、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鉴赏,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思考:写出白天的天姥山怎样的景象?壮美奇绝,鉴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思考:写出夜晚的天姥山怎样的一种景象?阴森恐怖,离奇险怪。,鉴赏,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鉴赏,青冥浩荡不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思考: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仙人盛会给人感觉?光明
13、一片,济济一堂,呈现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也是诗人梦寐以求的梦游高潮。,鉴赏,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思考:写了什么事?在文中有何作用?心惊梦醒,好梦不常。由幻想转到现实。引出诗人内心的感慨。,鉴赏,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思考:这层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鉴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思考:这层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权贵不阿谀奉承,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更有追求个性自由的心声。 诗眼,思路结构,入梦缘由,梦游历程,梦到剡溪
14、,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灿烂辉煌 仙人盛会,其乐融融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惊梦长叹,现实天姥,高大雄峻,蔑视权贵,反抗现实,思考,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
15、么作用?,消极因素,诗人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和逃避现实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这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之后无可奈何的解脱。,艺术特色,1、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2、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像。,3、语言精炼清新,长短句式参差多变,四言、五言、六言、九言交错运用、节奏有缓有急,富有音乐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李白感到孤独、愤懑,以酒消愁,写下了本诗。,鉴赏,
16、诗人是一人饮酒还是与人共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鉴赏,诗人情感变化: 孤独、苦闷之情 热闹、心情乐观,不再孤独。 失望 无奈,苦闷。,鉴赏,诗人复杂情感总结综观全诗,诗人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鉴赏,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诚恳的愿望。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行乐,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鉴赏,诗人为什么与明月、影子这些无情之物相约?诗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衬托手法的运用以乐衬哀,以闹衬寂整首诗从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小结,这首诗运用
17、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将无生命的自然物化为有生命有情感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这首诗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身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动写静,以热闹写孤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送友人,分析,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首联对偶,别开生面,颔联点题, 分手时的离情别绪。,颈联抒情,对偶 情景交融。,尾联细节描写。,分析,首联“青
18、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分析,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分析,颈联“
19、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分析,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
20、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主旨,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营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将进酒,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属古体诗。将,读qi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写作背景,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
21、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情感,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酒逢知己,自信旷达,悲,欢,怀才不遇,愤激不满,愤,狂,反客为主,蔑视权贵,研读,开篇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为什么?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后一句。其中的“悲”是全诗的诗眼,给全诗奠定悲怆凄凉的基调。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 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研读,李白是抱着“奋起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从接下来的六句诗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
22、苦闷。,研读,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高度自信的豪迈语句呢?对后世有何影响?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自信,乐观,研读,酒逢知已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不是。是反语,统摄全诗的中心句借酒麻醉,减轻愁苦,研读,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又为何单说曹植呢?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相似之处: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研读,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作用?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研
23、读,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为什么会“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诗人的悲愤之词。李白秉拿云之志,抱旷世奇才,常自比于谢安、诸葛,希望辅佐君王,成就不世之业。却因君王昏庸、权奸当道、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诗人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理想彻底破灭。他无力改变这一切,于是只好逃入酒乡,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研读,比较主旨句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上的异同。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研读,之所以有上述不同,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