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借助课题平台 提升教研品质,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李学军,邮箱:,漫画评论:“囚“爱 (漫画作者:朱慧卿)武汉一小伙子手捧鲜花和礼品站在街头疯狂求爱,在街边站了3天3夜,看到女孩出来后就献花、下跪,或是抱住她的腿。目前,该女孩不堪骚扰辞职搬家了。,在现实中 小伙子用心,耗力,坚持。但 不知道她喜不喜欢“花”就去“求爱”; 尽管用了3天3夜,献花、下跪,结果还是“零”!,数学教学 教师们用心,尽力,坚持。但 不知道学生的感受,就去“”; 而且还坚持了3年,结果会是“”。,数学教研 教研员用心,尽力,坚持。但 不知道教学的需要与教师的感受,就去“”; 而且还坚持了n年,结果会是“”。,课堂教学,改
2、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教师感受,在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实验中:,教学需要,基础:经验。 原则:平等! 方法:交流! 关键:?,选取两个案例,呈平等,展交流,点关键。,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案例之一,一线教师如何备课?,教学设计,1. 自学. 自学课本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本中的4个“思考”; (2)有哪些概念?哪些符号? (3)有了集合概念后,数学会发生什么变化?,一、自学教材,初识集合,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使学生先接触新概念、新符号,对本节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参与“问题解决”提供基石。
3、同时,用自学开始高中数学的学习,渗透着学习方法的引导,希望能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2教师组织交流,展示部分学生的自学成果。 3教师借学生自学成果完成下列板书:有哪些概念? 概念:元素、集合;属于、不属于;列举法、描述法。有哪些符号? 符号:集合表示符号、元素表示符号,对象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符号(属于符号“”;不属于符号“”),常用数集记法。集合有哪些表示法? 列举法与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规定。,初识集合,学生能做的事由学生做 教师做教学必须做的事,教学设计,二、问题解决,再识集合给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先做,通过试用自学所知,交流所得,再识集合。,1呈现问题及要求 问题1. 对全体正整数,请你定个标准
4、,对它们进行分类。具体要求如下: 1)分几类自已定(但必须有标准); 2)任何正整数不能重复用;所有正整数必须要用完; 3)选择一种集合表示法,分别表示你所分出的各个类; 4)给5分钟,尽你的可能,能得出的分类越多越好。,教学设计,设计用意: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人人能有所得,之间有交流,可互补。同时,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自学所得,接触集合的内含,触摸集合的表示,展示自己的理解,为真正理解、掌握集合的有关概念、各种符号和表示方法等,提供亲历体验和较丰富的具体材料。,教学设计,2学生自主解决学生解决问题1。此时教师不要指导,只需巡视学生所做,找出学生的不同分类,请他板书在黑板上。4分钟左右时,教师
5、提问:还有哪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与黑板上展示的方法不同,也请板书在黑板上。为方便归纳、概括、整理,教师需事先在黑板上划好区块,使学生能板书在指定的区块内。,3教师根据学生所得进行评讲,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学设计,2学生自主解决 学生先行,交流呈现,3教师根据学生所得进行评讲 (1)说明:下面内容,若学生已经板书好了,则用之并肯定之;若学生的板书中有错,则修改之,并说明理由;若学生的板书不全面,则补全之,并作出解释;若是学生没有发现的,则在提问下,或直接给出。考虑到课时的限制,下面的“展示活动成果”只呈现了部分分类,供同行参考。要明白: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课前要多准备些,即教师对问题1的分类量一
6、定要超出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开拓学生的思路,对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但对基础弱的学生,教师可先示范地写出其中2至3个,再让学生动手。,教学设计,2学生自主解决学生先行,交流呈现,3教师根据学生所得进行评讲 (2)展示活动成果:(教师补充的也在内),1) 标准:奇数与偶数。正奇数集: A = 1,3,5,7,9,11,也可记作A=正奇数,或A = xN | x = 2k + 1, kN*;正偶数集: B= 2,4,6,8,10,12,也可记作B=正偶数,或B = xN | x = 2k , kN*。,教学设计,(2)展示活动成果:,2) 标准:质数与合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D =
7、 1 ;质数:E= 2,3,5,7,11,13,也可记作E=质数,合数:F= 4,6,8,9,10,12,也可记作F=合数。,3) 标准:小于3与不小于3。(不用3,用n(nN*)也行) 小于3:G= 1,2,也可记作G = xZ | 0 x 3, 不小于3:H= 3,4,5,6,7,也可记作H= xZ | x 3。,4) 标准:被4整除余数分别为0,1,2,3四类。余数为0,I =4,8,12,16,20,24,也可记作I = xN | x = 4k, kN*; 余数为1,J =1,5,9,13,17,21,也可记作J = xN | x = 4k+1, kN;余数为2,K = 2,6,10,
8、14,18,也可记作K = xN | x = 4k+2, kN或K = xN | x = 4k 2 , kN*;余数为3,L = 3,7,11,15,19,也可记作L = xN | x = 4k+3, kN或L = xN | x = 4k 1 , kN*。,教学设计,(2)展示活动成果:,5) 标准:能或不能使x2 11x + 30 = 0的正整数。能:M = 5,6,也可记作M= x | x2 11x + 30 = 0或M= xR | x2 11x + 30 = 0;不能:N = 1,2,3,4,7,8,9,也可记作N= x | x2 11x + 30 0或N= xR | x2 11x +
9、30 0;,6) 标准:能或不能使不等成立的(x 3)(x 6) 0正整数。能:X = 3,4,5,6,也可记作X= x | (x 3)(x 6) 0,xZ或X= xZ | (x 3)(x 6) 0;不能:Y = 1,2,7,8,9,10,11,也可记作Y= x | (x 3)(x 6) 0,xN*或Y= xN* | (x 3)(x 6) 0,7)标准:能或不能使x2 + 1 = 0的正整数。 能:P=xN* | x2 + 1 = 0,由于集合中不存在任何正整数,可称其为空集,也可记作P = ; 不能:Q = 1,2,3,4,5,6,7,或Q=xN* | x2 + 10,也可记作Q = N*,
10、或Q= x | xN*。,教学设计,2学生自主解决,3教师根据学生所得进行评讲 (3)展示中要穿插完成下面问题:教师在点评或补全的同时,要结合点评到的分类,适时穿插下面问题,从而借用具体分类,整理知识,促进学生理解。 1)结合题1),2)等说明:N,Z,R,N*(N+)各表示什么,并带出课本第3页中,“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的记法。 2)结合题4)提问:如果要把N*分成3类,5类,10类等等,可以如何定标准? 3) 结合题5)提问:集合M可读作什么?(方程的解集)。题6)不等式的解集。,教师断后,教学设计,2学生自主解决 3教师根据学生所得进行评讲,4思考完成下列问题(3分钟) 问题2. 1)根
11、据以上所得,请描述一下集合是什么? 2)“列举法”与描述法,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各有什么优劣?同一题中,两者之间可以加“”吗? 3)指出“3”属于哪些集合?不属于哪些集合?如何用集合语言表示?请写出。 4)对各个分类,自然语言是如何表述的?集合语言呢?比较两种表示,你有什么想法? 5)上述集合中,哪些是单元素集(只有一个元素)?有限集(元素个数有限)?无限集(元素个数无限多)?请分别写出。,设计用意:在活动、交流、讲评后,再次利用所得,整理集合基础知识,促进理解、识记符号,并作一些能达到的拓展。这也是学生在已有活动基础上的再次独立思考活动。 让学生先思考完成。而后教师组织交流,板书新知,进行概括
12、。,教学设计,1问题3. 下面分类所得,是否能构成集合?是否符合问题1的标准?为什么? (1)分类得:较小的正整数和较大的正整数两类; (2)分类得:有幸运意义的正整数,有忌讳的正整数和中性的正整数三类; (3)分类得:2的倍数,3的倍数两类; (4)分类得:个位数整数,十位数整数,百位数整数三类;,设计用意:借用活动体验,认识集合的确定性,认识分类标准的作用,进一步理解集合。,三、练习巩固,理解集合,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断后。,教学设计,2问题4. 请用列举法表示下面集合: (1) x | x2 4x + 4 = 0 , xZ ; (2) (x,y) | (x 3)2 + | y 2|
13、= 0, xR , yR ;,设计用意:进一步理解集合两种表示方法的特点,能进行互化,同时,带出对集合元素的新理解(有序实数对也能构成集合),呈现单元素集合的形式。,三、练习巩固,理解集合,设计用意:进行集合两种表示方法互化,同时,也进行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的比较,促进对集合作为一种语言的认识,及集合表示的特点。 操作提示:小结时,请学生再次回答自学时安排的问题(3),使学生明白,引入集合后,数学对象的本质未变,只是表达的形式改变了。,3. 问题5. 下面集合分别表示什么?请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分别表示集合。(1) (x,y)| y = x2 11x + 30 , xR ;(2) (x
14、,y)| 0 x , 0 y , xR , yR .,教学设计,4时间许可,完成课本第5页,练习。 设计用意:围绕本节课学习重点,落实重点知识。,5问题6. 给你整数集Z,请你制定一个标准,从整数集中取出一些对象构成新的集合,并选择一种集合表示法来表示集合,三、练习巩固,理解集合,设计用意:之一:再次利用开放性问题,在有上面体验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会有新的表现,会产生出更多的成果,用学生的丰富成果告之学生,我们可以创新!之二,结合具体成果,理解集合的含义,如同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一定具有相同共性(学生所定的标准)或称为共同特征;Z中任何一个对象与所得新集合之间一定是“属于”或“不属于”关系之一;集
15、合是由元素唯一确定的,元素与集合之间存在属于关系等。同时,提供一次合理选择方法表示集合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做,交流促进理解,达到掌握。之三,为下节学习子集,相等等概念提供亲历所得的具体材料。,学生活动,教师组织交流,纠正问题。 教师在评讲时,必须补充用到下列符号N,Z,Q,R,N*。(若学生成果中有,则可不提),4)四个字母,表示常用数集有约定的记法,目前讲,共涉及4个字母,N(有N*),Z,Q,R,需要在运用中记住,或借助英语的名称来记住。,教学设计,知识:听到集合一词,你能想到些什么?,1)一种语言:集合是一种数学语言,相比自然语言或图形语言表示数学对象,具有简洁、准确的特点。,四、小结所得
16、,概括新知,2)两种表示:集合有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它们各有自己所长,所短,不是任何集合都能用两种方法表示。,3)三个一定:集合与元素相伴。 (1)集合中的元素一定具有某一共同特征(或称为共性),即集合是由元素唯一确定的; (2)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属于”,用“”表示。 (3)某一对象与某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属于”或“不属于”之一。分别用“”和“”表示。,方法:自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解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解决开放问题需要怎样的思维? 认识:有了一种准确、简洁表达的形式,或称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对象的本质并没有变。,教学设计,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课本5页,课
17、后练习1,2中课内没完成的部分;课本11页习题1.1(A组)第1,2,3,4题; 2.整理问题6,要求:把各种分类用集合表示(最好能用两种方法表示);希望能再增加至少一个新的分类。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理解,并储备亲历所得的具体材料。 3阅读章节头图,谈谈你对将要学习的章节的认识(300字).,教学导图,自学教材,初识集合,问题解决,再识集合,练习巩固,理解集合,小结所得,概括新知,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起始课,也是较系统地学习一种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的基本语言的开始.虽然涉及的新概念较多,要知道的符号也较多,但概念、关系、表示方法和符号
18、等新知识都是结合学生熟悉的例子得出的,学生要通读课本内容,初步了解所学新知识的难度不大。,理解教材(数学),教学内容教材从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的集合出发, 通过8个例子,归纳出元素、集合(集)的含义;借助2个“思考”,得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给出属于及不属于的符号;结合具体实例给出常用数集的记法和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理解学生,教学分析,教学目标说明 (1)通过有向导的自学大致了解新的概念、新的关系、新的符号和表示方法;通过学生能参与的“问题解决”,促成学生思维活动,尝试运用自学所得,感悟集合的内涵,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在(1)基础上,运用学生活动成果,认知集合的含义、集合的确定性
19、,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识记对象与集合关系的表示符号、常用集合的记号,识记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同时,了解数学形式化的特点,感悟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各自的特点,能进行他们之间的互化。 (3)在自学、探究、交流、讲评取得或多或少的收获后,认可一种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理解教学,“核心概念”课题研究带来:,之一:什么是理解教材,用好教材; 之二:用教学设计的框架,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之三:展示关注“学”的教学实践,以应对教师强大而柔韧的已有经验,是我们的作为点; 之四:教学设计,对理论、理念似呼什么都没说,但一切均在无言中,这就是品质! 一种教学模式:
20、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断后,听课后的交流(评课),背景:学校正组织开展“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研究,有外界教育结构的指导,有统一的备课要求,数学组的教师们,依据学校要求,全体行动了。,课的教学设计,案例之二,预习案: 知识的累堆 记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 研究学得到普遍认可。 但“以学定教”却转为“以案定教”,解题:解出、解对此题为目的。关注了通性、通法了吗?关注了数学概念了吗?关注了由概念出发的推理了吗?,探究、合作被曲解理解学生,理解数学,理解教学,探究、合作被曲解这样的教学有效吗?理解学生,理解数学,理解教学,共性:都是求一个未知数!“正面解决” +“通法解决”“代数推理”+“几何直观”,
21、做一做,理15某毕业生参加人才招聘会,分别向甲、乙、丙三个公司投递了个人简历,假定该毕业生得到甲公司面试的概率为2/3,得到乙、丙两公司面试的概率均为p,且三个公司是否让其面试是相互独立的。记X为该毕业生得到面试的公司个数. 若P(X=0)=1/12,则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E(X) = .,回忆数学期望求法. 依次写出概率,相应乘积求和!,由P(X=0)=(1 2/3)(1 p)2=1/12,,所以, p=1/2,,P(X=1)=(2/3)(11/2)2+ (1 2/3)(1/2 )(11/2) + (1 2/3)(11/2 )(1/2) = 4/12,,P(X=2)=(2/3 )(1/2 )(
22、11/2)+ (2/3)(11/2 )(1/2) + (1 2/3)(1/2 )(1/2) = 5/12,,P(X=3)=(2/3 )(1/2 )(1/2) = 2/12,,所以 E(X)=0(1/12 )+1( 4/12 )+ 2( 5/12) + 3(2/12) = 5/3., 求p的等式(方程),做一做,理17设F1, F2分别为椭圆 的左、右焦点,点A,B在椭圆上,若 ,则点A的坐标是 ,求点A坐标,即求两个未知数,需要两个方程,F1,F2,A,B,本题与做过的题不同,属新创 - 新颖题,条件中,点A,点B都未确定,共有4个未知数,条件中, ,表示有两个等式, 点A,点B都在椭圆上,又
23、有两个等式,分析2.几何角度 理解: 的几何意义 理解: 的几何性质,分析1. 代数角度,与常用题相悖 - 反“题海”,考能力 解题 - 需要理解数学,掌握基本 方法(都是基本、基础的!),预习案目标: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再现基础知识。初步概括所知、所得。,巩固案目标迁移所得,思维训练,促成技能。,探究案目标:总结思路如何产生,理解基本知识,熟练基本方法,相互交流,开拓思路,查漏补缺。,平等地交流:立足课堂,考虑教学需要与教师感受。 参与教学设计,借助听课评课,利用评价命题。 关键:要有看法,方法,想法,观念和思想,看法之源、方法之源、想法之源、观念之源、思想之源,结论:源于人教社组织的课题研
24、究!,参与人教中数学室组织的课题研究带来的启示:有课题研究,能人在课堂,心中有寻;有专家引领的课题研究,能立足本职,放眼长远。,教研员要做点事,需要做一个课题,最理想的课题是要有专家引领的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研究带来什么?,1 对个体而言:学习;底气;聚焦;深入。,2 现形成的观点有:(1)关于数学理解偏差;(2)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普适性;(3)培养一支会做题的学生队伍的基础性:(4)合理定位,两路着力的必要性;(5)演绎与归纳(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断后)并行的价值与作用。观念正在指导我的教研工作。,3 对本市数学教研而言 基本思路:立足三个理解,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移植:活动定位,具体指导,开发课程。,4 对本市课题组教师而言一支力量;成长速度;具体成果:开设示范课,讲座,课题研究,论文,等。,结论:以课题为平台,提升教研品质。,感谢各位,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