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加和减(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家、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是 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2、 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3、 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投影、加减法表等。教学课时:共 18 课时。5 以内的加减法(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创设情境开学了,校园里开了很多的花,一群小朋友为了能使这些花开的更鲜艳,拿着水壶前来浇花。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来了哪些小朋
2、友?(出示挂图)二、 知识探索1、 看图,先让学生表述题意:3 个同学在浇水,又走来 2 人,一共有 5 人。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3 人和 2 人合起来是 5 人”上。2、 告诉学生,把 3 人和 2 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3、 教学加号、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4、 教学例 2,让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体验计算方法,例题是两幅内容连续的图,要让学生明白图意,体会 1 位小朋友和 2 位小朋友走到一起是 3位小朋友,要用 1+2 计算。三、 知识巩固“想想做做”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讨论、交流,或者通过学具操作,学习其余的一些加法算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对于实际问题,要
3、重视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相互交流,并列出算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1、 第 1 题可以指导学生说说图意,列出算式,并在小组里交流。2、 第 2 题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摆一摆小棒并算出得数。摆小棒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3、 第 4 题是小兔子采蘑菇的情境是连续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一说再写算式,可以加深理解加法的含义,感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4、 第 5 题是开放题。要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符合图意,都要鼓励,使学生体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多列一些算式,培养他们仔细观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算式求的是什么。如 2个小朋友甩
4、绳,3 个小朋友跳神; 2 只鸟在树上,又飞来 1 只鸟;路左边有 2 朵花,右边有 2 朵花等。四、 课堂总结五、 能力检测练习与测试课堂练习第二课时一、 创设情境昨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朋友在校园里浇花,今天他们又来了。你们看(出示挂图)二、 知识探索1、 看挂图,弄清图意。从连续的两幅图中了解原来有 5 个同学浇花,走掉 2 人后,还剩下 3 人。2、 教学减法的一些知识。对 5 2 =3 的含义,要学生从具体情境里体会、感受。5 2 的计算,让学生自己说说算法,可以联系具体问题想,也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去想。3、 试一试。多数学生会列出算式 3 2 =1,也有可能一些学生会列出算式 3 1
5、=2。只要解释符合图意,就应该肯定。三、 知识应用1、 第 1 题、第 2 题要先说一说或摆一摆,再填写算式,并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2、 第 4 题先要说一说图意,弄清条件和问题,再写出算式并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3、 第 5 题要让同学之间合作练习。还要根据班级实际,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巩固 25 的加减法。四、 知识总结五、 能力检测:练习与检测有关 0 的加减法教学目的:1、 根据“没有”可用 0 来表示及加减法的含义。2、 让学生自己思考、推理,根据 0 表示“没有”的意义算
6、出得数。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小黑板、卡片。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出示挂图。上一次在校园里浇花的几位小朋友还在那儿呢,小朋友们,你们看:(引导学生看图)这时侯水壶里的水没有了,他们都去灌水了二、 教学新知1、 教学例 1。提问:图上刚才是几个人?现在呢?都走掉了,就表示“没有”了。2、 再让学生讨论一下:没有了该怎样表示?然后列式,得数是多少?3、 理解 3 3 =0 的含义。4、 教学例 2。看图、讨论图意,弄清一盆开了“5 朵”花。一盆“没有”花,提出两盆一共几朵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两个数相加,相加的结果是几。5、 理解 5+0=5 的含义。6、 着重讨论得
7、数为什么分别是 0 和 5,理解算理。三、 巩固练习1、 想一想。这两题离开了具体的情境进行有关 0 的加、减计算。可让学生自己先计算或在小组讨论,然后再组织交流。2、 想想做做。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巩固有关 0 的加、减计算。其中第 6 题让学生填数后互相交流、以认识关于 0 的加、减的规律。四、 知识总结五、 能力检测(小黑板出示)4 4 = 2 2 = 3 3 =0 + 4= 0 + 2 = 0 + 3 =4 + 0 = 2 + 0 = 3 + 0=和是 6、7 的加法教学目的:1、 能正确地计算 6、7 的加法。2、 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8、,逐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图片、小黑板、卡片。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二、 教学例题1、 通过生活情境和直观图、让学生认识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1 + 6= 7 6 + 1 =7这两个算式都是求一共几个同学,都是把 1 个同学和 6 个同学合起来,体会两个算式结果相同的合理性。2、 教学例 2。有括号和问号的题这里是第一次出现。理解后,要让学生讨论能列出哪些算式,计算后讨论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还要交流不同的算法,如果能从 3 + 4 =7 想到 4+3 也得 7,应该表扬。3、 让学生自己摆学具,然后遍题。三、 巩固练
9、习1、想想做做。16 题。先通过摆一摆的操作和直观图,让学生学习其余的一些得数是 6、7 的加法,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巩固和是 6、7 的加法计算,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四、 课堂总结五、 课堂能力检测(小黑板出示)2 + 5 = 4 + 3 = 3 +3 = 2 +4 =5 + 1 = 5 + 2 = 1+ 6= 6 + 1 =6、7 的减法教学目的:让学生体会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以及用减法算的实际问题里的数量之间的联系,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学准备:挂图、图片、小黑板。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出示挂图、板书课题)二、 教学新知1、 在看图理解实际问
10、题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2、 先可以让学生观察并交流一下图意,弄清要栽的总数是“7 棵” 。栽好了 3 棵,还有 4 棵没有栽,再讨论可以列出哪些算式,并算出得数。7 3 = 4 7 4 = 33、 再让学生联系题意说说两道减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不同和联系。4、 教学“试一试” 。第一小题要让学生理解虚线表示什么意思,交流算法时,如果有学生从 7 2 = 5 ,想到 7 5 = 2 ,要表扬、鼓励。第二小题是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列式作出解释,初步学习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三、 巩固练习1、 “想想做做” 。通过直观先学会 6、7
11、减几的其余一些算式,再安排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 6、7 减几的计算,以及学习用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想想做做”第 1 题让学生自己看图写算式,计算结果,然后交流。3、 第 2 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列出算式,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体会数量关系和算法之间的联系,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第 5 题和第 6 题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使认知结构更加全面。四、 课堂总结五、 能力检测(小黑板出示)5 4 = 6 4 = 5 3 = 7 5 = 6 3 = 7 4 =练习三教学目的:1、 巩固 5、6、7 以内的加、减法,有关 0 的加、减法;
12、2、 一方面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3、 使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更深一些,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逐步培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圆片、挂图等。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二、 计算练习1、 第 1 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口算。指导学生做数字卡片,在小组活动中练习。2、 第 2 题从几号房子里抽出的卡片,算式的得数都是几。根据得数说出其他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3、 第 3 题要注意计算的正确,不宜提速要求。计算后,要了解学生都算对没有,及时帮助他们改错。三、 解决实际问题1、 第
13、4 题列出算式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对自己的算式作简单的解释,并交流算法。2、 第 5 题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要求比前面的高了些,可以先让学生说图意,再列出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两题的算法为什么不一样,感知实际问题与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3、 第 6 题先启发学生提出( 1) 、 (2)两个问题并解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四、 找规律第 7 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第一行各种形体排列的规律:即按“长方体、球、正方体、圆柱”这种次序重复,再看图说出 3个箱子里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第二行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回答。五、 课堂小结六、 能力检测(小黑板出示)3 + 4
14、 = 7 1 = 2 + 2 = 4 3 =7 2 = 6 0 = 6 3 = 0 + 4 =课题:和是 8、9 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教材第 5052 页的内容。教学目的:1、 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通过一图四式组织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和是 8、9 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计算;2、 初步建立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准备:挂图、数字卡片、圆片、小红花、算式卡片投影等。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 知识探索及延伸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2、 让学生根据图
15、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再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3、 四道算式列出后,让学生比较并与同伴交流,体会相互间的联系。4、 “试一试”让学生半独立地看一幅图列四个算式,让学生联系图意说说各个算式的具体含义。5、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学会和是 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计算,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三、 知识的应用与拓展1、 想想做做的 16 题,都是关于 8 的加、减法计算的练习。(1) 1 题组织学生交流对不同算式的了解,并从中进一步感知算式之间的联系。如果有学生能利用一道算式的得数来推算出另外算式的得数,就要表扬、鼓励,使其获得成功感。(2) 第 2 题让同桌一起用卡片摆一摆,说一
16、说算式。(3) 第 3 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4) 第 4 题计算要关注学生是不是全算对了,有没有典型的错例。(5) 第 5 题可以让学生说图意,说想法,和同伴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表达能力。(6) 第 6 题是开放题,能帮助学生整理得数是8 的加法算式以及 8 减几的减法算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多说几道算式。2、 想想做做的 812 题关于 9 的加减法计算。(1) 这里的题目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通过多种练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2) 第 9 题用 9 减每个泡泡上的数,学生会觉得有趣,激发学习积极性。(3) 第 11 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帮助每只小鸟找自
17、己的家,激发学生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4) 第 12 题是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归纳和是 9 的激发和相应的减法。3、 自己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按要求说一说含义。四、 知识的总结五、 能力的检测(小黑板出示)1、6 + 2 = 8 4 = 7 + 1= 5 + 3 =4 + 4 = 8 7 = 3 + 5= 8 5 =2、 ( )+ ( )=8 8 ( )= ( )1、9 2 = 2 + 7 = 9 1 = 3 + 6 =9 6 = 8 + 1 = 4 + 5= 9 5 =2、 ( )+( )=9 9 ( )=( )课题:练习四教学内容:国标本教材第 5354 页。教学目的:配合和是 8、9 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安排的内容,同时带着练习前面教学的加、减法,使学生具有必要的计算能力。教材的安排:本练习分两个层次安排,第一层次(13 题)重点在计算,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都能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