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语习得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学理与操作,张洪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能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能使用任教国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二语习得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跨文化交际 vs. 二语习得中的跨文化交际 文化知识习得 vs. 交际能力习得(功能) 从业者 vs. 非从业者(语言教师 vs. 普罗大众、外交人员等等) 输出方 vs. 接受方(双向
2、vs. 单向) 中国人教外国人汉语 vs. 外国人教外国人汉语 显性文化 vs. 隐形文化 语言教学 vs. 文化教学,文化元素在北美外语教学界的地位,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制定的语言和文化水平基准评估,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颁布的语言文化水平基准评估,事实观察,两种不同性质的折衷: 中庸之道 vs. compromise中美师生观差异 学生课堂表现 一日为师 vs. 吾爱吾师两种不同性质的忽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斑竹,神马一类的乱用同音假借 改头换面的三字经脏话 网络语言暴力充满戾气的语言承载的是什么文化?国际汉语教育是传授污染严重的网络语言,还是讲授传承有绪的典雅语言?,隐形影响,习俗、思维、历史
3、、体态、兴趣等 以饮食为例(趣味导入): 餐桌上的类型学:顺序(方言、语言与文化的) 餐桌上的类型学:中法美日(国别) 饮食习惯:挪威海鲜文化(无鳞、丑、壳)对不同的风俗习惯,要有容忍度:如不同的餐桌习惯(渍渍有声与舌舔手指),对二语习得中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反思,后殖民时代特色 价值观 意识形态化,“Grammatical exercises can reinforce prejudice and stereotypes or challenge them. For instance female subjects may be linked to stereotypically female
4、activities or actions (Mary likes cooking; John likes football); stereotyping generalisations may be encouraged about groups (The French like; Germans are; Older people). Teachers can encourage learners to comment on such statements and challenge them.” adopted from Developing the Intercultural Dime
5、ns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for Teachers (Language Policy Division, Council of Europe, 2002),“过犹不及”、要“去意识形态化”,“语法练习可以强化偏见和成见,抑或对其构成质疑。例如女性主题可能会与模式化的女性活动或行为产生联系(玛丽喜欢烹调;约翰喜欢足球);关于群体的模式化泛化可能会被强化(法国人喜欢;德国人;长者)。教师可以鼓励学习者就这样的论调作出评论并质疑它们。”摘自在语言教学中拓展跨文化维度教师实用手册(欧洲委员会语言政策处,2002年),二语习
6、得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策略,穿插讲解、对比分析和交际实践 求同存异、模糊趋同、宜粗不宜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移默化、春风化雨 循序渐进、适度性、针对性输送者的分类(从业人员:学习、理解、适应、交融) 接受者的分类(学生:学习、理解、适应、交融) 外在传授(文化知识传授)、内在认同(价值观理解),价值坚持与交际妥协的悖论 可行性操作与底线的坚持(底线与策略的妥协) 识别(母体文化)与趋同(异质文化)(模糊趋同论) 求同存异、模糊趋同、宜粗不宜细 营销关系,敏感事件的处理,服装秀事件(宗教信仰、政治背景)芝大事件的再分析(政治角力)宗教入侵、文化入侵,操作层面,不问不好意思回答的问题(如:“你的鼻子”、“谁漂亮”等等)。 不问私人问题跟社会敏感问题(如“Sex”、“你对宗教怎么看”等等)。 不说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话。 师生关系的处理。,遵循以下原则,(1)教师的态度是真诚、平等、关怀。 (2)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3)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提问以学生的兴趣为主。 (4)课堂上避免使用歧视妇女、弱势族群、有色人种的字眼。 (5)教师请以开放、多元的胸襟接受不同的观念、做法。 (6)保持和谐、稳定、愉快的课堂气氛。 (7)尽量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多鼓励、赞美。,谢 谢!,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hzhang6wisc.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