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6

类型g农村金融学第六章上(信用合作)(1).ppt

  • 上传人:tangtianxu1
  • 文档编号:3500633
  • 上传时间:2018-11-07
  • 格式:PPT
  • 页数:46
  • 大小:1.49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g农村金融学第六章上(信用合作)(1).ppt
    资源描述:

    1、农村金融学,第六章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上)农信社体系的制度变迁,第一节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发展的历史,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的早期历史(1920-1937)清末京师大学堂开设“产业组合”即合作课程。这是中国最早的合作社课程 1918年北大成立北大消费公社,第一个合作社 1919年8月,朱进之在东方杂志撰文,提出发展平民银行(合作银行) 1919年10月27日,薛仙舟创办了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薛仙舟先生(1878-1927) 广东人,柏林帝国大学毕业,任教复旦。创建国民合作储蓄银行,我国合作运动之先驱之一。,华洋义赈会:,华洋义赈会是1920年旱灾中由中外合办的慈善组织,1921年旱灾结束后,余

    2、有几百万的赈灾款。1922年11月,各地的华洋义赈会组织成立了“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将“唤起人民互助合作之精神,以共同解决急切之经济问题”与储粮、治河、灌溉作为该会的四项任务。1923年,救灾总会拟定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并在河北省香河县建立了第一家信用合作社,通常认为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信用合作社。 章元善于树德,这一时期的信用合作社主要特点:,第一,合作社是Raiffeisen式的,目的在于供给农民低利资金,扶助社员养成自助的能力。 第二,义赈总会为了避免慈善救济的性质,贷款手续非常严格。 第三,社员入社需要认购社股,并且在此之前,合作社要对社员进行严格考察,合格后方可入社 第四,信用社

    3、只对社员进行放款 。,国民政府时期:,1931年4月,政府制定了农村合作社暂行规程,把信用合作定为九大合作(信用、供给、生产、运销、利用、储藏、保险、消费、其他如建筑或改良品种之合作社)之首。 立法院于1934年2月,通过了合作社法,明确合作社可以是承担有限责任、保证责任或者无限责任的法人,并且可以享受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的优惠条件。 1935年,实业部设置了合作司,专门筹划合作事业的发展,协助资金调节、人才培养、调查统计和监督等。,19321937年中国农村信用社数量,小结:,提倡合作事业,是国民党政纲之一,也是复兴农村经济重要方案之一。这也是中外合作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区别,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

    4、合作事业虽然也由政府扶持,但更多的还是依靠自发的力量完成;而中国的合作事业一开始就带有很浓厚的政府色彩,是靠外力推动进行的。,陈振汉先生的评价:,“当今甚嚣尘上之合作运动,自其能予农民以一种组织方式与力量之点观之,诚不失为富有意义之举。诸如农村之高利贷,由于财主之盘剥,资金之缺乏,及乡村贷款至不稳者,今可以信用合作之方法消除之:以合作社代替高利贷者,则剥削可除,以农民联合向政府或银行借款,则资金可裕;以联合担保交互负责之方法出贷,则放款安全。又如农民缺乏资金以利用新式农具机械,则可合众力以致之;农民不能涉远道而销售农产,复不知商情市况,致为中间人所垄断剥削,则组织运销合作以济之。如是农民一切经

    5、济上之弱点咸可以合作组织济其穷,甚至如产业之小,田亩之仄,亦莫不可以合作方法补救之”,“今浙省合作事业,初期发展如此迅速,其非出于自动而为被动,非出于自然,而带强制性质,为极明显之事实。故在合作社发展之过程中,其占主要地位者非为人民而为政府,一切所以促进社务之扩张与发展者,悉由政府任之。兹一论其得失。中国农民既贫且愚,人皆知之,且习性保守,散漫自私。欲农民自行起而组织从事改造环境,纵非不可能,亦极为困难。是以政府之翊助不特应当而且必要。然从长久计,合作之主体为人民而非为政府,必逐渐使人民知合作之真谛而逐渐自动参加而后可。 ” (陈振汉,1935年),陈振汉(1912-2008),毕业于南开,入

    6、哈佛大学。我国经济史学先驱。,二、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1949-1979),从1949年到1979年,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1949年到1958年大跃进前夕,这个阶段是农村信用社的试办、推广和调整阶段;第二个阶段自1958年到1979年,这个阶段是农村信用社的曲折发展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村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农村高利贷现象在很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同时农村又开始向两极分化,出现了专营高利贷的农户和部分农民土地的得而复失。 1951 年 5 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组织,截至 1955 年上半年,全国信用合作社发展到 15 万多

    7、个,社员 9500 多万人,6800 多万家户,全国 80%以上的乡建立了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限制和打击了高利贷剥削;支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配合国家银行,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信用社管理体制,初期由人民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 1951年8月10日正式成立了农业合作银行,领导和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组织 1952年农业合作银行被取消,由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管理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农村金融工作 1955 年 3 月,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其主要任务是指导信用社 1957年4月国务院又决定撤销中国农业银行,并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60年代-70年代

    8、,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阶段,信用合作社隶属关系几经调整。 1962年恢复了农村信用社的独立地位 1965年12月中国农业银行第三次被撤销,1966年农信社再次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受到很大影响,直接导致了信用社民主管理组织形式的取消,而按国家银行基层机构模式进行管理,1979年之后,1979 年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规定,中国农业银行的主要任务实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信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农村信用社成为一个附属于农业银行的机构,而由于中国农业银行集财政性拨款管理、商业性信贷业务经营和合作金融组织的管理

    9、功能于一身,因此进一步强化了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和官办性质。,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的制度变迁(1980年至今),第一阶段是在改革调整中发展的阶段(1980-1996 年 8 月);第二阶段是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1996 年 8 月至 2003 年 6 月)。第三阶段是深化改革阶段(2003 年 6 月至今),农信社管理体制的演变,第一个阶段:,1979 年 10 月,农业银行总行行长会议对信用合作社“官办”体制的弊端作了认真的剖析。1982 年底,中央文件否定了信用合作社双重管理体制,重申信用合作社应坚持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先后进行了以搞活业务为中心、恢复和加强信用

    10、社的“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理顺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关系的改革。,1984 年 6 月,农业银行总行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报告,8 月国务院“105号”文件批转了此报告。报告指出必须抓紧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其方向是:把信用合作社真正办成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在这一阶段,农村信用社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就:其一,初步改变了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基层机构”的组织管理体制。通过清股、扩股,落实股权,密切了信用社与社员的经济联系;加强了民主管理,强化了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的作用。其二,经营管理体制有了明显的改善,内部经

    11、营机制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变。,第二阶段:,1996 年 8 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农村信用合作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合作制原则重新规范,标志着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又重新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明显的制度绩效是:启动了以产权明晰为主旨的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农村信用社自求发展、自我约束、自主决策的经营机制;基本理顺了农村信用社和人民银行、地方政府的关系,并初步建立了以央行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为主导的金融监管新体制。,第三

    12、阶段:2003年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后的绩效,2003年8月18日,国务院召开了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8省市负责同志座谈会,按照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部署改革试点工作,自此拉开了农信社改革的序幕。,农信社经过几年的改革发展,已经初步改变了以往资产质量低、金融风险大、经营效益低下的局面,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农村合作金融的命运出现了转机。 未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本趋势,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按照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经济结构,鼓励各地区农信社寻找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符合条件的,可以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产权制度改革

    13、模式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是未来农信社改革的基本原则,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信社的支持力度也会明显加大,这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异常重要。,新一轮改革的主要举措,省联社体制 合作银行与商业银行 跨区经营和竞争 吸引投资股 商业化运作 定位于社区银行,第二节 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的演变:基本争议和存在问题,第一个争议是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是否是合作制。 最核心的有四条:第一个条件是自愿性;第二个条件是互助共济性;第三个条件是民主管理性;第四个条件是非营利性。 经济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尽管我国决策部门一直强调我国农村信用社要坚持合作制,但是有充分的历史事实表明,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体制从来没有

    14、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第二个争议是,未来的农信社改革是否需要坚持合作制,重新回到合作制。,在2003年之前,有关监管当局一直把农信社的改革定位于恢复真正的合作制,其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也是按照合作制的架构来设计。 在2003年后,尽管在管理上已经不再强调合作制,但是在内部治理结构上仍旧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还是沿用已经被证明无效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旧治理模式。在学术界,主流的观点认为,由于历史上农信社从来没有实行过真正的合作制,因此回到合作制的目标模式成本很高,而且基本没有可操作性。,第三个争议是农信社组织模式的选择问题,一是江苏模式,即按照“一县一社,统一标准”的原则,

    15、把原来信用社为独立法人的体制改制为县为统一法人的体制; 第二是合并模式,根据农信社主营目标的最后界定,来确定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或农业银行合并; 第三是联合重组模式,实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捆绑式重组,把县及以下农业银行和农信社统一重组为农业银行集团控股的股份制农业信贷银行,并组建新的农业银行集团,实行控股管理; 第四是单一重组模式,仅对农信社进行重组,以地市或县市为单位建立独立的农村合作(股份制)银行 现在出现组织形式多元化的趋势,第四个争议是管理体制的选择。,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建立全国性的管理机构,模仿供销合作社组织,全国联合统一管理全国信用社的经营方针; 第二是全国协会模式,属于相对松散型

    16、的行业管理; 第三个意见是主张模仿美国模式,存在独立的监管机构和独立的存款保险基金; 第四个是省联社模式,属于紧密型行业管理和纵向管理。2003年后的改革,实际上采取了第四种意见。,存在的基本问题,第一,农信社的历史债务包袱沉重。 第二,农村信用社产权模糊。 第三,农信社的经营亏损比较严重。 第四,农信社内部人控制严重。 第五,省联社的管理体制不合理,内部治理存在缺陷。,第三节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的发展趋势,第一是明确农信社的功能定位,承认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和股份化趋势。这就要求决策当局不再执著于“合作制”的原教旨主义观念,而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寻找适合的改革目标模式。,第二是应该将

    17、农信社未来的改革目标定位于建立中国的商业性的社区银行。西方发达国家,银行数目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小的社区银行,在美国,这些社区银行的经营范围一般不跨州。我国银行中,大银行很多,但是社区性的中小银行比较缺乏,导致我国的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中小客户的需要。,第三,省联社制度必须有新的定位,应该强调其服务功能,而不是强调其干预功能。 我国省联社的制度尽管有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弊端很大。其中最大的弊端是省联社对基层信用社的干预太多,甚至对具体的经营和人事安排都有干涉,这不利于信用社的经营管理的有效性。省联社功能的转变,不仅可以调整省联社和基层信用社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加强基层信用社的人员培训、结

    18、算网络的构建以及基于充分信息的监管。,第四是农信社应进一步使产权结构多元化,增加投资股的比重。 现在,农信社的投资股的比重越来越大,而资格股的比重降低,这表明农信社的股份化的倾向越来越清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既有利于增强农信社的资金实力,又有利于未来农信社改造为股份化的商业性的社区银行。同时,在农信社逐步股份化的同时,其内部的治理结构也逐步变化。,资格股企业法人股投资股 股权结构资格股自然人股投资股,股权分配图,第五是治理结构逐步由合作制的模式到商业性的股份化的社区银行模式。 原有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治理结构是不现实的。随着股份化的倾向越来越清晰,大的股份持有者必然要求更大的话语权。

    19、建立股份制的社区银行之后,就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出资人对农信社的治理必然有更大的动力去监督。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的相应职责就会清晰起来,聘用总经理执行经营管理之责。总经理就不是任命制,而是采取董事会聘任的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第六,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局面应该尽早结束。 在农村,农信社实际上是垄断者。这是导致农信社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银监会于2006年底提出“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指导意见”,主张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这对于打破垄断、改善竞争结构和提高农信社效率有很大好处。,第七是未来应建立跨区的竞争体系。 一些好的农信社,可以跨县跨区经营

    20、,目的是加强竞争,提高效率。经营业绩良好的信用社进行跨区经营,可以给信用社一种正激励,鼓励其改善经营、提高竞争力,而对于那些竞争力不强的信用社,跨区经营也构成一种竞争压力和挑战,促使其改善经营行为。,第八是建立全国性的农信社支付和结算网络。 没有自己的结算网络,农信社就不可能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这种竞争劣势极大地束缚了农信社的发展。这是基层信用社最常提出的问题之一,他们经常抱怨监管部门没有给予信用社公平的竞争待遇。未来农信社应该使用全国联网的信用卡,进行全国性的支付和结算,这样就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展开公平竞争。,案例:乔李信用社各村委会贷款积欠利息表,乔李信用社不良贷款情况,乔李信用社共有不良贷款729.18万元,而村委会的积欠利息则有116.6258万元,占不良贷款总量的16%。由此可知,政府的行政性干预及个人集体欠款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沉重的不良贷款负担,当前的农信社改革,产权问题:多元化、法人化、适度集中 治理问题:内部人控制的消解,真正的法人治理 省联社的争议:县级联社的独立性 跨区域竞争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上市和商业化改造,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g农村金融学第六章上(信用合作)(1).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350063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