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 放置特征,基础知识, 放置特征包括孔、倒圆角、倒角、壳、筋和拔模等特征。 用户一般只需要给系统提供特征的位置和特征的尺寸即可创建放置特征。,单击工具栏上按钮 或选择菜单【插入】【孔】 系统弹出如图8-2孔特征操控面板。,一、孔特征 (一) 孔特征操控面板,普通孔:具有圆截面的直孔。,标准孔:基于相关工业标准的螺孔。,标准孔特征操控板,(一) 孔特征操控面板,(一) 孔特征操控面板,单击操控面板上“放置”按钮 弹出如图8-4所示的“放置”对话框。其中可以设置孔的放置位置以及孔的定位尺寸。,(一) 孔特征操控面板,单击操控面板上“形状”按钮 弹出如图8-5所示的“形状”对话框。其中可以设
2、置孔的各种工艺结构尺寸。,注意:随着我们选取的孔类型和孔轮廓不一样,图8-5对话框的内容有所不同。,(二) 创建孔的一般步骤,1. 选孔特征命令:单击工具栏上按钮 系统弹出孔特征操控面板。 2. 选孔类型和孔轮廓:在孔特征操控面板上选取如“普通孔”和“矩形轮廓”。 3. 确定孔的放置平面: 单击“放置”按钮 选取某一 平面作为孔的放置平面。,(二) 创建孔的一般步骤,4. 确定孔的定位尺寸: 从“类型”下拉表中选定位类型 从图形中选定位平面 修改定位尺寸。 5. 确定孔的定形尺寸: 在操控面板上输入孔的直径和深度(或绘制圆孔的截面形状)。,(二) 创建孔的一般步骤,6. 确定孔的工艺结构尺寸:
3、如有需要,在操控面板上选取“添加埋头孔”或“添加沉孔”等 单击“形状”按钮,输入各结构尺寸。 7. 完成创建并退出: 单击按钮生成特征。,(三) 创建孔特征实例,例8-1:以图8-6为例介绍孔特征的创建过程。,(三) 创建孔特征实例,图8-6创建过程: 1. 创建基础实体 2. 创建通孔15 3. 创建埋头孔 4. 创建通孔10 5. 创建螺孔M81.25,二、倒圆角特征,常用简单倒圆角的类型: 1.等半径倒圆角 2.变半径倒圆角 3.完全倒圆角 4. 曲线驱动倒圆角,倒圆角特征操控板,单击【插入】【倒圆角】或工具栏按钮 。 打开如图8-12所示的操控面板。,图8-12,倒圆角特征操控板,单击
4、“设置”按钮 弹出如图8-13所示的对话框。可对圆角截面形状、倒圆角的对象、倒圆角半径等进行设定。,(一)创建倒圆角的一般步骤,1. 选命令:单击工具栏按钮 ,打开操控面板。 2. 选对象:选取要倒圆角的边或曲面。 3. 定尺寸:输入倒圆角半径尺寸即可。 4. 设置其他参数:单击“设置”按钮,在打开的面板中设定倒圆角各种参数。单击“过渡”按钮,设置转角的形状。单击“选项”按钮,选择倒圆角的形式(实体或曲面)。 5. 单击按钮 ,完成倒圆角特征的建立。,(二) 创建倒圆角实例,图8-14创建过程: 1. 打开光盘准备文件 CH088-14.prt。 2. 创建等半径倒圆角R10 3. 创建变半径
5、倒圆角 4. 创建完全倒圆角 5. 创建曲线驱动倒圆角,(三) 创建倒圆角的注意事项,1. 倒圆角的默认形式为“实体”形式,要注意图纸要求圆角的形式是实体还是曲面。 2. 如对多条边倒圆角,可进行分组处理。各组可以有不同的圆角半径。同组的边具有相同的圆角半径,选取同组边线时应按住Ctrl键。 3. 单击“*新组”字符可以增加一组设置,每一组的名称为圆角组列表中的“设置”。,三、倒角特征,系统提供两种倒角功能: 1. 边倒角:用于对零件的边进行倒角; 2. 拐角倒角:用于对零件的顶角进行倒角。,边倒角,拐角倒角,(一) 创建边倒角,单击菜单【插入】【倒角】【边倒角】命令或单击工具栏按钮 ,打开如
6、图8-19所示的操控面板。,创建边倒角实例,例8-3:以图8-20为例介绍创建边倒角一般步骤: 1. 打开光盘准备文件CH088-20.prt。 2. 选取倒边角命令,打开操控面板。 3. 选取要倒角的边。 4. 选择倒角类型D1D2, 分别输入倒角值。 5. 单击按钮 ,完成倒角的创建。,图8-21,(二) 创建拐角倒角实例,例8-4:以图8-20为例介绍创建拐角倒角一般步骤: 1. 打开光盘准备文件CH088-20.prt。 2. 单击菜单【插入】【倒角】【拐角倒角】命令 弹出 “倒角(拐角)”对话框。,图8-24,(二) 创建拐角倒角实例,3. 任意选取顶角的一条边,该边高亮显示 弹出如
7、图8-23所示的菜单 选取输入倒角尺寸值的方式 输入倒角尺寸。 4. 系统逐一高亮显示顶点处的其他边线,重复步骤3依次输入其他边线的倒角尺寸值。 5. 单击按钮 ,完成如图8-24所示拐角倒角的创建。,图8-24,四、壳特征,单击菜单【插入】【壳】命令或单击工具栏按钮 ,打开如图8-26所示的操控面板。,单击“参照”按钮 ,弹出上滑面板,在“非缺省厚度”栏中单击左键 ,可在实体上选取具有厚度不同的表面 。,(一) 创建壳特征的一般步骤,1. 单击菜单【插入】【壳】命令或单击工具栏按钮 , 打开操控面板。 2. 在实体上选取要移除的表面。 3. 在操控面板中输入壳体的厚度尺寸。 4. 如壳特征厚
8、度不等,则单击面板中“参照”按钮 在对话框的 “非缺省厚度”栏中单击左键 在实体上选取具有厚度不同的表面,在该栏中输入该表面的厚度尺寸。 5. 单击操控面板中按钮 ,完成壳特征的创建。,(二) 创建壳特征实例,例8-5:以图8-27为例介绍壳特征的创建过程 : 1. 打开光盘准备文件CH088-27.prt。 2. 单击工具栏按钮 ,打开操控面板。 3. 按住Ctrl键选取如图8-27实体中的A、B、C和D面。,(二) 创建壳特征实例,4. 在操控面板厚度栏中输入壳体的厚度尺寸2。 5. 单击面板中“参照”按钮 在对话框的 “非缺省厚度”栏中单击左键 选取实体的后表面,在该栏中输入后表面的厚度
9、尺寸6。 6. 单击按钮 ,完成如图8-28所示壳的创建。, 筋特征的创建过程与拉伸特征基本相同相似; 筋特征截面必须是开放的,且截面线的两端点必须与依附的实体表面对齐。 平直型筋特征可在任意位置上创建草绘,而旋转型筋特征必须在通过旋转曲面的旋转轴的平面上创建草绘。,五、 筋特征,菜单【插入】【筋】命令或单击工具栏按钮 打开如图8-29所示的操控面板。,筋特征操控板,(1)单击菜单【插入】【筋】或单击工具栏按钮 打开操控面板。 (2)打开面板中“参照”按钮,定义草绘平面、参考平面并进入草绘模式。 (3)草绘筋特征截面。 (4)定义筋的厚度及其厚度侧。 (5)单击操控面板中按钮 ,完成筋特征的创
10、建。,(一) 创建筋特征的一般步骤,例8-6:以图8-30为例介绍筋特征的创建过程。 (1)单击打开光盘准备文件CH088-30.prt; (2)选取创建筋特征的命令; (3)单击操控面板中“参照”按钮,弹出“草绘”对话框; (4)选取FRONT面为草绘平面,进入草绘窗口; (5)绘制筋特征截面; (6)设置筋特征生成区域; (7)输入筋特征的厚度; (8)调整筋特征的位置 (9)单击操控面板上按钮 ,完成筋特征的创建。,图8-34,(二)创建筋特征的实例,图8-30,(1)绘制的筋特征截面必须是开放的,且截面线的两端点必须与依附的实体表面对齐。 (2)绘制完筋特征截面后,截面轮廓上箭头的方向
11、应指向筋特征内部区域。 (3)如筋特征依附的表面为旋转表面时,选定的草绘平面应通过该表面的旋转轴线。,(三)创建筋特征的注意事项,拔模-是把模型上的垂直面改变成斜面,以便零件能顺利从模具中取出。 拔模方式-分单向拔模和双向拔模两种。,六、 拔模特征,单向拔模:-整个拔模面向一个方向倾斜,即只有一个拔模角度。 双向拔模:-拔模面以某个平面或某个对象作为分界线,向两个方 向倾斜,即可有两个拔模角度。,双向拔模,单向拔模,六、 拔模特征,单击菜单【插入】【斜度】命令或单击工具栏按钮 打开拔模特征操控面板 。,拔模特征操控面板,(1)拔模曲面:要产生拔模斜度的曲面。 (2)拔模枢轴:拔模过程中,曲面围
12、绕其旋转的拔模曲面上的线或曲线。它不发生尺寸大小的变化,是拔模曲面产生斜度的基准。 (3)拔模方向:用于测量拔模角度的方向,通常为模具开模的方向。 (4)拔模角度:指拔模方向与生成的拔模曲面之间的角度,该角度值必须在-30+30范围内。,基本概念,例8-7:以图8-37为例介绍单向拔模的创建过程: (1)单击打开光盘准备文件CH088-37.prt; (2)选取创建拔模特征的命令; (3)单击操控面板中“参照”按钮,弹出如图8-35所示对话框; (4)选取拔模面。 (5)选取上表面作为拔模枢轴 ; (6)输入拔模角度; (7)单击操控面板上按钮 ,完成拔模特征的创建。,(一)单向拔模的一般步骤
13、,单击图8-35操控面板中“分割”按钮 弹出图8-40所示的对话框,可进行设置分割选项、拔模侧选项等操作。,“分割”按钮对话框,例8-8:以图8-41为例介绍双向拔模的创建过程: (1)单击打开光盘准备文件CH088-41.prt; (2)选取创建拔模特征的命令; (3)单击操控面板中“参照”按钮 弹出对话框; (4)选取拔模表面。 (5)选取TOP面作为拔模枢轴 ;,(二)双向拔模的一般步骤,(6)单击面板中“分割”按钮 在对话框中进行设置; (7)输入双向拔模角度; (8)单击操控面板上按钮 ,完成拔模特征的创建。,(二)双向拔模的一般步骤,图8-43,(1)只有平面或柱面才可选作拔模面。
14、 (2)当选择平面作拔模枢轴时,应保证该平面与拔模面都要有交线(交线即为拔模面的旋转轴)。 (3)当选择边链作拔模枢轴时,边链必须在拔模面上。,(三)创建拔模特征注意事项,实训课题1:减速箱箱盖,目的:通过创建减速箱箱盖实体模型,主要掌握创建孔、倒圆角、拔模等工程特征的操作步骤及在它们在零件模型创建过程中的应用。 要求:根据如图8-44所示的零件图,运用创建工程特征的知识,正确绘制出减速箱箱盖三维实体零件模型。,一、目的及要求,1. 首先使用拉伸方法创建出箱盖基础特征,然后对其进行拔模、倒圆角和抽壳处理,最后创建零件上的其他特征。 2. 该零件具有对称性质,因此可先创建出零件一边的各种结构特征
15、,通过镜像得到另一边的结构。 3. 箱盖上35安装孔(一边5个)利用拉伸切材料的方法一次性创建比利用孔工具加复制来得更简便。,二、创建思路和分析,4. 轴承座上M182.5螺孔位置均布,因此可先创建出一个螺孔,然后利用轴阵列得到其余两个螺孔。 5. 两个轴承座上安装孔的个数及位置具有相似性,故另一个轴承座上的安装孔可利用复制平移命令得到。 6. 该零件是一个铸造件,因此最后还要加上铸造圆角。,二、创建思路和分析,1.由于在箱盖基础特征做了拔模处理,故轴承座、轴承座凸台采用拉伸方法创建时,深度类型选择“拉伸到面”较为合适。 2.创建出箱盖基础特征后,抽壳要放在拔模和倒圆角之后。,三、创建要点或注
16、意事项,步骤1. 新建零件文件xianggai。 步骤2. 创建箱盖基础特征 步骤3. 箱盖基础特征拔模 步骤4. 箱盖基础特征倒圆角 步骤5. 创建箱盖装配凸缘 步骤6. 建立抽壳特征 步骤7. 创建、轴轴承座 步骤8. 创建轴承座加强凸台 步骤9. 倒加强凸台圆角 步骤10. 创建轴承安装孔 步骤11. 创建箱盖安装孔 步骤12. 创建轴轴承盖安装孔,步骤13. 创建轴轴承盖安装孔 步骤14. 创建加强筋 步骤15. 镜像复制 步骤16. 创建通气孔凸台 步骤17. 创建通气孔 步骤18. 创建通气孔倒角 步骤19. 创建通气孔凸台倒圆 步骤20. 创建轴承支承凸台和轴承安装孔处倒角 步骤
17、21. 创建箱盖铸造倒圆角 步骤22. 文件存盘,四、创建步骤,实训课题2:支架,图8-79,一、目的及要求,目的:通过创建支架实体模型,主要掌握创建孔、倒圆角、倒角、筋板等工程特征的操作步骤及在它们在零件模型创建过程中的应用。 要求:根据如图8-79所示的零件图,运用创建工程特征的知识,正确绘制出支架三维实体零件模型。,二、创建思路和分析,1.可以先利用拉伸方法分别创建出809015的底板和35圆柱。 2.利用拉伸的方法创建连接上述两特征的R70的圆弧板。 3. 利用拉伸切材料的方法切出305的通槽。 4. 用筋工具创建R140的筋板。,二、创建思路和分析,5. 底板上四个10圆孔可利用孔工
18、具先创建一个孔,再使用镜像创建出其余10圆孔。 6. 创建带通孔的16凸台时,需要先创建一个基准平面,然后以此平面为草绘平面拉伸出16凸台。 7. 最后按图纸要求完成倒圆角和倒角。,三、创建要点和注意事项,1.由于该零件有对称性质,因此创建第一个特征时(如809015底板或35圆柱),深度类型最好选取“对称”,便于后续特征继续使用同一个草绘平面。 2. 创建连接底板和35圆柱的R70圆弧板的草绘截面时,注意圆弧板下部是由R30圆弧和另一段圆弧组成,该段圆弧一端与R30相切,另一端与35圆柱相切。 3. 利用筋特征工具创建R140筋板时,注意截面不要封闭。,四、创建步骤,创建步骤略,由同学们根据
19、如图8-79所示的工程图自主完成。,单元小结,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创建直孔、草绘孔和标准孔的方法;创建等半径、变半径、完全倒圆角和曲线驱动倒圆角的方法;创建边倒角和拐角倒角的方法;创建相同厚度的壳体和不等厚度的壳体的方法;创建筋板的方法;在实体表面创建拔模斜度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放置型特征必须“依附”在其他特征上,也就是说必须要先创建出其他特征后,才可使用这些放置型特征。,单元小结,一般而言,使用这些放置型特征必须指定两类参数:一类是定位参数:它是用于确定特征的位置,一般是通过选定放置参照(它包括面、线、点)后,然后修定图中尺寸数值或直接输入尺寸数值而得到;另一类是定形参数:它是用于确定特征的形状及大小,可通过修定图中尺寸数值或直接输入尺寸数值而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