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椎病,概念,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这些变化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影响血运使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分型,目前,多数专家倾向于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椎间盘处于退变的早期阶段,可有纤维环结构的部分破坏、椎间盘组织的轻度膨出及椎骨骨质的轻度增生,这些膨出及增生的结构尚未构成对神经、血管组织的实质性压迫,但可刺激分布于其间的椎窦神经感觉纤维。后者则向中枢发放传入冲动,经脊髓节
2、段反射及近节段反射的的途径,导致颈项部和肩胛骨间区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出现该区域的肌紧张性疼痛。,颈型颈椎病特点,由于颈椎稳定性的下降,在日常生活中易由过度运动而造成椎旁软组织损伤、颈椎活动节段错位。 肩胛骨内缘肌肉附着处酸痛的感觉,颈部易于疲劳; 出现“落枕”的频繁发作; 患者颈部前屈、旋转幅度明显减小,颈夹肌、半棘肌、斜方肌张力明显增高,肩胛提肌、菱形肌、冈下肌、大小圆肌处往往可触及条索状改变及压痛 神经系统检查时,不能发现明确的定位体征。 X线检查并不与患者的症状完全平行,临床表现,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由颈椎钩椎关节增生、关节突骨赘及损伤肿胀的软组织共同形成混
3、合性的突出物,对神经根产生机械压迫和化学刺激的双重伤害,引起典型的放射性神经痛。,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点,颈椎椎骨错缝与神经根的伤害往往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错位椎骨使一侧椎间孔及神经根管的内径减少小,进一步加剧了其减少的容积与内容物体积之间的矛盾,引起临床症状的急性发作。 突出的表现为向上肢传导的放射痛。放射性神经痛往往呈急性发作,或在慢性疼痛的基础上急剧加重的特点。 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肤在急性期可能出现痛觉的过敏,后期则表现为感觉的减退;所支配的肌肉则往往出现肌力的减弱,但明显肌肉萎缩者罕见。 颈部活动范围减小,尤以向患侧旋转和侧屈的运动范围,出现更为明显的限制,若勉强向患侧旋转及侧屈,则可
4、能导致放射性神经痛的加重。特殊检查中,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扣顶实验和椎间孔挤压实验使椎间孔上下径进一步减小而引起上肢放射痛加剧,呈阳性反应;颈椎拔伸实验则因扩大了椎间孔上下径的尺度而使放射痛减轻,亦呈阳性反应。有时可见患肢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减弱。,临床表现,三、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膨出的颈椎间盘组织、增生的椎体后缘骨赘、向下滑脱的椎体、增厚的黄韧带和椎管内肿胀的软组织形成混合性突出,对脊髓造成压迫;或由于血管因素的参与,导致脊髓缺血、变性坏死,并由此而引起脊髓长传导束功能障碍。,脊髓型颈椎病的特点,表现为两下肢的波浪型、进行型麻木和运动障碍。患者感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
5、步态笨拙,主诉有“脚下踩棉花”的感觉。 上肢症状不典型,主要为沉重无力,根性痛并不多见。 检体见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膝、踝反射亢进,可见到髌阵挛及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 感觉障碍不平衡,一般是痛、温觉感觉障碍明显而触觉障碍较轻或正常,下肢感觉障碍较重而躯干部感觉障碍较轻。 X线侧位片上可见椎体后缘有较明显的骨赘和(或)出现椎体沿后关节突斜面向后下方滑脱,但确定是否存在颈脊髓的机械压迫需依靠CT或MRI检查。,临床表现,椎动脉型的病理特点是因椎间盘退变及上位颈椎错位、横突孔骨性非连续管道扭转而引起椎动脉扭曲,或因椎体后外缘、钩突的骨质增生而导致椎动脉受压,或因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刺激而导致动
6、脉终末支痉挛,使脑干、小脑、大脑枕叶等椎动脉供血区缺血。,椎动脉型的特点,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 因椎动脉长期供血不足而表现为慢性持续性的眩晕 因椎动脉供血短暂的阻断而表现为发作性的剧烈眩晕,眩晕的发作往往和头部位置的改变有关 精神萎靡,乏力嗜睡; 耳鸣、耳聋;视力降低。 脑超(TCD)可透过颅骨而检测椎动脉颅内分支的血流状态,理论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椎动脉造影对本型颈椎病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临床表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由于增生的骨赘、痉挛的椎前肌群及炎症介质刺激了颈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交感神经紧张性的异常增高或抑制,出现身体上相应区域内腺体
7、、血管、内脏功能活动的失调,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特点,慢性头痛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最突出的症状。头痛往往呈持续性,主要出现在额部,特别是眼窝和眉棱骨处。 影响到眼睛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房水的分泌受到的抑制,眼压下降,患者往往出现眼珠疼痛,伴恶心、呕吐。 累及咽喉、食道粘膜时,由于粘膜腺体分泌及平滑肌活动紊乱,可产生咽喉不适、干渴和异物感、嗳气等症。干扰心脏交感紧张性时,可引起所谓的“类冠心病综合征”,患者感到胸前区憋闷,心悸怔仲;心电图检查有窦性心率不齐,室性早博,陈发性心动过速等异常心电活动。导致全身性交感紧张时,可引起颈性高血压。,治疗,目的: 松解劳损、紧张甚至痉挛的颈肌尤其是颈伸肌群,
8、改善其力学特性,阻断疼痛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消除;调整颈椎节段异常位移或成角,降低椎间盘负荷,减缓颈椎退变过程,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非连续骨性管道有效空间,改善颈椎管内外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 治则: 松解,调整 部位及取穴: 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氏穴等为主。 手法:采用刺激性手法与颈椎调整手法并重,以刺激性手法为基础;颈项部操作与循经手法刺激相结合,以颈项部操作为主的原则。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扌衮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
9、和颈椎微调手法等。,肩部重要穴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概 念,本病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指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髓核向外膨出或突出,压迫刺激周围组织而引起以腰腿痛为主的症候群。,一、腰椎间盘的基本结构,1、纤维环,2、髓核,3、软骨板,一、腰椎间盘的基本结构,椎间盘是椎体之间的连接部分,除第1、2颈椎之间,骶椎和尾椎之间无椎间盘外,其余椎体之间均存在,成人共有椎间盘23个.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富有弹性的软垫,其长度总和约占脊柱全长的1/41/3,它和脊椎后关节构成脊柱运动的基础,同时可承受压力、缓冲震荡,各椎体和椎间盘前后面分别为前、
10、后纵韧带,弓间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椎体和附件上附着的肌肉、韧带既是脊柱运动的动力,又能对椎间盘起很好的保护作用。,二、发病特征1、以2040岁青壮年为多见,典型的腰突症并不多见于老年患者。2、发病部位以L4L5、L5S1为多见L3L4次之,L23和L12极少见。,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1、外因 (1) 暴力损伤:一个有趣的力学实验。 (2)积累劳损:现代社会更为常见的致病原因。 (3) 受寒:最易被忽视的原因。长期受寒冷的刺激,使腰背肌肉、血管痉挛、收缩,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影响椎间盘营养吸收,更可造成进一步的损害,致使髓核突出。,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11、出 症,2、内因(1) 椎间盘本身的退化。(2)椎间盘发育缺陷:厚度不够、弹性较低、软骨板欠连接等。,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腰部反复疼痛,逐渐向一侧下肢放射。 (二)腰部运动障碍:腰部各分向活动均受限,尤以后伸和前屈为甚。 (三)腰椎脊柱姿势改变:四种。 (四)主观麻木感:久病患者或神经根受压严重者常有患侧下肢麻木,中央型髓核突出可见鞍区麻痹。 (五)患肢温度下降:患者感觉患肢不温,怕冷,经与健肢对比,患肢温度确有降低。,【临床表现 】,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一)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分为三种类型: 1、向后突出:一般所指的椎
12、间盘突出,实际上皆属此种类型,为三型中最重要者。 2、向前突出:一般不会引起临床症状,故无实际临床意义。 3、向椎体内突出:是髓核经过已闭塞的血管,向软骨板和椎体内突出,形成环状缺口,此型多发生于青年期。,【病理分型】,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二)根据向后部位不同,分为三型: 1、单侧型:临床最为多见,髓核突出和神经受压只限于一侧。 2、双侧型:髓核自后纵韧带两侧突出,两侧神经根皆受压迫。 3、中央型:髓核自后中部突出,一般不压迫神经根,而只压迫下行的马尾神经,引起鞍区麻痹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病理分型】,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三)根据髓核突出的
13、程度,分为三型: 1、隐藏型(幼弱型):为纤维环不全破裂,其外层尚保持完整,髓核在受压情况下,向破裂部分突出。 2、突出型(移行型):纤维环裂隙较大,但不完全,外层尚保持完整,髓核突出较大。 3、破裂型(成熟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从破裂的纤维环向外突出。,【病理分型】,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一)腰部压痛点。 (二)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严重者在15以下。 (三)拇趾背伸或跖屈力减弱或消失。 (四)屈颈试验阳性。 (五)挺腹试验阳性。 (六)下肢后伸试验阳性。 (七)X线、CT检查。,【检查】,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1. X线表现腰椎侧弯、腰椎生现
14、弧度消失、椎间隙变狭窄和突出部的上下椎体唇样增生。椎管造影可见椎间盘突出处有造影剂充盈缺损。,【检查】,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检查】,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理筋整复。(二)取穴及部位: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丘墟及腰臀和下肢后外侧。(三)主要手法:滚、按、揉、点压、顶推扳、踩跷、背法等。,【治疗】,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四)操作方法 1、循经按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按、揉手法在患者脊柱两侧膀胱经及臀部和下肢后外侧施术35分钟,以腰部为重点。然后医者用双手掌
15、重叠用力,沿脊柱由上至下按压腰骶部,反复23遍,此法作用在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腰背肌肉痉挛,促进炎症的吸收。,【治疗】,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2、拔伸推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拇指或肘尖点压腰阳关、肾俞、居髎、环跳、承扶、委中及阿是穴,以解痉止痛。然后在助手配合拔伸牵引的情况下,用拇指顶推或肘尖按压患处(与突出物方向相反)。此法作用在于增加盘外压,降低盘内压,促使突出的髓核回纳。,【治疗】,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治疗】,3、理筋整复法:患者侧卧位,医者用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可调整后关节紊乱,松解粘连,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然后再仰卧位,用强制
16、直腿抬高以牵拉坐骨神经和腘神经,对粘连有一定松解作用,并可使脊椎后部和后纵韧带牵拉,增加了椎间盘外周的压力,相对地降低了盘内的压力,从而迫使髓核复位。,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治疗】,4、踩跷、背晃法:其机理同拔伸推压法,只不过力度较前稍重,可选择性使用。 5、整理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拿、揉、弹拨手法沿腰部及患侧坐骨神经分布区施术35分钟,然后擦热患处。此法作用在于改善血供,加速炎症吸收,进而使萎缩的肌肉和麻痹的神经逐渐恢复其功能。,骨伤科病症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一)推拿治疗前应排除骨、关节疾病及推拿禁忌症。 (二)病程长,经多次推拿治疗无效者,可考虑综合治疗。 (三)推拿治疗后可能出现疼痛加重现象,应平卧硬板床休息12周,并用皮腰围保护腰部,尽量避免弯腰动作。 (四)病情好转后,适当进行腰背肌肉功能锻炼,促进康复。,【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