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脑脊液及诊断原则PPT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481652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脊液及诊断原则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脑脊液及诊断原则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脑脊液及诊断原则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脑脊液及诊断原则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脑脊液及诊断原则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本章重点,腰椎穿刺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 CSF常规生化检查的临床意义 CTMRI &脑血管造影(DSA)的适应证 脑电图检查的适应证&正常所见 脑干诱发电位检查适应证&意义 肌电图检查的适应证&临床意义 TCD的临床意义 SPECTPET检查的适应证&临床意义,第一节 脑脊液检查,成人CSF总量110200ml, 平均130ml 生成速度0.35ml/min, 约生成500ml/d, 人体CSF更新34次/d,脑脊液(CSF)循环通路,CSF自侧脑室脉络丛分泌 室间孔(Monro孔)第三脑室 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 中间孔&侧孔 脑脊髓表面蛛网膜下腔&脑池 上矢状窦蛛

2、网膜颗粒吸收,1. 适应证,CNS疾病诊断&鉴别诊断:脑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Guillain-Barr综合征等 测脑压、动力学试验 观察脑脊液变化: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 注入放射性核素行脑、脊髓扫描,治疗性穿刺: 注入或放出CSF、鞘内药物注射,腰椎穿刺,颅内压增高或已有脑疝迹象&明显视乳头水肿怀疑后颅窝肿瘤穿刺部位化脓性感染&脊椎结核脊髓压迫症脊髓功能处于临界状态 出血倾向或病情危重不宜搬动者,2. 禁忌证,腰椎穿刺,低颅压综合症( 腰穿后低颅压头痛)脑压60-80mmH2O以下。最常见,持续28d 坐起时头痛加重,平卧位头痛可减轻。 应大量饮水,必要时静脉输入生理盐

3、水 1000-1500ml 预防:用细针穿刺,放脑积液10ml,术后却去枕平卧位4-6小时。 脑疝形成: 神经根痛: 其它:感染、出血,3. 并发症,腰椎穿刺,图5-2 腰椎穿刺体位(左侧卧位),颅内压增高(200mmH2O)见于:脑肿瘤脑水肿脑膜炎&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窦血栓形成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正常压力侧卧位80180mmH2O采取CSF前后分别测定初压&终压,颅内压减低(70mmH2O)见于:椎管梗阻如脊髓压迫症CSF漏&脱水,脑脊液常规检查,(1). 压力测定,(2). 压腹试验&压颈试验,压腹试验压颈试验前先作压腹试验, CSF压力迅速上升, 解除压迫后压力迅速, 证明穿刺针在椎管

4、内,压颈试验测初压后用手同时压双侧颈静脉10s,迅速放松观察压力变化&回落速度,脑脊液常规检查,椎管通畅(图1),椎管完全梗阻(图2),图1,图2,图3,压颈试验(Queckenstedt test),椎管不完全梗阻(图3),脑脊液常规检查,压迫一侧颈静脉, 压力不升; 压迫对侧上升,提示该侧横窦闭塞,颅内压增高&怀疑后颅窝肿瘤禁忌压颈试验,以免发生脑疝,2. 压颈试验(Queckenstedt test),脑脊液常规检查,三管法CSF连续均匀血色-新鲜出血各管CSF颜色依次变淡穿刺损伤血性CSF离心后变为无色-新鲜出血或穿刺损伤, 离心后黄色-陈旧出血,3. 性状,CSF浑浊提示细胞数增多,

5、 如细菌性脑膜炎,正常CSF无色透明,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核性脑膜炎CSF放置后可形成纤维蛋白膜化脓性脑膜炎CSF如米汤样CSF呈黄色, 离体后不久自动凝固提示蛋白含量过高-弗洛因征(Froin syndrome), 见于椎管梗阻,3. 性状,脑脊液常规检查,4. 细胞数,正常为05106/L, 多为单个核细胞(MNC),涂片检查发现致病菌真菌&脱落瘤细胞等,可提供病原学诊断,细胞数增多-脑脊髓膜&脑实质炎症病变,脑脊液常规检查,1. 蛋白质,蛋白增高见于Guillain-Barr综合征脊髓压迫 症CNS感染脑肿瘤&脑出血等,蛋白降低见于极度虚弱&营养不良,脑脊液生化检查,正常含量0.150.4

6、5g/L(1545mg/dl),2. 糖,正常值2.54.4mmol/L(5075mg/dl)含量受血糖水平影响, 为血糖的50%70%,糖含量降低2.25mmol/L(45mg/dl)见于化脓性结核性&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癌病等,糖含量增加见于糖尿病,脑脊液生化检查,3. 氯化物,正常值120130mmol/L(700750mg/dl)血清氯,细菌性真菌性脑膜炎&电解质紊乱含量降低结核性脑膜炎明显降低,脑脊液生化检查,玻片离心法取12mlCSF, 用细胞离心沉淀仪收集足够的细胞,干燥后用瑞-姬染色镜检,可进行细胞分类, 发现肿瘤细胞细菌&真菌等,1. 细胞学检查,脑脊液特殊检查,中枢神经系统

7、肿瘤和转移瘤:肿瘤细胞 蛛网膜下腔出血:吞噬细胞胞浆内同时见到被吞噬的新鲜红细胞、褪 色的红细胞、含铁血黄素和胆红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呈无菌性炎性反应&单核吞噬红细胞反应, 45d后出现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 可持续数周至数月,1. 细胞学检查,细胞增多CNS化脓性感染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性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结核性脑膜炎呈混合性细胞反应,脑脊液特殊检查,正常CSF-Ig含量极低 IgG平均含量为1040mg/L IgA平均为l6mg/L IgM含量极微,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检查,脑脊液特殊检查,CSF-Ig含量: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细菌、病毒、螺旋体及真菌

8、等感染) 多发性硬化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等,脑脊液特殊检查,寡克隆区带(oligoclonal bands, OB ),脑脊液特殊检查,4. 病原学检查,病毒学检测CSF分离出病毒&聚合酶联反应( PCR )检测(+)或抗体(+)有助于诊断, 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单纯疱疹病毒(HSV)早期抗原(+)提示近期感染, 血清HSV-IgG可终生存在, 发病初期HSV-IgM(+)更有意义,脑脊液特殊检查,囊虫特异性抗体检测通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CSF抗体(+)提示脑囊虫,4. 病原学检查,2)新型隐球菌检测: 墨汁染色():新型隐球菌感染 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特

9、异性抗原 乳胶凝集试验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脑脊液特殊检查,4. 病原学检查,脑脊液特殊检查,3)结核杆菌检测: CSF涂片 结核杆菌培养 CSF结核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4)寄生虫抗体检测:囊虫特异性抗体检测通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CSF抗体(+)提示脑囊 5)其他细菌学检查,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本章重点,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特色, 并举例说明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原则 3. 根据病因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哪些疾病类型,全面占有 临床资料 采集详尽病史, 细致神经系统检查 必要辅助检查,神经疾病诊断

10、可概括为3个步骤,定位诊断 用神经解剖学 &生理学知识, 分析临床&相关资料, 确定病变部位,定性诊断 (病因诊断) 根据起病方式 病程个人史 家族史&临床资料, 分析筛选可能病因, 确定病变性质,神经系统疾病: 诊断程序,首先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或病变是否累及神经系统。,一、定位诊断(Topical diagnosis),是根据病人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结合神经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确定神经系统疾病损害部位,中枢性(脑脊髓) 周围性(周围神经) 肌肉 系统性疾病并发症,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确定神经系统病损水平,局灶性, 仅累及单一局限部位。例如: 脑梗死 横贯性脊髓炎、肿瘤 桡神经

11、麻痹 面神经麻痹,确定病变范围: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多灶性病变分布于神经系统2个或以上部位, 病变通常不对称, 例如: 视神经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麻风多数周围神经受累 多发性脑梗死,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确定病变范围: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弥漫性弥漫呈对称性颁布(广泛中枢和/或周围神经、肌肉) 如:感染中毒性脑病 病脑等 Guillain-Barr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确定病变范围: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系统性 病变选择性损害某些特定功能系统或传导束 如运动神经元病亚急性联合变性,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确定病变范围: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

12、系统性,定位诊断通常要遵循一元论原则,尽量用一个局限性病灶 解释患者全部临床表现 如果不合理或无法解释 再考虑多灶性或弥散性病变可能,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首发症状常有定位价值 可提示病变主要部位 有时可指示病变性质,例如, 一高血压病人 突发后枕部剧烈头痛眩晕&呕吐, 并有一侧肢体共济失调, 但无肢体瘫痪,小脑出血可能性大,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临床表现: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和认知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癫痫发作等 各脑叶病变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额叶损害顶叶损害颞叶损害枕叶损害基底节的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1. 大脑病变,刺激性病灶可引起癫痫发作, 破坏性病灶导致神经

13、功能缺失症状体征 一侧半球病变: 出现病灶对侧偏瘫(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 偏身感觉障碍或偏盲等 大脑半球弥漫性损害: 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 额叶病变: 运动障碍、强握反射、运动性失语、失写、精神症状、癫痫发作、认知障碍等 顶叶病变: 中枢性感觉障碍失读&失用等 颞叶病变: 精神症状感觉性失语象限盲&钩回发作等 枕叶病变: 视野缺损皮质盲&癫痫发作伴视觉先兆等,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1. 大脑病变,主要表现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低)运动异常(增多或减少)&震颤等 黑质-苍白球病变: 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如Parkinson病 壳核尾状核病变: 肌张

14、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 如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等,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2. 基底节病变,一侧病变: 交叉性瘫, 病侧脑神经瘫&对侧肢体瘫-中脑或脑桥病变。 交叉性感觉障碍病侧面部&对侧肢体-延髓病变如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 双侧病变: 意识障碍(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受累)四肢瘫双侧锥体束征&脑神经受损症状,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3. 脑干病变,小脑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肌张力减低等 蚓部病变: 躯干共济失调 半球病变: 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小脑语言和辨距不良,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4. 小脑病变,脊髓半侧损害(Brown-Sequard)综合征:同侧

15、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原瘫,对侧浅感觉障碍。 横贯性损害: 受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表现完全或不完全性截瘫或四肢瘫传导束性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 根据感觉障碍最高平面运动障碍深浅反射改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可大致确定脊髓损害平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5. 脊髓病变,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呈完全或不完全截瘫或四肢瘫、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和尿便功能障碍。,脊髓选择性损害症状体征可见于多种疾病, 例如: 肌萎缩侧索硬化-锥体束&前角细胞选择性受损 亚急性联合变性-锥体束&后索选择性受损 脊髓空洞症-(病变位于一侧后角或前连合)出现一侧或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16、脊髓受损的症状体征&演进过程与病变部位性质&发病缓急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5. 脊髓病变,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 受损后通常出现相应支配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障碍&自主神经障碍等 由于不同部位周围神经所含的神经纤维种类&受损程度不同, 出现的症状体征亦不相同。 或以运动症状为主, 如桡神经麻痹主要表现垂腕, 感觉障碍较轻。 或以感觉症状为主, 如股外侧皮神经炎仅股外侧皮肤麻木疼痛或感觉缺失 多发性神经病出现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6. 周围神经变,肌肉是运动效应器, 分为肌肉本身&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

17、常见症状体征: 肌无力肌萎缩肌痛&假性肥大等, 腱反射改变不明显, 通常无感觉障碍 强直性肌病可出现肌强直 重症肌无力除肌无力, 可无任何其他体征,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7. 肌肉病变,二、定性诊断,定性诊断是建立在定位诊断的基础上,将年龄、性别、病史特点、体检所见以及各种辅助检查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病史中特别要重视起病形式和病程特点这两方面资料,目的是确定疾病的病因 根据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 做出正确判断,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1. 血管性疾病,起病急骤,症状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 多见于中、老年人 既往常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

18、等病史 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失语等 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 可获得比较确切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证据。,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2. 感染性疾病,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病情多于数日、少数于数周内达高峰 伴有畏寒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加或血沉增快等全身感染中毒的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较广泛 血及脑脊液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有关检查可进一步明确感染的性质和原因,起病及病程经过缓慢,呈进行性加重。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常于60岁以后起病,但有些变性疾病也可于青壮年发生,如运动神经元病。 临床症状各异,如阿尔茨海默病主要为认知功能障碍,帕

19、金森病主要为肌张力增高和运动障碍,运动神经元病主要为延髓麻痹、肢体无力和肌肉萎缩。,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3. 神经变性病,外伤史&外伤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X线CTMRI检查发现颅骨骨折脊柱或内脏损伤, 脑挫裂伤&慢性硬膜下血肿等 须注意, 老年人&酗酒者可无明确外伤史或外伤很轻微,经较长时间后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如头痛嗜睡轻偏瘫&癫痫发作等, 临床易误诊,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4. 外伤,多起病缓慢, 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脑肿瘤: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ICP症状, 常出现局灶性症状体征, 如肢体麻木单瘫或轻偏瘫癫痫发作等 脊髓肿瘤: 早期出现根痛脊髓半切征, 逐渐截瘫 CS

20、F蛋白含量增高, 细胞学检查可见肿瘤细胞 须注意, 有些脑肿瘤患者以卒中方式起病(瘤卒中), 临床须注意鉴别 部分颅内转移癌呈弥漫性分布, 早期仅表现颅压症状, 无局灶性神经体征, CTMRI检查可确诊&避免误诊,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5. 肿瘤,通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病灶分布弥散, 病程多出现缓解-复发 部分病例起病缓慢, 呈进行性加重(如脊髓型多发性硬化) 常见疾病有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MRI、脑脊液和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6. 脱髓鞘性疾病,通常发病缓慢, 病程较长, 除神经系统损害, 常有其他脏器如肝肾视网膜皮肤&血液等损害证据。可依据

21、组织、体液中相应酶、蛋白质、脂质等的异常做出诊断。 有些疾病常引起较固定的神经症状:如维生素B1、B12缺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7. 营养&代谢障碍,多数病例在儿童或青春期起病, 部分在成年期发病, 呈缓慢进展 患者常有家族史,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较易诊断, 隐性遗传或散发病例较难诊断, 携带者或症状轻微者不易发现, 基因分析有助于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8. 遗传性疾病,除急性中毒外, 起病均缓慢隐袭,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病理改变与药物或毒物毒副作用符合, 多有其他脏器受损证据, 环境或体内毒物药物分析有助于诊断 如重金属(砷铅汞铊等)接触史, 癌症放疗

22、或化疗CO中毒,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9. 中毒&环境相关疾病,第二节 临床思维方法,临床思维的培养应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要求临床医师应用已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正确的临床思维是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第二节 临床思维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十分强调对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倡辩证思维的分析方法,避免对疾病认识的片面性和不真实性,减少误诊、误治,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第二节 临床思维方法, 详细的问诊、查体以及实验室检查,收集可靠详实的临床资料,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及辅助检查结果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推断其发

23、病部位,定位诊断 (病变部位诊断),第二节 临床思维方法, 制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 根据病变的部位、临床的病 史与体征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病因,定性诊断,定性诊断 (病因诊断),第二节 临床思维方法,根据疾病的性质、部位、患者的综合状态等因素进而评估疾病对患者本身生理功能、心理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评定患者的预后,第二节 临床思维方法,病例讨论,病例一,患者:女性 5岁 在一次高发烧后发现左下肢不能活。,查:,1. 头、颈、两上肢、右腿活动良好;,2. 左下肢瘫痪、肌肉萎缩、肌张力,3. 左膝跳反射消失,病理反射(),4. 全身深、浅感觉均正常,试分析,1.病变部位 2

24、.损伤结构 3.症状发生原因,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症),左腰骶膨大前 角运动神经元 受病毒侵害。,(排除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能),下神经元 损伤症状,L2-S3,P323,股神经 L2-4,病例二,患者女性 65岁 自述“半身不遂”。,查:,左上、下肢瘫痪,肌张力,腱反射亢进,无肌萎缩;,2. 左侧腹壁反射消失,病理反射();,3. 左半身(包括头面部)各种感觉消失;,4. 双眼左半视野偏盲;,发笑时,口角歪向右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肌萎缩;,6. 余(),锥体束损伤 对侧前角外侧 核失去支配,感觉偏,视觉偏,锥体束损伤 脑神经核 核上瘫,典型的 内囊损伤 三偏征,( 1+5为运动偏 )

25、,损伤 内囊 的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皮质核束,听辐射虽亦受损,但不出现症状。,P373,病例三,患者女性 54岁 自述“半身不遂”。,查:,右上、下肢瘫痪,肌张力,腱反射亢进,无肌萎缩;,2. 右腹壁反射消失,病理反射();,3. 伸舌时偏向左侧,左半舌肌萎缩;,右半身(头面部外),各种感觉均消失;,5. 余(),锥体束损伤,左舌肌核下瘫,据此确定 损伤平面,脑干交叉性偏瘫,(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 延髓内侧综合征,P347,患者男性 45岁 自述“半不遂”,看东西有二个象。,查:,左上、下肢瘫痪,肌张力,腱反射亢进,无肌萎缩;,2. 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3

26、. 右眼向内偏斜,不能外展,左眼运动正常;,4. 伸舌时偏向左侧,舌肌无萎缩;,5. 全身感觉正常;,病例四,锥体束损伤,左舌肌核上瘫,右锥体束损,右展神经核核下瘫,据此确定 损伤平面,损伤范围未涉及被盖,6. 未见其他异常。,脑干交叉性偏瘫(一侧脑神经核下瘫对侧 上下肢硬瘫)的核下瘫体征 提示 病变部位。,脑桥基底部 综合征,P348,病例五,患者男性 23岁 半年来疲乏无力 ,走路不稳,说话不流利。,查:,1. 站立时左右摇晃不稳,走路时步态蹒跚。,2. 指鼻试验()。,3. 四肢肌张力明显, 腱反射低下.,4. 病理反射() 。,5 余(),无锥体束损伤体征,无感觉障碍,小脑病变,本章重点,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特色, 并举例说明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原则 3. 根据病因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哪些疾病类型,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