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yszjpwd-myxr-xm,医学健康系列精品课件,医学健康精品文档库,珍爱生命 关注健康,myszjpwd-myxr-xm,医学健康系列精品课件,医学健康精品文档库,珍爱生命 关注健康,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减少并发症的探讨(附22例报告),昆医附二院泌尿外科 云南省泌尿外科研究室,自1999年3月至2002年4月我们采用耻骨后逆行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前列腺癌患者22例,效果良好,并发症低,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本组22例。年龄4872岁,平均67岁。,均以排尿困难症状就诊,无尿潴留史。,最大尿流率(9.41.2) ml/s,膀胱剩余尿(106.539.7) ml。,
2、直肠指检22例触及硬节。术前PSA 16.2132.0 ng/ml,平均58.4 ng/ml。,经直肠指检、腹部B超、CT、全身骨扫描等检查均未提示有肿瘤浸润与转移。,术后第1年每3个月检查PSA,此后每6个月检查PSA。,22例患者均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获得明确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术后23 w拔除导尿管,当天评价控尿情况。术后1、3、6个月通过电话询问或门诊随诊评价控尿情况,此后根据具体情况,每36个月对控尿功能予以评价。,二、手术方法,离断部分耻骨前列腺韧带,游离前列腺尖部,精确控制阴茎背静脉复合体,切断前列腺尖部尿道,游离前列腺和精囊,膀胱颈重建及与尿道吻合,离断膀胱颈,离断部分耻骨前列
3、腺韧带,靠近耻骨离断耻骨前列腺韧带,可结扎或缝扎。在靠近膜部尿道处的部分耻骨前列腺韧带予以保留。在切断耻骨前列腺韧带时,不能用手指向下过分钝性分离。,二、手术方法,离断部分耻骨前列腺韧带,游离前列腺尖部,精确控制阴茎背静脉复合体,切断前列腺尖部尿道,游离前列腺和精囊,膀胱颈重建及与尿道吻合,离断膀胱颈,游离前列腺尖部,在前列腺侧方剪开骨盆侧壁的盆内筋膜反折部,切开盆内筋膜时,可将前列腺向对侧挤压,在此处切开不会损伤深部的血管。向深面钝性分离,向外推开肛提肌纤维,显露盆壁与前列腺前外侧的间隙,从侧方可扪及前列腺侧方及尖部,前列腺较小时可扪及导尿管。,二、手术方法,离断部分耻骨前列腺韧带,游离前列
4、腺尖部,精确控制阴茎背静脉复合体,切断前列腺尖部尿道,游离前列腺和精囊,膀胱颈重建及与尿道吻合,离断膀胱颈,前列腺两侧钝性剥离后已可触及尖部与尿道的连接部,可使用深部直角钳在尿道和阴茎背静脉复合体之间贯穿并带线结扎; 患者前列腺体积较大,周围粘连严重,可用无损伤可吸收线直接贯穿缝合。,精确控制阴茎背静脉复合体,二、手术方法,离断部分耻骨前列腺韧带,游离前列腺尖部,精确控制阴茎背静脉复合体,切断前列腺尖部尿道,游离前列腺和精囊,膀胱颈重建及与尿道吻合,离断膀胱颈,前列腺背血管复合体结扎切断后,前列腺背侧会出现椭圆形被膜缺损区,沿此缺损区切开前列腺两侧的前列腺盆壁筋膜,使0.51.0 cm尿道游离
5、于前列腺尖部之外,让覆盖在前列腺尖部的尿道外括约肌与前列腺分离。在钝性分离时注意细致剥离尿道两侧含前列腺侧旁NVB的盆侧筋膜层。用直角钳将尿道背侧与直肠分离,在近前列腺尖端处剪断尿道和导尿管。,切断前列腺尖部尿道,二、手术方法,离断部分耻骨前列腺韧带,游离前列腺尖部,精确控制阴茎背静脉复合体,切断前列腺尖部尿道,游离前列腺和精囊,膀胱颈重建及与尿道吻合,离断膀胱颈,从前方切开前列腺膀胱连接部位直达黏膜,辨认精囊与膀胱后壁间界限及双侧输尿管开口后离断膀胱颈后壁。,离断膀胱颈,二、手术方法,离断部分耻骨前列腺韧带,游离前列腺尖部,精确控制阴茎背静脉复合体,切断前列腺尖部尿道,游离前列腺和精囊,膀胱
6、颈重建及与尿道吻合,离断膀胱颈,提起带水囊的导尿管断端,在中线部位寻找到前列腺与直肠之间正确的分离平面后,保留血管神经束,向基底部游离前列腺背侧至精囊并予以游离。,游离前列腺和精囊,二、手术方法,离断部分耻骨前列腺韧带,游离前列腺尖部,精确控制阴茎背静脉复合体,切断前列腺尖部尿道,游离前列腺和精囊,膀胱颈重建及与尿道吻合,离断膀胱颈,将膀胱黏膜间断缝合于肌层表面以形成外翻的膀胱颈,并使过大的膀胱颈整形成1.01.5 cm直径。自尿道外口重新插入一根20 F三腔气囊尿管入膀胱,自气囊管注水30 ml。在3、6、9、12点处用可吸收线间断外翻缝合膀胱颈和断端尿道。从后方关闭膀胱颈时注意保护输尿管开
7、口,在尿道端进针时避免过深而伤及盆腔神经丛和NVB。,膀胱颈重建及与尿道吻合,结 果,本组22例患者手术顺利并康复出院,随访5个月4年,平均16个月,均无瘤存活。 手术时间90220 min,平均140 min;术中失血250 ml1500 ml,平均600 ml,6例患者未输血,16例患者输血300 ml1200 ml; 未发生直肠、输尿管等损伤并发症及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 术后23 w拔除导尿管,拔管后1个月内有轻度尿失禁13例, 3个月后有压力性尿失禁2例; 1例尿道狭窄经尿道扩张后小便通畅;,术后第1年每3个月检查PSA,此后每6个月检查PSA,均无生化复发; 18例保留睾丸者术后15
8、例有阴茎勃起功能。 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前列腺癌, 所有标本无精囊和膀胱颈侵犯,标本切缘阴性,其中低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9例,高分化腺癌5例;病理分期: B期14例,C期8例;Gleason评分:3分6例,5分9例,6分4例,7分3例。,讨 论,耻骨后前列腺根治术的应用已近60年历史,经多种术式改良,减少了并发症,但仍然有术中失血较多、术后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等发生。,正确处理前列腺背血管复合体以及在分离前列腺后方与侧方时找到正确的解剖平面是控制失血的关键。 过去认为进入耻骨后间隙后,在膀胱远侧即可显露前列腺,盲目地缝扎背血管复合体,造成术中出血多,显露不清,无目的的钳夹,增加了术后并发症。
9、我们在实践中证实, 在前列腺侧方剪开盆内筋膜反折部,将前列腺向对侧挤压,在此处切开不会损伤深部的血管。,失 血,利用直角钳,在靠近前列腺尖部横行穿过背血管复合体与前列腺间的平面,缝扎、切断背血管复合体即可显露前列腺尖及膜部尿道,可以满意控制术中出血。如尖部解剖不满意,采用“8”字贯穿缝合数针,缝到耻骨联合骨膜上,但不伤及尿道横纹括约肌,能有效地控制出血,既稳定了括约肌的前面,又有利于前列腺尖部的解剖。,失 血,RRP术后控尿功能只能依靠尿道支持结构、尿道远端括约肌和其神经支配来维持。对此,我们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减少尿失禁。,人体的正常控尿机制,膀胱颈部的近端尿道括约肌(膀胱颈、
10、近端前列腺尿道和前列腺前括约肌),尿道支持结构,远端尿道括约肌,神经供应及其调节,功能丧失或严重受损,尿 失 禁,肛提肌在前列腺外侧面仅为一薄层肌纤维,在前列腺尿道连接部则较厚,又称为耻骨直肠悬带,保留此肌性悬带对于膀胱尿道吻合口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我们在剪开前列腺侧方的盆内筋膜反折部前,将前列腺向对侧挤压,向外推开肛提肌纤维,用直角钳将尿道背侧与直肠分离,既避免了大出血,又避免了损伤肛提肌和耻骨直肠悬带。,尿 失 禁,保护尿道支持结构,耻骨前列腺韧带,肛提肌,括约肌的神经,耻骨前列腺韧带在尿道前列腺尖交接部增厚附着于耻骨联合,此处对于维持膜部尿道的稳定性,防止术后尿失禁有重要作用。我们采
11、用靠近耻骨离断耻骨前列腺韧带,并在靠近膜部尿道处的部分耻骨前列腺韧带予以保留。,尿 失 禁,保护尿道支持结构,耻骨前列腺韧带,肛提肌,括约肌的神经,括约肌群受来自盆神经的自主神经与来自阴部内神经的体神经支配,前者支配尿道粘膜和平滑肌,后者支配尿道外括约肌的横纹肌部分,在肛提肌与尿道括约肌连接处的5与7点的部位进入尿道外括约肌。在剪开前列腺侧方的盆内筋膜反折部后,将前列腺向对侧挤压,将肛提肌向下外侧轻推,可以减少损伤其深面的神经丛。同时应注意避免钝性解剖或紧贴直肠壁剥离狄氏筋膜,在精囊外侧处理精囊动脉。,从前列腺尖部分离出0.51.0 cm尿道,锐性离断前列腺尖部,避免将尿道向上牵拉,尿道后壁切
12、断时,在精阜处分离出尿道,保留尿道后壁及其周围筋膜。,尿 失 禁,保护尿道远端括约肌,平滑肌,横纹肌,平滑肌在尿道膜部围绕尿道纵向排列, 收缩时可缩短膜部尿道使环行的横纹肌对尿道产生强烈的压迫,加上肛提肌含有快收缩纤维可在收缩时补充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共同协调排尿。,横纹肌起于阴茎根部会阴筋膜,止于前列腺尖部,呈马蹄形包绕前列腺尖部和膜部尿道。 在离断前列腺背血管复合体后,使半覆盖于前列腺尖部的横纹肌从前列腺分离, 最大可能地保留尿道膜部括约肌。,二者包绕 膜部尿道,称 为尿道外括 约肌,前列腺膀胱连接部离断时,尽可能保留膀胱颈部肌肉,以保存部分近端括约肌功能。若遇病变需要,必须切除膀胱颈部以避
13、免术后切缘阳性时, 从中线将膀胱后壁连续缝合成新的膀胱颈,大小以自由伸入食指为度。,尿 失 禁,膀胱颈重建,排尿困难或吻合口狭窄是较晚出现的并发症,是由于膀胱颈黏膜组织多于尿道组织导致局部阻塞,或术后瘢痕严重,或因为缝合过紧导致内径狭窄。本组22例均在离断膀胱颈黏膜后,先行膀胱颈重建、黏膜外翻缝合固定,去除多余的组织,再与尿道黏膜对端吻合4针,以避免内径狭窄,并有利于尿道黏膜的血供修复。本组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4.5(1/22)。,尿道狭窄,支配阴茎海绵体的神经发自盆腔神经丛,在前列腺基底部的后外侧,即狄氏筋膜和盆侧筋膜融合处(狄氏筋膜外面5点和7点处)形成前列腺的神经血管束(NVB),沿前列腺
14、基底部再延伸至尖部,在尖部神经束更加向近端的3点和9点处靠近,并继续沿尿道两侧行走,穿过尿生殖膈阴茎海绵体。有报道保留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并不影响术后效果,因为NVB与前列腺的距离约3.2 9.5 mm,平均约4.9 mm,而肿瘤外围侵犯多数只超过1 2 mm,因此不必行双侧NVB切除。,勃起功能障碍,采用在盆侧筋膜神经血管束前方切开盆侧筋膜,沿前列腺包膜表面分离至前列腺后方,保护了神经血管束不受损伤。本组18例保留了双侧或单侧NVB并保留睾丸者术后15例有阴茎勃起功能。另外,保留神经血管束(NVB)对控尿的恢复也有一定作用。,勃起功能障碍,现今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基于“生物-医学模式”近代发展
15、起来的西医,20世纪西医又发展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或综合医学模式,后基因组时代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形成了系统医学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成为继传统医学、西医学之后中、西医学汇通的未来医学。当代中国医学类专业比较优秀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学校。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药学,是形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是建立在人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及阴阳五行、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上,运用朴素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方法,认识机体、自然、疾病三者关系,发展起来的一门以“功能人”包括功能脏器为概念的独特的医学哲学理论体系。在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有针灸、推拿气功、耳针等特殊疗法,它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理
16、论体系。它为人类尤其为中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主流。 可见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功能人”为概念的独特的哲学医学理论体系,一个是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二者都不是以完整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理论讲二者都不是科学的,势必影响各自发展。事实也证明这一切,中医长期停滞不前、疗效也不确实。西医尽管发展到目
17、前的基因分子层次,但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对绝大部分疾病发病原因认识不清、发病机理弄不明白,治疗受到制约,在小小SARS、禽流感面前竟束手无策,在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等相当多疾病面前更是不得不求助或借助中医治疗。一个是疗效不确实,一个是有些甚至相当多疾病无法治疗,这就是中西医学结合的缘由。然而,由于二者是两套理论、两股道上跑的车,风马牛不相及,从理论上讲就没有结合的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融合罢了。故出现西医对治疗不了的疾病只好求助中医,而中医则往往采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以及中西治疗法一块用的局面。 至于循证医学、比较医学、后现代医学、行为医学等所谓“医学”,都称不上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
18、关于这一点在灵魂医学有关章节中将有相关点评。 总之,目前以中西医学为主的世界各种医学科学都存在不完整性的瑕疵,即都是以不完整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故不能解决目前存在于中西医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史上一切疑难模糊问题,成为阻碍医学科学前进的羁绊。的确,要解决目前存在于中西医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上一切疑难模糊问题,显然已完全超出了中西医学所涉及的范畴,我们必须跳出中西医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一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 - 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即西医)的融合形成现代系统医学。该体系所涉及的一切问题不管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应该远远超过现有的中西医学理论,并将现有中西医学理论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范围之内。为了
19、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原创人生、医学理论体系灵魂医学 soul medicine应运而生,她不但从宏观上或战略上圆满解释并解决了存在于人类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史上的一切疑难模糊问题,而且还能够使人们得以启迪人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类自身、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多维世界。,谢 谢!,现今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基于“生物-医学模式”近代发展起来的西医,20世纪西医又发展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或综合医学模式,后基因组时代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形成了系统医学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成为继传统医学、西医学之后中、西医学汇通的未来医学。当代中国医学类专业比较优秀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学校。
20、中医即中国传统医药学,是形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是建立在人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及阴阳五行、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上,运用朴素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方法,认识机体、自然、疾病三者关系,发展起来的一门以“功能人”包括功能脏器为概念的独特的医学哲学理论体系。在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有针灸、推拿气功、耳针等特殊疗法,它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它为人类尤其为中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
21、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主流。 可见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功能人”为概念的独特的哲学医学理论体系,一个是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二者都不是以完整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理论讲二者都不是科学的,势必影响各自发展。事实也证明这一切,中医长期停滞不前、疗效也不确实。西医尽管发展到目前的基因分子层次,但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对绝大部分疾病发病原因认识不清、发病机理弄不明白,治疗受到制约,在小小SARS、禽流感面前竟束手无策,在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等相当多疾病面前更是不得不求助或借助中医治疗。一个是疗效不确实,一个是有些甚至相当多
22、疾病无法治疗,这就是中西医学结合的缘由。然而,由于二者是两套理论、两股道上跑的车,风马牛不相及,从理论上讲就没有结合的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融合罢了。故出现西医对治疗不了的疾病只好求助中医,而中医则往往采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以及中西治疗法一块用的局面。 至于循证医学、比较医学、后现代医学、行为医学等所谓“医学”,都称不上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关于这一点在灵魂医学有关章节中将有相关点评。 总之,目前以中西医学为主的世界各种医学科学都存在不完整性的瑕疵,即都是以不完整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故不能解决目前存在于中西医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史上一切疑难模糊问题,成为阻碍医学科学前进的羁绊。的确,要解决目前存
23、在于中西医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上一切疑难模糊问题,显然已完全超出了中西医学所涉及的范畴,我们必须跳出中西医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一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 - 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即西医)的融合形成现代系统医学。该体系所涉及的一切问题不管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应该远远超过现有的中西医学理论,并将现有中西医学理论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范围之内。为了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原创人生、医学理论体系灵魂医学 soul medicine应运而生,她不但从宏观上或战略上圆满解释并解决了存在于人类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史上的一切疑难模糊问题,而且还能够使人们得以启迪人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类自身、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这
24、个多维世界。医学化验 医学定义(medicine),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营养学。现在世界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系统体系。医学的科学性在与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实践的验证,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学、解剖、病理学、药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中医学及中医技能等,来治疗疾病与促进健康。虽然东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研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微观顺序不同,但在不远的将来中西医实践的丰
25、富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形成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人类医学。 不同于现代医学,不同于传统中医, 金水医学诞生了,金水医学是以驱除病理,恢复生理为主张的全新医学,走出了人类医学的误区,治疗疾病的特色鲜明,不论是任何疾病都能做到从危为安,由重到轻的恢复办法。金水医学认识到人体是生命体,生命体有自己的强大的生理自我愈合功能,帮助生命体恢复自主作用才是治疗疾病的根本。针对当今现代文明病,现代疑难病,现代慢性病,亚健康,一体多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治疗法则为“胃肠洁,气血流,玄府开,营卫昌”人生命体运动符合自然节律,最终达到人体生理增强,消灭疾病的目的。 编辑本段医学的分类医学研究 医学可分为现代医学(即通常说
26、的西医学)和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等)多种医学体系。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相应的一些医学体系,宗旨和目的不相同。印度传统医学系统也被认为很发达。 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 基础医学包括:医学生物数学, 医学生物化学, 医学生物物理学 ,人体解剖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 ,人体生理学, 人体组织学 ,人体胚胎学, 医学遗传学, 人体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病毒学, 人体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药理学, 医学实验动物学, 医学心理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 ,医学信息学, 急救学, 护病学, 新中心法则。 临床医学包括:
27、 临床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 放射诊断学+ 超声诊断学+ 核医诊断学* 临床治疗学 职能治疗学 化学治疗学 生物治疗学 血液治疗学 组织器官治疗学 饮食治疗学 物理治疗学 语言治疗学 心理治疗学 内科学 外科学 泌尿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老年医学 眼科学 耳鼻喉科学 口腔医学 传染病学 皮肤医学 神经医学 精神病学 肿瘤医学 急诊医学 麻醉学 护理学 家庭医学 性医学 临终关怀学 康复医学 保健医学 听力学。 编辑本段医学的起源手术治疗 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主要包括: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如动物受伤会舐其伤口、遇热会避入水中,人与动物一样有着本能救护。人类的求食本能在寻找食物
28、时,逐渐发现了葱、姜、蒜、粳米、薏米等虽为食物或调味品,却具有治病作用;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先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与此同时,人们发现活动肢体可以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导引术”、“五禽戏”的形成,也是古代人们积累生活经验后产生的保健养生观;医、巫的合与分。由于原始人受制于智力尚未开化,对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宇宙间的一切反常现象,心存恐惧,难以做科学、合理的解释,因而误以为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其中。故巫、医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有的一段历史。在中医学的历史进程中,“祝由”术沿袭数千年,属于元明临床“十三”科之一,但以医学为目的的解剖可
29、追溯到公元11年(西汉王莽新朝三年),是中国古老的实证医学萌芽。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格局,“重道轻器”衍生出的务虚倾向,重体悟而疏实证,必然缺少逻辑推理,致使中国的实证医学成就在日后难以与西方医学同日而语。古埃及医师运用念咒、画符和草药治病,前二者就是巫医。西医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医巫分家,亚里士多德曾详细描述了动物的内脏和器官,古希腊医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将唯物主义哲学运用于医学之中,在论圣病中说:“被人们称为神圣的疾病(指癫痫和一些精神患者),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比其他病症更神、更圣,与其他任何疾病一样起源于自然的原因。只因这些病症状奇异,而人们对它们又一无所知,充满
30、疑惑,故而将其原因和性质归之于神灵。”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唯物主义医学体系,加快了医学科学化的进程;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峰巅之作。雅斯贝而斯曾说:“如果历史有一个轴心,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轴心作为一系列对全部人类都有意义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诸子蜂起,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学派林立,形成了空前绝后的学术繁荣局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处在古典希腊文明的开创时期,出现了德谟克利特、费底亚斯、阿基米德、苏格拉底等哲人
31、和智者。在东、西方科学和文化昌明的大背景下,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着中、西两座医学的峰巅之作便自然而然的诞生了。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关于希波克拉底全集,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认为:“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并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说明通过经验,实际观察和正确的推理,可以得到极有价值的宝贵
32、材料,他的确解决了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难以突破;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医学教材 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是中、西医学形成、发展的土壤。公元2世纪东、西方的两位医学巨匠张仲景和盖伦,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建了迥异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33、使中、西医学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述的伤寒杂病论之前,就有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古典医药典籍。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继承了内经等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其贡献在于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西方,盖伦的一生生活在罗马帝国时安东尼父子的执政期。彼时,罗马帝国的繁荣,为盖伦的医学成就、以及西方医学的昌盛,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保证。盖伦继承希波克拉底的学术思想,著述200余部著作,现存的83部著作中,内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卫生、药物、希波克拉底文集
34、研究、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历史、法律等。倡导实证医学,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重视形式逻辑、强调演绎法等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西医学在张仲景和盖伦完全相悖的医学范式引导下,开始步入了分道扬镳的历史进程。在中华文化强调“中和”的大背景下,学术界便有了“海纳百川”的宽松气氛。出现了学术流派精彩分呈,如瘟病的寒温之争,经方时方之别等。中医学按张仲景的思维范式,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最初的中医学理论已无法诠释新的科学事实,因此,医学理论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就促使中医学进入汉代以后,呈现出全面发
35、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共包括四个时期: 编辑本段魏晋隋唐时期由于重视总结临床经验,并继承整理发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著的理论,出现了众多名医名著。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和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编辑本段宋金元时期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学术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特别是思想家的革新精神,为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性进展,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背景。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提出三因学说;并产生了最具盛名四大学派,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张从正力倡“攻邪论”;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朱震亨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演变规律。 编辑本段明清时期
36、是中医学理论综合汇编、深化发展,临床各科辨证体系丰富、提高阶段。如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和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和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注重实证研究,纠正了古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肯定了“脑主思维”,发展了瘀血理论。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吴有性著温疫论,叶天士著温热病篇,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等,在药物学研究方面,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的成就。 而西方医学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进入了中世纪的千年黑暗,科学变成了神学的奴婢,牧师取代医师。从13世纪开始,始渐复明,直到15世纪,冲破封建
37、宗教藩篱,才得以迅速发展。达芬奇开创现代解剖学,维萨里创立解剖生理学;1731年意大利摩尔干尼创立了病理解剖学;1855年德国魏尔啸创建了细胞病理学;与此同时西方科学方法论对医学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以实验为主的实证方法(观察实验和比较分析)、及对医学研究中的“经院哲学”的彻底决裂、依靠各门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培养了医学家们的科学意识,赋予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使其摆脱了思辩推理的玄想而成就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实验科学。至此中医学在实证医学领域已无法于西医同日而语。但中医学相对于西医学的优势是从宏观入手,注重整体,强调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重视辨证,主张“三因治宜”的个体化诊
38、疗方略等。 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差异中、西医学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诊治疾病,其基本理论各成体系并有根本差异。中西医学的差异不仅仅是有否实证的科学理念,最主要的是两种文化体系的差别。从理论上讲,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可能统一的医学体系。“中体西用”曾成为中西医汇通派的指导思想,但由于两种医学的根基不同,硬在中医之体上套上西医之用,近一个世纪的事实证明,“汇通医学的体用判断脱离了中西医学的事实认识,以价值认识代替了事实认识,决定最终结果劳而无功”,因此,中、西医学应并存共荣而不必强求统一。 尽管目前中、西医学还不可能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医学模式,但可以独立发展,并存共荣,整合互补。缘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
39、论的影响,西医学的发展趋势若仅仅是单纯地重视分析而忽略了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无疑将渐行渐窄。而中医讲究“感悟”,未免夹带有很多主观因素,难以客观地定量,定性。若中医的诊察疾病能参考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使中医诊断客观化,即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借鉴、补充,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这将有利于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方式的
40、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现代系统论思维,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体系之间具有系统同型性,属于本质相同而描述表达方式不同的两种科学形式。可望在现代系统论思维上实现交融或统一,成为中西医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交融或统一的支撑点,希冀籍此能给中医学以至生命科学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而对医学理论带来新的革命。 编辑本段现代中医史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