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胆系疾病的CT诊断,一 胆道的CT检查方法,1 检查前准备CT检查前应常规禁食6-8h,为避免胆囊收缩。扫描前半小时口服1泛影葡胺溶液500ml,以利于显示十二指肠与胰腺及胆总管下端的关系。若怀疑胆道结石于初次检查时,以口服水等对比剂为宜,以避免阳性对比剂与结石混淆 ,以口服水等对比剂为宜,以避免阳性对比剂与结石混淆。,2 扫描方法,平扫:扫描范围可从肝脏上缘至胰头钩突部,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层厚10mm,层距10mm病变区2-5mm薄层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静脉团注法增强扫描,造影剂总量为80100ml2-3mls。对胆道富血性病变及胆囊壁有较好的增强效果。,口服胆囊造影CT扫描:于口服碘番酸
2、0.5g后15h行CT扫描。胆囊收缩功能正常者,可见胆囊内充盈造影剂。对显示阴性结石及胆囊息肉等有很好的增强效果 。,胆道结石,胆石症为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可发生在胆囊、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等胆道各部位。按胆石化学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类结石:以胆固醇为主,其含量占80左右,并含少量钙、蛋白及 胆红素。胆色素类结石:此类结石在我国较多,呈砂粒状或桑椹状,往往以蛔虫外皮或虫卵为核心。混合类结石。,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与结石的位置、大小、胆道有无梗阻及并发症有关。一般表现为右上腹不适及消化不良等症状;急性发作时,可有胆绞痛、呕吐、黄疽等;合并急性炎症时,出现高热等症状。,CT表现,CT表现胆囊结石:B超诊
3、断胆囊结石其征象典型,既方便,又可靠因此,一般CT不作为胆囊结 石的检查手段。多因腹部其他疾病行CT检查时发现胆囊结石。但CT检查能反映胆囊结石 的化学成分,因而能行胆石化学成分的预测,为体外溶石提供参考 。,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表现为低 密度及等密度结石,CT值在40Hu以下。平扫诊断多有困难。口服胆囊造影CT检查表现为低密度充盈缺损,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多角形。变换体位结石位置有变动少数与胆囊壁粘连者不能移动。,胆色素结石,胆色素结石:表现为高密度结石,CT值在50Hu以上,单发或多发,形态、大小各异,泥砂样结石常沉积在胆囊下部,呈高密度,与上部胆汁形成液平面 。,混合性结石,混合性结
4、石:表现为结石边缘呈高密度环状,中心为低密度区。,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有以下CT表现,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有以下CT表现:胆总管内有圆形或环形致密影胆总管以上为 胆总管扩张。结石位于中心呈致峦影,周围被低密度胆汁环绕形成靶征”;结石嵌顿于胆总管下端而紧靠一侧壁,则形成半月征”。胆总管扩张逐渐变细,且突然中断,未见结石,也无肿块,应考虑有等密度结石之可能,再结合B超或MRCP等检查确诊。,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存在先天性或炎症性狭窄时,在其肝侧易产生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分为两种类型:1.结石只限局于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无结石。2.肝内、外胆霄均有 结石。,CT表现,CT表现为结石可限局于肝左
5、叶、肝右叶或肝左右叶均有,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以管状、不规则状为常见,可在胆管内形成铸形状结石,以高密度结石为常见。并可见远侧胆管扩张征象。,CT未见明确结石影,拟为胆囊分隔或折叠畸形、胆囊炎,MRI示胆囊扭曲变形,其内见充满小结石影;MRCP薄层尚显示胆总管下段两枚小结石影,CT未见阳性结石影 ,仅见胆囊体积增大,MRI清晰显示胆囊内充盈缺损,见七枚小结石影,CT示胆囊炎,未见结石影;MRI示胆囊底部多发小结石并胆总管中、下段结石,CT示胆囊单发结石;MRI显示胆囊内多发大小不等、信号不一的结石影,CT示胆总管扩张、胆管炎;MRI见胆总管内多发充盈缺损结石影,胆道炎症性疾病,1
6、急性胆囊炎,总述,总述:急性胆囊炎多由于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及细菌感染而致。,病理,病理分为:1.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胆囊粘膜炎症,水肿,充血,炎性细胞浸润。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炎症波及胆囊壁全层,胆囊壁水肿,增厚,浆膜面纤维素渗出,胆囊内充满脓液。3.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壁缺血、坏死及出血,胆囊内充满脓液,并可穿孔。此外,产气荚膜杆菌和魏氏杆菌混合感染的急性胆囊炎,胆囊内及其周围可见气体产生,称为气肿性胆囊炎。,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有上腹痛,向右肩胛区放射,多伴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轻度黄疸。既往常有胆绞痛发作史。,CT表现,急性胆囊炎有以下CT表现:胆囊肿大。此为最常见
7、的征象。胆囊壁弥漫性肥厚:此为胆囊炎的重要依据。增强扫描可见胆囊壁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长。胆囊周围可见一圈低密度环,此因胆囊周围组织水肿所致。出血、坏死性胆囊炎时,胆囊内胆汁CT值升高。胆囊内、胆囊周围脓疡形成时,可见气体征象。有时可见胆囊窝积液征象。气肿性胆囊炎:于胆囊壁内有气泡或线状气体,另外于胆囊腔、胆道内及胆囊周围也可有气泡征象。,急性胆囊炎应主要依靠B超诊断,简便且准确性高。只有当B超诊断有困难或对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需了解炎症波及程度时,以及对气肿性胆囊炎的诊断等CT检查才有很大价值。,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并胆囊周围脓肿,急性胆囊炎并胆囊周围脓肿,出血性胆囊炎,气肿性胆囊炎
8、,总述:慢性胆囊炎为常见的胆囊疾病,可因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法特壶腹(Vater Ampulla)的炎症、肥厚等引起胆汁淤滞以及代谢异常等所致。,病理,病理表现为胆囊粘膜萎缩、破坏;胆囊壁纤维化增厚,并可钙化;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受损;胆囊可萎缩变小,也可因积水增大。,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痛及反复发作性急性胆囊炎,其他有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饱胀等一般性症状。,CT表现,CT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为慢性胆囊炎的主要表现之一,一般为比较规则性壁增厚。注意判断是否壁增厚时,需考虑到与胆囊壁厚度与胆囊的充盈扩张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胆囊亢盈扩张良好时,壁厚度3mm,有诊断意义。胆囊
9、壁钙化,此为慢性胆囊炎之特征性所见。胆囊缩小或扩大。多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壁钙化,胆道恶性肿瘤,总述:胆囊癌是胆道最多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女性。一般认为,结石引起胆囊壁的慢性炎症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据统计,尸解中胆囊结石患者有9合并胆囊癌;胆囊癌中合并结石者,日本统计为6080,欧美统计为80-90。,病理表现,病理表现,胆囊瘸约70-90为腺癌,其次为鳞状上皮癌、胶样痛、未分化癌等。腺癌有不同生长方式。分为:漫润型,最为多见,约占70以上。早期表现为胆囊壁限局性不规则增厚,晚期广泛浸润,形成肿块,使胆囊腔完全闭塞。乳头状腺癌
10、,约占20,肿瘤呈乳头状从胆囊壁向腔内生长,易发生坏死。粘液型腺癌,较少见,呈广泛浸润性生长,易 破溃。胆囊癌易直接侵犯邻近组织,向周围组织扩散,主要是肝脏,其次是邻近胃肠道。还可经门静脉、肝动脉向肝内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一般有长期慢性胆囊炎症状,而突然恶化,肩、背疼痛,体重减轻,晚期出现黄疸、发烧等。,CT表现,直接征象:肿块型:胆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被实性软组织肿块代替,与肝实质密度相似其分界不清。壁肥厚型:胆囊壁限局性或弥漫性不规则性增厚。结节型:表现为从胆囊壁向腔内突出的乳头状或菜花状肿块,单发或多发,其基底部胆囊壁增厚浸润。增强后,上述肿瘤部分可见强化。,其他表
11、现,除上述直接征象外,CT检查还可发现:肝脏直接侵犯征象,表现为肝脏胆囊床境界模糊,肝组织呈不规则低密度。肝内转移灶。淋巴腺转移。胆道梗阻征象:侵犯胆囊炎及肝总管或淋巴腺转移压迫肝总管时,均可出现梗阻性黄疸征象。门脉漫润征象。合并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征象时,CT对胆囊癌的诊断及其对肿瘤浸润范围程度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从而,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但对早期诊断有困难,有时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限度。,胆囊癌,胆囊腔内型,胆囊癌,胆囊壁增厚型,胆囊癌,胆囊壁浸润型,胆囊癌,胆囊腔内型,胆囊癌,肿块型,胆囊癌,肿块型,侵犯肝脏,胆管癌,总述:胆管癌在胆道恶性肿瘤中的发生率仅决于胆囊
12、癌,居第二位。以50岁以上男性多见。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肝内型,即肝内胆管痛;肝外型:分为肝外近侧段胆管癌,以肝门区胆管癌多见,及肝外远侧段胆管癌。,病理主要为腺癌,大体形态分为结节型、浸润型及乳头型,以浸润型多见,多形成限局性胆管狭窄,无肿块形成。,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及进行性梗阻性黄疸症状。,CT表现:根据肿瘤生长部位、方式、程度不同,CT表现也相应不同。这里只论述肝外远侧段型。CT表现主要为胆道梗阻改变,可根据胆管扩张的范围、部位,推断梗阻的部位。再在梗阻部位做薄层扫描,细致观察其形态变化,对诊断极为重要。肝外远侧段肝总管癌表现为肝内胆管及肝门区肝外胆管扩张,胆囊无扩大。于扩张胆管之突然
13、中断部位,薄层扫描可显示局部结节状肿块,或胆管壁的不规则增厚。但若肿瘤大,侵及胆囊管,胆囊扩大。,肝外远侧段胆总管癌表现为胆道低位梗阻征象,胆囊明显扩大,在扩张的胆总管突然狭窄或中断部位,薄层扫描可显示胆管内结节状软组织肿块,或者管壁的不规则增厚,梗阻以上层面胆总管壁的增厚,有时表现为偏心性,常规CT检查对胆管癌的诊断,尤其对浸润范围及转移情况等诊断有很大价值。但对肿瘤的显示不如胆道造影更为直接。当然,CT胆道造影以及MRCP更有重要意义,它除了可以直接显示胆道梗阻形态、部位外,还可显示肿瘤形态及与周围的组织关系,比单纯胆道造影更有其优越性,且无创伤。,先天性胆管囊肿,总述先天性胆管囊肿实际上
14、为先天性胆管的一部分囊状扩张,又称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Alonso-Lej将之分为3型,以后Todani根据囊肿的形态、部位、范围等分为5型:1. I型为最多见,据统计约占80-90,为胆总管呈囊状或梭形扩张,胆囊及胆囊管无异常。2. 型为胆总管单发性憩室,多发生于胆总管之外侧壁,憩室蒂可开放而与胆总管相通,也可闭塞不通,其余胆道部分正常此型少见。3. 皿型为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壁内段囊状扩张,也少见。 4. 型为多发囊状扩张,或肝内、肝外段多发囊状扩张,此型较为多见,约占1895. V型为单发或多发肝内胆管囊状扩张,既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congenital intrahepatic duct
15、 dilatation)。其中I型者多伴有胆石,型者伴有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女性婴幼儿,主要有腹痛、黄疸及腹部肿块三大症状。,CT主要现为囊肿征象。可根据囊肿之部位、范围以及胆道其余部分形态,以确定分型诊断I型:于肝门区开始层面即可见囊肿性病变,横段面示圆形低密度病变,密度均一,为近于水样之CT值,边缘光滑,无强化。一直延至胆总管,呈高度扩张,可造成对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移位。肝内胆管无扩张或仅有轻微扩张,但与胆总管的扩张程度极不成比例。胆囊及胆囊管正常。,型:显示为典型之胆总管囊肿征象,胆总管局部可有弧形受压移位,其余胆道部分无异常征象。,型:小囊时,CT诊断有一定
16、困难。大囊时表现为突入十二指肠肠腔内或壁内的囊肿,其余胆道部分无异常征象。型:表现为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的囊状扩张或肝外胆管的多发囊状扩张。V型:肝内多发大小不等囊状低密度病变,并与扩张的胆管相通。静脉注射胆影葡胺以后,可见扩张的胆管及囊肿内有造影剂充盈,与多发性肝囊肿之不同。,当然,先天性胆管囊肿,若配合以胆道造影及CT胆道造影、MRCP检查更有助于确诊及观察全貌。,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血胆红索超过4351umolL等化验指标,CT检查表现为梗阻部位以上胆管扩张时,诊断为梗阻性黄疸。CT检查除确定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以外,还应明确梗阻的部位以及判断梗阻的原因。因梗阻部位以上
17、胆管扩张,则可根据胆管扩张的范围明确梗阻的部位;根据胆管扩张的程度以及梗阻部位形态特点及其周围改变,判断梗阻的原因。一般对此部位需行薄层扫描细致观察,1 肝门区胆道梗阻,为高位性胆道梗阻,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此部位梗阻多见于恶性肿瘤,如胆管癌、肝细胞癌、胆囊癌、肝门部淋巴腺转移癌等,也可见于胆石症。一般结石所致胆管扩张程度比肿瘤轻。当然局部薄层扫描观察其形态变化特点很关键,结石可显示结石形态;恶性肿瘤可见局部不规则肿块。,2肝总管梗阻,表现为肝内胆管及肝门区肝外胆管扩张,一般胆囊无扩大,胆囊管无扩张。此部位梗阻最多见为胆管癌,常造成明显胆管扩张。梗阻部位变化截然,肿瘤常较小,而不易显示,薄层扫
18、描有时可见增厚的胆管壁。极少见为结石引起的梗阻,结石引起的胆管扩张程度较轻,可见结石影像。此外,胆囊癌晚期因直接侵犯或淋巴腺转移压迫,也可造成远端肝总管梗阻,3胆总管梗阻,表现为较广泛的胆管扩张,胆囊扩大,胆囊管扩张。此部位梗阻可为胆管癌、胰头痛及胆总管结石。胆管癌引起的胆管扩张较为明显,变化截然,胆管横断面从圆形扩张形态变为不规则形,薄层扫描可显示管壁的不规则或偏心性增厚。胰头癌常合并胰管扩张,可见胰头部肿块。胆总管结石引起的胆管扩张程度较轻,于最下层面可显示结石。,4壶腹部梗阻,4 壶腹部梗阻为低位性胆道梗阻,全部胆道系统均显示扩张,胰管也扩张。此部位梗阻见于结石或壶腹癌。胆总管结石于最下层面可显示结石影像。十二指肠壶腹癌合并胰管扩张,但常于胆总管及其周围CT检查显示不出明显肿块。此情况下要考虑到十二指肠壶腹癌之可能。应进一步行十二指肠造影及MRC或ERCP检查确诊。,问题:,1胆道的检查方法? 2胆道的正常解剖和影像表现? 3胆石症影像表现? 4胆囊炎的影像表现? 5胆囊癌的影像表现? 6胆管癌的影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