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粪便常规检验,1,概述-粪便检验的作用,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 用于消化道出血的鉴别及恶性肿瘤的筛选; 了解胃肠道的功能状况; 了解肠道的菌群分布,协助诊断肠道传染病 用于黄疸的鉴别诊断。,2,内容,标本采集 理学检查 化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3,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一、粪便采集的一般要求: 标本要新鲜; 容器要清洁、干燥; 挑取异常的粪便进行检测; 及时检测。,4,二、其它,查痢疾阿米巴滋养体时应注意保温; 蛲虫虫卵的检查用透明胶纸或棉拭子于晚上12点钟或清晨排便前自肛门周围皱襞处拭取; 隐血试验前三日应禁食肉类及含动物血的食,并禁服铁剂及维生素C; 用于细菌学检查的标本应盛于
2、灭菌有盖的容器内送检。,5,三、标本检验后处理,检验完毕后,如容器为纸类物质,则应进行焚烧处理。,6,第二节 理学检查,量 外观(包括颜色、性状) 气味 寄生虫,7,(一)颜色,正常:黄褐色(婴儿便为黄绿色或金黄色)病理:1、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时RBC破坏 Hb游离出 Fe2+ 硫化铁 2、白陶土样便:胆管梗阻 粪胆素灰白色,8,3、鲜血便:下消化道出血,直肠息肉,结肠癌,痔疮等。 4、脓血便: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细菌性痢疾:以黏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果酱样。 5、黄绿色大便:小儿腹泻 ;肠蠕动 胆绿素来不 及还原,9,(二)性状,正常人
3、:成形软便,婴儿便往往呈稀糊状。病理:1、黏液水样便:过敏性肠炎;2、米泔样:见于霍乱、副霍乱;3、干结便:习惯性便秘;4、颗-粒状便:便秘 5、乳凝块:消化不良。,10,三、气味,正常便臭味 病理:鱼腥臭味阿米巴痢疾酸臭味-消化不良,11,四、寄生虫,有些较大虫体(如蛔虫),肉眼即可分辨。,第三节 化学检查,主要内容:隐血实验、脂肪测定、粪胆素、粪胆原、酸碱度测定。隐血的定义:是指消化道出血量很少(5ml/日),肉眼和显微镜查不到的,需要用化学和免疫学的方法才能证实的微量出血试验。,13,(一)测定方法,化学法:临床上最常用、简单; 免疫学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转铁蛋白测定法; 其他,1
4、4,(二)化学法,原理: Hb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将供氢体(色原)中的氢转移给H2O2,从而使供氢体脱氢(氧化)后形成发色基团而呈色。,15,假阳性: 1、外源性动物制品; 2、含过氧化物酶的蔬菜; 3、其他能催化H2O2 分解的酶。,16,假阴性: 1、维生素C或其他具有还原作用物质; 2、血液如在肠道停留过久,血红蛋白被细菌降解而使血红素不复存在。 3、试剂失效。(处理方法:血膜发泡试验),17,(三)免疫胶体金法,优点:灵敏度高(0.2ug/ml),特异性强;缺点:免疫学法隐血试验主要检测下消化道出血,约有40-50%的上消化道出血不能检出。 (主要原因有:血红蛋白或
5、红细胞经过消化酶降解而不具有原来的免疫原性;大出血而致反应体系中抗原过剩而出现后带现象;病人血红蛋白的抗原与单克隆抗体不匹配。),18,(四)临床意义,1、消化道出血时(如溃疡病、恶性肿 瘤等) 2、消化道恶性肿瘤时,粪便隐血可持续阳性,溃疡病时呈间断性阳性。,19,第四节 显微镜检查,(一)细胞: 1、WBC: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 多在带黏液的标本中见到,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多见。 肠道炎症时增多。小肠炎症时:数量不多,均匀,不易辨认。结肠炎症时:大量白细胞或成堆出现的脓细胞。,20,2、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下段肠道黏膜炎症、糜烂或出血时 可见到。如痢疾、结肠Ca等。细菌性痢疾:RBC
6、少于WBC, 多分散。 阿米巴痢疾:RBC多于WBC, 多成堆。,21,3、巨噬细胞(大吞噬细胞):细菌性痢疾、(单核样细胞) 直肠炎症 4、肠黏膜上皮细胞:正常粪便中见不到。 5、肿瘤细胞:至少观察10个HP视野,22,23,(二)、病原学检查,虫卵检查 肠道原虫检查 细菌检查,24,(1)虫卵,26,猪带绦虫孕节,牛带绦虫孕节,结肠内阿米巴包囊:,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2)原虫,阿米巴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3)细菌,1、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 2、霍乱弧菌 3、真菌,28,(三)食物残渣和结晶,1、淀粉颗粒:腹泻者的粪便中易见。 2、脂肪球:常见于腹泻病人。 3、其他:肌纤维、胶原纤维、植物细胞等。 4、结晶:在阿米巴痢疾等粪便中,常见到夏科-莱登结晶(Charcot-Leyden)。,29,30,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