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脏少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C T诊断,多种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可发生于肝脏。 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及各种继发性肝转移瘤。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囊肿、血管瘤、肝脓肿及肝硬化结节等。 其它少见病变。,恶性肿瘤,胆管囊腺癌 神经内分泌癌 肉瘤样肝细胞癌 未分化肉瘤,胆管囊腺癌,少见的胆管来源囊性恶性肿瘤,胆管囊腺瘤为其良性病变,但有恶性倾向,临床也需手术切除, 常一同描述。 胆管囊腺类肿瘤8 5 发生于肝内, 约占全部胆管来源肝内囊性肿瘤的5 , 好发于中年女性 平均发病年龄3 8 岁。 这类肿瘤虽然少见,但特征明显,影像表现典型者术前可做出正确诊断。,肝脏的胆管囊腺类肿瘤的影像学表
2、现与卵巢和胰腺的囊腺类肿瘤相似。 肿瘤常境界清楚,有包膜,瘤周可见胆管扩张。 切面呈多房性,囊腔内有浓稀不等的浆液或黏液,可发生囊内出血,后者多见于恶性。囊内表面光滑,伴有乳头及壁结节的以恶件多见。,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多为单发, 右叶多见。 平扫呈低密度, 增强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 呈高密度, 静脉期及延迟多呈略高或等密度 可与肝癌鉴别。,肉瘤样肝细胞癌,指肿瘤的大部分或全部被肉瘤样梭形细胞替代,约占肝癌尸检的3.9 9.4 。占肝癌外科手术切除的1 8 。 肿瘤好发于5060岁,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约5 :1 ) 。 4 6 可见AFP升高, 但多数不超过400ug/ml。 病变生长快,
3、 恶性度高,边缘不规则,无明确的包膜,易侵犯周围组织,发生肝内播散、肝外转移和腹膜种植等。,关于肉瘤样肝细胞癌影像表现的描述非常少见,且缺乏影像资料。 一般认为肿瘤低血供, 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 ,与转移瘤不易鉴别。,未分化肉瘤,也称恶性间叶细胞瘤、胚胎性肉瘤等。 好发年龄33 7 岁,在小儿肝脏肿瘤中居第3 位。 肿瘤体积较大,直径1 0 2 5 cm。多单发,分界清,部分可见假包膜形成。 痫变大体虽多为实性肿物(83),但由于肿瘤内含大量粘液基质成分。而在CT上主要呈囊性表现,多数有出血、坏死,少数可有钙化。 病情进展快,转移发生早, 多数死于肝功能衰竭。,肿瘤在影像上有一定特征。 多表现为
4、肝内巨大多发发、边界清楚的病灶。囊性为主,可单房或多房,内含乳头状或小规则的软组织影。,肝脏少见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肝细胞腺瘤 局灶性结节增生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孤立性坏死结节,肝细胞腺瘤,少见的肝细胞起源的良性肿瘤。 多见于育龄的妇女,与口服避孕药有一定的关系,在停药后肿瘤可缩小或消失。 有出现急症及恶变的可能,故治疗上一般主张手术切除。,肝腺瘤常发生于没有肝硬化背景的正常肝,70 80 为单发,6 7 位于肝右叶,约23 的病例肿瘤直径大于5cm。 肿瘤边缘清楚,无分叶。3 0 有包膜,病变较大或多发时,常伴有出血及坏死。 CT平扫,等密度或低密度,可见出血(25)和脂肪(710)。增强
5、动脉期肿瘤可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主要表现为等密度。肿瘤脂肪变明显时,在C T 扫描各期均表观为低密度。,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并非真性肿瘤,但常作为良性肿瘤进行统计及研究, 在全部肝脏原发肿瘤中约占8 ,在欧美是仅次于血管瘤的肝脏第二常见良性肿瘤,约8 6 9 5的肿瘤见于30 40岁的妇女。约20 乃多发。 FNH不会恶变,可不行手术治疗。 约1/2的病灶随访中可见缩小,个别可以完全消失。,FNH是肝细胞对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的一种增生性反应,是正常肝细胞异常排列形成,内可有小胆管,但不与大胆管相通,有Kupffer细胞,但常没有功能。 与肝腺瘤相比,其病灶通常较小,约84
6、直径5 cm,并较少出现坏死、出血。 痫变中央的” 星形”瘢痕并非真性瘢痕,而是血管与胆管的聚积。 30的FNH不出现中心瘢痕。,典型FNH可见分叶,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增强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 瘢痕呈相对低密度,门静脉期或延迟扫描多数病灶的实质部分呈略高或低密度。中心瘢痕可呈相对强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间叶来源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肾脏,与结节性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发生于肝脏者仅占510%,以单发常见。 常见于中青年女性,肿瘤直径0.336cm,肿瘤较大时易出血。 为成熟脂肪组织, 平滑肌细胞和纡曲厚壁血管3种成分按不同比例混杂,其中脂肪成分可从10至90。,无包膜,一般边缘较清楚
7、。 CT表现取决于病灶内各种成分组成的比例,诊断主要依靠脂肪的检出,如在脂肪成分中见到血管影更具诊断意义。 50的病灶不能检出脂肪成分,且部分病例在增强扫描也表现为“快进快出”,与肝细胞肝癌鉴别困难。,孤立性坏死结节,罕见的肝脏良性病变。 发病年龄在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一般无症状。 病灶多位于肝右叶表面,可单发或多发,直径一般小于3cm。 病理特点为纤维层包裹的结节状凝固坏死灶。,坏死结节可为类圆形、哑铃形及不规则形。边缘较清楚,位于肝被膜下,可略突出肝脏轮廓。 平扫呈低密度,在大于2cm的病灶中,部分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的点状或小片状液化坏死。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均无强化,部分病例于延迟扫描显示边缘部轻度强化,呈细环状。 坏死结节在MRI上表现相对特异,较易获得明确诊断。而CT表现可不典型,有时需与转移瘤相鉴别。,参考文献,王爽,赵心明,赵燕风,周纯武. 肝脏少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放射学实践, 2008,23(5):47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