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波与H反射,认识F波,F波,M波,F速度,F/M比值 M波反映运动神经可检测部分的传导状况F波可反映运动 神经全节段传导 状况,是常规 神经传导检测的 有益补充,F波的概述,1.产生机制: 运动轴突-逆向激活-前角细胞-回返兴奋-肌肉2.生理影响因素: A.逆向冲动或顺向冲动的阻滞:轴丘阻滞和IA纤维引发的H反射,与逆向冲动抵消 B.胞体-树突膜间的突触延迟逆向兴奋 C.轴丘1ms的不应期 以上因素解释了每次逆向冲动,只有一部分轴突产生F波,F波的潜伏期,F波潜伏期特点: 每次刺激,因兴奋的轴突不同,潜伏期都可能不同,变化可达数毫秒测量: 最短潜伏期和最长潜伏期,可以显示最快传导纤维,评价连
2、续反应中的离散度影响因素:轻度随意收缩可增加F波的出现率, 大力收缩,顺向冲动将与轴索逆向冲动对冲而阻断F波,F波传导速度,计算公式: FWCV=(距离X2)/(F-M-1) 距离:上肢为颈7棘突-腋-锁骨中点-刺激点 下肢为T12棘突-膝-大转子-刺激点正常值(m/s):上肢:55,下肢:44,F波的正常值,潜伏期与身高相关性较大 波幅较低,约为M波1-4.5%,重复F波,1.概念: 形态、潜伏期、波幅完全一致的F波2.机制: 在运动轴索损害后,健存轴突具有高收缩力量,可被优先激活3.意义: 运动轴索丧失越多,重复F波发生率越高。已有研究ALS病人的重复F波出现率增加,但并非特异性指标,A波
3、,1.概念: 中潜伏期反应,出现于M和F波之间,或F波之后.特点:潜伏期和波形恒定不变.形成机制: A.轴突有侧芽分支,其中一支兴奋,逆向上传导分支处,兴奋另一支传向肌肉 B.神经近端产生旁触 C.异位放电.意义: 各种周围神经病:卡压性神经病、神经根病、糖尿病性神经病、CMT、ALS、GBS等,重复性A波,1.概念:多发性的形态相同的波.机制:旁触反射和多发性异位放电3.意义:可见于周围神经病, 提示神经脱髓鞘或再生意义同A波,F波的价值,1.确定多发性神经病的性质,尤其是累及近端时2.可帮助显示局限性神经病,比如神经根的短节段损害3.某些上运动神经元病变,F波波幅和时程会增加.在脊髓损害早
4、期,脊休克可抑制损伤平面下的波,病可持续数周相对于M波,F波是对长传导通路的评估,优点是将所有 的节段性异常累积并显示出来,有助于提高弥漫或多发性神经病中的多节段损害。,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下肢波消失,上肢或可保留.:早期近端节段先受累,主干相对正常,可出现常规检测波正常,波潜伏期延长或消失.糖尿病、尿毒症及其他神经病:潜伏期延长,离散度增加.卡压综合征:重复波比例增加,提示纤维受损,健存纤维兴奋比例增多.神经丛和根病:近端病变,传导阻滞,波潜伏期延长,稳定性下降,严重的神经丛病变,波可消失,F波的研究,F/M波幅比值的研究:用于上或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相关分析:正常人,最大比值为4.5%,在
5、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或发生轴突再支配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F波波幅可增高NI(神经生理指数)的研究: NI=CMAP波幅/DMLxF波出现率 研究目的是希望成为评估ALS的进展速度的指标,从电生理上有相对量化的评估,F波的局限性,1.潜伏期变异大,影响其临床应用2.受长度稀释的影响,过于局限的神经根病变,可能对F波潜伏期影响不大3.F波正常,不能除外根或丛病变。对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可能要低于预期。但是,一旦远端M波正常,近端F波异常,则表明有近端损害电生理的任何一个检查,均需放在完整检查数据中综合评定, 孤立的数据较少有特异和合理的解释,重点是:综合判断结合临床。,H反射,H反射的形态及产生机
6、制 电刺激诱发的脊髓单突触 反射。新生儿可在多数肢体神经 引出,成人仅能在胫神经、 正中神经引出,检测方法,胫神经H反射: 刺激腘窝外侧胫神经,在比目鱼肌记录。刺激量从0开始增加,随着刺激量逐渐增加,H波波幅逐渐增高,再增加刺激量,H波逐渐变小,当M波达到最高值时,H波消失。消失原因: A.反射性冲动与逆向冲动发生对冲 B.闰绍细胞的抑制作用 C.轴丘1ms的不应期,H反射正常值,潜伏期:26-32ms 侧差小于1.2ms波幅:2.4-3.8左右 侧差小于50%,H反射的应用,1.胫神经的H反射,敏感地反映S1神经根的病变, 正中神经的H反射,反映C7神经根的病变2.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H反射与F波可比M波较早异常3.脊髓栓系病人的H反射与F波潜伏期缩短,反映病变位于圆锥下部4.脊髓病变早期,有50%患者损害水平下的H反射与F波可消失,提示脊休克对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后期两者可先后恢复),F波与H反射的比较,相同点,周围神经的诱发反应潜伏期相似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激活在周围与中枢交界处出现有助于分析相似的临床问题,不同点,F波是回返兴奋,传入传出均由运动轴突完成,刺激阈值高,波幅低H反射是反射性反应,感觉传入,运动传出。刺激阈值低,波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