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以药成” “方从法出,法随证之”,中药的应用中,讲求的是理、法、方、药 法即治法,是前人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后于方药的一种理论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传统“八法”,汗、吐、下、和 温、清、消、补,汗法 汗法即解表法。是用辛散透发具有发汗解表的方药,开发肌腠,疏散外邪,用以发散表邪,透疹消肿,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汗法适应证:外感风寒、风热尚客于肌表之证,汗法的分类,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是用辛温性质的药物,发散在表之风寒,适用于具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之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证,用药
2、主要有麻黄、羌活、防风等,是用辛凉性质药物为主,发散在表之风热,适用于具有“发热有汗而咽痛口干,恶风或微恶寒”之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证,用药主要有薄荷、连翘、前胡、豆豉等,吐法 吐法即涌吐法。是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引起病人呕吐,使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排出体外,以解除疾病痛苦的一种治法 吐法的适应证是实、积、寒、痰填塞上脘及胸膈以上的病证,临床最常用用为应急措施,涌吐的方法 服药引吐:瓜蒂散、稀涎散等 用物刺激引吐:鹅毛探喉取吐、用手指、压舌板探喉取吐,使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 凡病势危重,气喘、失血、孕妇、产妇及老弱气衰等病人,都不宜用吐法 肝硬化伴食道静脉曲张者、胃十
3、二指肠溃疡有出血史者,心力衰竭者忌用此法,下法 下法即泻下法。是运用泻下的方药,以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以达到荡涤肠胃积滞、实热,攻逐水饮、寒积、虫积等效果的一种治法,下法的方法 泻下药物 食用蜂蜜、生芝麻油、葱汁等润下通便、驱虫 中药灌肠之法直接利下,使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下法应以邪去为度,中病即止,切忌过量,以免耗伤正气 表证未解或病在半表半里,不宜用下法。如表证未解,而病已传里,出现大便秘结的,须用表里双解法 年老体虚,久病伤津,产妇、须用下法时,可用润下法,不可用峻下法 孕妇、月经期妇女一般禁用下法,和法 和法即和而解之的方法。是运用具有疏通和解的方药,以和解表里,调和脏腑,以达到疏通
4、气机,消除疾病的一种治法,和法的分类,使用和法的注意事项 和法不适宜用汗、吐、下、温、清、补、消等法治疗时适用的治疗 和法一般用药平和,但仍应注意津液的伤否,体质之寒热,若热性病邪在表,或已入里而有燥渴,说胡话等实证的,都不能使用和法,温法 温法即祛寒法,亦称温理法。是运用温热、助阳的方药,以振奋阳气,祛除寒邪的一种治法,温法的分类,使用温法的注意事项 用药不可太过。本类方药多是辛燥温热,用药过量致耗血损津;或温热过当,寒退热生,反现热象 因人因证而用。忌用于热证、阴虚证;对于真热假寒证,应当详细分辩,慎勿误用。孕妇慎用 因时顺季而用,清法 清法即清热法。是运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方药,以达到清
5、热泻火,解渴除烦、解毒凉血目的,治疗热性病的一种方法 适应证:热性病证表邪已解、里热炽盛之证,清法的分类,清法的方法,使用清法的注意事项 药性多寒凉,用之太过,易伤脾胃,所以用药时应量人虚实,酌情使用,且不可久用 脾胃虚弱、胃纳不佳、大便不实,或大病后、产后病人,均应慎用,消法 消法也称消导法。是运用具有消导、消散、软坚、化积作用的方药,以排除体内有害物质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癥瘕、积聚、食积、痰饮等病证 消法与下法的异同点 下法是对于燥粪瘀血、停痰留饮等有形实邪必须急于排除,而且有可能排除的情况下使用 而消法则是对于慢性的积聚胀满,不可、不必要而且无条件急于排除时才采用,使实邪渐消缓散而不伤正
6、气,消法 消法也称消导法。是运用具有消导、消散、软坚、化积作用的方药,以排除体内有害物质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癥瘕、积聚、食积、痰饮等病证 消法与下法的异同点 下法是对于燥粪瘀血、停痰留饮等有形实邪必须急于排除,而且有可能排除的情况下使用 而消法则是对于慢性的积聚胀满,不可、不必要而且无条件急于排除时才采用,使实邪渐消缓散而不伤正气,消法的分类,使用消法的注意事项 消法所用药物,虽没有下法峻猛,但亦多克伐之品,用之过度,也耗伤正气,故对久病体虚无实证者不宜使用 对脾肾虚寒者慎用,或和补法同用,补法 补法即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改善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或某一脏腑虚损,以达到增强人体质,
7、提高抗病能力、恢复健康效果的一种治法 补法方药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 病邪已尽,因久病体质虚弱的病证 邪盛正衰,正气不能抵抗邪气的病证,常与祛邪药同用,补法的分类,使用补法的注意事项 补益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病证,因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谨防虚不受补 补血燥,易耗阴液,凡阴虚火旺者不宜用滋阴药性多滋腻,因滋腻碍胃、导致气滞、宜与理气健脾药同用 补气助阳药多甘温辛,小结八法是中医传统的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邪在表者,则用汗法;邪在里在上者,则用吐法;邪在里属实者,则用下法;邪在半表半里者,则用和法;病属寒者,则用温法;病属热者,则用清法;证属虚者,则用补法;证属积聚者,则用消法临床上,独寒
8、独热、纯虚纯实的固多,但寒热、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所以在辨证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分清主次,以确定施护方法。另外,八法只是中医治法的主要部分,不能涵盖治法之全部。,解表类方药 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 辛温解表药: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归肺、膀胱经。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 辛凉解表药:味多辛苦,性多寒凉,归入肺经。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解表药的一般护理 病室环境与休息 情志调护 饮食调护 病情观察 煎药护理:武火轻煎,解表药的服药护理 注意辨证准确,分清表寒证或是表热证 解表药发汗作用有强有弱,须视病症具体表现选择应用 对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物应控制用量,中
9、病即止 温暖季节及东南地区用量宜小,寒冷季节及西北地区用量可酌情增大 慎用于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久患疮痈,淋病,失血等病证 药液温服,服药后静卧,温覆取汗或饮热粥热汤助汗达邪,并保持衣被干爽,清热类方药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用治里热证的药物 清热泻火药: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入肺、胃、心、肝诸经。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 清肝明目药: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归肝经。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 清热凉血药:性味多为甘、苦、寒,大多归心、肝经。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的作用,以能清除入于营血的热邪为其主要功效 清热解毒药:性均寒凉,味多甘苦,归经殊不一致。以清除热毒之邪为主要功效 清热燥湿药:
10、性味大多苦寒凉,偏于苦燥,入胃、肝、膀胱、大肠诸经。以清除湿热为主要功效 清虚热药:味多甘苦,药性寒凉,归经不一。以能清退虚热为主要功效,清热药的一般护理 病室环境与休息 情志调护 饮食调护 病情观察 煎药护理:一般沸后文火煎煮10分钟即可取汁;石膏后下,清热药的服药护理 凡清热、解毒之剂,宜凉服或微温服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者忌用;苦燥容易伤阴,阴虚者慎用,或与养阴生津药同用;注意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以伤正气 服用清热类药物必须详细辨析热邪性质(虚、实、湿、毒)、部位(脏腑、气、血)以及有无兼证,以便选择用药并作必要的配伍 视药物不同,煎煮时间有别,一般煮沸后10
11、15分钟,若为清热解毒或清热解暑等辛凉之品,煎煮时间要求稍短 热邪炽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辛温之姜汁,或采取凉药热服的方法 屡用清热泻火而热不退者,乃因“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的缘故,应立即改用壮水滋阴之法,泻下类方药 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 攻下药: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以攻下积滞为其主要功效,既能通便,又能泻火 润下药:多为植物的种仁或果仁,富含油脂,性味甘平,归脾、大肠经。以滋润肠道、促使排便为主要功效 峻下逐水药:性味辛温或苦寒,归脾、胃、大肠经。作用峻猛,能引起强烈腹泻,而使大量水分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泻下药的一般护理 病室环境与休
12、息 情志调护 饮食调护 病情观察 煎药护理:大黄后下,不宜久煎;芒硝不宜同其他药同煎,祛风湿类方药 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的药物 祛风寒湿药: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辛行散祛风,苦燥湿,温通祛寒。有较好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 祛风湿热药: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辛行散,苦降泄,寒清热。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 祛风湿强筋骨药:主入肝、肾经,除祛风湿外,兼有一定的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祛风湿药的服药护理 病室环境与休息 情志调护 饮食调护 病情观察 煎药护理,芳香化湿类方药 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 性味大都辛温或偏温燥,归入脾胃经,有化除湿邪,
13、解除湿困脾胃之证,芳香化湿药的一般护理 病室环境与休息 情志调护 饮食调护 病情观察 煎药护理:不宜久煮,一般煎煮1015分钟即可,利水渗湿类方药 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 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服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多 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主入膀胱、肾经 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入脾胃、肝胆经。主要用于湿热黄疸,利水渗湿药的一般护理 病室环境与休息 情志调护 饮食调护 病情观察 煎药护理:不宜久煮,一般煎煮1015分钟即可,温里类方药 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本类药物味多辛苦,性多温热,能入心、肾、脾、肝经。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 里寒证 寒邪内侵,阳气受困
14、,症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治拟:温中祛寒,以消阴翳 心肾虚,阴寒内生,症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治拟:益火扶阳,以除厥逆,温里药的一般护理 病室环境与休息 情志调护 饮食调护 病情观察 煎药护理:应浸透,并文火煎煮;头煎从沸后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附子有毒,宜先煎、久煎;肉桂挥发,宜后下,理气类方药 能调理气分,舒畅气机的药物 理气药大都味苦辛,性多属温,能入脾、胃、肺、肝经。有疏通气机之效,既能缓解胀满疼痛,又能防止胀、满、瘀的发生,理气药的一般护理 病室环境与休息 情志调护 饮食调护 病情观察 煎药护理:中药浸泡20分钟,再加水用中火煎煮,
15、头煎从沸后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不宜久煎,自学,止血类方药 能制止体内外出血的药物 凉血止血药:性寒,多入血分,归心、肝、脾经。具有清泄血分之火热而止血之效 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化瘀,能消散瘀血而止血 收敛止血药:大多味涩,或为炭类,或质粘,其性多平,或凉而不寒,无论热性出血或虚寒性出血均可用 温经止血药:性多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从而达到温经止血功效,活血化瘀类方药 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药物 活血止痛药:多具辛味,性散善行,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活血行气,止痛良好 活血调经药:性多辛散苦泄,主归肝经血分,具有活血散瘀之功,尤善通
16、畅血脉而调经水 活血疗伤药:味多辛、苦、咸,主归肝、肾经,功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 破血消癥药:味多辛苦,虫类药居多,兼有咸味,均归肝经血分。药性峻猛,走而不守,能破血逐瘀、消癥散积,自学,安神类方药 以镇静安神为其主要功效的药物 重镇安神药:本类药物多为矿石、化石、介类药物,具有质量沉降之性。重则能镇,重可祛怯,故有镇安心神、平惊定志、平肝潜阳等功效 养心安神药: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类种子、种仁,具有甘润滋养之心肝、益阴补血、交通心肾等作用性,故有滋养,安神类药物的一般护理 病室环境与休息 情志调护:保持心平气和 饮食调护 病情观察 煎药护理:矿石、介壳类的安神药物,入煎剂
17、服,应打碎先煎、久煎,平肝熄风类方药 具有平降肝阳、止息肝风作用的药物 平抑肝阳药:本类药物有潜阳或平抑肝阳之功效,以及清肝热、安心神等作用 息风止痉药:以息肝风、止痉挛抽搐为主要功效,平肝熄风药的一般护理 病室环境与休息 情志调护:保持心平气和 饮食调护 病情观察 煎药护理:平肝息风中矿石类、介贝类质坚沉重,宜先煎。钩藤有效成分易被高热破坏,入汤剂则应后下,自学,收涩类方药 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固表止汗药:性味多为甘平,性收敛,多入肺、心二经。能行肌表,调节卫分,顾护腠理而有固表止汗之功 敛肺涩肠药:味多酸涩,主归肺或大肠经。具有敛肺止咳和涩肠止泻的功效 固精缩尿止带药:性味酸涩收敛
18、,主归肾、膀胱经。以固肾涩精、缩尿止带为主要功效,开窍类方药 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开窍药味辛、芳香,善于走窜,皆入心经,有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的作用。部分开窍药以其辛香行散之性,尚兼活血、行气、止痛、避秽、解毒等功效临床常用以作为急救之品,自学,患者郑某,女性,51岁,患慢性肾病两年余,在当地医院用强的松缓解,但反复发作。近三个月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咳嗽气促,高度腹水,经用激素、抗生素、速尿等,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已除,但高度腹水、腹膨大,24小时小便200300ml,尿蛋白+,用速尿等利尿剂后尿量无明显增加。入住医院治疗,病人目前神志清楚,高度腹水,心悸心烦,恶心欲吐,咽干,腹胀难忍,双下肢浮肿,舌苔白厚腻而燥,脉沉滑。辨证为脾湿胃热,湿热瘀阻,升降失常,气滞水停。用药如下:泽泻30g,猪苓20g,茯苓30g,白术25g,半夏20g。人参15g,干姜10g,砂仁15g,黄芩15g,黄连15g,槟榔25g,姜黄15g,川朴25g,枳实15g,知母15g,二丑各20g(砸碎),上述用药方法为八法中的哪一类? 如何正确煎药? 如何正确服药?服用该药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