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循环系统,山东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教研室 高青,概述,循环系统是连续密闭的管道系统, 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两部分; 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心脏泵血动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静脉心脏。 淋巴管系统: 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管道系统,收集组织间隙中的液体,形成淋巴,经静脉流入心脏。,心壁的结构,心壁分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肌性空腔器官,房间隔和室间隔将其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腔。 各心腔的出口处有心瓣膜,防止血液逆流。 心肌规律性收缩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心脏,心内膜,由内向外依
2、次是 内皮: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下层:薄层细密结缔组织+少量平滑肌 心内膜下层:较疏松的结缔组织,含小血管和神经,心室的心内膜下层有心传导系统的分支浦肯野纤维,心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心内膜突向心腔而成的薄片状结构;表面为内皮,中间为致密结缔组织,瓣的游离缘由腱索与乳头肌相连。 功能: 是阻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 包括房室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心瓣膜,心肌膜,由心肌纤维构成,是心壁中最厚的; 心室的心肌膜厚于心房,左心室的最厚; 心室的心肌纤维粗而长,呈螺旋状排列,大致可分为内纵、中环和外斜三层。心房的心肌纤维细而短,多集合成束。 有较多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心外
3、膜,心外膜为浆膜,外表面覆盖间皮(单层扁平上皮),间皮下是薄层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和脂肪组织。,心传导系统,位于心壁内,由特化的心肌纤维构成;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功能:产生和传导冲动,使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心传导系统的特殊心肌纤维,起搏细胞(P细胞) 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分布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央; 细胞较小,梭形或多边形,细胞器少,含少量肌原纤维,糖原较多。 移行细胞 起传导冲动的作用; 存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边及房室束; 较普通心肌细胞细短,肌丝较P细胞略多。 浦肯野纤维(束细胞) 将冲动迅速传到心室各处; 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 较普通心肌细胞短而宽,1-2细胞
4、核,位于细胞中央,核周胞质染色淡,肌原纤维较少,位于细胞周边,细胞间有发达的闰盘相连。,血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动脉和静脉的血管壁由内向外分三层:内膜、中膜、外膜,内 膜,光镜: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梭形,核突出,其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 电镜:内皮细胞游离面有稀疏的胞质突起;基底面附着于基膜;侧面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等细胞连接;胞质内含吞饮小泡和微丝,及长杆状小体,即W-P小体,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第因子-止血和凝血。 内皮细胞及基膜构成通透性屏障,参与血液与周围组织的物质交换。,A.内皮,B. 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内含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少量纵行平滑肌; 有的动脉内皮下层深面有内弹性
5、膜-由弹性蛋白构成,横切面上呈波浪状,常作为动脉内膜与中膜的分界; 动脉内弹性膜明显,静脉内弹性膜不清楚或缺失。,内膜一般无血管,营养由血管腔内的血液直接渗透供给。,中 膜,厚度及组成因血管种类而异,动脉中膜厚于静脉; 大动脉:弹性膜为主 + 少许平滑肌; 中、小动脉和静脉:平滑肌为主,动脉 静脉,肌间有平滑肌产生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基质; 中膜平滑肌细胞的突起与内皮细胞突起形成缝隙连接,将血液和内皮细胞的化学信息传递给平滑肌细胞; 部分动脉血管的中膜可见断续的外弹性膜,是中膜和外膜的分界。,外 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含较多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管壁较厚的血管的外膜中含营养血管,其分支分布
6、到外膜和中膜,神经分布于外膜和中膜的交界处。,动脉,由心室发出的血管,到达身体各处; 根据管径的大小,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 动脉内血流压力高,流速快,管壁厚,富弹性和收缩性。,大动脉,包括:主A、肺A、无名A、颈总A、锁骨下A、锥A和髂总A等; 中膜含丰富弹性膜和弹性纤维,故又称弹性动脉。,内膜:内皮下层较厚,有纵行平滑肌束,内弹性膜与中膜弹性膜相连,内膜与中膜分界不清楚; 中膜:最厚,由40-70层弹性膜构成,弹性膜之间有环行平滑肌、少量胶原纤维和基质; 外膜:较薄,疏松结缔组织,含营养血管和神经;,功能:含有大量弹性成分,故弹性回缩力大,心收缩期其扩张,缓冲压力,心舒张期其
7、弹性回缩,起辅助泵的作用,维持血流连续性,管壁特点:,中动脉,中膜平滑肌丰富,又称肌性动脉; 除大动脉外,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多属中动脉; 中动脉管壁三层分界清楚 内膜:内皮下层薄,内弹性膜明显,内膜与中膜分界清楚; 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之间有少量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基质,中膜与外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 外膜:厚度与中膜相当 功能:中膜平滑肌发达,平滑肌的舒缩改变血管管径的大小,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分和各器官的血流量。,小动脉: 管径 0.3-1mm,属肌性动脉。较大的小动脉,内弹性膜明显,中膜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无外弹性膜。 微动脉: 管径 0.3mm,无
8、内弹性膜,中膜1-2层平滑肌,外膜较薄。 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功能: 收缩和舒张调节血流外周阻力,对正常血压的维持起重要作用,又称外周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彼此吻合成网; 体内分布最广、管壁薄、面积大、血流速度缓慢,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并与物质合成代谢和抗血栓形成有作用。 代谢旺盛的组织和器官,如骨骼肌、心、肺、肝、肾和许多腺体等,毛细血管网丰富;代谢低的组织和器官如平滑肌、骨、肌腱和韧带等,毛细血管网较稀疏。,基本结构 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基膜和周细胞组成,外有少许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横切面由1-3个内皮细胞围成,基膜只有基板,无
9、网板,周细胞是扁平有突起的细胞,紧贴在内皮细胞外面,周细胞含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有收缩功能。,分类 根据毛细血管壁超微结构特点,毛细血管可分为三型,毛细血管,连续毛细血管 有孔毛细血管 血窦/窦状毛细血管,连续毛细血管,连续的内皮细胞,基膜完整,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内皮细胞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形成穿内皮小管,加速毛细血管内外物质运输;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和肺泡隔等处。,箭头示细胞连接 三角形示周细胞突起,有孔毛细血管,连续的内皮细胞,基膜完整,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上面有许多贯穿细胞的小孔,孔上有隔膜封闭,较一般的细胞膜薄; 主要存在于胃肠黏膜、某些
10、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肾血管球内皮细胞的孔上无隔膜。,血窦,又称窦状毛细血管,管径大,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常有较大的间隙; 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的血窦 内皮细胞间有间隙,内皮细胞上有孔,肌膜连续;肝血窦内皮细胞间隙较宽,无肌膜;脾血窦内皮细胞呈杆状,细胞间隙大,内皮细胞上有孔,基膜不连续,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的血管,其自毛细血管静脉端,逐级汇合,逐渐变粗 根据管径的大小,分为微静脉、小静脉、中静脉、大静脉。,与伴行的动脉相比,静脉的特点: 管腔大,不规则,管壁薄,弹性小; 管壁分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分界不明显,外膜常比中膜厚; 中膜平滑肌不如动脉丰富,结缔组织成分较
11、多; 管径2mm以上的静脉,特别是四肢静脉常有静脉瓣,以防血液逆流。,静脉血回流的动力是管内的压力差,而不靠管壁本身的收缩,影响静脉压力差的因素有心脏收缩力、重力、体位、呼吸运动、静脉周围肌组织的收缩挤压作用。,A:中动脉 紫红色的内外弹性膜呈波浪状,管壁三层分界明显 B:中静脉 管壁三层分界不明显,大静脉,管径10mm, 内膜较薄, 中膜不发达,为几层排列疏松的环形平滑肌,或无平滑肌, 外膜最厚,结缔组织内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中静脉,管径为2-9mm, 内膜薄,内弹性膜不明显; 中膜环形平滑肌纤维分布稀疏; 外膜比中膜厚,由结缔组织构成,无外弹性膜。,A:中动脉 紫红色的内外弹性膜呈波浪
12、状,管壁三层分界明显 B:中静脉 管壁三层分界不明显,中动脉和中静脉横切 醛复红染色,管径在200m-1mm之间,内皮外有一至数层平滑肌,外膜逐渐变厚。,小静脉,微静脉,管径50200m,管腔不规则,中膜无或仅有少许平滑肌,外膜薄。 与毛细血管直接相连的微静脉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其内皮细胞间隙较大,通透性大,利于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常有静脉瓣; 为两个彼此相对的半月形薄片,由内膜凸入管腔折叠而成,其中心为富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表面覆以内皮,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 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箭头示静脉瓣,静脉瓣,下肢静脉曲张,淋巴管系统,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导管; 盲端的毛细淋巴管始于组织,汇集成淋巴管,以淋巴导管汇入静脉; 淋巴液来源于组织液。 淋巴管也有丰富的瓣膜,与同等静脉相比,淋巴管腔大,壁薄,通透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