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清音简介,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
2、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清代吴好山在其成都竹枝词中写道:“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廿万家。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夜夜乱如麻”。四川清音就是在这样一种繁盛的境况中,造就出一代代的著名艺人。,四川“四川清音”源于何处,四川清音与重庆清音究竟有何不同,75岁的清音艺术家邓碧霞介绍,解放后,四川清音在重庆和成都两地发展逐渐出现分流。成都依然是以小调为主,而重庆以大调为主。由其演唱的江竹筠就是采用大调这种形式。,研究多年重庆清音的曲艺团老艺术家谭伯树表示
3、,比起成都,重庆清音可查的史实更多。“成都不少老师辈的人物都是在清末时期,从重庆合川、江津等地到成都去的。”此外,更鲜为人知的是“四川清音”这个称呼来源于重庆,而第一个站着唱清音的人也是重庆人!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也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1930年,一位叫彭银安的保长以其特殊的势力与社会影响,在较场口附近创立了“清音改进会”,“以致月琴曲种正式改名而亮出清音的名号。”解放后,重庆成立“曲艺演唱生产组”(市曲艺团前身)在“大众游艺园”进行集训与演出,在偶然机会中,“四川清音”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当时,生产组每天都会表演包括清音在内的
4、20多个节目,每天我们都会在宣传室的门口挂上当天演出的节目单,每个节目都在其前面写上了其来源地,比如山东大鼓、北京相声等。”最初,生产组只是在木牌上写出清音二字作为表演节目,后来逐渐有人询问为何其他节目都有其归属的地方,唯独清音没有,生产组才在清音前面加上四川二字,从此,四川清音才正式得名,并深入人心。,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