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趣》ppt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462172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趣》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趣》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趣》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趣》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趣》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幽默大师”的笑话 有一次有位著名学者,到一所大学去参观,参观后,校长请他到大餐厅和学生们共餐。校长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临时请他和学生讲几句话。他虽然喜爱演讲,但碰到饭后被人拉去作临时演讲,则是深恶痛绝。于是他说,诸位,我讲一个小笑话,助助消化古罗马时代,皇帝常指派手下将活人投到斗兽场中给野兽吃掉,他就在撕吃活人的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和淋漓的鲜血中观赏。有一天,皇帝命令将一个人关进斗兽场,让一头狮子去吃。这人见了狮子,并不害怕。他走近狮子,在它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话,只见那狮子掉头就走,不去吃它了。皇帝见了,十分奇怪。他想,大约是这头狮子肚中不饥,胃口不好,见了活人都懒得吃。于是,他命令放出一只

2、饿虎来。饿虎两眼放着凶光扑过来,那人依然不怕。他又走到老虎近旁,向它耳语了一番。那只虎也灰溜溜地逃走了。皇帝目睹一切,觉得难以置信,他想,这个人到底有什么法术令狮子饿虎不吃他呢?他将那人召来盘问:“你究竟向那狮子、老虎说了些什么话,使它们掉头而去呢?”那人不慌不忙地说:“其实很简单,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掉我当然很容易,可是吃了以后你得开口说话,演讲一番。”说罢就坐下了。哗,顿时全场掌声雷动,得一个满堂彩!校长却弄得啼笑皆非。,接触作者,“有话就说,说完就走”1936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了第一届全美书展,这个书展是由纽约时报和“全国书籍出版者协会”共同主办的。主办者安排了一个作家演讲的项目,林语堂也在

3、被请之列。当时,他的吾国吾民等书正高居畅销书榜首,他的名字正风靡美国读书界。美国读者正欲一睹他的风采。 轮到他演讲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以风趣幽默、机智俏皮的口吻纵谈了他的东方人的人生观和他的写作经验。那天,他一反他在欧美大众场合着西装的习惯,打扮得像在国内一样,不像美国读者预先期望的那样留一把大胡子、长一颗大脑袋,也足以表现出东方民族自然逍遥、无拘无束的精神。热心的听众被他娴熟的英语、雄辩的口才以及俏皮的演讲所折服,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听得正入神,他却卖了一个关子,收住语气说:“中国哲人的作风是:有话就说,说完就走。” 说完,他拾起了他的烟斗,挥了挥他的长袖,飘然而去。,接触作者

4、,接触作者,第一堂课的“长生果”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东方民族的睿智和机警,又具有自然逍遥、无拘无束的精神。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时,开学第一天,上课了半天,他还没有来,学生们翘首以望。他来了,却带着鼓鼓的一个包。登上讲台,打开他的包,里面装的却是带壳的花生。他把花生分送给学生,课堂变成了茶馆。接下来他开始讲吃花生的道理:“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接着,他转了话题:“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于是教室里一片

5、剥花生壳的声音。然后,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因此我们知道,是有相当的人生观,参透道理,说话近情的人,才会写出幽默作品。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是用得着近情的幽默的滋润的。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其结果必多表面上激昂慷慨,内心上老朽霉腐,五分热诚,半世麻木,喜怒无常,多愁善病,神经过敏,歇斯的利,夸大狂,忧郁狂等心理变态。论语若能叫武人政客少打欺伪的通电宣言,为功就不小了。”论幽默,幽默大师林语堂,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著名学者、散文家、小说家。 1912年入上

6、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 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 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 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 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作者简介,体会林语堂散文的特色

7、,林语堂文章写的很散,常常是拉拉扯扯 ,纵笔真书。有的有主旨,有的没有主旨,只有一个谈话范围.-读他的文章,就像海中拾贝,不在乎把握全篇,将那些散落各处的好东西收拾起来就够了。这里要点在散而不破,杂而不芜,漫而不长. 郁达夫因而说中学生若取范本,还是叶绍钧那种”脚踏实地造次不苟”的散文为宜。,作品风格,林语堂的散文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理睬章法或写作规则的权威.他认为:“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林语堂同时指出,文章的起承转和等等,循文思自然的波浪涌现而成-自成其曲折自然之美,不是明堂大庙营造法尺所可以绳范的东西。故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结构

8、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扑的气息.这是属于林语堂自己的气息,“个人笔调” 。,作品风格,林语堂,论趣,整体把握,趣与读书:废寝忘食、读书成器全都凭趣。,趣与学问:学问有成、科学进步因为有趣;,趣与心知:启发心知、有益身心需要靠趣;,趣与教育:动了灵机、豁然开朗必须知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趣的?,在作者看来, “趣”是什么?,研读赏析,前三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题目为“论趣”,为什么文章不直接论趣而先谈论“名利”呢?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乾隆游江南”的传说,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对名与利的看法。 前三个自然段似与“趣”无关,其实并非闲笔,而

9、是与下文的论趣构成对比,突出“四事”(名、利、色、权)的强目的性和“趣”的随性而发。 先谈追名逐利是人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不利禄熏心,失了本性似也无可非议,进而引出区别于这种人生状态的另一种人生境界更加可贵。单纯因为“趣”而读书、做学问可以克服万难而自得其乐,是“人生快事”。这种人生境界更加纯粹而快乐。,“人生快事莫如趣”,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可以与好奇心相通。兴趣决定了态度,态度决定了结果,结果决定了价值。一个笔者,只有他热爱文学,才能以我手写我心,赋予文章灵魂。一个画家,只有凭借对艺术的狂热,才会寻求到创作的灵感,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一个探险家,只有依靠对探险的挚爱,才不会因

10、艰险恶劣的环境而退缩,登上世界的峰巅。而这些成就的源泉,便是“趣”!除了趣,还有什么能让他们一身疲惫,却仍意气风发地在学海中遨游。“趣”是一切科学进步的原动力。古今中外,因兴趣火花而点燃成功之火的事例不胜枚举。袁隆平就是因上中学时学校组织同学参观农场,农场里满地的红花绿果使他极为兴奋,对农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考取了西南农学院,成为一名农学家。瓦特发明蒸汽机、法布尔成为动物学家、肖邦成为音乐家只有“趣”,才能迸发出一种强烈的力量,推动前行的脚步,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份趣,那份不染尘埃、源于真实的向往,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人生轻盈却厚重的价值。,趣与学问:学问有成、科学进步因为有趣;,

11、这趣有多方面内涵,“人有人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有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名利色权是缚在人身上的茧,厚厚的一层,迷离了清澈的眼神,束缚了自由的思想。尽管看上去丰腴肥美,却终究难逃作茧自缚的命运。林语堂笔下的趣是绿色的,是在拂去了喧嚣与尘埃之后最纯粹的心灵之色,是充满激情却永远不会疲惫的灵魂之色,是强烈却含蓄、疯狂却儒雅、充满行动力却始终温和恬淡的自然之色。只有在趣的支持下,我们才能真正为生命而奔走,为旁人不屑的琐事而快乐,为心中的那一片温热而燃烧自己。“痴人、趣人”定是中了 世间最幸福的毒,废寝忘食也乐此不疲。这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趣与心知:启发心知、有益身心需要靠趣;,趣与教育

12、:动了灵机、豁然开朗必须知趣;徐志摩的例子实是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灵犀一点通就顿然妙悟”,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但启迪灵性的确应成为教育的目标,当你对某一事物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时,便会发觉其万分有趣,此后便会对其爱不释手、加紧钻研,极有可能成就很深的造诣。教育,重于思悟而不是受考试分数的机械教育。或许,科科满分的才华远不如墨香满林的意境能衡量一个人的智慧。教育,当用灵气代替机械,用快乐代替苦楚。,趣与读书:废寝忘食、读书成器全都凭趣。 真正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磨练,也不知什么叫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只要有了读书的乐趣,时间

13、和地点就不成问题了,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校内校外、世间上有没有学校,他都会读书。一个人如果不爱好读书,那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所以大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必是享受过读书的乐趣的,那些读书论钟点的人,必定永不成器。,先生告诉我们:是好奇心,是灵机,是废寝忘食。也就是说,“趣”是广义的。当我们回归本真,拥有一颗热忱之心,一份无违之愿时,“趣”便油然而生。洒脱不羁,专一不骛,不徘徊于名利之间,未踌躇于色权之域,是可谓“趣”也。古今中外,科技文艺,多少人在“趣”的动机下不懈钻研,给予后世突出贡献。于是评价他们没有“生前身后名”的慷慨,没

14、有“吏禄三百石”的富足,更没有“冲冠怒发为红颜”的荒谬,而只有凝练的两个字智慧。,研读赏析,怎样理解“趣”的含义?,大度乐观、知足常乐、积极、洒脱、无功利心。作者充分肯定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理想和信仰,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是作者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对于“趣”的理解,更显作者的随性、旷达与纯粹。,探究品味,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梁启超说:“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 “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可见,“趣”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具有活力与精神

15、的内在要素。林语堂关于趣“的论述,对于今天倡导灵气、智慧、幽默等民族品质与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究品味,本文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2.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中说:“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你的兴趣在哪方面?你是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的,请随便谈谈。,延伸拓展,1.“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举例谈谈。,3.作者认为“青年人读书,最难是动了灵机,能够知趣”,想一想,在自己的学习中,怎样做才能达到“知趣”?,总 结,中国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爱因斯坦亦有“兴趣是最好的

16、老师”的名言。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林语堂一生的成功与快乐皆由“趣”字而来,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其人其文随性旷达、无拘无束。我们在感受他的文风与为人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生活。要摆脱名、利、色、权的诱惑,以“趣”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只有这样,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才不会因找不到方向而迷惘。特别是对于学习而言,只有在学中发现乐趣、培养乐趣、发展乐趣,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学习完这篇文章后,能受到启发,做一个有趣味的人,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快乐,人生更加精彩

17、!,对 联,生活百态,世事无常,知趣者不攻心钻营,而怀一份热忱,为目标奉献青春;命运如水,奔涌不息,知乐者不投机取巧,而凭一份智慧,为理想奋斗终生。放下名利,辞别樊笼,卸去几缕牵挂;拾起乐趣,走访天涯,闯出一份潇洒。,1. 有人评价林语堂散文的特点说:“读他的文章,就像海中拾贝,不在乎把握全篇,将那些散落各处的好东西收拾起来就够了。” 请你就来做一下“拾贝”的工作,把你认为最关键的或者感触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品味欣赏、积累背诵。2.课后阅读论幽默论性灵秋天的况味生活的艺术等林语堂的其他作品,完成一篇人物评论文章,题目为印象林语堂。抓住你对其作品或为人理解最深的一个方面展开,要有思想、有文采。,作 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