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岳阳楼记》ppt课件(70页).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461848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阳楼记》ppt课件(70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岳阳楼记》ppt课件(70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岳阳楼记》ppt课件(70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岳阳楼记》ppt课件(70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岳阳楼记》ppt课件(70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岳阳楼记范仲淹,简介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小石潭记 、可以状物、可以说明、可以叙事桃花源记,在事、景、物的描述中抒情、议论,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记的开头:一般要写记的原因;记的结尾:一般要写年、月、曰表明记的时间,这是记的习惯。,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湖北武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湖南岳阳

2、,写作背景:,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 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 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 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 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 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 的胸怀。,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 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

3、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 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 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 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一、朗读课文第一段。,zh,zh,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2018年11月1日6时52分,学习课文:,1、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2、疏通字词句的含义,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各种荒废的事业,百废:,唐贤今人:,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通假字: “具”通“俱”,都。 “属”通“嘱”,嘱咐。

5、,虚词:乃:于是其:指代岳阳楼以:连词,来之: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增:扩大,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开头两句,点明重修岳阳楼的时间和主持其事的人。“谪”写好友政治上的失意,而“通”和“兴”又突出了滕子京政绩斐然。这表明作者对好友在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是十分赞赏的。接下来概述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增加其文化氛围,诗情雅趣, 为后文作伏笔。

6、最后说明写作缘由。,小结: 这一部分,一方面对好友的政绩十分赞赏,一方面对“重修岳阳楼”的盛举表示支持。这反映了作者的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来展开的。,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探究:,二、朗读课文第二段。,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 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

7、 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 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学习课文:,1、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疏通字词句的含义,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夫:那 衔:包含 气象:景象 得无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表示推测的语气,译成“可能吧”或“或许吧”,虚词:则:就,翻译: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晴

8、晚阴变化,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探讨:,2、“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话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出好在哪里。,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

9、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 “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探讨:,3、如何理解“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运用对偶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这是第二部分第一层(2):概括描绘洞庭湖的美景。,第一句,说明作者写景将以洞庭湖为描写的对象。第 二句,具体写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愿景。从空间上形 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 衔”“吞”用拟人手法,极写洞庭湖的气势。第三句,结 束全景描绘,转入抒情。第四句,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 置,

10、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写景物之“异”和感 受之“异”,为下文作伏笔。,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第三段,读准字音。,2018年11月1日6时52分,学习课文:,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ho,j,qing,chn,mng,译文: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

11、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2、疏通字词句的含义,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第一句,用“若夫”引出一幅阴冷的画面,写淫雨,写阴风、写浊浪,看不见日月的光辉,看不见湖边的群山,连船只的影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傍晚更是气氛阴沉、恐怖,情景凄凉,为下文写“感极而悲”

12、渲染气氛。 第二句,写迁客骚人风雨天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课文分析:,这是第二部分第二层的第一小层次: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1、找出本段两组对仗最为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两句极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探究问题:,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悲: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1、

13、朗读课文第四段,读准字音。,2018年11月1日6时52分,学习课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tng,ho,xi,ji,译文: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欧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

14、静静地月影像沉在水底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都被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着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2、疏通字词句的含义,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而或:有时,把:持、拿,集:鸟停息在树上,何极:哪里有穷尽,无穷无尽。极,尽,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用“至若

15、”引出一幅晴明的画面,第一句,写白天所见,第二句,写夜晚所见,与第三段所写景物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派春光,色调明丽,为下文写“其喜洋洋”营造气氛。第三句,写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欢乐所激发的思想感情。,课文分析:,这是第二部分第二层的第二小层次: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找出本段对偶最工整的两句,并品味其妙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的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探究问题:,这组对偶句由上到下

16、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有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小结:以上两段(3、4段)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既写景又抒情,分写“迁客骚人”的“揽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从阴晴两种不同的天气引出人们的感受,表现出迁客骚人因物而悲或喜的心情。其实,悲和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1、朗读课文第五段,读准字音。,2018年11月1日6时52分,学习

17、课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ji,译文: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不在朝廷做官就替君主担扰。这样,进朝廷做官也担扰,不在朝廷做官也担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没有这样的人

18、,我同谁一道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2、疏通字词句的含义,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心:思想感情,或异二者之为:或异(于)二者之为。,庙堂:指朝廷,微:没有,归:归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观,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

19、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名句赏析:,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迁客骚人引出进一步的议论,这一段先用一声长叹之后,再用一个设问句转入议论。“异”是关键字,说明作者不赞同上述两种人的表现。 接下来,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观点,写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那么,“古仁人“何时才快乐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传诵千古的

20、警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原的志向。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课文分析:,这是第三部分(第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的“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探究:,2、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

21、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提问:1、最后一句“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学习课文:,2、“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归纳: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类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之情。,这两组对偶句具体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也蕴涵着作者对古仁人的钦敬和向往之情。,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分析其含义。,此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借古仁人表明了自己的博大胸襟: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同时也是对朋友滕子京的慰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2、 “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5、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课文写了哪几幅画面?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巴陵胜状图:,霪雨霏霏图:,春和景明图:,既表

23、现了作者容纳百川般的开阔胸怀,同时又暗含规劝 朋友滕子京,虽遭贬谪但仍然心胸开阔,矢志不移。,作者用这样的景物烘托了悲凉凄清的气氛,引出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迁客骚人看到这优美的景色内心洋溢着无边的快乐。,成语:政通人和 浩浩汤汤 一碧万顷 心旷神怡 气象万千 百废具兴,一、(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2)概述洞庭湖的美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4)迁客骚人,登楼揽物因 景而异之情,物暗己悲之情,景明而喜气之情,(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远大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忧,后天下乐,(6)作记时间,岳阳楼记,2018年11月1日6时52分,课

24、文脉络:,二、,三、,四、,(24)写迁客骚人览物而生的两种感情。,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 洞庭湖的美景,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1、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 2、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运用对偶修辞手法。,则,极,或,和,连词,那么,判断词,是,尽,直通,穷尽,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此乐何极,或异二者之为,政通人和,春和景明,或许,也许,和乐,和煦,一词多义:,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5、(1)滕子京的政绩: (2)总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3)“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览物之情”是悲和喜,悲则: , 喜则: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通假字:,百废具兴,同“俱”,全,都,属予作文,同“嘱”,嘱托,前人之述备矣,古义,今义,详尽,准备,予 尝 求,古义,今义,曾经,品尝,去国怀乡,去国怀乡,沙鸥翔集,微 斯 人,古义,今义,今义,古义,古义,今义,今义,古义,离开,前往,国都,国家,泛指聚集,没有,微小,鸟停在树上,增其旧制,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属予作文,制度,写文章,

26、文章,规模,古今异义词,小结,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面山而居 居十日,一词多义。,国,或,居,国防,国家,国都,有时,或许,处在,居住,停了,初极狭,才通人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则有心旷神怡 土地平旷,屋舍严然,通,通过,顺利,通晓,旷,开朗,宽广,虚词。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所以动心忍性其必曰 其喜洋洋者矣 必先苦其心志,以,其,来,因,凭,用来,代词:他,他们,语气词,代词:他的, 下面用谈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B属予作文以记之。C予观夫巴陵胜状。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7、。,D,练习一,下面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C日星隐耀,山岳潜形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练习二,这段文字选自 , 作者_,他是_(朝代)_家、_家。,“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A“迁客骚人”和“商旅”。B“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C“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和“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D“居庙堂之高

28、”和“处江湖之远”。,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C,“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 )A“不以物喜”和“不以己悲”。B“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C“忧其君”和“忧其民”。 D“先天下之忧”和“后天下之乐”。,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指的是_,这种人的忧乐观是_,_。作者以此鞭策自己并勉励朋友_。,滕子京,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29、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练习三,A本段开头以“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相比较,引出了下文的议论。B“退亦忧”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C“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D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政治抱负。,对本文段理解不正确的是( )。,B,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浩浩汤汤( shng )宠辱偕忘( ji ) B岸芷汀兰( dng )谪守巴陵郡( zh ) C一碧万顷( qng ) 霪雨霏霏( yn ) D心旷神怡( y ) 阴风怒号( ho ),C,ho,tng,xi,练习四,对下列画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30、 A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的景色)朝晖夕阴(日光)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任太守)百废具兴(兴办) C南极潇湘(尽)薄暮冥冥(跟“厚”相对) D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C,下列画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去国怀乡敌国外患C长烟一空一碧万顷D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B属予作文以记之。C河曲智叟亡以应。D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D,下列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A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日星隐耀,山岳潜形。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31、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字希文,宋朝 家、 家。,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 ”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 .”的远大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学,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政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阅读语段,回答问题。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请给下面一句话划分节奏。 居 庙 堂 之 高 则 忧 其 民,选出对“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悲苦两种情况。B指“唐贤”与“今人”这两种不同的人。C指“迁客骚人”中览物而喜与览物而悲的两种情况。D指“忧谗畏讥者”和“心旷神怡者”.,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确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高兴或悲伤。,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抒发作者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