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中职学校化学课堂教学孕育活力 廖志根 清流县高级职业中学 摘 要: 本文以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 结合自身多年的从教经验, 从多个角度对课堂教 学的行为进行论述, 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喜欢上这门课程。 关键词: 化学; 课堂; 孕育; 活力; 中职学校教育过程的本身就是生活, 是生活的方式, 是行为的方式。 化学教师在 授课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观感受和过程体验, 促使学生了解生活、 了解社会, 认识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 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更好的 发展奠定基础。下面就谈谈自己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
2、学过程的情感性 研究表明, 个人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首 先要善于以知育情,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 深刻性 和稳定性, 让理智支配情感。 其次, 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厌 学现象, 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 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 提高教育教学 艺术,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好学。 例如在“盐类的性 质”这节课的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试出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 氯化铵溶液的PH值, 再通过教师的启发设问、学生的思考分析, 引导学生逐步 探索引起盐类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在学习“原电池的
3、工作原理”时, 可以将生活 中常见的各种电池摆在学生的面前, 通过与学生们一起分析探讨每种电池的工 作原理, 使学生们尝试到获取知识的直观与快乐。 这种授课过程, 培养了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能够打动人的内心是语言。 教师只有把对学生、 对职业的爱, 用发自内心的真情, 洋溢于自己的言表, 才能注情于声, 以情动人, 以声引人。 在课堂上, 教师要以 富有情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而有趣。例如在进行化学键的性质的教学时, 可用“两 个国家”比喻成键的“两种原子”
4、, 用是采取“和平解决冲突”还是“武力解 决冲突”处理某种利益, 来说明“两种原子”之间形成的是“共价键”还是 “离子键”;在学习氨气的性质时,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并展示美丽的喷泉。 这样的授课过程, 让学生们在兴奋中印象深刻。同时教师授课过程可以经常用 “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请你来试试, 好吗?”“这次你的回答比上次好多了, 真棒!希望你继续努力, 争取下次回答 得更好!”之类的语言, 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并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应变性 中职学校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发问, 会远离主题、 不着边际, 这就要求教师要
5、有较强驾驭课堂的能力。 如何做到既不能打击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 又能纠正他们认识上的误区?课堂上不妨多用“你的思维很活跃, 等一下想想还有更好的答案吗?”“你问得很积极, 因为时间的关系, 课后我们 再一起深入探讨, 好不?”“你思维真够活跃的, 课后我想再听听你的看法”等 语言主导课堂。 同时, 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随机应变, 灵活处理突发性问题, 以 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把握着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化干戈为玉帛。 如做演示实验时, 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导致实验不成功或出现异常, 教师可以让 学生思考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或异常, 并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原理、 实验装置 的设计、 仪器试剂
6、的选择以及反应条件的控制等诸多反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这样, 教师既掌握了授课过程中的主动性, 也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课堂教学过程的技术性 传统的教学手段简单便捷, 表现形式是黑板粉笔、挂图投影。这些手段呆板, 不 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 且容量较小,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解决好这 些问题。例如“电子云”概念很抽象, 教师用语言、挂图均不易表达清楚, 如果 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模拟“电子云”, 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电子出现“几 率”的大小, 从而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在乙醇的性质教学中, 如果采用 多媒体仿真技术模拟旧键的断裂和新键形成过程, 学生获取有机反应原理的过 程就会变得直
7、观而高效。还有, 化工生产的实际流程, 有毒的、危险性较大的化 学实验, 均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给学生, 以弥补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 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 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 可 以有效地处理棘手的教学内容,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提高授课效率。 五、课堂教学过程的实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 识的程度就越高。 化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 教师授课过程应尽量使所教的化学 知识贴近生活, 让学生身临其境, 强化感知、 激发思维, 让学生感悟到化学无所 不在, 激发起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和动力, 从而使学生在熟悉的
8、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要求教师勤于钻研, 开拓创新,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关心的情境, 把日常生活、 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引进课 堂, 甚至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身边的、 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激发他们学 习、求知的动机和应用意识;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结合 化学科目的特点, 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 灵活处理, 真正让所学的化学知识回 归生活、服务于生活。 中职学校的化学课堂教学, 要以课改为契机, 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达到寓教 于乐, 寓学于乐的效果,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 的愉快的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杭荣来.化学学习能力及培养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3 (5) 2刘克文.新课程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重要转型J.化学教育, 20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