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 亭 集 序,王羲之,品读兰亭帖,走进兰亭序,王羲之,王羲之,字,善书法,有之称,曾任右军将军,世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放情山水,垂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逸 少,“书圣”,“王右军”,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兰亭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
2、景点之一,一直因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近十几年中,因“兰亭书法节”的持续举办而声名更盛。,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 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 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 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 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 名的“父子碑”。,父子碑,文章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
3、,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关于“序”“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
4、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重要词句(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主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全,都。,列坐其次:,旁边,水边。,所以游目骋怀:,用来。,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穷尽。,记会,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盛况: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茂林修竹,流觞曲水,重要词句(二),夫人之相与,夫:发语词。之:取独。,取诸怀抱:,之于。,虽取舍万殊 :,即使。,及其所之既倦:,及:,终期于尽 :,到。,之:动词,到达。,等到。,2
5、.俯仰人生,为何而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死生亦大矣 岂不,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哉,重要词句(三),喻之于怀 :,明白。,一:动词,看作一样。 齐:动词,看作相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其致一也:,情趣。,(今之视昔)今(我)(后之视今),3.俯仰古今,悲在何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千古同,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千古同悲,人生苦短
6、命运难测,良 辰 美 景 赏 心 悦 事,乐,痛,悲,写作特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 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思考,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