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x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459385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章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栏目索引,品赏作者,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东坡居士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

2、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持 节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赏读:军队里面的主帅可以没有,可以被夺去,然而男子汉的志向是不能被夺走的。这句话勉励人们要居贱志伟,虽然身为匹夫,志向却不能泯灭。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赏读: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比喻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中经过严酷考验

3、,才能识别一个人的品质。,修身名句,3.火不热贞玉,蝇不点清冰。 白居易反鲍明远白头吟 赏读:火烧不热坚贞的玉石,清明透亮的坚冰不会被苍蝇弄污,比喻品行端正的仁人志士,能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返回,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栾 城。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 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后,被降

4、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知识卡片,一,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

5、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2.背景简介 文与可(10181079),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四川省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他与苏轼是中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湖州竹派”开创者,于赴湖州任所途中,卒于陈州宛丘驿。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同的深挚友谊。,答案,1.字音识记 蜩腹( ) 斫轮( ) 鹘落( ) 缣素( ),预习作业,二,筼筜

6、( ) 蛇蚹( ) 箨龙( ) 畴昔( ),tio,zhu,h,jin,yn dn,f,tu,chu,答案,2.古今异义 初不自贵重 古义:_ 今义:_ 吾将以为袜 古义:_ 今义:_,看重,价值高;值得重视,把当作,认为,答案,3.通假字 与可没于陈州:_ 少纵则逝矣:_ 而节叶具焉:_,“没”通“殁”,死亡,“少”通“稍”,稍微,“具”通“俱”,俱全,答案,4.文言句式 轮扁,斫轮者也。( )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答案,5.一词多义 (一)实词 (1)熟 执笔熟视( ) 而操

7、之不熟者( ) (2)语 近语士大夫( ) 有车过腹痛之语( ),仔细,熟练,告诉,说法,答案,(3)过 不学之过也( ) 有车过腹痛之语( ) (二)虚词 (1)然 自视了然( ) 予不能然也( ) 然二百五十匹绢( ),过错,经过,的样子,这样,然而,答案,(2)以 以追其所见( )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 与可以书遗予曰( ) 吾将以为袜( ),来,从而,把,表对象,把,把当作,答案,(3)焉 而节叶具焉( ) 而临事忽焉丧之( )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 犹且从师而问焉( ) 割鸡焉用牛刀(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助词,无义,兼词,代词,相当于“之”,他,他们,疑问

8、代词,哪里,怎么,句末语气词,了,啊,呢,答案,6.词类活用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_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_ 余因而实之:_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_ _ 初不自贵重:_,返回,动词用作名词,芽,形容词用作动词,养老,形容词用作动词,证实,名词用作状语,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觉得贵重,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1,重点突破,2,一、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 记叙了文与可的三件事情: 把求画者之缣素扔在地上并说拿去做袜; 写两人以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并忆筼筜谷偃

9、竹图之由来; 追述文与可在洋州时被苏轼的筼筜谷诗引得喷饭满案。说明了他的高尚风雅,请苏轼代画,说明了他是一个憨然坦率的人,赠诗从侧面说明了他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答案,二、本篇阐述了几种文艺创作理论?,答案,提示 作为文艺随笔,本文主要体现了苏轼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两方面的创作思想。以画竹理论为开篇,文与可有画竹“成竹在胸”“心手相应”的理论,阐明了一条极深刻的艺术创作经验。 “胸有成竹”说,即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得心应手”说,即必须把艺术表现方法变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方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形象。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所欲画者并非指实物,而是映现

10、于胸中的鲜活形象。这里所说的“视”是凝神细想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见”是指在脑海中映现的意思。 “心识其所以然”,是指胸中明白怎样才能这样的道理;“不能然”,是指实践上还做不到这样。这两者不统一,就是心和手不能相应。,三、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人说极为闲散;也有人说文章有明确的线索和主旨。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返回,提示 贯穿文章始终的是文与可这个人物。由开始的文与可画画,到中间回忆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一些趣事,最后写到文与可病逝、作者睹物思人的悲伤情怀。所以文章有明确的线索和主旨。 贯穿文章始终的是偃竹。文章开始写到画竹的技法,中间写到偃竹记的来历,最后写到作者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看到偃竹图,想起文与

11、可,不由产生感伤悲痛的情怀。整篇文章就是围绕竹子在组织材料,由竹子引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线索是竹子。,答案,贯穿文章始终的是感情,即作者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正是由于这种怀念之情,作者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睹物思人,由此想到自己与文与可的一些趣事。生前的事情越有趣,逝后越发感伤,再往前想到文与可画竹的技法,这是对文与可的肯定,也是对文与可的钦佩,更多的是对文与可这种襟怀的感悟。,返回,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阅读延伸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佳作。全篇信笔挥洒,而意脉流畅贯通。全文只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文与可学画墨竹所得所悟,第二段写作者与文与可“

12、畴昔戏笑之言”,第三段写作者曝晒书画时见文与可所赠筼筜谷偃竹画而“哭失声”。苏轼信手拈来“画”“笑”“哭”,把三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不露雕琢之痕,有着很强的情感逻辑。,“画”“笑”“哭”三字中,“画”“笑”当归结于“哭”。“哭”是情感的落脚点,而“画”“笑”则为“哭”或作铺垫或作反衬,使“哭”来得真切自然。试想,文与可把自己毕生所悟画墨竹的心法技法倾囊相授于苏轼,此等无私行为天下能有几人做到?古代文人相轻、相倾之事比比皆是,这样看来文苏二人之间的感情之深可以想见。而第二段中作者记叙了与文与可之间的书信往来,其中皆是戏笑之言。苏轼的书信,有时使文与可陷于窘态,使“与可无以

13、答”,进而说“吾言妄矣”,“苏子辩矣”;有时又使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可见苏轼是可使友“窘”,使友“笑”的朋友。若非彼此感情至深,性情相投,是断不会如此的。,有了一二两段的铺垫、衬托,第三段中,作者在曝晒书画时,看到那感情至深、结为莫逆的挚友亲人(文与可系苏轼从表弟)所赠之画时,睹物思人,友人昔日的音容笑貌如在耳畔、目前,而如今斯人已逝,物在人非,因而不由得悲从中来,痛哭失声。这样一来,这“哭”就来得再自然真切不过了,让人丝毫没有矫情之感。由此看来,苏轼真不愧为文坛圣手,信手拈来“画”“笑”“哭”,看似散漫,实则文意贯通,逻辑清晰。一个人能把自己穷毕生精力所悟倾囊相授,一个人能与之戏笑而不会

14、得罪,一个人能使你睹物思之而痛哭失声。这样的人即使是骨肉至亲,有时也难觅得!可见,文中所叙之事,看似平淡,实则绚烂。同时,文中的语言也是如此。苏轼由学画墨竹心法技法扩而广之,说:,“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这种因事生理的手法也使得文章的语言由平淡而绚烂,使文章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再如文中第二段中引用筼筜谷一诗中的句子:“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既令与可“失笑喷饭满案”,又对与可为官的清廉做了颂扬,可谓有一石二鸟之效。第三段中,作者说:“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这看似平

15、淡的语言,却饱含作者对文与可的多么深厚的感情啊!其中“哭失声”,极具表现力,自古以来,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使苏轼这位饱经沧桑磨难的刚强男儿“失声”而“哭”,这“哭”中包含着多少真挚的情感,多少难忘的往事啊!,除此之外,本文还有妙处。在一篇只有几百字的短文中,作者重在记事,意在抒情。而在不经意中,却也为我们勾勒出了文与可的可爱形象。文与可悟墨竹画的心法技法,自成一派,可谓内秀。文与可与苏轼书信往来,当苏轼以调侃的口吻向文与可索要二百五十匹绢时,与可则显露窘态,“无以答”,就只好抵赖说“吾言妄矣”,“苏子辩矣”;而当他与妻游于谷中,发函得苏轼筼筜谷诗时,竟“失笑喷饭满案”。仅此寥寥数语,苏子

16、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童心未泯、自然率真的人物形象。苏轼的文学功底,由此可见一斑。,苏轼的这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极具特点的散文力作。从行文上看,文章“初无定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答谢民师书)。从取材上看,“东坡最善于没要紧的题说没要紧的话,未曾有的题说未曾有的话”(刘熙载艺概)。可谓信手拈来“画”“笑”“哭”,看似散漫皆成文。正如明代王舜如所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便记录便是文。”(苏长公小品)从风格上看,本文质性自然,语言平淡朴实,但平静的叙述中却潜泳着感情的洪流,可谓绚烂之极也。,二、写作迁移,角度一,以“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为基点进行延伸思考,

17、写一个感悟类片段。 要求:解释成语本身。阐释成语的思想内涵。运用事例论证。,答案,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的典故启示我们:凡事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做好蓄势,做好铺垫,做足积累,做好计划,那无论干什么都能手到擒来,轻松取胜。一切成败的关键都在事前的准备。 达芬奇为最后的晚餐准备了3年,歌德为浮士德准备了64年,李时珍为本草纲目几乎准备了一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都是充分准备后的必然结果。,写作示例,角度二,本文主要叙述了苏轼与文与可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请以“友谊”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答案,返回,人生的财富是无穷无尽的,但真正的财富是什么呢?是金钱?是权势?不是,是友谊。不知哪个哲人说过:“财富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才是永久的财富。”朋友,当你知道朋友的价值时,就别太在意朋友之间的琐事,你应该知道:友谊不在一时,而在平时;不凭年龄,而凭心灵。朋友,别太在意,让我们携手望着美丽的朝阳,共同奋斗吧!,写作示例,返回,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