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古诗词赏析,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专 题 一,文 言 文 阅 读,考情分析,考纲要求: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能力主要有: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迁移运用的能力等。,20112015年河南中考考情一览表与规律总结,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规律总结:1. 在考查范围上,课内语段以课标推荐的七九年级应背诵的文言文为考查范围,且考查篇目未重复过;课外语段在内容、主旨或写法上与课内语段相关联。2. 在考点上,主要考查文言词语释义、文言语句翻译、文意理解与对比探究。3. 在题量和分值设置上,一般设4道小题,每小题设24分,共计1
2、011分。,考点精讲,考点一 文言词语释义,1.(2015河南,15)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独占。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保佑。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D.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真题展示,2.(2014河南,15)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引喻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亲贤臣,远小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3.(2012河南,17)解释下面画
3、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今齐地方千里 (2)王之蔽甚矣,文言词语常考类型一般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所以要注意分类总结常见的文言词语,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牢固识记。除了识记以外,在解答试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关键点:1. 审清题干,辨别要解释的词语是否存在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例如,2015年中考题考查的“神弗福也”中的“福”字存在词类活用现象,在句中名词用作动词,意为“保佑”;“小大之狱”中的“狱”字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监狱”,古义为“案件”等。,方法点拨,2. 如果出现词语记忆模糊或为陌生词语释义的情况,可采用以下方式:(
4、1)联系教材,举一反三。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平时熟读课文,并记住包含大量“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时就可以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这样可以加大得出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因此,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释义问题。,(2)以形推义,联系语境进行引申。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可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例如,“道”,从辵(辶,chu)从首,表示“从头开始行走”,常见的引申义有“道路;道德;途径;方法”等。在“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中分别引申为“方法”“说”。所以,了解了汉字的造字法就会
5、发现词语的意思本身是相关联的,了解了字词的本义,其引申义也就容易掌握了。,(3)通过分析句子语法或推断句子结构理解词义。在文言文中,句子的结构比较固定,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等。答题时可先分析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然后以此来推断其意义。而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结构相当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可通过对已知词语词性、词义的分析,来推断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4)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有一些成语是从文言文中演变而来的,在掌握成语
6、及其中汉字意义的基础上可以推出这些文言实词在其他句子中的含义。例如在解释“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汤”字时,就可以联系成语“赴汤蹈火”,成语中“汤”字的意思为“热水”,在这里两个“汤”字的意思相同,均为“热水”。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在基本确定词义后利用上下文这个相对稳定的语境,再将词义代入句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能否保证句意通顺即可。,文言语句的翻译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对关键实词的理解和句式的变化,译文要做到语句通顺,表意完整。,考点二 文言语句翻译,1.(2015河南,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20
7、14河南,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真题展示,1. 在翻译文言语句时应遵循两个原则:(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译后的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意思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易懂;不足之处是有时做不到字字落实。为了将句子翻译得准确、完整,就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
8、辅”的原则,即只有在直译表达了原文基本意义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方法点拨,(2)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翻译文言语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以确保翻译的正确性。 2. 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如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词翻译时都可以保留。,(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
9、志、个别连词等。例如,“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一句中,“也”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这个词不必翻译。(3)“补”,就是增补。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例如,“乃舍船”(桃花源记)一句中,“乃”前面省略了句子的主语“渔人”,翻译时要补上。(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例如,把“其”换成“他(她)、他(她)们”,把古代汉语中表示第一人称的“吾、余、予”等换成“我”,等等。,(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对于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
10、达习惯。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为宾语前置句,其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6)“顺”,就是通顺。翻译文言文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通顺。,在答题时除了要学会灵活运用以上技巧外,还要扎实地掌握古代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一些古代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准确、更规范地对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做到“信”“达”“雅”。,考点三 文意理解与概括表达,1.(2015河南,17)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2分)2.(2014河南,17)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11、3分)3.(2013河南,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真题展示,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根据试题的考查点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1. 内容理解概括类。对于这类试题首先应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内容,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做到“胸有全局”,并能理清语段的结构层次。然后,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关键段,如段落总起句、段末总结句、文章中心句、评述性的语句等,从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概括文章要点。最后,分析段意及层意,把每段或每层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可以提炼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提炼时要注意自然衔接各段或各层的意思,可以使用一些过渡性
12、的词语,同时要以详略来区分重点与非重点。,方法点拨,2. 概括情感态度类。解答这类试题应学会联系文章中心,文章中心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可以借助或联系文章中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可以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文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意义。还可以抓住景物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所以可通过语段中的景物描写由表及里地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还应注意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言行的体味,要巧妙地捕捉融入其中的情
13、感态度。,3. 发表感悟见解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1)探究评价,如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人物、观点等。回答这类题,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观点要鲜明,语言要概括、凝练。答题重点应放在“说明理由”上,“理”要充分,要能说服人。(2)感悟与启示。应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身来谈阅读感受和体验。答题时,一般应围绕文章的内容、思想内涵给人的心灵启迪及精神影响来谈,要点要清晰,层次要分明,切忌泛泛而谈。,考点四 对比探究类,1. (2015河南,18)用兵
14、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4分)2. (2014河南,18)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分)3. (2013河南,19)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真题展示,在解答类似考题时可结合以下答题技巧,然后具体分析题干进行答题。 1. 比较主旨情感异同类。把握文章主旨情感,首先要融入文中去捕捉作者的情感;其次要抓住关键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言外之意;最后再对比相关语段中相同或不同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重点把握语段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还应注意语段开头或结尾的提示性或总结性语句,如果语段中的人物经
15、历特殊或存在相关性,答题时要注意结合人物的人生经历来分析。,方法点拨,2. 评价人物性格异同类。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要善于把握相关事件,要在事件的前因后果中剖析人物言行,由事到人地进行提炼、概括。即概括事件窥个性,语言描写露性情,察言观色评性格。分析各个语段中的人物形象之后,按照题目要求对人物加以比较,寻找他们性格的异同。 3. 比较基本内容异同类。先找出语段的记叙要素,同时留心标志性的语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然后分别提炼信息,加以概括、比较即可。 4. 比较写作手法异同类。在判断出基本的表达方式、叙事顺序、常用写作手法后,即可依照题目要求寻找相关语段的相同点,求同之余,再回过
16、头来寻找“异”,在梳理异同中,完成比较。,【全国最新中考真题】,一、(2015孝感)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4题。(共12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备战演练,真题演练,【河南中考真题】(2011201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
17、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注】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因伶官叛乱而被杀。从事:一般属官。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仇雠(chu):仇敌。,C(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多义文言词语
18、意思的理解与辨析能力。A项中前一个“其”为代词,“他的”,后一个“其”为副词,表期望、期许,可译为“一定”;B项中前一个“色”意为“脸色”,后一个“色”意为“美色”;C项中两个“之”均为代词,“它”(指“矢”);D项中前一个“终”意为“生命完结,死”,后一个“终”意为“最终”。故选C。,1下列句中画横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必先苦其心志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19、(译对“衡”“作”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译对“忧劳”“逸豫”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
20、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B,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由乙文中“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可知,庄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放入锦囊,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会把箭放回宗庙,而并非“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因此B项表述有误。其他三项表述均正确。故选B。,示例: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坚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不因自己成绩落后而气馁,不因自己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别人的夸奖而盲目自信,要时刻保持清醒,具备忧患意识,不断为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而努力。(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
21、磨炼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3分),4 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3分),二、(2015昆明)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5题。 (共12分)【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
22、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总管王都中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妻子以代公偿。”行省方悟,都中乃得免。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注】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翔踊:物价飞涨。王都中:字元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粜:卖出粮食。比:等到。鬻(y):卖。,1. 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语。(2分)
23、(1)杂然而前陈者 _(2)宴酣之乐 _(3)射者中,弈者胜 _(4)饶去杭几二千里 _,陈设,摆开。,酒喝到高兴时;尽兴地喝酒。,下棋。,距离。,(每小题0.5分,共2分),2. 选出下列画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 行者休于树/苛政猛于虎也 B.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C. 都中乃得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 行省怒其专擅/俟其欣悦,则又请焉,D(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多义文言词语意思与用法的辨析能力。A项中两个“于”均为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B项中前一个“之”为语气助词,可不译,后一个“之”为代词,译为“它”(指“撕碎的奏牍”);C项中前一个
24、“乃”为副词,译为“于是,才”,后一个“乃”为动词,译为“是”;D项中两个“其”均为代词,译为“他”。故选D。,【答 案】,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人,是太守。(译对“述”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3.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4. 请根据提示,找出选段【甲】中含有“乐”字的相应语句,填写在A处;在B、C处概括对应语句中“乐”的含义。(3分),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5. 选段【甲】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爱民亲民;选段
25、【乙】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灾,惹怒上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都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百姓对欧阳修的举动是赞同、拥护,对王都中是爱戴。(1分)由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反衬出欧阳修和王都中的政绩极好。(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一、(名师原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
26、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前瞻预测,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二)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
27、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注】属(zh):撰写。潜心:用心专而深。瞑:闭上眼睛。既觉:睡醒后。既,已经。,C(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多义文言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A项中前一个“观”意为“看”,后一个“观”意为“景观,景象”;B项中前一个“患”意为“担忧”,后一个“患”意为“祸患”;C项中两个“从”均意为“跟从,跟随”;D项中前一个“盖”意为“大概”,后一
28、个“盖”意为“原来是”。故选C。,【答 案】,1.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无从致书以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B.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C.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D.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我)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译对“寓”“再”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示例一:写作手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1分)以自己年幼时无书,从师求
29、学之难,和其他同学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其他同学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以自己求学的勤奋和其他同学作对比。(每条1分,任答两条即可。共2分)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认真求学的精神。(1分)(共4分),3. 语段(一)中,作者讲述了自己求学的艰辛,读来使人如临其境。请从写作手法或细节描写的角度分析其表达的妙处。(4分),示例二:细节描写: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写,生动感人。(1分)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1分)作者抓住其求学时自然环境及自身状况这些细节,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求学的经历
30、。(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4. 两个语段都是讲求学的,请分析宋濂、杨时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上是否相同。(3分),相同。(1分)从杨时的“程门立雪”,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求学经历,可以看出二人对待老师的态度都是恭敬有礼的。(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二、(名师原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
32、】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或未经雕琢的玉。刖(yu):古代的一种酷刑,断足。奚:何,为什么。理:加工雕琢玉石。,1.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故虽有名马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B. 策之不以其道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C. 才美不外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A,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多义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与辨析能力。A项中两个“虽”均为“即使”的意思;B项中两个“道”的意思分别为“正确的方法”“道理”;C项中两个“见”的意思分别为“同现,表现”“接见”;D项中两个“通”的意思分别为“通晓”“顺利”
33、。故本题选A。,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 语段(一)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3分),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译对“食”“或”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托物寓意(托物言志);(1分)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以及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2分)(共3分),语段(一)更多的是让人感到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不平与无奈,而语段(二)却能让人看到人才终会被发现的希望。(意思对即可。3分),4. 语段(一)以“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语段(二)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为和
34、氏献璞的结局,两个语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3分),三、(名师原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
35、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注】故事:旧例,旧俗。遄(chun):迅速。擘(b)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镞镞(z):同“簇簇”,攒聚之貌。形容浪头聚集涌动的样子。颜
36、:面色、脸色。漱激:冲刷激荡。,1.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2分)(1)略无阙处 _(2)属引凄异 _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通“缺”,断缺。(1分),接连不断。(1分),在夏天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译对“至于”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3. 作者写三峡从大处(山、水)落笔,又用其他景物衬托。请写出作者在文中还写了哪些景物,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还写了怪柏、草、树、瀑布、涧等景物,(1分)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酣畅的笔力,自然贴切,既让读者感觉如身临其境,又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
37、鸣。(2分)(共3分),4. 比较两个语段,其结尾处的语句都独具特色,试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语段(一)引用渔者歌,从猿的叫声中,使人进一步感受三峡独特的地理特点:山高岭连、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凄惨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三峡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2分) 语段(二)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2分)(共4分),四、(朝霞原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38、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瘁,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哉,,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臭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
39、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炫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陶望龄养兰说) 【注】忌:不适合。密化:神秘变化。骄蹇:骄傲。炫(xun):炫耀,自夸。渍:浸泡。,. 下列画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世人甚爱牡丹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B
40、. 中通外直 政通人和(岳阳楼记)C. 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三峡)D.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桃花源记),A(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多义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与辨析能力。A项中两个“甚”均意为“非常,很”;B项中前一个“通”意为“空”,后一个“通”意为“通达”;C项中前一个“清”意为“清香”,后一个“清”意为“水清”;D项中前一个“鲜”意为“少”,后一个“鲜”意为“新鲜、鲜嫩”。故选A。,【答 案】,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 语段(一)中“独”字出现了两次,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译对“同予者”1
4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1分)同时又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1分)(共2分),4. 两个语段中,作者仅仅是在写花或是写种花的经验吗?请作简要分析。(4分),不是。(1分)语段(一)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语段(二)借事喻理,通过对养兰过程的叙述,表明只听闻旧说,不加验证地付诸实践,尽管精心护养却反而损害了花卉。由此阐明了做事应当从实际出发,不能盲从他人的道理。(3分)(共4分),五、(朝霞原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42、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
43、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注】遗爱草堂: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聚落:村庄。迨(di):等到。,1.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月色入户 户:门。B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C. 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D. 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交叉错杂。,C(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
44、词语的理解能力。C项中“盖”为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其他三项加点词语的解释均正确。故选C。,【答 案】,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译对“闲人”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参差错杂。(1分)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1分)反映了作者忘怀得失的心境,映照着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2分)(共4分),3. 语段(一)中画横线句写出了月光和
45、竹柏影子的什么特点?渲染出一个怎样的美妙境界?品析这样描写月色的好处。(4分),4 语段(二)中“寂寥无继来者”照应了语段(一)中的哪句话?这两句话在情感表达上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分)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欣赏美景时闲适自得的心情,而又暗含对自身遭遇及知己难遇的惆怅、失落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对追名逐利之人的嘲讽、鄙夷之情。(2分)(共3分),六、(朝霞原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46、学则殆。”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二)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
47、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者),1.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学而时习之 时:按时。B. 温故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C. 见贤思齐焉 齐:和他看齐。D.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善良的人。,D(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思的辨析能力。D项中“善者”意为“好的方面,优点”。其他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均正确。故选D。,【答 案】,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只空
48、想却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译对“罔”“殆”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他人。(译对“欲” “施”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该句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2分),“朋”指志同道合的人。(1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1分)(共2分),4. 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的话题。这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3分),示例:学习要不断巩固旧知识并获取新知;学习不仅要勤奋,还要讲究方法,学与思相结合;学习要有谦逊的态度,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听取别人好的建议。(言之有理即可。3分),知识梳理,一、中考必备通假字一览,二、中考必备词类活用一览,三、中考必备高频重点实词一览表,点击下列文字, 内容即可呈现,专 题 二,古 诗 词 赏 析,考纲要求:古代诗歌的赏析需要把握诗中的景、事、情、典(典故)等。赏析角度或赏析点一般比较小,且有较明确的指向,常从主题思想、感情色彩、表现手法或重要词句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