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化系统,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 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方式: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消化道,消化腺,口腔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唾液腺 肝脏 胆囊 胰腺,消化道平滑肌特性,兴奋性低,收缩缓慢,伸展性大,紧张性,自律性低且不规则,对电刺激不敏感,对牵拉、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第一节 总论,消化道平滑肌电位,静息电位: -50 -60mV ,K+外流引起,不稳定,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起步点位于纵形肌和环形肌之间胃3次,十二指肠12次,动作电位:出现在慢波基础之上Ca2+内流引起,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壁内神经系统:Ach和P物质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交感神经:NE抑制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副交感神经:
2、Ach增加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作用:1)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2)调节其它激素释放,3)营养作用,脑肠肽,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中性(6.7-7.1)99%为H2O, 1%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等,唾液的作用:湿润、消化、清洁、杀菌,咀嚼 吞咽:神经反射过程,吞咽反射 蠕动 食道下括约肌,唾液分泌的调节:纯神经反射调节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副交感神经:为主,Ach 增加唾液分泌(量多而稀)交感神经:NE 增加唾液分泌(量少黏稠),第三节 胃内消化,胃液的性质:pH0.9-1.5 1.5-2.5L/d 1. 盐酸
3、 壁细胞分泌H+由胞浆H2O生成奥美拉唑,作用:杀菌、激活、促蛋白变性、促分泌、促钙铁吸收,2. 胃蛋白酶原:盐酸 蛋白质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多肽、胨胃蛋白酶最适pH为2.0-3.5,3. 粘液和碳酸氢盐构成粘液 - 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4. 内因子,胃液分泌的调节,1.乙酰胆碱:作用壁细胞上M3受体,促进促胃液素分泌,引起胃酸分泌。阿托品阻断,2.促胃液素:胃窦和上段小肠G细胞分泌,使壁细胞盐酸分泌增加,丙谷胺阻断,3.组胺:肠嗜铬样细胞分泌,作用壁细胞上H2受体,西咪替丁阻断,4.生长抑素:胃窦和胃底、小肠黏膜内D细胞分泌,通过直接作用壁细胞、抑制促胃液素和组胺分泌来抑制盐酸释放,
4、消化期胃液分泌,1.头期:占分泌量30%,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均高,迷走神经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2.胃期:占分泌量60%,酸度高,胃蛋白酶原比头期少迷走神经 食物化学刺激扩张 壁内神经丛 G细胞 促胃液素 3.肠期:占分泌量10%,由体液机制调节,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盐酸: 盐酸- G细胞 促胃液素 盐酸D细胞 生长抑素 迷走-迷走反射、球抑胃素、肠抑胃素 脂肪 高张溶液:肠胃反射,胃的运动,容受性舒张:头区迷走-迷走反射,蠕动:起始于胃中部,约3次/分,受慢波控制作用:推进、研磨,移行性复合运动空腹时发生,起始于胃中部, 每90分钟一次,持续3-5分钟,速度:糖蛋白脂肪胃内因素:促进,迷走-迷走
5、反射十二指肠因素:抑制酸、脂肪和高张溶液引起肠胃反射,胃排空,呕吐中枢在延髓,是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胰液的分泌,1 - 2 L/d,pH 7.8-8.4,等渗 ,消化酶种类全,成分:1)HCO3-:中和,2)胰淀粉酶:最适pH6.7-7.0,3)胰脂肪酶(胆固醇脂酶、磷脂酶A2),4)蛋白酶,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肠致活酶(+)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眎、胨胰蛋白抑制酶(-)氨基酸 蛋白质多肽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眎、胨弹性蛋白酶 羧基肽酶,胰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胰液分泌:迷走神经 占20%特点:水和HCO3-少,酶多,胃期胰液分泌:迷走-迷走反射引起 特点:水少,酶多,占5-10%,肠期胰液分泌
6、:食糜引起 占70%,1)促胰液素: Ph 4.5 时HCl刺激S细胞分泌,使胰腺分泌水和HCO3-,2)缩胆囊素:蛋白、脂肪分解物刺激上段小肠I细胞分泌,胰腺分泌酶多,水少,胆汁的分泌,0.8 1 L/d,pH 7.4,金黄色,储存后墨绿色,成分:HCO3-、胆盐、卵磷脂、胆固醇、胆色素等,作用:乳化脂肪;形成微胶粒;促脂溶维生素吸收;中和;促胆汁自身分泌(肠肝循环),调节:迷走神经促进分泌,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胆盐促分泌,小肠液的分泌,分为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1 - 3 L/d,pH 7.6,等渗,成分:肠激酶,脱落细胞中有寡糖酶和肽酶 作用:中和、稀释,调节:局部机械和化学
7、刺激、促胃液素、促胰液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均促进分泌,小肠的运动,移行性复合波起源于胃,可扩布至回肠。,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运动,作用:混合、推进,有助于食物吸收、 血液和淋巴的回流,进食后才出现,与基本电节律有关。十二指肠11次/分,回肠8次/分,蠕动: 0.52cm/s小肠近端蠕动速度大于远端作用:将食糜向前推进一步,蠕动冲: 225cm/s是一种行进速度快、传播远的蠕动。将食糜从小肠始端推进末端,以至大肠,小肠运动的调节,肠道神经的调节:局部反射,外来神经的调节: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 体液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延长食糜在小肠停留时间,防止回流,第五节 大肠
8、内的消化,大肠液pH 8.3-8.4,无重要消化活动交感神经抑制分泌,副交感神经兴奋促分泌,大肠生理功能:1)吸收水和电解质2)肠内细菌合成复合Vb和Vk3)形成和储存粪便,大肠的运动,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集团蠕动是一种行进快、传播远的蠕动。始于横结肠,将肠内容物推降结肠,以至 乙状结肠,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排 便 产生便意,粪 刺激直肠 盆神经 骶髓排 大脑 便 肠壁感受器 腹下神经 便中枢 皮质盆神经传出 阴部神经传出降结肠、乙状结肠、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 膈肌 直肠收缩,肛门 腹肌 内括约肌舒张 排便 收缩,第六节 吸 收,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a食物被消化为小分
9、子物质 b停留时间长(3-8h) c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200m2)水:8 L/d 沿渗透压梯度被动吸收,吸 收,钠:肠内容物中95-99%钠被主动吸收,糖:单糖才可被继发性主动吸收,Na:单糖 = 2:1半乳糖、葡萄糖 果糖甘露糖,蛋白质:氨基酸、二肽、三肽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继发性主动吸收,脂肪:脂肪酸、甘油一脂、胆固醇与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透过微绒毛进入细胞,胆盐被留在肠腔。脂肪酸和甘油一脂在细胞内重新合成甘油三脂,并与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吸收途径以淋巴为主。,胆固醇:由胆固醇脂水解为游离胆固醇,与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透过微绒毛进入小肠细胞。在细胞内重新合成胆固醇脂,并与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吸收途径以淋巴为主。脂肪和脂肪酸促进吸收,植物固醇、纤维素、果胶、琼脂降低吸收。,铁:1 mg/d,Vc和HCl有助于Fe3+变Fe2+。吸收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 Fe2+与转铁蛋白结合进入细胞后解离,一部分铁转运至血液,另一部分铁与铁蛋白结合,留在细胞内。,钙:可溶性钙才可被主动吸收,吸收需VD,脂肪酸和胃酸有助于吸收。,负离子:Na吸收有助Cl-和HCO3-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