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感觉器官,1、远点和近点; 2、眼视近物时的调节; 3、折光异常及其矫正; 4、两种感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5、明适应与暗适应;,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 定义和分类,感受器:定义: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 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感受器分类,(1),(2),距离感受器,接触感受器,平衡、本体、内脏感受器等,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意义:一种感受器仅向中枢传递一种刺激信息,(一)适宜的刺激 定义:一种感受器通常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定义: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刺激的能量转变成生物电能。感受器 生物换能器,(三)编码作用定义:在换
2、能过程中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质、量)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 列中。,(四)适应现象定义:恒定强度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减少。例子:嗅觉,快适应:刺激开始起作用,很快不起 作用。意义: 有利于机体不断接受新的刺激,慢适应:刺激开始后不久略有下降, 然后较长时间稳定在这个水平。 意义:长期持续检测,分类:,第二节 视觉器官,适宜刺激:波长380760nm的可见光,折光系统:角膜、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功能: 将入眼光线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像感光系统:视网膜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功能:将物像的光刺激转变成生物电透镜: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简化眼,眼内光的折射:复合透
3、镜,四种介质,四个折 射面光行进的途径及成像十分复杂,简化眼:与正常眼折光效果相同,等效光学系统。,6米以外的光线-平行光线人眼看6米以外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二) 眼的调节,1、晶状体的调节双凸透明体,有良好弹性; 附于悬韧带,后者 又系于睫状体;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强,视远物时:成像于视网膜上视近物时,成像于视网膜后,视近物的调节:,反射过程,意义:看近物时的起主要调节作用调节能力:近点-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影响因素:年龄,2、瞳孔调节 直径可变动于:1.5-8.0mm,(1)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引起 双侧瞳孔缩小。意义: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视近
4、物视神经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瞳孔缩小。,(2)瞳孔对光反射:指瞳孔大小随视网膜光 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射。弱光扩大,保证清晰成像强光缩小,保护视网膜互感性对光反射:光照一侧,两侧瞳孔同 时缩小的反射。,强光视网膜视神经中脑顶盖前区双侧缩瞳核双侧瞳孔缩小,临床意义:判断CNS病变部位-中脑全身麻醉的深度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3、双眼球会聚(辐辏反射),视近物,双眼同步内旋.,意义:使物像落于 两眼视网膜的 对称点上,产生单一像觉。,两眼成像在对称点形成单视;若成像在非对称点(如眼外肌麻痹)则出现复视(diplopia),对称点,以中央凹的中心点为准,整个中央凹及整个视网膜 的上、下、左、右,凡同侧
5、同距离之点均是对称点,中央凹,(三)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正视眼: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 同的物体。 非正视眼: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聚焦于安静未调节的视网膜上。包括: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眼。,1.近视(myopia)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因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近视眼的近点和远点都移近。矫正:配戴适宜凹透镜。,2.远视(hyperopia)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屈光性远视)所致。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的远,看远物、看近物都需要调节
6、。矫正:配戴适宜凸透镜。,3.散光(astigmatism)角膜表面在不同方向上曲率半径不同,平行光线经角膜表面经角膜各个方向入眼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是形成焦线,因而造成的视物不清或物像变形。矫正:配戴适当的柱面镜。,二、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视锥系统,视杆系统,(一)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二)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1、夜盲症 :维生素A缺乏,影响视紫红质的再生和光化学反映的正常进行,出现暗光下视物障碍。,2.色盲与色弱:色盲指一种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 辨能力的色觉障碍。,色弱 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1.视力(visual acuity
7、) 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正常眼能看清楚的最小视网膜象为指标, 5m处, E字符笔画的宽度1.5mm, 视角为1分, 视网膜象4-5 m,三、与视觉有关的一些现象,2.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白红绿,颞侧鼻侧,下上,3.明暗适应 明适应:暗处进入亮光处,最初一片耀眼光亮, 不能看清物体,片刻之后恢复视觉.机制: 大量视紫红质在亮光处迅速分解暗适应:亮处进暗处,一段时间后能看清物体.机制:视锥细胞感光色素合成,视紫红质合成.,第三节 听觉器官,一、听阈,人耳能感受的 振动频率: 2020000Hz (10003000Hz 最敏感) ;,外耳、中耳为传音功能 内耳 (耳蜗
8、) 为感音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一)外耳的功能耳廓:集声、判断声源方向外耳道:传声、扩音作用(二)中耳的功能1、鼓膜:传声作用2、听骨链:传声作用,增压减幅效应,(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导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内耳 主要途径2.骨导 声波颅骨内耳 作用甚微,3.临床意义 正 常: 气导 骨导 传音性聋: 气导 骨导正常或(气导 骨导) 感音性聋: 气导 骨导,(气导、骨导均减弱),(四)、内耳(耳蜗)的功能 内耳又称迷路,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功能:(1)耳蜗把声波的机械能转换成听神经 纤维上的动作电位(2)前庭器官与平衡感觉有关,(一)耳蜗的结构特点,基底膜,前庭膜,鼓阶:外淋巴与
9、圆窗膜相连,蜗管:内淋巴,为盲管,前庭阶:外淋巴与卵圆窗膜相连,顶部相通,第四节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 功能:1、速度变化2、维持姿势平衡3、头部位置,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1、毛细胞(如图)2、半规管的感受装置:壶腹嵴适宜刺激:旋转变速运动3、椭圆囊和球囊感受装置:囊斑适宜刺激:直线变速运动椭圆囊:水平方向球囊:垂直方向,二、前庭器官的反射1、姿势反射旋转(直线)变速壶腹嵴(囊斑) 反射(前庭脊髓束)颈部、躯干、四肢紧张改变 维持平衡。2、前庭器官的自主性功能反应过强或长的刺激、过敏时:前庭-网状结构-心率、血压、呼吸、出汗、呕吐、眩晕等现象。,车晕、晕船、航空病,3、眼球震颤*概念:躯体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眼球不随意运动。*分类: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过程:慢动相、快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