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專題報告: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主持人:黃金印 引言人:張文壽 評論人:洪國順,教育評鑑的功能,形成性評鑑 診斷教育問題、改進教育方案 總結性評鑑 判斷教育績效,以往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迷失,以評定績效為主的總結性評鑑,至於形成性評鑑的部份則假定各校已自行實施 實施評鑑的人員係由學者、專家和教育行政代表等外部人員組成訪評小組,學校內部人員則僅限於訪評前的自評。因此,學校始終處於被評鑑的消極地位,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必要性,外部評鑑的儀式化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亂象 為成果而成果的急就章 為統整而統整的大拼盤 為活動而活動的嘉年華 為協同而協同的雜牌軍 課程綱要的規範 學校負責課
2、程與教學的評鑑並進行學習評鑑,本專題探討重點,學校如何實施形成性評鑑以診斷或發現課程方案的問題 學校如何實施總結性評鑑以判斷課程方案的績效 當前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必要配套措施,專題討論內涵及程序,引言主要內涵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要素 評論主要內涵 課程發展與課程評鑑的關係,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範圍,目前課程評鑑實施的另一些方法及模式,評鑑使用的工具以及課程評鑑後的檢討與反省加以補充,以改進課程評鑑的品質 提問與討論,引言主題: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的要素,引言人:張文壽,教育評鑑八個問題,評鑑如何定義? 評鑑的功能是什麼? 評鑑的對象是什麼? 對於每個對象應蒐集什麼樣的訊息? 根據什麼標準來判斷
3、一個評鑑對象的價值或優缺點? 評鑑應該使用什麼方法? 進行評鑑的過程是怎樣的? 誰來評鑑?本專題即以這八項問題做為線索,探討學校課程評鑑的要素。,學校課程評鑑的意義,課程的層次 各界期盼的理想課程 官方所公佈的正式課程或書面課程 教師理解的知覺課程 教學時實際執行的運作課程 學生實際學到的經驗課程 課程評鑑可以發生在中央教育部或地方教育局的層次,也可發生在學校或教室的層次學校本位課程的評鑑即是對學校根據其情境所發展出來的課程,系統地蒐集其規劃、設計與實施等資料,進行價值判斷,以做為課程決定的依據。,學校課程評鑑的功能,確認課程特質或需求 判斷課程績效 診斷課程問題 進行課程研究 提升課程專業,
4、學校課程評鑑的功能,確認課程特質或需求 課程目標是否能符合學校、社區和學生的特殊需求 參與課程發展的人員是否涵蓋所有受課程影響的利害相關者 對課程的觀念是否強調教育情境、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動態課程觀 對學生的看法是否能接受學生的個別差異與主動建構學習的能力 對教師的看法是否能凸顯教師是課程的研究者和發展者。,學校課程評鑑的功能,判斷課程績效 確定目標的達成程度,以了解方案的成效 學校課程評鑑即在蒐集有關課程實施結果的資料,並與原定的課程目標做比較,藉以瞭解課程實施的成效,作為繼續、修正或終止課程方案等課程決策的依據。,學校課程評鑑的功能,診斷課程問題 評鑑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為了改進
5、 學校課程評鑑要能在課程規劃、設計與實施期間,隨時發現外顯的、內隱的或潛存的問題,分析問題的癥結與可能成因,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對策,據以改進課程的品質,學校課程評鑑的功能,進行課程研究 學校課程發展係由教師扮演研究者和發展者的角色,採取行動研究的策略,自行發現課程的問題、研擬解決方案、實施方案、評鑑方案並加以修正,學校課程評鑑的功能,提升課程專業 學校課程評鑑的過程而言,教師必須自我檢討課程方案與謀求改進、並且時時和其他的課程發展者、課程專家等互動,因此在無形中獲得專業能力的提升。,評鑑的對象,課程目標 學習領域的規劃 全校性主題學習或跨年級活動的設計 授課節數的分配 教師配置與協同教學 學生分
6、組 空間與設備設施等資源的分配等,評鑑資料蒐集的範圍,學校課程評鑑應考慮課程的規劃與設計、實施過程與產生的結果, 其資料的蒐集可從等四方面去蒐集 情境因素 課程因素 教師因素 學生因素,價值判斷的標準,評鑑標準即指判斷受評對象的價值或優缺點的規則或參照架構 評鑑標準的功能有二 告訴受評者努力的方向 做為評鑑者判斷的準繩,評鑑標準的建立方法,專家判斷:邀請專家制定標準 過去表現:依據過去表現來決定合理的期望表現水準 比較:以一個群體不同時間或不同群體同時間的表現相互比較 常模:利用現有的常模進行比較。,評鑑標準的建立層面,擴散面向:儘可能從各種不同的來源蒐集資料 聚斂層面:從完整的標準清單中選出
7、最重要的、最迫切的、具有可行性的項目。 彈性增減:最後,在評鑑的過程中還要保持適度的彈性,允許增加新的標準。,評鑑資料的蒐集方法,科學取向:沿用傳統的量化方法,採取調查、實驗、測驗等方法 自然主義取向:採取質化取向的評鑑方法,例如觀察、訪談、對抗式或陪審團、教育鑑賞與批評等模式 系統取向,兼採量化與質化的方法,例如、個案、CIPP等。,CIPP課程評鑑模式,背景評鑑(Context evaluation) 旨在提供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輸入評鑑(Input evaluation) 旨在確定如何運用資源以達成目標 過程評鑑(Process evaluation) 旨在確認或預測程序設計或實施上的缺
8、失,提供資訊做為方案進行前的決策,以及記錄和判斷程序上的事件和活動 成果評鑑(Product evaluation) 旨在蒐集有關結果的描述和判斷,將其目標、背景、輸入、過程相互聯繫,並解釋其價值和優缺點,評鑑的過程與計畫,說明評鑑對象和緣由 列出評鑑目的與問題 選擇或發展評鑑模式 指出資訊需求和來源 選擇或發展評鑑方法和工具 說明資料分析方法與步驟,選擇或建立評鑑標準 訂定評鑑程序和時間表 擬訂評鑑組織和人選 編列評鑑經費 描述評鑑報告,評鑑過程可以是結構鬆散的臨時性計畫,亦可以是嚴謹的設計藍圖。對任何的評鑑而言,它都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決定爾後評鑑實施的成敗,以下為評鑑計畫可參考的要素:,學
9、校課程的評鑑者,學校自評 教師自評-由教師擔任評鑑者,自我評鑑其授課班級的課程或教學方案 小組訪評-由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學校課程評鑑小組擔任規劃、設計與實施的工作。評鑑小組的成員主要由校長、各處室主任與組長代表、學習領域教師代表、學年教師代表、家長和社區代表等組成 外部評鑑 課程方案以外的外部人員所進行的訪評,例如課程和評鑑的學者專家或其他學校教師,以提升其客觀性,結語,評鑑旨在改進課程方案,而不在證明缺點 評鑑是課程發展過程的回饋機制,引言主題: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的要素,評論人:洪國順,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意涵,是指發生在學校層級的課程評鑑活動,是由學校成員統籌規劃,對學校的課程發展過
10、程或課程成品進行系統而有計畫的資料蒐集與分析,以診斷學校課程問題,引導課程發展過程,產出優質的課程成品張嘉育、黃政傑,2001。,課程發展,課程計畫,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鑑,課程評鑑與課程發展的關係,診斷課程問題 判斷課程發展之優先順序 評析計畫適切性,課程方案架構 課程內容組織,評估成效 做下一波課程發展參考,觀察實施過程 判斷發展過程之問題與成效,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範圍,課程即目標 課程如計畫: 課程如學科 課程如經驗 課程如成品,課程目標的適切性,檢視與能力指標的切合性? 確認學生是否達成預定目標? 目標之外, 師生獲得哪些經驗?,學習經驗組織的適切性,教科書 內容難度份量取材與學生
11、經驗的切合度 ;教學指引提供之資料;教學活動設計理念;物理屬性之適當性 ,附屬資源的適用性 自編教材 與課程目標及學生程度之配合,份量是否佔過多時間 教學活動 是否協助學生獲得各領域之重要學習知能,教材組織的適切性,各單元或主題的次序與邏輯性 與時事節令之配合,生活經驗之遠近 , 學生的熟悉度,概念的連貫性 統整課程之整合度 重視學科內的重要概念 , 學科間之相互增異性 ,主題對各學習內容的整合度 ,學生的整體理解,課程實施的適切性,教學活動是否針對主要學習知能? 教學活動流程是否連貫? 教學方法的使用是否適於學習經驗的獲得? 資源的利用與環境的安排是否配合學習過程? 評量方式是否能適切檢核學
12、習知能?,課程發展籌畫階段,研習宣導與專業訓練 組織建置與成員參與 脈絡分析與供需評估 全校總體課程規劃,課程發展設計階段,課程設計組織運作 課程方案目標與架構 教學材料設計 教學方法設計 教學資源設計 評量與補救方案設計 試驗階段回饋,課程發展實施階段,事前研討與教學準備 教學實施與檢核 觀察自省與研討因應 回饋與修正,課程發展成果階段,學生學習成效 教師專業成長 滿意程度 負荷情形 評鑑結果的分享,評鑑方式,檢核表 調查表 發表與對話 情境觀察,教學檔案 學習檔案 測驗評量 行動研究,學校課程評鑑資訊來源與運作方式,學校課程評鑑資訊來源與運作方式續,學校課程評鑑資訊來源與運作方式續,學校課
13、程評鑑資訊來源與運作方式續,評鑑指標的修訂,討論課程評鑑指標是否適當 有無多餘的?刪除 有無不足的?加入 有無不清楚的?修改 轉化為檢核表,內部評鑑人員之組成,志願,輪替,同儕選派,行政派任,課程評鑑的步驟,準備評鑑階段,課程評鑑的步驟,準備評鑑階段,課程評鑑的步驟,計畫評鑑階段,學校課程評鑑計畫規劃架構,花師附小課程評鑑一覽表,花師附小課程評鑑一覽表續,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計畫表示例,課程評鑑的步驟,實施評鑑階段,學校本位課程評鑑 階段結果彙總表示例,課程方案名稱: 實施對象: 資料來源:文件問卷訪談檢核表反省札記討論會議 完成時間:,課程評鑑的步驟,回饋利用階段,評鑑的檢討與反省,由於學校課程
14、評鑑的結果會影響到課程方案的修訂、終止或繼續,因此學校課程評鑑實施完後,必須對該項評鑑進行檢討與反省,即所謂的後設評鑑 後設評鑑的內容包括學校課程的評鑑規劃、評鑑設計、評鑑實施、資料分析、評鑑報告和結果利用,後設評鑑的標準,判斷評鑑品質的標準,可劃分為四大類 效用性標準(utility standards) 可行性標準(feasibility standards) 適切性標準(propriety standards) 精確性標準(accuracy standards),教師即課程評鑑者,從被觀看者、資料準備者到發現者、改進者 從被動面對評鑑到主動參與評鑑,教師即課程評鑑者,教師是課程發展者,最
15、瞭解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脈絡;他同時也是最想要解決問題之人,而在地者將最能解決在地之問題。 課程評鑑是個自我探索、反思、改進與回饋的旅程,透過此歷程,教師可逐步找出盲點,修正錯誤,建立專業地位。,去除對評鑑的恐懼,面對評鑑的恐懼 教師平日就在做評鑑,面對外部評鑑者,應平等對話,而非弱勢的被觀看者。 面對不知如何評鑑的恐懼 課程評鑑的理念、技術是可以學習的,在從事課程評鑑的過程中,創發更多能力,找到發聲的位置,教師的聲音也被尊重、認真的對待。,討論與總結,主持人:黃金印,總結,評鑑是學校課程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它不但可以在過程中協助學校和教師發現課程問題,也可以在最後判斷課程績效。 學校在規劃課程評鑑時應在事前周密計畫,並與相關的當事人充分溝通;在實施過程中,應客觀的、系統的蒐集多方面的資料,相互檢証 實施完後,能加以檢討並提出報告與追蹤,使評鑑結果能獲得有效的利用 讓教師都樂於參與評鑑,則有賴學校領導者發揮領導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