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姓 名:王 肖 班 级:艺设084班 学 号:200810331 指导老师:张建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
2、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自1994年起,中国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这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园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它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流千载。,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
3、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
4、典园林的精华所在。,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造园应根据不同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抓住自然景色之美,为我所用;这就叫顺应自然,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魅力,使景色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处理山水,或谓叠山理水,其规律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若园林中山无脉络,混成一堆;园中水又是无源死水,即使楼台设计精巧,花木品种繁多,也生动不起来。因此造园第一步,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水源,使山水自然交融,十分重
5、要。,“山因水活,水随山转“,(二)山水为主,双重结构,中国北京圆明园的设计,使中外游人拍案叫绝,造园家应用了传统山水构筑技法,在乎地上开挖了湖、海、溪、涧、堆叠了连绵假山,在此基础上,再在合宜位置上,布置亭栅建筑,从而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景点。大园如此,小园也一样,苏州环秀山庄,这个仅有一亩多地的小园,得力于清代造园家戈裕良的精湛技艺,在有限面积之内,塑造了以假山为主,溪池为辅的大起大落的地形,现出质仆自然的山林风貌,园中山有脉、水有源,山分水,水穿山,山因水活,水绕山轻,使咫尺小园,呈现充沛生机,成为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三)有法无式,重在对比,造园除了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这一总的艺术原则
6、外,不可能有固定格式,这就是有法无式的基本含义。造园家来用的动静,曲直、大小,藏露,隐显、开合,聚散等艺术手法,皆对比法则之运用。动静对比,对园林规模大小,有不同的侧重。大园以动观为主,以静观为辅,小园则反之。苏州拙政园面积较大,水面多,因此,路缘池转,廊引认随,景点比较分散,游人在缓步移动中赏景。而网师园地小,主要景物环池而设,绕池一周,多处可坐可留。园林的曲直对比主要在曲。造园理论中有“水必曲,园必隔”的名言,故园林多曲水、曲路、曲廊、曲桥。这些“曲”增加了游览路线,延长了赏景时间,扩大了园林空间感。又可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藏露对比。,(四)借天对景扩大空间,借天对景扩
7、大空间造园设计,突破自身基地范围的局限,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美景,因地借景,选择合适的观赏位置,延伸与扩大景观视野的深度与广度,使园内外的风景成为一体,是园林布局结构的关键之一。借景能扩大国林空间感,把周围环境具有的自然美,借人园内,同时,也通过借景,使人工创造的园林,溶化在自然景色中,增添园林的自然野趣,借景对景,相辅而相成。明末计成在园冶中说,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等。远借是较远距离的借对。如北京颐和园。圆明园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有些城市园林,为了闹中取静,筑有较高围墙。因此从亭阁外望,已为高墙所阻,于是设立一定高度的观赏点于假山之顶,便可远借郭外青山,天外流水。邻借,如拙政
8、园西部的两宜亭,建立在假山上,使隔壁邻家花园美景,同献于眼前。又如邻近有景,可通过花窗、门洞,进行互对互借。游廊中各种花式窗洞,使园林对景呈现出多佯形式,成为我国园林又一特色。仰借、俯借、是观赏视角差别,杜甫名句:“窗含西岭干秋雪”,是通过窗远借岭上雪,这就是仰借。“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从门内下看江中船只,这就是俯借了。因时而借则更灵活。同一景色可借入清风、丽日、青山、阴月,这是因时而借的佳例。理解借景对景之道,可以扩大视野,开阔胸襟,进上一步须略自然二之美。,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
9、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布上几件盆景、花台,那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凄凉与生命的顽强等就都有了见证似的。当然,一个好的园子还会有一个好的名字;要有几副佳联传世。儒家学者向来是讲究“微言大意”的,一个好的名字可以意味深长,品尝不尽。如苏州网师园,所谓“网师”乃渔父之别称,而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隐居山林的含义,又有高明政治家的含义。佳联点景抒情使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溶为一体,园林更加魅力无穷。,岭南园林,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园林是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
10、习惯的私家园林,岭南园林反映了广东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生动画面,这种将西方古典雕塑手法与中国自然山水园布局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其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历史背景:岭南园林始建于南越帝赵陀在位期间,其效仿秦皇宫室园囿,在越都番禺(今广州市)大举兴宫筑苑。现存的九曜园前身就是仙湖遗迹,把岭南的皇家宫苑推上了顶峰,尔后随着割据政权的衰亡,岭南皇家园林也就销声匿迹。随着岭南社会经济的逐步上升、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海内外日益频繁的交流,岭南园林逐渐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1
11、 岭南园林的类型,一是按归属类型分,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等。皇家园林中南汉药洲的九曜石仍存于广州市的九曜园中。而岭南园林中保存最好的私园是番禺的余荫山房,建筑上的灰塑门楣、英石堆山、规则池岸、木雕洞罩、廊桥组合都是岭南园林的典范。,南汉的西御苑 菽庄花园 桂林七星岩,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公共园林,二是按布局类型分,岭南 园林有庭院式、自然山水式、综合式等。庭院式的小巧堪与日本古典园林相媲美,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 白天 鹅宾 馆,三是按地域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广东园林、广西园林、福建园林、台湾园林、海南园林等。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其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
12、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桥的廊桥、植物四季繁花为特征。,2 岭南园林文化,岭南园林构园的自然要素有山、水、石,还有建筑、字画、植物。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层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可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如有弊害则千方百计通过
13、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为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其表现。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表现。,3造园手法,传统的岭南园林常用的布局手法是在建筑庭院中凿池置石、
14、周边间以四时花木点缀、配植高大乔木留荫,亭、廊、桥、舫、景门、花窗等园林建筑则穿插布局,结构精巧、色彩艳丽,空间通透开敞。为了达到既在功能上经济,又在景观上“小中见大”的效果,园景构图上常以缩小尺度的山、池、亭、桥、路等来扩大空间感觉;理水方式以聚为主,池岸较为规整,巧用景门、景窗、假山、石洞翟幌景、框景来增加景深层次;,辅之迂回小径延长游览路线。园林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过渡自然,建筑小品意境含蓄多姿。 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对中国造园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岭南园林代表的广东传统园林,在造园手法上集中反映了岭南园林的艺术水平;而特
15、点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地方环境。随着广东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丰富和发展,其园林艺术则必将散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实例分析,东莞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三年后竣工,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面积2204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绕以青砖围墙。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等等,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可楼,高15.6米,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山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可园简介
16、,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区西博厦村,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历史沿革,东莞可园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台称广东近代四大名园。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 年),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把住宅、客厅 、别墅、庭院、花园、书斋,艺术地 合在一起。在三亩三(2204平方)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树,堂轩院,一并俱全。它雕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
17、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可园平面图,造园手法,虽然可园占地面积不大,但园中建筑、山池、花木等景物却十分丰富。造园时,运用了“咫尺山林”的手法,故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园北临村中大池塘,建筑物分西南、东北两组,中隔庭园。全园共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房,左回右折,互相沟通,通过130余道式样不同的大小门及游廊、走道联成一体,设计精巧,布局新奇。,艺术特色,可园的第一大特点是:四通八达。把孙子兵法融汇在可园建筑之中,成为整座园林的一大特色。全园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栏,共有130
18、多处门口,108条柱栋,整个布局有如三国孔明的八阵图,人在园中,稍不留神,就像进入八卦阵一般,极可能会迷失路径。可园的第二大特点是:雅意文风。张敬修虽然身任武职,但对琴棋书画造诣颇深。所以整个庭园虽偏于武略,但局部都显得文风雅意极浓。,结语,通过这几个月的认识学习中国古典园林课程,我了解了很多,也对这门美丽的课程产生了美好的感官。通过张老师的带领下对这个课程的学习,了解到了园林与自我、园林与社会、园林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理解了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园林文化与发展等等古典园林的很多知识,虽然不能说很懂,但是还是可以说懂一点皮毛了吧。在做这个作业的时候,通过一些方式搜集了很多园林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岭南园林,应该说是,从头到尾的了解了一遍,更加深了我对岭南园林的理解,以及对中国古典园林这个课程的充分认知,对地域的了解、当地特色、对建筑环境的融入以及正确引导了方向,提高了认知能力,实践才是认识理解的最好方法。王肖艺设084班200810331,谢谢观赏,Chinese classical gar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