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曲欣赏 母亲,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作者简介:,盈眶(yng) 简陋(lu) 俯拾皆是(f) 唾手可得(tu) 懵懵懂懂(mng) 寄人篱下(l) 立锥之地(zhu) 够呛(qing) 孤苦伶仃(lngdng) 轮廓(ku) 模糊(m) 耕耘(gng yn) 无缘(yun) 白面馍馍(m),
2、预习检查,自由读课文,思考:1、作者悔什么?,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第2段)。 子欲养而亲不待(第10段)。,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奉养双亲而双亲却不在了。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我”心中的永久的悔。,2、作者离开母亲的原因是什么?,“我”的家境贫寒,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贫困的家庭情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入读者脑海,勾勒出了母亲的大致轮廓,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我”幼年的贫苦生活,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
3、在结构安排上又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1-2) 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3-9) 结尾点题照应永久的悔(10-11),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 感人至深。,讨论第一部分,1、作者说“悔”俯拾皆是,文中又说“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这三个“最”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表程度的副词,体现了作者的悔恨之深,遗憾之大,在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2、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如果把这个句子颠倒一下,改成“不该离开母亲,离开故乡。”好不好,为什么?,这两个分句虽是并列关系,但作者强调的重 点
4、是不该离开母亲,课文写的也是对离开母亲的 忏悔,故而把重点放在后面,读来意味深长。,讨论第二部分,1、作者的家庭生活状况怎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并用四字短语或成语概括。,穷困潦倒、孤苦伶仃、背井离乡、艰难度日,2、作者幼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奢侈的想法是什么? 最幸福是什么时刻?最痛苦是什么时刻?,贫困与饥饿;,吃几口“白”面;,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摸,递给我;,终日吃那又红又苦又涩的像猪肝一样的红高粱饼子。,3、为了解决饥饿问题,年幼的“我”想了哪些办法去解决燃眉之“馋”呢?,嘴甜,讨大奶奶喜欢;拾麦子;割牛草。这 三件小事虽体现了“我”的聪明灵活,但主要是家 境贫寒、饥饿所迫。
5、,4、作者写母亲,为什么处处提到“吃”?是否离题了呢?,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除“黄的” 以外,所有好吃的东西都与母亲无缘;母亲一生含辛 茹苦,省吃简用,把好吃的全给了孩子们。所以,没 有离题,从“吃”这个角度写出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含 辛茹苦。,5、母亲为什么在自己头脑离印象模糊?她为什么 一辈子都几乎没有笑过呢?,我在她身边呆的时间短,只呆到六岁,记忆少之又少。我年幼不懂事,不懂得关心母亲;母亲一辈子没笑是因为家境贫寒,儿子远离,受尽苦难,饱尝骨肉分离和家境困顿之苦,太多的辛酸和悲伤,母亲又怎能开怀一笑呢?,讨论第三部分,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永久的悔”,永久的痛呢?,年幼时不懂
6、尽孝,年轻时无力尽孝,成年后 无从尽孝。这就是作者永远的悔,永远的痛,每 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2、作者为什么说:“我后悔,我真后悔,前不该都 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虽然母亲不识字,只知道埋头苦干,可是,她默默 地为整个家庭付出,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从少年到白 头,忍受饥饿与贫穷地折磨,却给予我无私地爱与温暖, 世界上的名誉、地位、幸福、尊荣虽然也重要,但相形 之下,它们永远无法与人间第一至爱母爱相提并论, 亲情是最最可贵、最值得珍惜的。,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 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 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3、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悔的?,“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荣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