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管内插管术,目的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气管内痰液或血液,防治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蓄。 2、进行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 3、便于吸入全身麻醉药的应用。,一、目的和适应证,1、全身麻醉: (1)全麻时患者神志消失,不能保持呼吸道通畅。 (2)全麻中用药皆对呼吸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3)全麻复合应用肌松药,呼吸肌力抑制或完全无力。 (4)使麻醉管理更为安全有效。 (5)胸外科手术有时需将两肺“隔离”,可支气管内插管。,适应证,2、危重病人的抢救: (1)呼吸衰竭者: (2)心肺复苏:不影响心脏复苏情况下,插管愈早愈好。 (3)误吸患者:插管吸引,必要时作肺冲洗术。 (4)药物中毒。 (5
2、)新生儿严重窒息。,一、目的和适应证,1、估计插管的难易程度,决定插管的途径和方法。 2、检查麻醉机和供氧条件。 3、检查吸引器、吸引导管、吸液瓶,注间吸力是否够大。,二、插管前的准备,(1)喉镜:注意镜片大小,电源接触及亮度。 (2)气管导管及管芯:选择管径合适的导管,并备 用比选用导管大及小一号的导管各一根。 (3)喷雾器:应注明麻药名称和浓度。 (4)口塞、衔接管、插管钳等。,4、插管用具的准备:,二、插管前的准备,1、正确选择插管途径、方法及合适口径和长度的气管导管,估计插管有困难者选用清醒插管。 2、操作时动作准确轻柔,避免组织损伤,按插管操作顺序进行,显露声门力求清楚。 3、要求麻
3、醉完善,避免喉(及气管)痉挛和不利的应激反应。,三、基本操作原则,5、插管完成后,要确认导管已入气管内 (1)压胸部可有较大气流自导管喷出。 (2)人工通气时听诊,有强的呼吸音。 (3)呼气时可见明显的“白雾”样变化。 (4)监测ETCO2有显示则可确认无误。,三、基本操作原则,经口腔插管术 经鼻腔插管术,明视插管术 利用喉镜在直 视下暴露声门后,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 盲探插管术 用或不用喉镜也不显露声门的探插方法,成功率与麻醉者操作经验有密切关系。,插管途径 能否窥到声门,面罩给氧去氮,(一) 经口腔明视插管明视插管术利用喉镜在直视下暴露声门后,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1)将患者头部后仰
4、加大经口腔和经喉头轴线的角度,便于显露声门。,(2)喉镜应由口腔的右边放入(在舌右缘和颊部之间),当喉镜移向口腔中部时,舌头便自动被推向左侧,不致阻碍插管的视线和操作(不要将舌头压在镜片下)。,置喉镜,(3)首先看到悬雍垂,然后将镜片看不起提起前进,直到看见会厌。,(4)挑起会厌以显露声门。如用直镜片,可伸至会厌的声门侧后再将镜柄向前上方提起,即可显露;如系采用弯镜片则将镜片置于会厌舌根交界处(会厌谷),用力向前上方提起,使舌骨会厌韧带紧张,会厌翘起紧贴喉镜片,声门才能得以显露。,显露声门,(5)显露声门后,如果两条并列的浅色声带(声襞)已然分开且不活动,即可进行插管。,显露声门及声带,(6)
5、以右手持管,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如持笔式持住管的中、上段,由右侧方进入口腔。,导管放入口腔,插入气管内导管,导管接近喉头将管端移至喉镜片处将导管尖插入声门,插入气管内深度成人以不超过45cm为度。,固定导管,听诊两肺呼吸音,1. 气管插管时有引起牙齿损伤或脱落,口腔、咽喉部和鼻腔的粘膜损伤引起出血,颜下领关节脱位的可能。 2. 浅麻醉下行气管内插管可引起剧烈呛咳、憋气、喉头及支气管痉挛,心率增快及血压剧烈波动而导致心肌缺血。严重的迷走神经反射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因此,预防气管内插管时严重的心血管反应是十分必要的。预防方法有:适当加深麻醉,插管前行喉头和气管内表面麻醉,应用麻醉性镇痛药或短效降压药等。 3. 气管导管内径过小,可使呼吸阻力增加;导管内径过大,或质地过硬都容易损伤呼吸道粘膜,甚至引起急性喉头水肿,或慢性肉芽肿。导管过软容易变形,或因压迫、扭折而引起呼吸道梗阻。 4. 导管插入太深可误入一侧支气管内,引起通气不足、缺氧或术后肺不张。导管插入太浅时,可因病人体位变动而意外脱出,导致严重意外发生。因此,插管后及改变体位时应仔细检查导管插人深度,并常规昕诊两肺的呼吸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