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广角上周学校举行了“每人一节课”活动,我讲了四年级上册的烙饼问题 ,讲完后悲喜参半。准备过程中的艰辛、关于设计的纠结、上课过程中的激情、对于课堂效果的遗憾还在延续,以至于下课后只想马上再讲一遍。现在活动结束几天了,心绪慢慢平静,对于这节课主要有两个大方面的感想,一是关于态度,二是关于课本身,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自从开始用导学案上课,我上过两次公开课,这是第二次。第一次的时候非常失败,心情低落了很多天。因为刚开始用导学案,不知道怎样设计,也不知道在课堂上怎样用,不知道导学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以至于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导学案的设计上,以为设计出来就大功告成了,上课的时候就按照这个流程
2、来就可以了,导学案就代表教案了。于是设计好导学案也没有再写教案,也没有试讲就大大咧咧的开讲了。可到了课堂上却不知所措,感觉手脚都不够用了,于是满脑子都在想接下来怎么办,下一句话该怎么说,于是老是说废话,或者不自觉地重复学生的答案,因为我需要时间去思考下一步怎么做。这样就完全没有精力顾及到对学生的评价和对课堂的调控和把握。结果可想而知,不但教学任务没完成,而且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我也郁闷很多天。后来把这种情况和一位讲过市级一等奖第一名的老师说了说,他把我调侃了一番。说上公开课哪有不写详案的,即使是大师也要把每一环节细细揣摩,说我比大师还牛。听了他的话,我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所
3、以吃一堑长一智,这次我认真写了详案,并且做了充分的预设,对于每一种预设我又分别想出几种对应方法,然后在这几种方法中选出一种我认为最合适的拍板定案。这样,对每一大环节,每一小步骤,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甚至要说的每一句话,我都认真揣摩,争取不说废话,所有提出的问题都简洁而有针对性,所有评价至少做到有效评价。这样又把仔细推敲后的教案又看了又看,想了又想,在脑海里一遍一遍的模拟,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对这节课,大环节也改了三次。第一次是为迎接县里视导准备的,没有用导学案。后来学校里举行“每人一节课”活动,要求必须用导学案。我觉着这节课探究性比较强,即使老师讲都很难让学生明白。如果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设
4、计思路自学,对老师来说的确有难度。于是我绞尽脑汁,又和同事讨论,尽量铺路搭桥,让学生沿着台阶登山。解决烙 3 张饼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担心学生不知道怎样填表,怎样表达,于是我设计先烙 1 张饼,并且填表格。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用正反面来表示饼的两面,在接下来烙 3 张饼时就知道每一次烙的是哪一面。接下来我设计烙 2 张饼,也填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在表达时可以说成是第一次,第二次,这样再烙 3 张饼时不至于糊涂。因为烙 2 张饼 2 次就可以了,学生能分清楚,可是烙 3 张饼时需要 3 次,而且还需要交替烙,在表达时如果不说清楚是第几次烙的,就会把自己绕进去,最终自己也不知道烙了几次。
5、最后再研究 3 张饼。在研究 3 张饼时,我打算让学生把 3 种方案都说出来,方案一:18 分钟;方案二:12 分钟;方案三:9 分钟。通过比较得出第三种方案是最优化的。而且我预设了学生能说出第三种方案和不能说出第三种方案的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 4 张饼和 5 张、6 张、7 张饼,最后总结出方法和时间的规律。这是第二次的设计。晚上躺在床上,我在脑海里模拟教案的时候,越想越觉得时间会不够用,主要浪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 1 张饼和 2 张饼的铺垫上,二是探索方法和时间的规律上。先思考第一个问题,我问自己:“设计 1 张饼和 2 张饼的目的是什么?”答曰“为了让学生烙 3 张饼时会填表会表达
6、” 。又问“怎样才能既给学生做好示范又不浪费时间呢?”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不烙 1 张饼了,直接烙2 张饼,而且烙 2 张饼时不用让学生填表,改由我在学生表述烙饼过程时边规范学生的说法边出示,这样就等于做了示范,就解决了学生在填 3 张饼的烙饼过程时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我为我这个想法喝彩。第二个问题让我很纠结。导学案的模式最后一项是“当堂达标” ,必须当堂完成,还要对出答案,了解正确率,并让做错的同学知道错在哪并改正,就是所谓的“堂堂清” 。而 3 张饼是重点也是难点,突破这个重难点时间就所剩无几了,还要做“当堂达标” ,哪有时间再研究方法和时间的规律呢?怎么算时间都紧张。除非在研究
7、3 张饼时引导出第三种方法马上就进行下一环节。可如果这样研究的不透彻我又不甘心。苦恼之际,突然想起在一次讲课比赛上,同样的课题,有的老师一节课全讲完了,有的老师只讲了一半的内容。市教研室的于科长点评时也说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可以这样做的。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能只讲一半呢?”我脱口而出。于是我决定只讲烙 3 张饼,至于探索方法和时间的规律则留到下节课。这样就可以放心而又透彻的去研究 3 张饼了。我为我这个大胆的想法惊呼。可是很多讲过这节课的老师都没有这样只讲一半的内容,如果我这样讲,听课的老师会不会以为我是时间问题没讲完呢? 夜里辗转法测,不知如何是好。一大早就打电话给县教研室的吕主任请教,
8、吕主任说可以,于是我吃了定心丸,决定就这么干!既然只研究 3 张饼,就研究明白,研究透彻。于是在第三种方案出来以后,我让学生演示,不仅让没想出这种方法的同学理解这种方法,让想出的同学巩固,更引导学生探索出了这种方法最省时的原因。这样,学生对这种方法的理解就更深刻,接下来的环节也就更容易进行。上完课后,整体来看,基本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我的设计意图也基本能体现出来。可是所有的预设都只是预设,在真正上课时,很多时候还是和预设有所不同。这节课最大的遗憾也是和预设反差最大的是在烙 2 张饼我出示表格时处理不够精致,以致在烙 3 张饼时学生能想出方法也会填表,就是表达不清,说着说着就把自己绕进去了。我当时甚至怀疑我应不应该改动,应不应该把烙1 张饼和 2 张饼的表格删掉。下课后想了想,我觉得原因还是在于我出示表格时有些着急,对学生的表达没有进行很好的规范,对于设计没有实践好。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再上一遍,验证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由于条件限制,最终没能如愿。和上一节课相比,这节课的底气足得多,上起来也得心应手多了,有精力顾及到课程内容以外的东西,这都得益于课下充分的准备。我不是大神,也不是大师,所以必须要做好一切想到的,并且尽量想得更全面。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踏踏实实,不忽视每一个细枝末节,力争做好每一环节。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成长。成长,努力着,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