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锻炼心理学研究概述,一、锻炼心理学的概念 二、心理与健康 三、锻炼心理学的科学背景 四、锻炼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五、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思考,一、锻炼心理学的概念,身体活动:任何由骨骼和肌肉产生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移动,包括体育运动、锻炼和职业劳动。,1、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有关的活动形式,它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如慢跑、举重、游泳等。,2、锻炼心理学,锻炼心理学:融教育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和职业心理学为一体的,以促进、解释、保持身体健康为目标的一门学科。,研究人们锻炼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
2、的科学。,对于锻炼心理学,我们主要关注: 体育锻炼会给人类带来什么? 锻炼过程中有怎样的生理与心理效应? 产生最佳锻炼效果的体育锻炼模式? 影响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锻炼心理学,前因(参与和选择),心理过程(坚持性),后果(心理效应),行为干预,制订策略促使更多的人参与锻炼,3、锻炼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从19世纪末锻炼心理学的出现到20世纪60年代,其发展与研究非常缓慢。原因: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重智力而轻体力,失去社会支撑;其二,受生物医学领域大脑机体二元论观点影响(身心分割论)。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社会的工业化和生活环境的都市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促使了人们对加强自身锻炼理念的回归。
3、,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都市环境的发展引发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因运动不足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认识与追求发生了变化。应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模式来评价人们的健康问题。促使社会重新审视锻炼的价值。,工业化使疾病率和死亡率发生了变化。医学生物模式在认识与干预现今流行病时受到了的很多限制。,医疗费用的急速增长,体育锻炼上的投资会阻止医疗费用的上涨吗?,生活中意外事件的影响,美国媒体5月14日披露,一些患有严重精神和心理疾病的士兵被送上了伊拉克战场。另一方面,许多原本心理健康的美国士兵从伊拉克回来后也患上严重心理疾病,但却难以获得治疗机
4、会。,有研究者对战争研究指出:战争结束后,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更难愈合。,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报道:一位在伊拉克战争后返回美国的美军海军陆战队员,因患精神病在马萨诸塞州向正在走出一夜总会的人群开枪扫射,打伤两人。这位陆战队员因在伊拉克战争中得精神病而正在接受治疗。,另据新华社07年3月21日报道:美国卫生部官员不久前在国会作证时说,到2005年底,有3万名驻伊美军士兵患有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精神性疾病,严重者将导致自杀,患有类似精神疾病的美军士兵比例之高已经达到了越南战争时期的3倍。,台风桑美,亲人遇难。意外的精神打击,每种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烙印。 如果不注意消退,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
5、难以掉抺去阴影。,职业压力是精神疾病的隐患,抑郁,考试焦虑,学习压力,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上个世纪后期,大量的刊物、论文和著作相继问世,初步确立了其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并开始呈献多样化趋势。在北美兴起的原因: 部分研究者认为,体育锻炼作为促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心理健康; 面对大批患有各种心理疾病的退伍军人,临床心理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效应的研究不断涌现。随后,又对锻炼的抗抑郁、焦虑等效能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在我国,无论是在健康心理学、医学心理学还是运动心理学领域,锻炼的心理价值研究都很薄弱。,锻炼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关注锻炼行为的前、中和后的生理与心理变化
6、。 属于应用学科,强调心理学原理的应用。 不仅关注锻炼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也关注由此产生的身心影响的深层机制。 侧重于控制与提高,关注个体的锻炼能力培养与提高。,4、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锻炼心理学研究内容: 1影响锻炼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2. 锻炼行为发生的心理过程? 3.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四个核心问题: 1为什么要锻炼?锻炼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 哪些因素影响锻炼行为?即体育锻炼的前因及其激发的问题。 3. 怎样进行科学锻炼?即体育锻炼处方的制订。 4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即体育锻炼行为干预。从与锻炼行为有关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原因
7、,寻找对策和进行科学锻炼的方式和手段。,1、体能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2、体育锻炼对身体表象、身体自尊、自我概念、自我效能等的影响 3、体育锻炼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4、体育锻炼的情绪效应 5、体育锻炼对认知活动的影响 6、体育锻炼干预及处方的研究 7、社会心理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8、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 9、体育锻炼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小体育锻炼的疲劳反应 10、锻炼成瘾等,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二、心理与健康,比尔斯(C. Beers):一颗自我发现的心灵(A Mind That Found Itself),1、研究起源,有一个人得了重病住在医院里,他认为自己已无药可救了,生命即将起到尽头。他的
8、病床靠近窗边,天天看着窗外的一颗树。秋天,树叶枯黄了,开始一片一片地往下落,他心里想:“这些树叶代表了我的生命,等树叶落光了,我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当只剩下最后一片树叶时,他充满了绝望,但奇怪的是,一天一天过去了,这最后一片叶子一直高高地挂在树上,任凭风吹雨打始终没有落下来。于是他想:“这是上帝在启示我,我还有希望,我的生命并不会结束!” 他的心情顿时开朗起来,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医生积极配合,最后竟然奇迹般的康复了。其实那最后一片树叶是他的朋友为了唤起他生的欲望,连夜画到树上去的。,例证,国外有一个小伙子,家里很穷。这个小伙子非常爱他的家人,虽然他的身体很健壮而且也非常努力地工作,但却收入微薄
9、,始终无法彻底改变家人的生活状况,他想:“我的身体这么棒,如果能用我的身体换来家人的幸福我也心甘情愿。”有位教授知道了他的想法后就找到他,跟他说:“你的身体很好,尤其是你的血液很珍贵,所以我们想大量购买你的血,这可能会威胁到你的生命,但我们会付给你一百万美金作为酬金。”小伙子一听有一百万美元的酬金很快就答应了。采集血液时,医生先让他看着自己的血一滴一滴地伴着“嘀嗒嘀嗒”的声音落到储血器里,然后把帘子拉上,他只能听见“嘀嗒嘀嗒”的声音,随着“嘀嗒”声的持续,很快小伙子因惊恐而昏了过去。而实际上,帘子拉上后就没有再采集他的血,那声音是水滴的声音。,中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已从70年代的3.2上升至15
10、.56。,专家预言,精神疾病是21世纪的流行病。 抑郁症每年以120的增长率逐年递增。,现状,研究发现:心情抑郁悲伤的患者,手术后难愈合。经受过精神打击的人,由于情绪压抑而易得癌症。性格外向性人得病机率较小。,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古语: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吕氏春秋: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具体包括两层含义: 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
11、是正常的 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2、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马斯洛等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3、心理健康的标准,斯柯特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一般的适应能力 2、自我满足的能力 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 4、智慧能力 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6、创造性 7、自主性 8
12、、完全成熟 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 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季浏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 2、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 3、对自己能做出恰当的评价 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较为一致看法,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 6、与社会协调一致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依据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适应与发展是考查心理健康的立足点。, 本体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第一,遗传因素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 第三,脑外伤或化学中毒 第四,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4、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精神分裂症四姐妹,认知因素:认知失真,即歪曲现实、丧失了客观性的不合
13、理认知。个体认知失真的表现:极端思维(如绝对化思维、以偏概全、过分夸大或缩小等)、心理过滤(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现实,看到的常常是想看的)、瞎猜测、虚拟陈述与隐藏的假定、情绪推理和人格化等。,心理活动因素,情绪因素:,负性情绪、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将成为一股巨大的心理能量,这种能量如果没有正常的渠道加以疏导,将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外化。,负性情绪的躯体化:心理能量转化成身体能量,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如头痛恶心、胃痛腹泻等。负性情绪的行为特征:,固执、退化(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攻击、自虐、利他(将负性情绪、情感转为帮助他人)。,个性因素:,人格障碍(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
14、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患者常常不能正确估价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要求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方式,难以有效地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周围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往往过分逾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所以常常导致学业或职业失败,但个体并没有改变这种不适当反应的动机。,自恋型人格(只要出现以下5项,一般就认为是自恋型人格):,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所了解。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
15、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7、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8、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9、缺乏同情心。10、有很强的嫉妒心。,几种典型的人格障碍类型:,偏执型人格(只要出现以下4项,一般即认为是自恋型人格),1、过分敏感。在没有充分依据时,便预期自己会遭人伤害和摧残。 2、未经证实便怀疑朋友或同事的忠诚与诚实。 3、从温和的评论和普通的事件中就看出羞辱与威胁的意向。 4、对嘲笑与羞辱决不宽恕。 5、不愿信任别人。 6、无端自卑,很容易感到自己受轻视,并且立刻报以恶眼与反击。 7、未经证实,便怀疑配偶或性对象的忠实。,冲动型人格(只要出现以下三项,即可判断
16、),1、有肯定的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 2、行为爆发不能控制。 3、不能控制或不适当地发怒,易与他人发生争吵或冲突,特别是行为受阻或批评时。 4、情绪变化反复无常,不可预测,尤其易爆发愤怒和暴力行为。 5、生活无目的,尤其不能事先计划或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或做事缺乏坚持性,如不给予奖励,便很难完成一项工作。 6、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要么与人关系极好,要么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7、有自伤行为。,家庭因素(1)家庭关系(2)家庭教育方式(3)家庭主要成员变动(4)家庭变迁学校因素(1)学校教育、学习、生活条件(2)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社会因素 这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17、教育和社会关系等。,诱发因素,三、锻炼心理学的科学背景,从理论基础看,锻炼心理学源自于体育锻炼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思想;从学科基础看,是建立在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同时,生物学、医学和社会学科的发展也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 相关的生物医学类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与生理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但生理学偏重于从器官、组织到行为,而心理学则偏重于从行为数据到其生理基础。,现在,锻炼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更为密切,特别是老年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 另一些相关学科有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等。,(二) 相关的社会科学,作为社会性物种的人,研究其锻炼行
18、为的相关学科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心理学,主要涉及其中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互作用两个方面。其次,人类学和跨文化心理学对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发展心理学对这门学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在社会水平上研究人类行为与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或多或少地对本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 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在心理学众多分支中,锻炼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健康心理学主要是了解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它按照生物心理社会交互作用的模式,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来揭示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规律。目的:促进与保持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等。,锻炼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关系: 1、研究设计上有
19、相似之处。体育锻炼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2、研究的侧重点和立足点不同。锻炼心理学侧重于锻炼过程中的生、心变化,寻求促进健康的锻炼手段,而健康心理学研究侧重于引起健康与疾病的内外因素,锻炼只是手段之一。 3、承担的任务不同。锻炼心理学主要为人们参加锻炼提供服务,促使人们积极参与锻炼,而健康心理学的任务是对疾病的起因和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寻找致病因素。,四、锻炼心理学的研究进展,锻炼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较多的集中在锻炼行为的心理过程变化、动机、社会心理和 行为干预等。,(一) 锻炼期间的心理过程,1、努力程度,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中心因素(来自于心肺系统的信息反馈)和边缘
20、因素(来自于肌肉和关节的反馈信息)。 心理因素:个性因 素的影响。 任务特点:强度和 持续时间。,2、认知定向,锻炼期间的心理过程和状态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研究的重点是锻炼期间的认知定向。,认知定向包括联系性认知策略(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任务方面)和分离性认知策略(注意力偏离任务活动时的身体感觉)。,研究表明,两种策略都可能对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联系性与活动水平成正相关,分离性则与努力程度的降低有关。长跑者跑步期间主要使用联系性认知策略,也使用分离性认知策略,这主要依赖于个体的身体条件、活动能力和跑步动机。,(二) 体育锻炼行为与社会心理,1、体育人口现状,体育人口逐年增加。 相当部分人很少或不
21、参加锻炼。 活动水平比较:女性低于男性、老年人低于年青人但中年人最少、高收入人群的锻炼偏少。,2、个性特征,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表现更多的人格缺陷,如神经质、敌对和社交障碍等。并表现出较低的自尊水平。,人格与活动水平有关。 高水平者表现更乐观、 富有活力、竞争力和追 求完美。 锻炼坚持性受人格因素影响。,3、动机与态度,大量研究表明,动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锻炼的参与程度和锻炼效率。 态度决定一切。,4、社会心理对锻炼水平的影响,音乐有助于锻炼效率的提高。 社会促进(奖励等)和团体气氛对锻炼水平的影响。但社会促进的作用研究结论不一致。 主观与客观认知差异的影响,主观态度更要 积极、现实的认知策略
22、更有利锻炼水平的提高。,5、影响代谢水平的社会心理因素,认知、情感以及个体所感知到的锻炼强度等影响到锻炼中的代谢反应。 催眠、暗示与想像:积极的暗示可以增加肺通气和耗氧量,降低co2,消极暗示相反。心理训练的生理学机制解释:神经肌肉理论、生理指标反应。,(三) 关于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关键是什么?锻炼的动机它影响到锻炼行为的产生。个体参与锻炼的动机是多样的,包括:社交、增进健康、寻求刺激、发泄等,现有较一致的观点是:影响体育锻炼的动机因素是多样、动态的,并贯穿体育锻炼的始终。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个体参加锻炼的动机都不同。,1、锻炼动机的研究现状,作为行为医学的干预手段之一
23、,上世纪70年代锻炼动机的研究得到了不断发展。此时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的,调查多是非理性的。随后的十几年中,研究者从不同理论出发对锻炼动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的议题有:锻炼的可能性、坚持性、中途退出、认知干预等。,此后,对动机的研究开始由单维向多维逐步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锻炼动机的个体差异研究:包括性别、年龄和职业等。 社会评价对运动参与者动机的影响:不同形式的社会支持对锻炼动机影响不同,亲友的支持可起到激发和启动锻炼行为的作用。动机的形成可能受个人、目标和环境三方面综合影响。 认知行为干预的价值。 重视与动机密切相关的生理心理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生理:通过神经与生化机理来了解内驱
24、力的变化。行为:通过诱因和需要来了解锻炼的动机。社会:通过复杂、习得的行为来分析社会因素的影响,2、锻炼动机研究的理论模型,在对锻炼动机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理论解释。 健康信念模型:健康行为来自于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它的核心部分是一套关于健康的个人信念,通过这种信念来调节行为,从而影响行动决策可能性。这一理论认为,人一般不会主动进行锻炼,除非达到了一定的锻炼动机和知识、认识到健康的潜在问题并认知到锻炼的价值。但这些因素是受社会经济状况、体育人口、行为暗示、新闻宣传的影响。90年代有人认为,这一理论过于偏重于疾病行为而使应用受到限制。,、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有能力成功完成某任
25、务的能力或信念。是由Bandura(1977)提出的一种能力自我评价理论,目的是达到对行为进行干预。这一理论主要从自我效能和结果两方面来预测行为,通过行为(成败)、认知(榜样)、社会(言语)和生理(情感与唤醒)等方面来分析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因而在锻炼心理学的行为干预研究方面广为关注。如研究认为,通过对个人控制感的预期可以推测行为的产生与持续;对自己行为有效性所持有的信念强度,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动机。 缺憾:缺乏纵向和随机研究;另一问题是对自我效能定义的解释而引发的测量困难。,、控制点理论,控制点:是指个人有效控制行为和驾驭外部环境的期望值。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内部控制:个体从自身的行为和性
26、格特征来评价事物。内控型的人认为行为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行为的激发是为了快乐和行为本身。外部控制:个体从运气、机遇、命运或他人控制等角度来评价事物。外控型的人认为行为具有偶然性,自己控制不了的。行为的激发受奖励、威胁等因素影响。控制点是一个连续体,越接近内部控制,个体参与锻炼的意向水平就越高,坚持性也越长。内部控制是行为变化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3、锻炼动机研究存在的问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较混乱 结论不完全一致,说明自我效能可能只是影响行为的原因之一。 高的自我效能如果没有与锻炼联系起来,就不会促进锻炼的坚持性。 众多的理论模型可能只是从一个侧面在说明问题。对行为的预测仅仅依靠单一的心理结构是不
27、够的,必须建立稳定的行为预测模型。,(四)有关锻炼干预研究,锻炼开始难,坚持锻炼更难。50的锻炼者会在锻炼半年后放弃。许多人有不只1次的中止锻炼。,1、关于锻炼行为干预的理论, 合理行为理论:人是理智的,当其认识到由于静止生活方式而使自己健康受到威胁时,就会采纳合理的建议、做出参加锻炼的决定,而意图是行为预测的最佳因子。,人们是怎样被激励起来改变不爱锻炼的生活方式? 研究者设计了多种健康行为模型来寻找最有效的预测因子,其中都包括三个成分:行为意愿、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 但研究发现这些静止的预测很难恰 当地解释行为变化的过程特点。, 行为变化的跨理论模型(Prochaska,1982):是现阶
28、段最流行的阶段模型。其从认知、行为和时间等三方面来综合考虑行为的变化过程,主要特点指出了不同类型的认知在锻炼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这一理论模型包括四个过程: 变化阶段:行为变化的时间维度,根据个体过去的行为和未来的计划将锻炼行为分为五个阶段。 变化过程:随变化阶段变化的策略,分认知过程(过去经验)和行为过程(环境和自身信息) 决策平衡:对采取锻炼行为的代价和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然后作出决策。 自我效能:影响人们行为的选择,包括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对行为产生泛化作用。,行为变化的跨理论模型的优点:行为的变化是动态进行的,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提出了行为变化状态的不同过程,为干预提供依据。 行为变化
29、的跨理论模型的缺点:阶段划分基本无支持证据,阶段间的关系混淆不清,且这种理论也是描述性的。,2、锻炼行为干预的主要手段,通常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有四种:一对一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活动干预和政策干预。一对一方式和小群体干预方式分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两种。 认知干预:合理的逻辑和推理可以给人们带来信念与态度的变化,与经验交互地影响到情感和行为。 行为干预:行为是习得的,可以通过控制行为的刺激来改变行为。,常用的干预策略:, 情境安排:宣传促进 积极反馈:KR反馈与外部奖励 目标设置:恰当而有弹性的长短期目标,激发动机,强化行为。 决策评定:锻炼行为前,人们往往会对行为做出决策与评价。通过收益与成本来
30、激励行为。 社会支持:可提高锻炼的持久性,如锻炼指导、交通、器材和组织等。,五、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思考,虽然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在方法上还是研究过程中都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些严重地影响了其发展。,(一)方法论问题,研究中方法论上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方法的问题:目前较多采用单组后测或前后测验设计,这很难判断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的效度问题:内在效度:没有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也很少设对照组。小样本设计,采用自我报告信息。外在效度:使用不太标准的锻炼、健康和心理测量方法,还有很多使用未经检验的自编量表。或测验对象不具有代表
31、性。,实验研究的生态学意义不高,操控的情景与实际锻炼情境相差甚远。追踪研究中无法剔除其它无关变量的影响。目前,大多锻炼心理学的研究采用非实验范式,如观察、问卷、量表、调查、访谈、个案研究,。也有部分非实验研究采用测试生理指标来评价心理效应。优点在于信息与样本量大、较具生态性、受人为因素影响小。但缺点在于如何进行无关变量的控制、如何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二)天花板和地板效应,天花板效应:对一组被试测量的内容相对较容易时而产生的分数总体偏高,从而使被试间的差距无法体现。而当测试内容相对较难时会出现总体分数偏低,也拉不开被试间的差异。,研究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除了测量生理指标外,一般都用标准化的
32、量表或问卷来测查被试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等。如果不选择和控制好测试过程,很容易会产生天、地和预期效应等。,(三)个体差异与期待效应,个体差异:在锻炼心理学研究中,研究多将锻炼视为自变量,情绪为因变量。但此类研究多忽视锻炼前在情绪状态和影响因素方面的个体差异问题,所以最后得出的数据多为非正态分布。如何控制实验前的个体差异问题,是此类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期待效应:期待效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主试和被试的无意识行为。通常他们对锻炼的心理效应有所了解,对结果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所以测验时易按所期待的方式表达。从而增加实验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主试通常对锻炼报积极态度,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引导被试按
33、实验假说行事,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四)理论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的不相符合,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很多变量的定义模糊不清,这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其发展的步伐。对所研究对象所下的理论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必须尽量一致。若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就会影响到测量,也难以进行研究间的比较,只能是低水平的描述性研究。,1、运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 (尹博,2007) 2、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对高中生体育学习缺乏动机机制的研究 (苏煜,2007) 3、维汉大、中学生体育目标定向、身体自尊、社会体格焦虑、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杨俊敏,2007) 4、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基于心理控制
34、的研究(蔡理,2007) 5、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行为及其相关心理因素的实验研究 (翟一飞,2007) 6、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 (夏祥伟,2005),博士论文选题一览表,7、身体锻炼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陈作松,2004) 8、 以“健商”理论为依托,探求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包括自我保健、健康知识、生活方式、精神健康和生活技能。孙波,2005) 9、青少年身体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修订身体自尊量表。何玲,2002) 10、目标难度对高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效能和体育成绩物影响研究 (张昆,2005) 11、 情感教育对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王杰尘,2006) 12、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杨剑,2003),13、丕圣华博士的“中学生羞耻感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2006),考察了身体锻炼与中学生羞耻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什矛样的身体锻炼模式才能更有效地对中学生的羞耻感产生积极影响、不同锻炼情景对羞耻感是否有不同影响 。 14、苏坚贞 “身体锻炼对中学生自尊影响的研究”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