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及对策[新人教].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426337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5.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及对策[新人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及对策[新人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及对策[新人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及对策[新人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及对策[新人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趋势及对策,考纲关于考试指导思想的表述:,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1.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 2.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 3.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北师大杨宁一教授论试题命制的三个目标,一、2010年高考命题的趋势,1.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

2、查学生运用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大量引入新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借以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是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考历史试题也突出对处理材料能力的考查,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材料形式更加多样化(如小说、楹联、报刊、演讲、社论、历史著作等文字材料,也有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地图等),阅读信息量不断加重。一改传统高考冷冰冰的面孔,符合目前中学生思维活跃的现状,有利于学生成绩的发挥。,(2008宁夏文综29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3、。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B,(08宁夏卷30) 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表2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08江苏)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 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08广东)7民报创刊 号刊登黄帝象(见

4、右图)的 主要目的是,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A,B,2.突出考查对主干知识的掌握,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一切的本源还都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其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典章制度等,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或知识板块。因此在复习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就必须要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或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

5、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以适应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2007宁夏文综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009宁夏辽宁卷3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3.注重学科内综合渗透,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

6、是非选择题,几乎都是以学科内综合的形式出现,并且都非常注重对历史现象的整体结构以及对历史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和理解,综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认识和探讨问题等能力。因此,在复习中注意学科内的综合联系。,(2008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

7、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 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加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

8、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答案】(1) 不同之处: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

9、求。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解析】本题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为切入点,巧妙地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内容融为一体,进行了历史学科内综合考查。解答本题需要对材料提供的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外交思想政策、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归纳比较、说明论证。第(1)小题第一问通过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即可;第二问实际上是考查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第(2)小题要求从英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出使中国目的等几方面入手,简练作答。第(3)小题要说清楚乾隆皇帝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中国

10、产生的双重影响。,4.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杨宁一:借鉴以往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考试测量目标之一的经验,应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能够考查的。例如,可以考虑采取以下的方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也可以改变以往从知识和能力来制定评分标准的方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评分标准之一。,(07海南)8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07北京)

11、23.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威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 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 麦卡锡主义造成的结果 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 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 . . .,5.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研究性学习课题可能入题,(08浙江试考)12.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有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你认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

12、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07广东)26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3、(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6. 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关注热点、周年,突出时代气息,高考命题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目的就是要“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使试题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充分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

14、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如:2008年宁夏文综卷40题,从罗斯福新政的金融政策联系到当今的金融危机。,(07全国卷2)1977 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正反的完成 (07宁夏文综)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A.布雷顿森林协定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008上海)38“中国的1978”(改革开放30年)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5、。有的学者说,这是中国的重新出发,一个国家的重新开始。历史为什么选择了1978年,这既是那个时代一批人面对中国与世界的过去和未来的集体思考,也和一代伟人邓小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今天,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为世界所瞩目。站在30年后的今天,以“中国的1978”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展开论述。(30分) 注意: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材料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 4叙述要通顺流畅,7.强调对历史课程的考查而不是对教材的考查,淡化各版本教材具体史实的区别,强化课程标准中内容的指导

16、功能。,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主编任世江说: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很多教师仍用“一纲一本”的观念处理手中的教材,过分看重教材中的知识点,是非常错误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原则不同之一,就是它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不是知识点,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课程目标。,杨宁一说“有人提出,将现有所有版本的基本知识点汇总,作为考试测量的依据。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将现有所有版本的知识点汇总,要求掌握,无疑大大加重了负担。在考试测量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例如,在命题时,适当增加材料题的

17、比重,也可以侧重于课标明确规定的,或者史学界公认的重要概念、因果关系等内容来命制试题。还可以考虑改变评分标准,不采取以往踩点给分的方法,而是根据作答情况反映出的考生的能力,分层次给分。例如,基本知识在一道题目的总分中占一定比例,只要是符合题意的基本知识点,无论是知识点ABC,还是知识点DEF,均可给分。其余的赋分点放在能力的考查上。”,如:2009年山东文综卷: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新课程观

18、认为,信息社会知识的来源是多渠道的,历史教材不是唯一来源。学生更重要的是掌握自主发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考核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是纯历史知识的识记。,研究视角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的特色。 20世纪九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特色。 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以人为本等特色。,8.关注史学研究前沿,体现多元史观,如妇女史(07广东26) 口述史学 蒋介石日记等 中西文明交往史 社会史 08广东“中国形象”问题设计 计量史学 08

19、广东26题“西汉农耕经济” 心理学史 历史人物的心理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近代化研究 07广东28“近代化” 研究方法 09广东26材料与结论、31(32)一分为二,广州文综会议资料:,(07广东第29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0、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 要事件评价较高?(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1.认真研究考纲,明确能力要求,2010年课程标准实验版历史考试大纲,与以往考试大纲相比,在考试范围的考点呈现方式上有根本不同,但在考核目标和要求上却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2010年历史高考将更加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和新史观来考查学生的基本学科能力。而且2010年考试大纲说明明确指出:

21、“(历史学科的)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二、二轮备考建议,2.认真研究试题,抓好复习的载体,(1)认真研究09年高考文综试题和历史单科试题,尤其是宁夏、海南、和全国文综卷、卷。 (2)利用已往试题,更好地把握复习重点。 (3)利用试题的精炼呈现,了解重要史观的核心内容。 (4)利用试题使用过的材料,提高阅读和解析材料的能力。 (5)收集和整理全国各地调研考试题,集中研究,找出有用的信息,为后期的强化训练做好准备。,3.更新复习观念(1)从“教师为本”到“学生为本”,(2)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3)从“注重强度”到“注

22、重效率”,(4)从“浮于表面”到“细节落实”,(5)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4. 要加强学法指导 特别是材料题指导: 1、先看设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制语,把大问拆成若干小问,按分找点,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审题指导) 2、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标题、出处、所给的时间等信息。尤其是材料出处放在材料前面,答题是肯定有用。注意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3、作答时要最大限度地(显性信息、隐性信息)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及试题所涉及的教材内容。题干中给出依据材料,就在材料中全方位找。 4、提取信息时要一个句号一个分号的提取,提出有效的(设问中的定语的),去除无效的,提完显性信息,

23、再分析隐性信息,按分找信息点。 5、用词要准确规范,要有文科功底。 6、答案要保证卷面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5.重视理论,发挥史观(范式)的引领作用,1.把握几种新史观(范式)的精髓 (1)文明史观: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文明演进史,(2)整体史观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围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 发

24、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3)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思想文化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等)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生活物质的高科技化等),现代化内涵:,(4)社会史观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

25、,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人物”,社会史则提醒人们关注“小人物”。如工业革命,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发明家瓦特、史蒂芬孙等大人物,社会史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无产者乃至童工、流浪汉等小人物身上(06年广东卷) 大众化以往历史关注的是 “大的方面”,社会史则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小的方面”。如经济危机,以往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危机引起的经济问题上,社会史则引导我们关注危机下的民众生活(07年山东卷) 生活化,21.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 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 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 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 历史。”阅

26、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 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 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娱乐演艺场所。,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 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 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 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材料四

27、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 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 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 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5.关注周年大事、时政热点长效热点:如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关注民生、和谐社会、和平崛起、能源问题、全球化、民族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短效热点问题:如金融危机、 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疾病

28、与灾难应对、建国六十周年、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区域历史)、中国海军舰艇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中美、中日关系、世博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武广高速,一、政治方面的周年热点120lO年的周年大事(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370周年(1640年)。(2)鸦片战争170周年(1840年)。(3)辛丑条约110周年(1900年)。(4)百团大战70周年(1940年)。(5)抗美援朝60周年(1950年)。22009年的周年大事(1)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320周年(1689年)。(2)法国大革命爆发220周年(1789年)。(3)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70周年(1839年)。(4)洪仁开为振兴太平天国,

29、提出了资政新篇150周年(1859年)。(5)巴黎和会、五四运动90周年(1919年) 二战全面爆发70周年。(6)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0周年(1949年)。(7)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等60周年(1949年)。(8)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1979年)。(9)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0周年(1979年)。(10)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1979年)。(1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12)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祖国的怀抱10周年(1999年12月20日)。,二、经济方面的周年热点12010年的周年大事(

30、1)1500年左右,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2)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70周年(1840年)。22009年的周年大事(1)麦哲伦环球航行490周年(1519年)。(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80周年。(3)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1979年)。(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1989年)。(5)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10周年(1999年)。 三、思想方面的周年热点12010年的周年大事(1)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70周年(1940年)。(2)“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提出50周年(1960年)。22009年的周年大事(1)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1859年)。

31、(2)量子论提出llO周年(1899年)。(3)国际互联网问世40周年(1969年)。(4)“东方红一1”号卫星成功发射40周年(1969年)。,6.留心文史常识,古代的避讳 历史纪年法:干支、国号、公元、年号纪年法 传统节日 史书体例 古代诗词曲赋 非物质文化遗产 帝号/年号/庙号、谥号姓氏来源、地理方位 、文史典籍 、年龄称谓,(07宁夏)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08浙江)

32、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2008宁夏卷)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7. 以学生为本处理好选修部分的复习与旧高考相比,新课改下的高考历史试题增加了选做试题,在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与选修三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各出一道主观试题,题型为材料解析题。分值为15分,学生只需选做一题。针对这一新情况,大部分学校的高三为了节

33、省复习时间,只选择了一本书进行复习。这其中大部分学校选择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集中精力进行复习,学生在训练时候也只做改革部分的试题。我认为,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单纯只复习一本书,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意愿,违背新课改精神。建议在复习选修之前,先指导学生通读两本选修教材,教师帮助帮助学生分析两本选修的利弊。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规律性强,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便于总结,但跨度大,学生难以接受,并且试题的材料很有可能使用古文材料,这对于绝大多数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是个挑战。而选修三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章节连贯性强、试题使用的材料为现代文,可读性较强。但

34、内容相对比较繁杂。在这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与爱好自由选择,然后视学校情况,教师之间进行分工,每位教师突破一本选修,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在同一时间内组织复习,从而贯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新课改精神。,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的基本理论 1、为什么要改革 (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 (2)、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需要做出相应变革(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 (4)、外部工业文明(先进文明)的冲击,对外战争的失败激发统治者改革奋发图强 2、爆发革命的一般原因(类比):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新的生产力发展

35、;旧的社会制度阻碍经济发展,激化社会矛盾 (2)、贫富两级悬殊,赋税沉重,激起某阶级(阶层)反抗 (3)、某思想传播(古代:宗教;近代:民主思想) (4)、导火线(古代:天灾) 3、改革一般是上层发动,所以一般从统治者角度分析原因;而革命一般是下层发起,所以一般从民众角度分析。,二、改革的性质和类别 1、奴隶主维护统治的改革:如梭伦改革; 2、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4、封建社会内部调整、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5、资本主义性质: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

36、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3)受工业文明冲击,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阿里改革 三、如何正确评价改革: 1、.标准:是否推动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是否达到目标,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不以道德标准,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作为衡量改革成败标志。 2、.方法:辨证、客观、全面、抓主流。 四、改革成败的一般原因 1、根本原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的发展需要;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客观原因:反对派力量和改革派力量对比;外部环境是否有利 3、主观原因:改革者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政治魄力;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改革策略是否正确;用人是否得当。,五、从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方式之一; 3、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将遭到守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4、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魄力 5、改革措施要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