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讲 21世纪管理的发展趋势:文化管理,文化管理,20世纪80年代兴起,提倡以人为中心,高度重视观念和感情因素的非理性管理模式。其特色是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是有人情味的管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平等、关心。,管理科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验管理阶段,即根据管理者的经验来进行管理; 第二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即运用科学逻辑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管理; 从20世纪80年代起,管理科学逐步进入第三阶段,即文化管理阶段。 所谓文化管理,就是通过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等文化思维来提升管理。当然,文化管理并不排斥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三种管理相辅相成,是一种提升、递进、综合的关系。,经 验
2、管 理 的 特 点,20世纪以前的管理活动,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上升到科学,称之为经验管理。 特点: 1 管理关系简单 2 管理形式单一 3 管理手段落后 4 对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期 ,公认的标志是美国的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法。 (基本原理,就是对事物的实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述。)1.系统原理 整分合原则,相对封闭原则 2.人本原理 3.动态原理 4.效益原理,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 美国学者约夫奈指出:文化乃是一个国家的
3、“软实力”。文化思维在企业管理、企业经营以及市场竞争中,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可以说,一个企业形成了什么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管理制度、科技追求和产品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市场表现以及顾客价值实现,最终也就可能获得什么样的企业效益和发展。,在管理实践中,经验使人厚重,科学使人明智,文化则使人精神升华 文化管理并不排斥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三种管理相辅相成,是一种提升、递进、综合的关系,文化管理是出版企业管理的核心主干,出版企业是一种文化企业,企业的主要产品就是内容,从一开始运作就必须运用文化进行管理,管理就必须是文化的。文化价值从来就是出版企业的核心价值,文化管理从来就
4、是出版企业管理的主干,管理与产品的高度同一性,这是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企业所不可比拟的。钢铁企业、能源企业,乃至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制造企业,都可以进行文化管理,但是这些企业的产品不一定能直接反映出企业的文化价值追求。 也许用户能够从产品的品质感受到企业的质量态度和服务精神,但是,这不一定与企业的文化管理相关,机器式的企业科学管理同样可能得到这样的效果。而出版企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生产出什么内容的出版物来,到了现代社会,出版企业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信守的道德准则就比较地复杂多样。或为政治与治国,或为学术与治学,或为科教兴国,或为传播真理,或为广大读者服务,或为弘扬学术文学流派,或只为自家经济
5、效益,只为稻粮所谋,爱国者、高贵者、殉道者、平庸者、迂腐者、牟利者、堕落者 各色人等,各色文化,总要在出版物上有所表现,于是出版物才有了雅俗、正邪、文野、粗细、优劣之分,文化与经营、管理、技术,出版企业的文化与经营、管理、技术是分不开的。从整体性看来,出版企业的文化是全面涵盖企业的概念。 有什么样的出版企业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经营、管理,就会有什么样的技术追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和效益,企业管理的发展和变化,英国尼尔M 格拉斯(Neil M.Glass)作过一个细分,把企业管理的发展和变化描述为5个阶段,即:科学管理,以人为本管理,战略竞争管理,日本式管理,学习型组织管理。,1. 科 学 管
6、 理,产生在政治和经济相对稳定的二战之后,当时需求稳定,消费攀升,企业的计划性、目标性都很强。对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泰勒和彼得德鲁克,后者提出了目标管理(MBO)。无疑,科学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2. 以人为本管理,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管理理论向科学管理的相反方向发展。最著名的理论基础是马斯洛的人的需求五个层次理论。从企业内部管理到销售导向的理念核心是“对人的关心”和“对成果的关心”的一致性。 管理不再是“卓别林摩登时代”式的管理,以人为本,开始进入企业高管的思维。这正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文化管理阶段的滥觞,应当从此时发微。,3. 战略竞争管理,形成在20世纪70年
7、代。当时出现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导致大企业机遇进行战略调整。最著名的概念是战略竞争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把企业战略经营单位划分为瘦狗、明星、现金牛和问号四类,然后进行分类管理,择机进行战略重组和战略发展。,4. 日本式管理,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在与西方企业的竞争中胜出,引起国际企业界的兴趣。国际企业管理界发现,日本企业注意关心员工的参与性和员工福利,形成了一套企业使命陈述书和内部创业的鼓励机制,国际上企业并购及联合迅猛推进,跨国公司的大量兴起,企业间及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成为企业高管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的因素,文化的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8、重视和强调;而进入以文化为国家“软实力”的当今时代,文化管理得以成为企业管理科学的主流。,5. 学习型组织管理,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产物。市场的不稳定性,海量信息造成的不确定性,需要非线性和混沌管理,员工更多地被看作是知识生产者,授权运作、网络操作被视为必要的灵活途径,“学习能力”、“情商”、“人力资源”等是学习型组织管理的重要概念。,文化管理是出版企业管理的主干,出版企业是一种文化企业,企业的主要产品就是内容,从一开始运作就必须运用文化进行管理,管理就必须是文化的。文化价值从来就是出版企业的核心价值,文化管理从来就是出版企业管理的主干,管理与产品的高度同一性,这是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
9、企业所不可比拟的。钢铁企业、能源企业,乃至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制造企业,都可以进行文化管理,但是这些企业的产品不一定能直接反映出企业的文化价值追求。 也许用户能够从产品的品质感受到企业的质量态度和服务精神,但是,这不一定与企业的文化管理相关,机器式的企业科学管理同样可能得到这样的效果。而出版企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生产出什么内容的出版物来,古代出版出版机构的文化身份感,官刻庄重,谨守钦定与教化资政的需要; 坊刻灵活,以社会阅读民间需求为要; 私人刻书为的家族名声及个人所好,技术上多有创新; 私坊逐步向商业刻书过渡,如明末常熟毛晋先生的汲古阁印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也讲究文化传承。,近世,
10、商务印书馆成立前后,爱国志士做出版,发出“盛世危言”;革命党人做出版,敲响“警世钟”;维新人士做出版,要“开启民智”;海归派商家引进新型印刷技术,出版物批量生产销行,追逐市民趣味。如此等等。文化同人和则相生,商家书贾利则共牟,所出之书,均看得出不同的文化追求。,到了现代社会,出版企业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信守的道德准则就比较地复杂多样。或为政治与治国,或为学术与治学,或为科教兴国,或为传播真理,或为广大读者服务,或为弘扬学术文学流派,或只为自家经济效益,只为稻粮所谋,爱国者、高贵者、殉道者、平庸者、迂腐者、牟利者、堕落者 各色人等,各色文化,总要在出版物上有所表现,于是出版物才有了雅俗、正邪、文野、
11、粗细、优劣之分。,书是出版者的文化形象,“见字如面” “文如其人”书是出版机构的文化追求。一个因循守旧的出版人,无论如何标榜创新,终究出版不了几部创新之作;一个文化品位低俗,道德堕落的出版人,再怎么以出好书为自诩,终究行之不远。即便有人自忖:做人随心所欲,做出版则追求高蹈,总可以罢?也许,可以成功与一时,然而还是终究难以长久,双重人格总要在多重出版物上暴露出来,这正是一些出版企业的出版产品良莠不齐,比较分裂的内部原因。,文化与经营、管理、技术,出版企业的文化与经营、管理、技术是分不开的。从整体性看来,出版企业的文化是全面涵盖企业的概念。 有什么样的出版企业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经营、管理,就会有
12、什么样的技术追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和效益,出版企业的文化管理,是对企业的全面管理。诸如人才标准与管理,质量理念和标准,产品策划与运作,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实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与实现,以及企业领袖和多数员工认同的常识、常理,企业环境中日常语言、行为规范、人际相处和交流、环境以及CA设计,最后是在出版物的本身价值和实现的价值,全在出版企业文化管理之中,一个文化至上的出版机构,势必珍惜文化的有用人才,势必看重铁肩道义,白纸黑字,追求的是文化的创新。至于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出版企业,则必定拥有健康的文化内核,用文化的意志和统一行动去体现自己的实力,努力创造产品,获取丰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市场经济也要讲道德伦理,否则国际上要那么多的贸易协定和经济仲裁干什么!手段的卑鄙往往反映出道德的沦丧和目标的阴暗。一个自诩有品位的出版机构,倘若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习以为常的肮脏混乱,那么,其标榜的品位很可能是金玉其外,或者是乘一时之兴,兴尽即归。 一个只认得银子的出版商,你不可能指望他在出版企业里讲文化贡献,也不能指望他爱文化之人才如命,在他的企业词典里,永远只有“爱财如命”。,文化无所不在,出版企业的文化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管理,出版物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文化价值的全面竞争。中国出版业具有文化至上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的优势,应当引以为自豪。然而,我们传统的负面即是科学管理滞后,需要补课 . 但是,倘若因此而顾此失彼,丧失了出版企业文化的内核,更是错误.,要树立“大文化”理念,文化不只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与经济)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促互动服务于民众的保护、发掘、创新过程 文化的定义 -“包括只是、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的的能力和习惯的符合整体”(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对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智慧等形成潜移默化影响,促进社会文明 。,讨论题,出版业是不是“最后的恐龙”? 民营书业是不是先进文化生产力的代表? 是否有必要建设出版园区或 出版城? 出版集团是否该“化”?是否有必要上市? 华文出版如何应对 金融风暴(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