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课堂多留一些空间,放飞学生思维江西井冈山市龙江中学( 343600) 刘定邦和谐,宽松,轻快、自由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感受,理应成为我们在课堂上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当前,不少课堂忙于进度,把课堂当成“传道”与“解惑”的场所,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对象,把学生思考的空间给挤掉,老师总是讲个不停,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建立一个和谐、宽松、轻快、自由的教育环境,责无傍袋,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少教师总是绞尽脑汁,教学目标中既要有“知识与能力” ,又要有“过程与方法” ,同时还不能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听、议、练、做的形式,而且讨
2、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一应俱全,教学挂图、实物道具、多媒体课件更是一个都不能少,看起来课堂准备充分,课堂也热闹非几,一堂课下来,学生真的能获得多少,并非尽人意,效果也是如此而已。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课堂上,我们应该做一个优秀的“导演” ,在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时,真心设计,给学生多留一些空间和时间。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质疑,使他们产生更多的“问题” 。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同时教师适时地给以正确引导和点拨。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要让学生会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到一次
3、次惊喜的收获。一、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即思维起始于问题,有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才会产生学习的需要;在思考中对未知问题的主动探究,学习的行为才是有效的。课堂上,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新课程突出的重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探究与经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1、新受知识能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的,尽量让学生思考,总结,然后用比较完善的语言来组织,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取代学生任何想要表达的东.西。案例 1: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学
4、生对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确实非常感兴趣,也好奇。上课开始,我要求学生将示先准备好的正方体萝卜拿出来,师笑着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一次“萝卜大餐” ,用小刀切小正方体的萝卜,谁能截出面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想一想,最多能截能几边形?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怎样切,而要耐心地等待学生自已去切,感悟出切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切出三角形截面,正方形截面,长方形截面,平行四边形截面,但对于梯形,五边形,六边形截面,处于危难之中,很多学生切不出来,此时,切不可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怎样进刀,怎么出刀才能截出这些几何图形,学生们反复尝试着切,五分钟后,终于想出了切的方法,并说出
5、了“小刀经过正方体几个面截出的平面就是几边形”的结论,为后面学习的其它几何体能截出几边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到自然成。 2,需要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尽量大胆的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小组讨论的优越与快乐,同时也更多的得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案例 2、教学正方体展开图时,教师不急于利用多媒体展示,而是通过实例正方体模型,操作得出,课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上课开始,让学生示先制作的一个正方体纸盒拿出来,师也拿出一个正方体纸盒模型让学生看,教师稍加引导,用剪刀沿着棱剪,沿同一个面的四条棱剪,会出现什么效果?要想沿棱剪展开后成为一个整体,六个面不能掉落,要剪几条棱,展开后的图形,是否相同,能否得到不同的
6、图形?这一问题放手给学生解决。小组讨论,学生兴趣激增,大家都试着剪,小组讨论,比赛,展示各自的图形,师从学生展出的图形中,得出了只有十一种展形的图形,比多媒体展出的来得更为有效。根据实际展示展开形的图形,找出图形的规律,经过适当引导,十一种图形共分为四类,最多三层,每层最多四个,再进一步引导,得出了这样一个顺口留, “中面四个面,上下各一面,中间三个面,二一隔河见,中间二个面,楼梯天天见,中间没有面,三三连一线” ,同时还发现, “田凹不出现”小巧门。3,凡是需要学生配合教学的活动,尽量让学生参与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尝试,发现一般规律性的东西,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活动。案例 3:在有
7、理数加法运算的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简算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尽管小学阶段对这个定律比较熟悉,学生如何运用定律又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北师大版教材37 安排了一道例题“31+(28)+28+60”进行探究,若教师只通过这道习题的解答来找到有理数简算的捷径,还必须“补白”,也这是教材留给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机会。为此,教材的“补白”可以适量增加二至三道尝试题供学生尝试,题型包括三个方面的,一是存在互为相反数,二是有凑整的(含凑成整十,百,千,或是整数),三是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的。例如:计算(1)(11.9)+( )+(+119)+( )53521(2)2.3+(1.6)+(2.5)+1.8+(
8、1.1)让全体学生看完课本的例题后尽量去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找到解决问题一般性的方法,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随着学生们的讨论,最终大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有理数加法中,存在相反数的这对相反数尽量先相加,再看有没有凑整的,有凑整的几个数尽量相加,然后看没有有同分母的,有同分母的同分母的先相加,最后考考虑正数与正数,负数与负数结合相加,这“三尽量”教师决不能用自我的教学手段来取而代之。否则就换了“新鞋”走“旧路” ,换汤不换药。二、让学生有质疑的空间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
9、堂为了进度,或是提供热烈的场面,把有效讨论的时空给挤掉,学生就提出不了问题,就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案例 4:教学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后,江西省的数学作业本七年级上册第 2 页第 5 题就是一道颇有丰富想象力的数学问题,如图 1,是一个正方体食品果盒,它的左边 A 处有只蚂蚁,从 A 处爬行到侧棱 GF 上的中点 M 处,请画出蚂蚁爬得的最短路线图。 ABDGFHEMC图 1.图 3
10、(1)-(5)由教师讲解,不少学生是理解不了的,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已独立思考,很少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时,教师要在背景上作适当的引导,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质凝,腾出空间,可提供的背景材料。材料 1:在平面上,如图 2,长方形 ABCD 的一个顶点 A 处一只蚂蚁爬到边 CD 的中点 M 处,怎样爬最近。画出蚂蚁爬行的路线。材料 2:正方体的顶点 A 到棱 FG 的中点 M 是在一个平面上吗爬行吗、是沿着哪两个平面爬行的,怎样才能变成在一个平面上爬行?有了这两则材料作的铺垫,放手让学生讨论, ,给足思考的空间,争取机会,让学生尝试,探究,学生经过自已独立思考也动手沿棱剪开,把立体转
11、换为平面,把陌生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最为熟悉的数学问题,效果是明显的。三、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过程,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交流才能完成。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现行的实验教材多以提问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观察,思考,探究”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以此为契机,合理安排时间,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可以避免“满堂灌” 。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这是一种较为有
12、效的教学行为。案例 5:在讲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这节课时,通过已学的三角形内角和作基础,由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先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再深入五边形的内角和n 边形的内角和。在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了以下不同的转化最为熟悉的 5 种方案,如下图 3(1)-(5)A BCDM图 2.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了多种分割形式,有利于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的,此时是将四边形转化三角形,同时也是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通过类比,让学生用
13、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了自己成功探索的喜乐。为五边形,六边形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在五、六形的探索中,还得出了一些新的转化方案,如图 4(1)五边形转化成三角形和四边形,图 4(2)六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与五边形,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没有作过多的组织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动手实验,用心探索,大胆猜想归纳,积极合作交流,较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为后面的 n 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准备了素材,这些活动的每一步都是学生经过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的,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对于 n 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推出水到渠成,四、让学生有练习的时间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刻意追求所谓的“完美
14、”;但是,这种“多姿多彩”的教学设计的实际,教学效果又是怎样的呢?许多教师反而感觉数学课越来越难上,课堂上往往顾此失彼,力不从心;学生们则一会儿听看图形,一会儿看视频片段,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课堂就短短的 45 分钟,其实质性的东西丢掉了。课堂就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留一些空间”。应该给他们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留一些空间”。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意味着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都得全面兼顾,我们应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有所偏重,有所取舍;教具的使用不是
15、模特展示,各种款式的衣服都得穿一穿,那样会让学生眼花缭乱;一些和文课主题关系不大,并且会浪费不少时间的教学环图 4(1)-(2)图 3(1)-(2).节,教师完全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处理或直接舍弃;一些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可以让学生静思默想或进行练笔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亦是如此,教学的本真回归是学生发展 “三维”目标的真正实现,我们应“留有余地,留有缝隙”的方式去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要想学生逐步做到敢提问题、爱提问题、会提问题,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少则明,多则惑。我们的教学设计只有大胆取舍,给学生留一些空间,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自然魅力,才会形成学生所向往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轻松,课堂才会有生机。备注:教育部重点课题 DGA11019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子课题“ 多元化背景下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研究” 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