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类型腮腺咬肌区和头皮课件.ppt

  • 上传人:微传9988
  • 文档编号:3419348
  • 上传时间:2018-10-26
  • 格式:PPT
  • 页数:23
  • 大小:4.91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腮腺咬肌区和头皮课件.ppt
    资源描述:

    1、腮腺咬肌区和头皮,头皮 掌握头皮的层次,各层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掌握头皮神经、血管的配布的特点。 腮腺咬肌区 (1)掌握腮腺的位置、形态、导管的位置、行程和开口部位及表面投影。了解腮腺的分叶、深叶的位置,腮腺筋膜及腮腺淋巴引流。 (2)掌握咬肌的位置、起止、功能。,腮腺咬肌区:以腮腺为主,包括与腮腺有关的血管、神经等结构。 境界: 前界:为咬肌前缘; 后界:为乳突、二腹肌后腹上缘及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 上界:为颧弓及外耳道; 下界:为下颌骨下缘。 腮腺区的层次(不很分明),由浅入深:大致为皮肤、浅筋膜、浅层的血管神经分支和腮腺管、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浅部及其深面的血管神经、咬肌、下颌支以及腮腺

    2、深部等。,腮腺咬肌筋膜:为颈深筋膜浅层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囊。在腮腺前缘,两层筋膜又合为一层,延续为咬肌筋膜,覆盖于咬肌表面。 浅层:较致密,覆盖腮腺并与腺实质粘着,向上附于颧弓和耳根,向前覆盖于咬肌表面,在咬肌前缘处向深部与颊咽筋膜相续。 深层:可达茎突和颞骨鼓部。 腮腺咬肌筋膜在茎突与下颌角之间浅深两层增厚,形成茎突下颌韧带,分隔腮腺和下颌下腺。,1结构、位置和毗邻: 腮腺:系三对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形状不规则,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颧弓,下至下颌角,后达乳突前缘,前邻咬肌表面,深面达茎突及起自茎突的各肌(茎突咽肌、茎突舌肌和茎突舌骨肌)和咽侧壁。因腮腺包绕

    3、在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方,以下颌支后缘为界将腮腺分为浅部与深部。,浅部:覆盖于下颌支与咬肌后份的浅面,略呈三角形; 深部:位于下颌支深面,呈锥体状突向咽侧壁。 在腮腺深面,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容纳腮腺深部。 腮腺囊浅层较致密向腺实质发出许多小隔,将腮腺分成许多小叶。腮腺因炎症肿胀时,由于囊的伸展性小,不但引起剧痛,并可因腮腺囊内压力增高,导致腮腺小叶受压缺血坏死。,2腮腺管:长约3.55cm, 行程:由腮腺前缘起始,约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水平向前越过咬肌浅面,介于面神经颧支与颊支之间,故颊部手术时不宜作垂直切口。在咬肌前缘,腮腺管呈直角弯

    4、曲向内,穿过颊脂体与颊肌, 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处的颊粘膜上,开口处形成腮腺管乳头。 腮腺管的体表投影:相当于鼻翼与口角之间的中点,至耳屏下缘连线的中1/3 段。 副腮腺:多位于腮腺管起始部上方,出现率约为20%,导管汇入腮腺管。咬肌:位于下颌支的表面,起自颧弓下缘和内面,纤维向后下,止于下颌支和下颌角的外面。咬合运动时,可触及紧张的咬肌。,穿行在腮腺内的血管神经大致排列是: 下颌后静脉与颈外动脉纵向并行,静脉位于动脉浅面; 面神经由后向前横过两血管浅面,因而腮腺手术时可循下颌后静脉找到面神经(1)根据走行方向可分两大组: 纵行于腮腺内的为: 颈外动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

    5、,横行于腮腺内的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及面神经诸分支。 (2)根据穿出的部位又可分为三组: 由腮腺浅部上缘穿出的有:耳颞神经、颞浅血管和面神经颞支; 由腮腺浅部前缘穿出的有: 面神经颧支、面横血管,面神经颊支和腮腺管; 由腮腺下端穿出的有: 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和下颌后静脉。,1面神经:其颅外行程,因穿腮腺而分为三段: 腮腺前段:是面神经从茎乳孔到进入腮腺以前的部分,长约11.5cm,向前行超过茎突根部浅面,此处虽被腮腺覆盖,但并未进入腮腺实质,可于此处显露神经干; 腮腺内段:是面神经行于腮腺内的部分,首先分为上、下两干,两干再分支交织形成腮腺丛,行于颈外动脉的浅面;,腮腺

    6、后段:是面神经在腮腺内的五组分支。 颞支:越过颧弓至颞部支配眼轮匝肌、额肌和耳廓肌; 颧支:在颧弓下缘向前上达外眦支配颧肌和眼轮匝肌; 颊支:于眼裂和口裂之间水平向前,支配颊肌、口轮匝肌、提上唇肌和提口角肌等; 下颌缘支:沿下颌骨下缘前行,支配下唇诸肌; 颈支:在颈阔肌深面行向前下,支配该肌。,面神经经腮腺上缘、前缘、下端浅出后的部分,五组分支呈放射状,走向各相应的区域,支配表情肌。 腮腺手术时,勿损伤该段面神经。 面神经干穿腮腺的行程可以横过耳垂上部的一段短水平线表示。面神经出茎乳孔后的损伤(如腮腺肿瘤压迫或手术损伤),可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面瘫,所以面部或腮腺手术时,需注意切口的方向和深浅。

    7、,动脉和静脉 2颈外动脉:为颈总动脉的终支之一,在下颌支的中、下1/3交界处进入腮腺,上行至下颌颈高度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终支。 3下颌后静脉.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后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下行于颈外动脉浅面和面神经深面,在腮腺下缘穿出后分为前、后两支。前支行向前下与面静脉汇合后,注入颈内静脉;后支行向后下,与耳后静脉汇成颈外静脉。,额顶枕区:指眶上缘、上项线和枕外隆凸连线以上的软组织,大致与头发所覆盖的区域一致。 (一)额顶枕区软组织的层次: 由浅入深可分为五层,即: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与颅骨外膜,总称头皮。 1皮肤 厚而致密,含有大量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是

    8、疖肿和皮脂腺囊肿好发的部位。血管和淋巴管也极为丰富,外伤时出血多,但伤口愈合较快。 2浅筋膜 由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其脂肪量不因人的胖瘦而有多大差异。,浅筋膜结构特点: 1)结缔组织形成许多垂直的小束,把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地连在一起,并把脂肪分隔在许多小格内,因而炎症不易向四周蔓延扩散。 2)头皮的血管、神经穿行于小格内,故炎症早期渗出可刺激、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 3)此层血管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破裂后不易收缩,出血较多,行压迫止血,效果较好。,3帽状腱膜:为坚韧的致密腱膜,前连额肌,后连枕肌(都属于表情肌,收缩时,可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提睑扬眉) ;腱膜在两侧逐渐变薄,延续

    9、为颞筋膜浅层。 头皮裂伤时,若未伤及腱膜,创口裂开不明显,如横向伤及腱膜,由于枕额肌收缩,则创口较大,缝合头皮时,必须先将腱膜缝好,以减少头皮的张力,利于创口愈合。,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又称腱膜下间隙,系腱膜与骨膜间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使头皮与颅骨外骨膜疏松结合。因此外伤撕脱头皮时,整层头皮可与深层分离。该间隙内有许多导血管与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此层感染时,可扩散到颅内,故称为颅顶部的“危险区”。同时,该间隙范围较大,血肿可蔓延至整个颅顶,甚至可出现于上睑皮下。 5颅骨外膜 薄而致密,与各颅骨外表面相连疏松,但在骨缝处与缝的结缔组织愈合紧密,故骨膜下血肿常仅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易与帽状腱

    10、膜下血肿鉴别。,腮腺咬肌区的解剖 1在耳下清除覆盖在腮腺和咬肌的筋膜,注意其表面的耳大N和腮腺淋巴结,在颧弓下一横指清理出腮腺管到咬肌前缘。 2在腮腺上缘找出颞浅A、v,血管后方的耳颞N,血管前方的面神经颞支和颧支。在腮腺前方找出面神经颊支和腮腺管,在腺下方找出面神经颈支,下颌后静腺前、后支 3清除腮腺浅叶,可见面神经分支网,在茎乳孔的面神经主干。找出颈外A两终支和下颌后静脉,笫六颈椎横平面各结构行程位置变化特点,1、环状软骨下缘平面。 2、喉与气管连接处。 3、咽与食管连接处食管第1个狭窄处。 4、甲状腺下动脉穿过椎前筋膜转行向内下。 5、椎动、静脉开始穿入第6颈椎横突孔。 6、颈袢位置。发分支支配除甲状舌骨肌以外的舌骨下肌。 7、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在甲状腺囊内交叉。 8、下一对甲状旁腺位置平面甲状腺下动脉入甲状腺处。 9、交感干颈中节。颈深上、下淋巴结分界平面 10、肩胛舌骨肌中间腱在该平面稍下方。 11、胸导管弓。 12、颈总动脉压迫止血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腮腺咬肌区和头皮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341934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