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糖尿病基础知识课件_9.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418343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基础知识课件_9.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糖尿病基础知识课件_9.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糖尿病基础知识课件_9.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糖尿病基础知识课件_9.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糖尿病基础知识课件_9.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糖尿病基础知识培训,糖尿病基础知识,人体组织,人体具有11个系统,并且人体能够将这11个系统的功能整合在一起。 骨骼系统 肌肉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生殖系统 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 感官系统 免疫系统,作为一个多细胞有机体,人体的功能。,胰腺 此细长的器官位于后腹壁。胰头包含有胰管部分,胰管可将胰腺分泌的消化酶与胰液排至十二指肠。 外分泌功能 胰腺可产生消化酶,胰腺产生的消化酶与十二指肠分泌的消化酶共同作用将 多糖消化为单糖 蛋白质消化为氨基酸 脂质消化为脂肪酸与甘油 胰腺还会分泌大量的碳酸氢盐与水 (胰液)来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糜的非常酸性的pH 值。,胰腺,因此这些营

2、养物质才能够通过小肠壁被吸收进入血液。,内分泌功能,细胞与功能 胰腺中,激素由胰岛细胞分泌。 主要是三种细胞类型: Alpha细胞,可产生胰高血糖素 Beta细胞,可产生胰岛素 Delta细胞,可产生生长抑素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通过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共同作用来调节血液葡萄糖水平,因此被称为逆调节激素。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的储存。 胰高血糖素可降解所储存的葡萄糖,从而使葡萄糖被释放进入血液。 生长抑素则可抑制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当血液葡萄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胃,胰腺,胰岛素,胰岛素,葡萄糖,肝脏,葡萄糖进入血液,血浆葡萄糖 3.9-6.7mmol/L,脑,葡萄

3、糖离开血液,胰岛素,肌肉,脂肪,+,+,胰岛素作用下血糖的正常调节,胰岛素双向分泌曲线,三餐时胰岛素适时分泌使血糖不致剧烈波动,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显著高血糖的症状有多尿、烦渴、多食及体重减轻,什么是糖尿病,1型糖尿病 A.免疫性 B.特发性 2型糖尿病 其他特异型A. 细胞功能基因缺陷 B.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异常 C. 胰腺外分泌疾病 D. 内分泌疾病 E. 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 F. 感染 G. 非常见的免疫介导的糖尿病 H. 并有糖尿病

4、的其他遗传综合征 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分型,糖尿病不同的病变类型,其病人特征、并发症与治疗选择有 很大的不同。,又称为“幼发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通常在幼年或成年早期确诊,但却终生需要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存。 在所有的糖尿病人群中占 5-10%,易于发生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代谢并发症 (DKA)。 具有发生其他远期并发症的高风险,像失明,肾衰与神经损伤。 有90%以上的胰岛素生成beta细胞被破坏。,其特征是由于胰腺beta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产生缺乏或 接近缺乏的状态。,1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易感人群中,病毒感染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初发促进因素。 1型糖尿病中,已检测到病毒感

5、染的存在,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风疹与流行性腮腺炎(胰岛细胞抗体或ICA)。,1型糖尿病原因,关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遗传因素起到了一定作用。,细胞,进行中的 免疫异常,胰腺,细胞流失,三种因素互相关联:遗传环境自身免疫,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绝对胰岛素缺乏可导致高血糖症。 高血糖症最常见的症状是多尿(尿液容量过多)与烦渴(过度口渴)。 化学信号作用于饥饿中心会导致贪食(食用过多)。 尽管摄入过多,病人体重依然会继续丧失。 由于储存的蛋白质与脂质已经被消耗,体重丧失与疲倦的症状会继续持续。过多脂质代谢分解产物(酮体)的积聚,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威胁

6、生命的急性并发症。,发病高峰年龄是十岁至二十岁之间。,发病与临床表现病,主要异常是“相对”胰岛素缺乏与 “胰岛素抵抗”。 世界上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2型糖尿病的治疗选择远远不止胰岛素替代一种方式。 病人可能已有高血糖症多年,但未被确认。 疾病确诊时已经伴有进展期并发症。 糖尿病人群中,经常会有许多伴随疾病出现。 许多国家中,糖尿病是目前失明与终期肾病的主要原因。,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人中的绝大多数(90%以上)。,2型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症通常是由于升高的血液葡萄糖导致的胰岛素异常,钝性分泌的结果(相对胰岛素缺乏)。 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浓度可能是正常的或甚至是升高的,对于克服胰岛素抵抗来

7、说,胰岛素的量将始终都是不够的。 由于疾病进展,胰岛素的浓度低于正常值,但却极少低至导致酮症酸中毒的地步。,对胰岛素生化作用的抵抗也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具有家族病史。 肥胖是最常见的环境致病因素。 肥胖直接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通常超过45岁。 2型糖尿病通常表现为多尿,烦渴,视力模糊,脱水与体重丧失。 2型糖尿病时皮肤与泌尿生殖器感染的发病率增加。 高血糖症不伴有酮症酸中毒或升高的血清酮体。 2型糖尿病病人具有与1型糖尿病病人同样的慢性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包括眼部,心脏,血管,肾脏与神经系统的异常。,肥胖是最常见的环境致病因素。,2型糖尿病的原因,Ada

8、pted fro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Center (IDC) Minneapolis, Minnesota,肥胖 糖尿病诊断 未控制的高血糖,0,50,100,150,200,250,-10,-5,0,5,10,15,20,25,30,糖尿病病史(年),血糖 (mg/dL),相对功能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水平,50,100,150,200,250,300,350,空腹血糖,餐后血糖,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GDM 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IGT或糖尿病称为GDM。 GDM主要危害:新生儿畸形、巨大胎儿、新生儿低血糖。 GDM血糖波动相对较轻,多数可通过饮食疗法控制

9、病情,部分患者需用胰岛素。 糖尿病合并妊娠 指妊娠前已患有糖尿病,此类患者血糖波动较大,难以控制。所有妊娠妇女应在2428周监测血糖:首选75克OGTT,妊娠期糖尿病(GDM),糖尿病患者 (百万),0,20,40,60,80,100,Egypt,Philippines,Japan,Bangladesh,Brazil,Pakistan,Indonesia,USA,China,India,Wild SH et al. Diabetes Care 2004; 27: 256970.,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在旧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不高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改善 19791980年

10、第一次普查,成人发病率:1; 19941995年第二次普查,成人发病率:2.5;目前的发病率是3.6。 另外还有糖耐量减退者约2.5克拉玛依的发病率达4.5北京发病率约为4香港和新加坡成年华人的发病率8毛里求斯华人高达15,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概况,发病人数愈来愈多,保守估计四千万,60-70%患者未诊断, 并且多为2型糖尿病患者。经济发达、热卡摄入、运动量、生活压力、睡眠等发病率较高,上海地区发病8,约120万人。西藏、贵州发病率国内最低。新诊断病人已有慢性并发症,视网膜病变16.6,微量白蛋白尿21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4千人调查) 下肢神经病变38,白内障44,微量白蛋白尿33 严重并发症0

11、.27(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肾衰、失明、截肢),中国糖尿病现状,潘长玉等,中国城市中心医院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420-424,2004,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HbA1c分布情况血糖达标患者人数不足,糖尿病症状(消渴、多尿、无原因的体重减轻 ), 随机血糖 11.1 mmol/L (200mg/dL)。 空腹血糖(FPG) 7 mmol/L (126 mg/dL)。 75g葡萄糖试验(OGTT) 2h 后血糖 11.1 mmol/L (200 mg/dL)。,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一种检测机体代谢葡萄糖效能的激发实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测

12、定可区分出代谢正常个体,葡萄糖耐量异常个体与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来说,相对于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测定,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更为敏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血糖,血糖调节受损,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在一般人群中宣传 2 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 在重点人群中开展 2 型糖尿病筛查 二级预防: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尽早和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纠正血压、血脂紊乱、肥胖和吸烟等危险因素 三级预防:减少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加重和降低残废率和死亡率,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 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药物治疗 糖尿病监测,治疗糖尿病

13、的五架马车,非药理学管理,生活方式的调整 完全的营养评价与食谱推荐。 对治疗目的解释,与自我管理的策略。 临床医生对“病期规则”的复审。 教育培训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是集中于脚部护理。食谱调整 饮食必须与病人所接受的药物治疗相容。 对糖尿病的药理学治疗必须遵循相应的饮食计划。 服用胰岛素的病人通常被鼓励在一天中固定的时间进食。,在家中常规监测血液葡萄糖浓度。,运动管理,运动过程中,骨骼肌肉会使用它们自身储备的糖原。 协助控制葡萄糖浓度,体重,血压与胆固醇浓度。 规律锻炼可改善胰岛素抵抗现象,可能可使用于血液葡萄糖浓度控制的胰岛素或治疗药物的用量减少。 运动后可降低血糖,持续数小时。,运动锻炼可使

14、许多的糖尿病病人受益。,磺脲类 双胍类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 苯甲酸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口服治疗糖尿病药物分类,SU类降糖药通过与胰岛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关闭ATP依赖性钾通道,引起细胞去极化,使Ca 2+内流而刺激胰岛素分泌,其胰外作用为刺激肌肉、脂肪组织的葡萄糖运转和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产生从而降低血糖。,磺脲类降糖药作用机制,适用于中轻度血糖增高的T2DM病人,特别是胰岛素分泌功能减低者 空腹血糖轻、中度增高者宜先选用格列奎酮(糖适平),也可选格列齐特(达美康)或格列吡嗪(美吡达);空腹血糖中度以上增高者可选用格列苯脲(优降糖)或格列吡嗪(美吡达),磺脲类适应症与应用特点,过

15、去认为其降糖作用主要为促进葡萄糖无氧酵解和抑制肠道吸收糖,90年代证实双胍类有非激素依赖性胰岛素样作用,主要刺激受体后信号传导,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运转,改善肝血流量和胰岛素肝细胞内化,抑制肝糖产生,双胍类降糖药作用机制,适用于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人。 适用于轻、中度高血糖者。 可与SU类、苯甲酸类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疗效优于单一用药。,双胍类降糖药用药指南,-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小肠刷状缘上各种-葡萄糖苷酶,从而抑制淀粉类多糖和蔗糖类双糖分解,使其转变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和减少,降低餐后血糖,不增加胰岛素分泌,使用安全,但降糖作用弱,胃肠道副作用多和价格较贵。,-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餐后高血糖为

16、主的轻症病人,可与SU类、双胍类、胰岛素等合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适应症,噻唑烷二酮类(TZDs)为过氧化物增殖物活化因子受体(PPAR-)的天然配体,存在于胰岛素作用的靶组织:骨骼肌、脂肪和肝脏,PPAR-为核受体,活化与调控糖的产生、运转和利用的胰岛素应答基因,另外还调控脂肪酸代谢,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因而被认为是治疗T2DM和代谢综合征的理想药物。,噻唑烷二酮类(TZDs)胰岛素增敏剂作用机制,代谢综合征,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抵抗患者。 可单用于T2DM治疗,也可与SU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合用。 TZDs类药只有在有胰岛素时才能发挥作用,故禁用于T1DM和酮症酸中毒病人,适用

17、症,此类降糖药是非SU结构的氨甲酰甲基苯甲酸类降糖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非SU受体结合,但不进入细胞,关闭细胞膜上的ATP钾通道,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快速降低血糖。,苯甲酸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作用机制,T2DM、餐后高血糖。,苯甲酸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适用症,分级分步治疗 1级治疗药为证据充分的核心降糖药:二甲双胍、磺脲类和胰岛素 第1步:确诊后用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首选) 第2步:加药:根据血糖水平 A1C8.5%为重症开始选降糖作用强起效快的降糖药或加胰岛素或联合用药 第3步:强化胰岛素治疗 2级治疗药为证据不够充分的药:噻唑烷二酮类、GLP-1受体激动剂 其它治疗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

18、类、普兰林肽、DPP4-抑制剂,ADA/EASD2008 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新共识,疗效(餐后血糖、空腹血糖、HbA1c) 安全性(低血糖发生率低、肝肾副作用小) 依从性(服药的方便性) 个体化(合理选择病人),口服降糖的选择原则,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准备怀孕的2型糖尿病人。 饮食治疗及口服降糖药无效或继发性失效的持续高血糖患者。 严重消瘦的持续高血糖患者。 非应激状态而尿酮体阳性的2型糖尿病人。 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伴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人。 并发糖尿病急性代谢综合征,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乳酸酸中毒。 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 围手术期、严重

19、创伤、感染、精神应激下的高血糖患者。,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与对象,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双链多肽激素 A链:21氨基酸;B链:30氨基酸胰岛素的分泌 基础分泌量:24U,进餐刺激:24U,胰岛素治疗,动物胰岛素 猪胰岛素 牛胰岛素人胰岛素 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药用胰岛素种类,超短效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优泌乐 短效胰岛素 可溶性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 中效胰岛素 锌或鱼精蛋白悬浊液,诺和灵N、NPH 长效胰岛素 锌悬浊液:PZI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来得时、 Detemir,胰岛素按作用时间分类,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

20、素类似物,抗原性,更符合生理的胰岛素分泌模式,胰岛素治疗的里程碑,人胰岛素产品系列,胰岛素类似物系列,2型糖尿病治疗程序图,根据体重选择治疗方案,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二甲双胍,加用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或格列奈类、-糖苷酶抑制剂,加用胰岛素,超重肥胖患者,3个月血糖未达标,3个月血糖未达标,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或格列奈类、-糖苷酶抑制剂,加用胰岛素,正常体重患者,3个月血糖未达标,急性与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型糖尿病的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 1型糖尿病中是绝对胰岛素缺乏。 肝脏中,脂肪酸

21、转变为酮体。 有机酸过多,代谢性酸中毒。 病人可出现脱水与低血压,恶心与呕吐,快速呼吸与精神异常 (从嗜睡至昏迷)。病人呼吸呈烂水果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典型表现是血液葡萄糖升高,代谢性酸中毒 (低pH值与低血碳酸氢盐),以及血清与尿液中酮体浓度增高。,糖尿病并发症,基于受损的血管大小分类:“微血管”并发症通常是指眼部,肾脏与外周神经处的血管病变。由小血管的解剖与功能异常导致;这些异常通常是指糖尿病病人眼部,肾脏与外周神经的血管组织的病变。,分为微血管与大血管病变,微血管并发症,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 UKPDS 35,57,Company Confidential 200

22、5Abbott,强化血糖控制目标HbA1c 7% 与传统 7.9% 2 型糖尿病病人,强化血糖控制-UKPDS,1型与2型糖尿病眼部视网膜微血管异常。 早期病变是“背景视网膜病变”。 “硬性渗出”与出血灶 (“圆点状与印渍出血”)。 极少导致有意义的视觉症状。 随着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视网膜血管会发生阻塞,从而防碍视网膜的血供。 小面积梗塞。 新生血管形成。 1型糖尿病病人,在其病程的7-10年期间,会发生早期背景视网膜病变。,病变严重性取决于疾病的持续时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进展性蛋白尿与终末期肾病(ESRD)需要进行透析治疗。 是目前终末期肾衰的最常见原因,与高死亡率相关。 肾小球病

23、变的发病机制:肾小球周边与支持组织呈进展性增厚与功能失常。 糖尿病肾脏功能失常的最早期临床参考指标是微量白蛋白尿。,肾脏小血管的病理变化。,糖尿病肾病,不同的神经精神障碍;大约50%的糖尿病病人将发生一种或更多的神经并发症。 上肢与下肢的感觉与运动神经功能失常。 糖尿病病人并发慢性神经病变者,可导致感觉异常或感觉下降与反射丧失。 不能感受到脚部疼痛:糖尿病病人可能不会注意到或治疗脚部损伤,像水泡与水泡擦伤与切割伤。 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一些神经调节过程,像血压调节,胃肠动力调节与泌尿生殖反射调节,导致膀胱功能障碍与阳萎。,可导致衰弱性症状,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部病变,糖尿病足溃疡和坏疽的原因

24、主要是在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合并感染,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组织的坏死、溃疡或坏疽。 糖尿病足合并的感染大多数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混合感染,常伴厌氧菌感染。 糖尿病足是治疗费用很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危险性比非糖尿病患者高40倍。,糖尿病足,冠状动脉病变与外周血管病变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总死亡率超过 80%。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大部分趋向于加速进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病人具有中风患病的高风险性。 糖尿病病人的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风)患病风险性是正常人的2.5倍。,心脏与肢体的较大血管的异常。,大血管并发症,腿部与脚部大血

25、管的粥样硬化性病变被称为外周血管疾病。 血流障碍可导致“间歇性跛行”,伤口愈合不良,与截肢的风险性增加。,血流障碍可导致“间歇性跛行”。,外周血管病变,血糖测定(静脉血糖、指端血糖、动态血糖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尿糖 胰岛B细胞功能检测 体重指数 血脂(LDL、HDL、TC、TG等) 肝、肾功能 糖尿病并发症的检查,糖尿病的相关检查,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 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血糖自我监测 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 尿糖的自我监测 受条件所限无法作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之初至少每三个月检测一次 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六个月检

26、查一次 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不可靠 HbAlc 测定应采用可溯源到DCCT曾使用的方法,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轻危重者应每天监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自我监测血糖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监测血糖2-4次,血糖监测时间,餐前血糖监测 血糖水平很高者 有低血糖风险者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 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 HbAlc 仍未达标者 睡前血糖监测 注射胰岛素,特别是中长效胰岛素者,夜间血糖监测 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检测血糖 剧烈运动前宜监测血糖,糖尿病与血糖监测,为什么提倡七点法(全天血糖谱)观察?-对糖尿病病情控制不理想或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是必要: 三餐前后血糖的监测有利于评价药物的剂量、种类和用药时间及血糖控制情况。 睡前/夜间血糖的监测有利于防止夜间低血糖和判断早晨空腹高血糖产生的原因。,七点法 便于了解 全日血糖是否整体控制在一定目标内。,血糖监测推荐监测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PPT模板素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