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合理用药第5章抗菌药PPT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415278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7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理用药第5章抗菌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合理用药第5章抗菌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合理用药第5章抗菌药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合理用药第5章抗菌药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合理用药第5章抗菌药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阿霉素等。 半合成抗生素: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造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 抗菌药: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如喹诺酮类。,概念,1. 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指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和经济。 3.五个正确: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

2、、正确的用法和用量、正确的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首先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4代头孢菌素特点比较,第一代 对G+菌作用强对青霉素酶稳定; 有一定的肾毒性 第二代 对G-菌作用增强对-内酰胺酶稳定; 肾毒性降低 第三代 对革兰氏G+菌/ G-菌,绿脓杆菌均有效半衰期长 组织穿透力强对-内酰胺酶稳定; 基本无肾毒性 第四代 对1类内酰胺酶(针对头孢的水解酶)稳

3、定对三代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可能有效,2、氨基糖苷类,机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从而引起细菌死亡。 快效杀菌剂:本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强。 本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毒副作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的严重感染,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3、大环内酯类,机制: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属于生长期快效抑菌剂。 不宜与-内酰胺类等繁殖期杀菌剂联用,以免发生拮抗作用。,4、林可霉素类,机制:与大环内酯类相同,品种有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4、两药抗菌谱相同,细菌对二者间有完全交叉耐药性。 临床上可用于金葡菌(包括产酶株)、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以及各种厌氧菌引起的感染。 本类抗生素在骨组织中的浓度很高;不良反应主要有伪膜性肠炎和心脏毒性(心电图变化、血压下降、心跳和呼吸停止)。,5、四环素类,机制:主要为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增长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属快效抑菌剂。 品种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米诺环素。 抗菌谱广,但近年来一些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很高,限制了本类药物的应用。,6、氯霉素类,机制:作用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属快效抑菌剂。品种

5、有氯霉素和甲砜霉素。 抗菌谱广但耐药性已很严重且毒副反应大(再障、灰婴综合征等)。 临床仅用细菌性眼科感染和伤寒、副伤寒以及其它沙门菌、脆弱拟杆菌的感染。,7、其他类,2.临床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性,(一)细菌耐药的严重性和原因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率已达50,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细菌耐药扩散的速度已远远超过抗生素的研制速度;是一个全球问题,全世界出现了“抗生素耐药危机”、“抗生素的末日即将来临”。 如何遏制和减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医疗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何谓细菌的耐药性?,在长期的抗生素选择之后出现的对相应抗生素产生耐受能力的微生物,统称耐药菌。所谓

6、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多次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原因: 广泛应用和不合理滥用抗生素 据国际性用药调查:进入前15位的畅销药中我国绝大多数为抗生素,而其他国家为心血管和消化; 综合医院总收入50来自药费,而药费的40来源于抗生素,抗生素处方占门诊处方的40; 国外报道50抗生素用药不合理,国内高达90,呼吸系统使用抗生素7080是无效用药。,不合理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敏感菌耐药菌 益生菌致病菌 客观生态平衡微观生态平衡,(二)细菌耐药的发生类型和机制,发生类型: 1、染色体介导(突变耐药性) 是染色体DNA自发变化的结果,

7、也可为一些物理、化学因素作用后而诱导。 -内酰胺酶基因突变,使酶活性谱扩大,导致细菌耐药; 膜通透性减小限制药物进入细胞以及药物靶位的改变亦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突变造成的耐药菌在自然界中仅居次要地位,但在长期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下,这种突变耐药菌有获得优势生长的可能,并引起感染的爆发流行,近年特别是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的出现,使原先对酶稳定的抗生素亦发生耐药,临床上又面临着难治性感染新的严峻挑战。,2、质粒介导(-内酰胺酶的智力传递)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DNA,耐药质粒(R)广泛存在于G-和G+菌中,由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在细菌耐药性中占有重要地位。细菌可通过变形、转导变异及接合而交换遗传信息,借

8、此带有多药耐药基因的质粒或独立交换成分从一种微生物进入另一种微生物;不同菌株常含有数目及大小不等的质粒,细菌的致病性与耐药性与质粒密切相关,耐药质粒常含有多种耐药基因,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不但传给后代还可转移至无此质粒的细菌,使其由敏感菌变为耐药菌。,耐药机制,1、耐药的三个环节: (1) 外膜通透性(12) (2)-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80) (3) 青霉素结合蛋白(8)2、细菌耐药的主要形式: (1) 细菌外膜渗透力下降,进入细胞内的抗生素减少;(2)进入细胞内的抗生素主动向外泵出;(3)靶位点青霉素结合蛋白位点改变,不再与抗生素结合;(4)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主要是通过产生,ESBIs

9、水解破坏内酰胺环,而使其失效。3、特殊耐药类型: (1) 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mRCNS)由于其潜在 的MeC基因编码产生PBP2a,对抗菌药物的亲和力降低,以对多种作用于PBPs的抗菌药物耐药。(万古霉素) (2) 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由质粒介导,可以灭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三代头孢)和单环类抗生素,易产生ESBLs的菌株为肺炎克菌伯菌、大肠埃希菌和绿铜假单胞菌(亚胺培南)。,临床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机制,(二)抗生素的合理性预防应用,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约占抗生素应用总量的30%40%,有的地区或医疗单位甚至达到50%60%。 合理的预防应用通常可以达到预期目的

10、;反之,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并极有可能招致耐药菌的感染。 预防性应用前,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1.预防用药的原则,(1)预防用药指征 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是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的唯一指标。 预防用药仅适应于未感染的患者,同时该患者如果不预防用药极有可能发生感染并造成严重的后果。 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各促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出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为最终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提供依据。,促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患者因素:如年龄、免疫状况、伴随疾病等;

11、 病原体因素:如创伤污染程度和病原体的毒力等; 环境因素:如手术室、复苏室、重症监护室和病房的卫生防疫状况等; 其他因素:如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等。,(2)针对性预防用药 预防用药要有针对性,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用几种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因为导致某一部位感染的往往是那些少数几种毒力较强的特殊细菌,如金葡菌、链球菌属等。 (3)预防用药的疗程 为求“保险”而采用多药、长疗程地预防用药,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相反极有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优势生长和繁殖,产生难治性的严重感染。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适宜的疗程。,(4)外科、妇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 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本院或本

12、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选用抗生素。 预防用药原则如下: 清洁手术 大致可分为甲、乙两类。 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原则上不用抗生素。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中有关抗生素应用亦可按此类处理。 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物的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生素为主,尽量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清洁易污染手术,如胃、肠、肺、妇科、耳鼻喉科、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以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可延长。如经阴道的子宫切除术,可预防用药2

13、3天。 污染的手术 对脓疡切除、化脓性胆管炎、腹部穿刺伤手术继发性腹膜炎等已污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生素原则用药。,2.预防用药的注意事项,(1)已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用抗生素。 (2)预防性应用的抗生素最好是杀菌剂,同时应具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生素,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3)必须重视无菌手术 手术操作应细致,尽量减少术中出血及组织损伤。做好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环境消毒等。同时考虑抗生素的预防应用。 (4)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可不用抗生素。 (5)消化道去污染选药条件 口服不吸收、肠道内药物浓度高

14、、肠内容物影响抗菌活性小、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等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制霉菌素等,也有用庆大霉素口服的。,(三)抗生素的合理治疗性应用,1.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只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所有抗生素仅用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非抗菌作用新用途 如用于慢性支气管哮喘、胃肠道神经源性运动障碍、胆囊结石等,但由于其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应十分谨慎地,原则上不予利用。,(2)尽早确立病原菌诊断 病原菌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虽然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经验

15、性治疗治愈,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感染、不同的医疗单位,致病菌种类、构成、药物敏感性有着很大的差别。 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力争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3)针对性经验治疗 在未获得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可进行针对性的经验治疗。 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生素; 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 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致病菌及耐药情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

16、菌剂,可以联合用药。 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生素应覆盖G+球菌、 G+杆菌、厌氧菌、真菌。,(4)结合临床评价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的意义 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判断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以便参照“培养+药敏”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生素。 无感染表现的阳性结果多无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5)选用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抗生素 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患者的疾病状况 基础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状况等。 药物的有效性 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

17、胞内浓度等),药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 本地区、医疗机构、病区细菌耐药状况 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给药途径 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其它 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等。,(6)要注意及时更换抗生素 根据临床疗效或(和)微生物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的抗生素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就可根据临床疗效来判断所用抗生素的有效性。 (7)要有合理的治疗终点或疗程 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天,就可终止抗感染治疗;

18、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如结核病等。,(8)要重视必要的综合治疗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人体内在因素常是抗生素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必须尽最大努力使人体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各种综合性措施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输血、血浆、白蛋白或氨基酸,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均不可忽视。,(9)要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局部感染较轻,或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病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西林、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 不允

19、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 (10)指征明确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 只有那些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需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四)抗生素的联合应用,1.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原则 (1)联合应用目的 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2)联合应用适宜的种类 联合应用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应用,特殊情况下还要加用抗真菌药。通常采用繁殖期杀菌剂(-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联合或-内酰胺类与-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以获得协同抗菌作用。,(3)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联

20、合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应较单独用药更为严格。其明确的适应证如下: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 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其中一种毒副作用较大的抗生素剂量得以减少,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时应采用四联、三联,巩固期以二联为宜。,联合用药的结果,繁殖期杀菌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静止期杀菌 氨基甙类、多粘菌素,协同增强,速效抑菌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拮抗,慢效抑菌剂 磺胺类等,提高疗效,慢效抑菌剂 磺胺类等,增强或相加,

21、+,+,+,2.相对合理的药物联合,(1)对金葡菌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重症肺炎(或肺脓肿)等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氨基糖苷类;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氨基糖苷类; (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 (去甲)万古霉素头孢唑啉; 氯唑西林(去甲)万古霉素; -内酰胺类酶抑制剂; (去甲)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 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2)对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 青霉素(大剂量)氨基糖苷类(AGs单用耐药); (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 (3)对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 (大剂量)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

22、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其中的一种(去甲)万古霉素; 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去甲)万古霉素已成为治疗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标准经验性方案。 特别注意的是-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的联合对它无效,因为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机制是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所致,而非产生-内酰胺酶。,(4)对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应用 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奈替米星(普通株); (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一般耐药株); 达托霉素氨基糖苷类(VRE株)应注意的是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对肠球菌无协同作用。 (5)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 哌拉西林(或阿洛西林、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 头

23、孢他啶氟喹诺酮类; 头孢哌酮酶抑制剂; 哌拉西林氧氟沙星。 (6)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严重肺炎或败血症有效的药物联合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 甲氧苄啶氨基糖苷类;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7)对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联合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哌拉西林氧氟沙星; -内酰胺类酶抑制剂。 (8)对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 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 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 氧氟沙星(600800mg/d)利福喷丁异烟肼。 注意 (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仅适应于患者对-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过敏或造成严重感染的致病菌对所有-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的情况,因这两

24、种药物都能产生耳、肾毒性,联用后耳、肾毒性将有增加。,一、抗菌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抗生素的滥用病毒感染性疾病 2) 非感染性疾病 3) 发热原因不明的疾病 4) 昏迷、休克等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5) 无指征或指征不明确的预防用药,手 术前、术中和术后滥用,2.盲目选用对病原体感染无效或疗效不强的药物药物的选择不是最佳 了解抗生素的发展动态,掌握同类药物的共性及各类药物的特性;进行新老药之间的比较;重视治疗的针对性,不能认为抗生素愈新愈好。不熟悉细菌的耐药性-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剂量来解决。,3.用药方案不当 用药途径、方法 用药剂量、疗程 EX:有些药小剂量使用,慢慢用,毒性小-抗结核药易发

25、生肝细胞损害,某些医师试图通过降低用药种类和剂量以避免或减轻肝损害。殊不知,这恰恰是诱导结核杆菌耐药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4.多种药物并用 5.多种抗生素合用和联合用药不当氨基糖苷类+利尿药耳毒性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肾毒性,EX: 对于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头孢菌素确实是愈新愈好,而对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疗效最好,第二、第三代不及第一代。,4代头孢菌素特点比较,第一代 对G+菌作用强对青霉素酶稳定; 有一定的肾毒性 第二代 对G-菌作用增强对-内酰胺酶稳定; 肾毒性降低 第三代 对革兰氏G+菌/ G-菌,绿脓杆菌均有效半衰期长 组织穿透力强对-内酰胺酶稳定; 基本无肾毒性 第四代

26、 对1类内酰胺酶(针对头孢的水解酶)稳定对三代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可能有效,EX: 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用氯唑西林及多种抗金葡菌药均无效,血培养持续阳性,检查致病菌对氯唑西林不耐药,仍用该药治疗,但调整了给药方案,迅速取得疗效。,方案:剂量6g/日 原来 1日药量加入1000ml 输液内(6 mg/ml)静滴,1次/日-无效 改变后 2 g药量加入100ml 输液内(20 mg/ml)静滴,3次/日-有效注意:1/2为0.5l.l小时,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指细菌与药物接触后,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一段时间抑制的效应。,各种抗菌药物对G+球

27、菌都有程度不同的PAE。 氨基糖甙类与喹诺酮类对G-球菌有较满意的PAE。 碳青霉烯类及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杆菌有中等程度的PAE。 而青霉素类及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类则几乎没有。,意义在PAE期中,细菌许多特征发生了改变,使得在治疗中可以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可降低用药费用。,EX: 氨基糖苷类对G+及G-菌的PAE为16h,以往多采用2-3次/日的给药方案。它的最佳杀菌活性取决初始浓度,且有明显的剂量(浓度)依赖性。由于治疗具有首次接触效应、PAE和剂量依赖性,且对大多数细菌的PAE较长,故目前提出1次/日给药方案,且已作为常规给药方法。其结果与1日多次给药

28、具有相同的疗效,且谷浓度低于多次给药的谷浓度,有一定的安全性。,重新评价联合用药的合理性采用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时,PAE可比单独使用时更长 EX: 庆大霉素与青霉素,阿米卡星与哌拉西林联合用药后的PAE均呈协同作用。 EX: 哌拉西林联用氧氟沙星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及大肠矣希菌的PAE比单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对大肠矣希菌尤为明显。 EX: 阿莫西林与庆大霉素或奈替米星联合对金葡菌和粪肠球菌的PAE呈协同或相加效应。且与奈替米星联合PAE(710h)比庆大霉素联用PAE(47h)要长,在高浓度时联合PAE更长。,氨基糖苷类同以上药物合用时,可适当延长各药的给药间隔时间。 EX:

29、 采用1次/日或更长间隔的给药方案,既能维持疗效,又能减少氨基糖苷类在体内的蓄积,降低氨基糖苷类潜在耳、肾毒性的发生。在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选择上,由于奈替米星比庆大霉素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同时与阿莫西林联合PAE更长,故两药联合为治疗严重感染的优化组合。,优化给药方案,在应用抗生素时,考虑抗生素后效应对投药间隔时间的影响,应根据血浆清除半衰期和PAE适当延长给药隔,进一步优化给药方案。,五、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1. 毒性反应肾毒性 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肝脏毒性 妥布霉素、大剂量头孢菌素、四环素类、无味红霉素类、抗肿瘤抗生素神经系统毒性 氨基苷类、氯霉素、环丝氨酸,造血系统毒性

30、氯霉素 胃肠道反应 四环素类、利福平、红霉素 过敏反应 -内酰胺类、链霉素、氯霉素 二重感染 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酶烯类,六、肝肾功能损害时的应用 1在肝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 减量或慎用大环内酯类、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哌拉西林、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避免应用氯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剂、异烟肼、两性霉素、氟康唑、酮康唑等。,2. 肾功能减退患者的应用 应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宜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 避免使用经肾排泄而对肾有毒性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及氨基甙类等。 对肾功能无损害或损害不大的药物 在一般情况下,可按常规给药,但要求肝功能必须正常。 肾功能轻、中和重度减退的给药量分别为正常剂量的2/31/2,1/21/5和1/51/10。,思考题: 1、目前临床在抗菌药应用中存在哪些问题?抗菌药物的滥用有何危害? 2、抗生素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如何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4、抗生素的联合应用目的是什么?应用在哪些场合?请举例说明。,5、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6、损害肝肾功能的药物有哪些?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PPT模板素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