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尿崩症的护理,定义,尿崩症 (diabetes insipindus)是指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又称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分泌不足(又称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血管加压素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一组症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 尿崩症指每24小时尿量在4000ml以上,相对密度在1.005以下,病人出现口渴、多饮。,病因,1.原发性:约占1/31/2不等。通常在儿童起病,很少(20%)伴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2.继发性尿崩症:发生于下丘脑或垂体新生物或侵入性损害,包括:嫌色细胞瘤、颅咽管瘤、胚胎瘤、松
2、果体瘤、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白血病、组织细胞病、类肉瘤、黄色瘤、结节病以及脑部感染性疾病(结核、梅毒、血管病变)等。3.遗传性尿崩症:遗传性尿崩症十分少见。4.物理性损伤:常见于第三脑室前部肿瘤,尤其是颅咽管瘤或鞍区附近肿瘤的术后。,发病机制,丘脑下部的视上核、室旁核细胞产生抗利尿激素,经垂体束输送至垂体后叶贮存。术中这些部位任何一处受损均可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肾水分重吸收减少,尿液不能浓缩,尿量异常增多,尿相对密度降低。,临床表现,多尿和烦渴是主要的症状,若限制饮水,则患者口渴难忍,并可导致脱水。排尿量,一般每日约5升左右,一般不超过18升,此与病变的部位与损害程度有关。尿比重常在
3、1.0011.005之间,尿渗透压一般小于200mmol/L,如限制饮水,尿比重可超过1.010,尿渗透压可超过300mmol/L(正常值:6001000mmol/L),称为部分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的垂体或下丘脑病变若不断进展,并导致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则多尿与烦渴症状可以缓解,甚至消失,尿亦可被不同程度浓缩。若病变累及下丘脑口渴中枢,患者口渴感亦可消失,以致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可出现严重失水,血浆渗透压与血钠浓度显著升高,细胞内外均失水,出现高渗症群:头痛、肌痛、心率加快,烦燥、神志模糊、谵妄、昏迷及高势,可致死亡。轻度失水者可有皮肤干燥,汗液,唾液减少,口唇干裂、食欲减少,便秘。,诊断,根据
4、病史,尿量,尿比重与渗透压不难诊断本病。对于一些轻型尿崩症,难于诊断时,可选择性地进行禁水试验,或高渗盐水试验。,治疗,1.激素替代疗法。2.抗利尿药治疗。垂体后叶注射液:可使尿量迅速显着减少,尿比重增高达1.015以上,烦渴缓解,自觉舒适 。卡马西平:促进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或提高效应器对ADH的敏感性。 3.继发性尿崩症同时进行病因治疗。4.对症支持治疗。,护理,病情观察:,1准确记录患者尿量、尿比重、饮水量,观察液体出入量是否平衡,以及体重变化。2观察饮食情况,如食欲不振,以及便秘、发热、皮肤干燥、倦怠、睡眠不佳症状等3观察脱水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胸闷、虚脱、昏迷。,护理,对症护
5、理:,1对于多尿、多饮者应给予扶助与预防脱水,根据患者的需要供应水。2测尿量、饮水量、体重,从而监测液体出入量,正确记录,并观察尿色、尿比重等及电 解质、血渗透压情况,并及时报告医师。 。 3患者夜间多尿而失眠、疲劳以及精神焦虑等应给予护理照料。4注意患者出现的脱水症状,一旦发现要及早补液。5保持皮肤、粘膜的清洁。6有便秘倾向者及早预防。 7药物治疗及检查时,应注意观察疗效及副作用,嘱患者准确用药。使用抗利尿激素时,防止尿量突然减少而发生水中毒,并观察用药后有无血压升高等副作用。,护理,一般护理:,1患者夜间多尿,白天容易疲倦,要注意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息。2在患者身边经常备足温开水。3定时测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及体重。以了解病情变化。,护理,健康指导:1 .患者由于多尿、多饮,要嘱患者在身边备足温开水。2注意预防感染,尽量休息,适当活动。3指导患者记录尿量及体重的变化。 4准确遵医给药,不得自行停药。 5门诊定期随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