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mile,程雪华 贾雪静 田文清 赵阳,齐云山旅游资源的评价,资源调查的目的和内容,齐云山的自然环境,齐云山的人文环境,齐云山的开发与保护,齐云山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与内容,此次资源调查目的,要是围绕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安徽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安徽的经济的发展。调查的内容有旅游资源的类型、贮存数量、空间分布、等级质量、特色、吸引力、成因、价值等因素,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提供可靠的资料,为保护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齐云山简介,安徽齐云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风景秀丽的黄山市境内,北望黄山,西临新安江发源地六股尖、牯牛降自然保护区,新安江
2、两大支 流率水、横江从公园南北两侧流过。齐云山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6.9公里,面积11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以典型丹霞地貌为特色,辅以恐龙化石、道教文化、摩崖石刻于一体。,齐云山具有的吸引力,齐云山是一处以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又有“江南小武当”之称。齐云山以“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齐云山三十六奇峰,峰峰入画,七十二怪岩,岩岩皆景,齐云山的自然环境,位置及形成,齐云山系黄山山脉向西南延伸至皖南盆地边缘隆起部位。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最高点585米,为红色砂砾沉积岩,由于受不同时
3、期造山运动内外力影响,故而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地质地貌,地质齐云山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六亿年前的元古代“江南古陆”的东北端,历史上长期以来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基本上处于古陆的剥蚀环境。进入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皖南地壳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中生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东部地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地史上称为“燕山运动”时期。根据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把中生代屯溪、休宁一带盆地视为“山字形构造”,齐云山则位于“山字形构造”前弧的西翼。由于齐云山山体受燕山运动的剧烈影响,不仅造成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而且形成褶皱和断裂构造。齐云山一带的白垩纪红层形成两翼较陡,中部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向斜轴大致为130310方
4、向。在地貌上也有明显反映,组成齐云山山体的岩层,产状平缓,倾角为510。岩层中还发育了两组垂直节理,走向为140320和40220,而且沿部分节理受力发育成断裂构造,对齐云山地貌的基本轮廓起了控制作用。尤其是140320方向的一组张扭断裂,由于多次活动的结果,控制了齐云山的山势呈岭、谷相间,走向为东北西南的阶梯状展布特点。,由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产生相互碰撞,在北西南东方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导致皖南一些古老的断裂构造“活化”。侏罗纪开始发育了屯溪休宁一带断陷盆地,白垩纪进一步扩大,同时地表流水携带着大量泥、沙、砾石到湖盆中沉积下来,经成岩作用,形成砾岩、砂砾岩和砂岩。因入湖水流动态的变化,
5、故岩层中常出现交错层理;当时气温又十分炎热干燥,导致沉积物经受了强烈的氧化作用,大量红色高价铁离子富集在岩层中,故岩层多呈紫红色。 第三纪,齐云山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影响,湖水干涸,山体逐渐隆起,有时快,有时却保持相对稳定。在稳定时期,山体被风化剥蚀,形成夷平面。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齐云山仍有继续上升的迹象。主要依据是:山上冲沟发育,山麓地带河流两侧发育有良好的多级阶地;山体受各种外营力的作用,尤其是在遭受强烈的切割条件下,流水沿着地壳运动所形成的深大垂直裂隙,进行着反复的浸蚀作用,导致完整的山体不断崩塌解体,逐渐形成今天这种丹崖绝壁、沟壑纵横、秀峰林立的白然景观。,地貌,齐云山山体是由中
6、生代晚白垩纪的陆相红色岩系组成。它们堆积在断陷盆地中,岩性强弱相间,岩层倾角不大,富有垂直节理。由于地处北亚热带气候环境,高温多雨,直接出露地面的红岩,在风化和流水割切与散流冲蚀作用下,形成了形态奇特的“丹霞地貌”。岗丘以风化剥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于齐云山主体外围,由紫灰色、深红色钙质粉砂岩、细砂岩及泥岩组成,属山间盆地湖泊相沉积,称为“桂林组”。由于岩层岩性松软,在风化剥蚀作用下,侵蚀量相当大,因此形成了比较低矮而起伏的岗丘形态。岭、台、峰以流水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由砂岩和砾岩构成的岩层,下部为紫红色厚层至巨厚层砾岩、厚层钙质砂岩组成,称为“齐云山组”;上部为暗红色、由紫灰
7、色厚层硬砂岩和砾岩组成。砾岩往往呈透镜体产状以及层理不发育。具大型交错层理,称为“小岩组”。这组岩层,岩性固结、坚硬,大部分呈水平产状以及垂直节理和断层发育。横江和资河及其支流分别经北部和南部,它们以嵌入曲流的方式,切割着岩层,形成低山。山体多次间歇性断块抬升,加之流水侵蚀作用,因而构成齐云山的主要山体“岭、台、峰”。,摩崖峭壁以崩落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是齐云山丹霞地貌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垂直节理的岩壁,倾斜坡度一般都在8090,甚至成为向内凹的负坡。如隐佛崖、紫霄崖等。最高峰的南坡“廓崖”,尤为突出。崩落的岩石,由于软硬相间,通过风化剥蚀,岩石往往形成奇形怪状的岩块。如:白岳峰下的金鸡石,
8、炼丹峰上的虎头岩,最高峰下的中立石等,形态奇特,维妙维肖。幽谷是流水下切侵蚀形成的负地貌形态。由于红层中发育的垂直节理和断层是地表水和地下水集中活动的场所,长期的机械侵蚀。加之溶蚀作用,沿断裂节理不断扩大和加深,逐渐形成沟谷。形成如“一线天”、“一线地”的巷谷特征。,岩洞在红层的崖壁上,除崩落形成的凹入的负坡外,还出现多种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洞、石窖,大小悬殊,深浅不等,形态各异。如:小壶天石室、观音洞、罗汉洞、八仙洞、白云岩洞、楼上楼、方腊洞等,不可胜计。这些岩洞大都产生在含钙质的细砂岩层中,大致沿平行岩层面方向延伸,其上下全是坚固的砾岩。由于砂岩岩性松软,而且多为钙质胶结,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
9、溶蚀作用比较强烈而发育成许多岩洞。裸露在崖壁外发育的垂直节理,崖上的地表水和冲刷崖面的雨水,每沿崖壁的节理向下渗流,对崖层进行不断的溶蚀作用,起初形成溜线,逐渐扩大演变为溶沟,多平行排列地直立分布在崖壁上。 此外,石桥岩、象鼻岩,这些奇特的石岩,除了由于重力的作用导致崩塌外,山洞的流水侵蚀作用,也应是重要的原因。,气候类型及植被,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本山范围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2;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613.7毫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优良的气候环境,形成齐云山多彩的小气候风光。自然植物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植被已形成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层林相结构,覆盖率达67%。木
10、本植物种类有560余种,拥有我国珍贵树木18种,如三尖杉、香果树、楠木等;野生动物(含飞禽)计140余种。,气温,齐云山全年气温适宜,年平均气温16.2,最高年份16.9,最低年份15.6,年际间变化多在10.5(增或减)之间。一年中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27.9,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3.7,年气温比较差24.2。一年中1至7月气温逐月升高,8月开始下降。一日间最高气温出现于午后1415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黎明至日出前。(见第16页历年各月平均气温及累年年较差表),湿度,齐云山全年以7月份相对湿度大,12、1、2月份相对湿度小,两者相差5%。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6.1毫巴(见第16页历年各月
11、平均绝对湿度表)。 降水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13.7毫米,最多年(1954年)为2641.0毫米,最少年(1978年)为928.8毫米,年际间变化率较大。春季占全年31%,夏季占全年43%,秋季占全年8%,冬季占全年18%。显然春夏季雨量多,秋冬季雨量少。一年中1至6月份降水量逐月增多,春季阴雨绵绵,5月上旬进入雨季,雨小而集中,时有洪水出现,6月中旬进入梅雨季节,在此期间多暴雨,容易酿成山洪。7至12月降水量逐渐减少。但盛夏季节多有雷阵雨,骤降骤停,范围亦较小。全年中降水日数(大于0.1毫米)为155天左右(见第13页齐云山地区综合降水表)。,光照齐云山日出日没时间,取决于太阳所在位置
12、。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3649,6时52分日出,17时05分日没;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8337,4时59分日出,19时04分日没。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冬至后白天渐长,夏至后白天渐短。齐云山山势呈东西走向,坐南朝北,光照适宜全年以8月份日照率61为最高。元月份齐云山南坡日照率达40%,是冬季理想的避寒地区。 年总辐射量112千卡平方厘米;7月份最多,14千卡平方厘米;12、1月份最少,均为6千卡平方厘米。山风 年平均风速19米秒。全年中以3月23米秒为最大。风向以东北风和偏东风最多。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或偏东风,春秋季节风向比较紊乱,但仍
13、以东北风和东风较多。齐云山有共本身形成的山谷风,经常迂回于山谷之间,清爽徐徐,微拂习习。(见第16页历年各月平均风速表)降雪 全年降雪日数最多达20天,最少1天。霜期 全年无霜期,平均每年231天。,四季气候学上以“候(五天)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气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季。春季气温回升快,冷暖空气活动频繁,3月份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4月平均气温升至16,5月达到20左右,此时的齐云山已是山花烂漫,林荫鸟语。夏季气候炎热,季平均气温在26。初夏冷暖气流交触,此时雨频水足,温度高,湿度大;7月上旬进入盛夏季节,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热少
14、雨,常出现高温气候。 秋季南方暖湿空气渐趋衰弱,但初秋天气常是晴热少雨;到了深秋,天高云淡,晴空万里。随着冷空气势力加强,早晚温差较大,正是晌午骄阳似火,晨霄清凉如水。冬季干寒、晴朗,季平均气温59。初冬处于两次冷空气入侵的间隙中,往往气温回升,回暖显著,俗谚“十月小阳春”。经过几次冷空气侵袭,气温不断降低而进入隆冬,在12月下旬出现冬雪。但近年来气温明显转暖,以往这个时期习见的冰天雪地、玉树银花的景观,今已鲜见。,植物,资源齐云山在全国植被分区中,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这里,水土丰润,深林苍蔚,古木参天,植物种类繁多。整个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内,植被覆盖率在670左右,森林覆盖率56
15、。全区林地面积1008万亩,其中经济林436万亩,主要品种为油茶、油桐、望春花、木瓜、乌桕、棕榈、板栗、香榧、桃、梨等;用材林172万亩、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保护林和风景林4万亩,主要品种为:银杏、紫楠、杨梅、石楠、黄山松、木兰、大叶黄杨、枫香、杜鹃、柏、楮、青栲、榆、鹅掌揪、梅、樟树等。竹林面积12万亩,主要分布在齐云岩西南洪坑一带,以毛竹、金竹、桂竹、休宁短竹、实心竹、苦竹等产量最多;其用途多用于建筑、编织、竹器工艺品等。此外,紫竹、碧玉竹、罗汉竹、淡竹、孝顺竹、凤尾竹等,形态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动物,异兽有神虎、豹、猿,麂、狸、猿、獭等;珍禽有仙鹤、山凤、练雀、神鸦、灵鹊、捣药鸟
16、、石翠、石鹰、雉鸡、竹鸡、黄鹂,杜鹃、斑鸠、画眉、白头翁、白鹇、鹡鸰、紫燕等。据1979年调查资料公布:动物名录列有异兽28种,飞禽20种,鱼类17种。其中属国家二类保护的有山麂、大鲵(娃娃鱼)、猴面鹰;三类保护的动物有白鹇、狸猫、金钱豹、獐等。,齐云山的“岭”:山体因受北西南东方向断层构造发育的峡谷所控制,故山岭也多呈北西南东方向延伸,如展诰岭、观音岭、白岳岭等。“台”:指山顶平坦四壁陡峭的一种地貌形态。由于顶部受水平岩层层面控制而其陡坡受垂直节理制约,流水侵蚀和风化剥蚀最剧烈,直至形成平台地形,面积大多在30余平方米,如望仙台、七星台、凌虚台等,最大的有独耸峰巅达400余平方米。“峰”:它
17、们都是一些体积较小的竖立的岩层,显得十分秀丽。由于地表水沿垂直节理裂隙向下渗流,逐渐形成凹沟,把岭切割成波状起伏的形态。如岐山“灯笼峰”,犹似悬挂崖顶的一排巨大的灯笼。水流切割加深,上部则进一步分割成为峰,下部仍连结一体,形似刀砍斧劈。如跚跚龙钟的“五老峰”,婷婷玉立的“三姑峰”等。再进一步切割,将下部连结的山体最后分离开来,则形成孤立无群的“独耸峰”,抚云摩天的“最高峰”,秀丽挺拔的“香炉峰”和顶天立地的“天柱峰”等岩峰。,齐云山地处休于县齐云山镇境内,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585米。山上最初先有的 是佛教僧侣的足迹,唐元和年间,道士吕栖霞的到来,使山中形成道佛并存的格局。从明代
18、嘉靖到万历年间,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孙三代奉旨驻齐云山,齐云山自此香火日盛,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跻身全国道教名山之列,被称为“江南小武当”,与武当山、鹤鸣山、龙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爱到处游历到处施恩的乾隆则留下“天下无双圣境,江南第一名山”的墨迹,以便证明他曾到此一游。 可以说,齐云山的道教建筑、道教石刻、道教习俗和道佛并存、道民相杂的特点。,人文环境,国家 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这几顶桂冠,都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物质资源基础。如何打造道教文化之旅,做大做强齐云山这一品牌,休宁县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下足了功夫。 首先是注重齐云山文
19、化遗存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缮。目前齐云山上除了道教的宫、殿、院、坛、阁有108处外,还有摩崖石刻和碑刻537处,年代上接北宋,下接当代。更令人称奇的是,在齐云山中还有一条街,叫月华街,街边宫观林立,景点众多。在这条街上,还住着30户村民,月华街实际上又是一个行政村,由此又呈现出一幅农民和道士混居的村落景观,齐云山因此也被喻为“中国道教第一村”。,此外,齐云山森林面积有544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32,植被和野生动物品种十分丰富。针对这些,休于县均分门别类制定保护措施,通过成立齐云山开发管理委员会、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摸索出一条开发式保护的路子,即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开发,如修复太素宫、玉虚宫等道教
20、文化遗迹,修建玄天大道等。 二是不断改善齐云山的旅游环境和配套设施。休于县只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在齐云山下的横江边 修筑了1000多米长的滨江大道,同时正在抓紧修建环山公路,以达到“显山、露水、透绿、现桥”的展示效果。,再次,休宁虽然地处皖南山区,但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休宁人的观念却一点也没滞后,十分注重对外宣传。近两年来,他们开发齐云山的天然太极图、编撰地方道教文化专著,在杭州西泠印社举办齐云山摩崖石刻拓文展览,出版齐云山风景画册,不惜成本,大力对外宣传,向世人介绍齐云山的特色。这一次研讨会的召开,则是对齐云山道教文化层次的一次有力提升,与会专家对齐云山的道教文化遗存均给予肯定,并提出了不少很
21、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知道齐云山的人越来越多了,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到齐云山观光的游客已达三四万人次。,齐云山的保护与开发,胡子在研讨会期间的发言,表明了他对齐云山更高的期望,“齐云山不但是安徽的齐云山,更是中国的齐云山,是世界的齐云山”。他甚至把齐云山称为“中国道教文化的活化石”,这样的说法反馈给人们一个信息,那就是休宁人是下定决心要打响齐云山这一地方旅游品牌的,不但要在省内打响,还要在全国打响,在全世界打响。当然,谁都知道打响品牌绝非易事。 对于休于人来说,如何充分挖掘和保护好齐云山的的旅游资源,怎样才能把齐云山和周边的皖南民俗文化有效整
22、合,资金哪里来,人才交通配套服务还有哪些不足,一系列的问题,每一块都还有待深挖细思,做大做强。要知道,虽然号称道教名山,但齐云山还没有做到众所周知,也没有和脸对脸站在北面的黄山抗衡的声誉,加上旅游线路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一残酷现实,齐云山要走的路,便显得更加艰难和漫长。,2004年11月底,一场别具意味的学术会议齐云山与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在休于县府所在地海阳古镇召开。研讨会的主办方是休宁县人民政府,参会代表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合肥等地的专家学者和当地主要官员。一个人口不到30万的皖南小县,何以召开对其来说已是最高规格的学术会议?按照休宁县委宣传部长徐灶米的说法,他们是要以此挖掘齐云山的道教文化,探讨如何保护和开发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道教文化遗存和旅游资源,从而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谢谢!,